以時間換空間:資源跨期配置
資源的跨期配置有兩種基本方式,一種就是,將當期取得的收入延遲到未來消費,這就是儲蓄。當你把工資和獎金的一部分存入銀行、購買基金或股票時,實際上表明你已把一部分收入安排在未來支出。另一種就是將未來的收入提前到現在支出,這就是負債。
把當期收入借給未來
我們先來看看動物界。小松鼠往往會在夏秋收集干果,藏在自己的洞里,以供冬天享用;而且,為了分散風險,它們還會把干果藏在多個洞里。法國人受到松鼠的啟發,建立了“松鼠儲蓄銀行”,其標識就是一只翹著大尾巴的松鼠。還有一些冬眠的動物,在冬眠之前,把自己吃得膘肥體壯,冬眠后便慢慢消耗體內脂肪,度過漫漫嚴冬。實現資源的跨期配置,是很多動物的本能之一。
人類利用金融系統可以更好地實現資源的跨期配置,更合理地安排生命期內的收支。在人的一生中,收入與支出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若預期未來某段時間收入將下降,那就不得不未雨綢繆,早做準備。在中國古代社會,金融體系極度落后,老百姓實現資源跨期配置的基本方式就是“養兒防老”。但隨著金融發展,將當期剩余收入用于存款,購買股票、債券、基金、理財產品、養老保險等,成了人們最主要的跨期配置方式。若沒有金融系統參與運作的退休金制度,我們退休以后的生活是不堪設想的。金融體系提供的這一資源跨期配置,很快顛覆了我們根深蒂固的“養兒防老”觀念。
利用金融機構來儲蓄的效率更高,也更安全。若不利用金融機構來儲蓄,總會感到不放心。在銀行出現以前,大戶人家存錢的方式可能是在院落里不起眼的地方挖個坑,把錢財埋藏在地下?!按说責o銀三百兩”就是一個寫照。莫里哀的《吝嗇鬼》中,阿巴貢把自己的錢財都埋在花園里,總擔心錢財被盜,每天在那里轉悠,結果泄露了埋錢的位置,讓竊賊得手。這是法國版的“此地無銀三百兩”!
不利用金融機構來儲蓄,不僅不安全,而且也可能變得麻煩、累贅。有一次,我在旅行中,導游講了一個故事。游牧人居無定所,將牛羊賣了后所得的錢財,既不能像“此地無銀”那樣埋在地下,也沒有銀行可存,怎么辦呢?那就只好隨身攜帶,所以他們總是穿金戴銀。但把錢財穿多了、戴多了,又有炫富之嫌,恐遭人忌恨,于是,他們就把服飾一部分故意敞露開來,“穿一手,露一手”。即便如此,也還是有些不安全,為了防止被打劫,他們就隨身背一口大刀。導游所講的,固然不全是真實寫照,但也很好說明了,沒有金融體系來安排儲蓄,不僅非常不便利,而且也對文化有極大的影響。
寅吃卯糧
在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萊特》中,波洛涅斯對雷歐提斯說,“不要向人告貸,也不要借錢給人;因為貸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丟了本錢,還失去了朋友;向人告貸的結果,容易養成因循懶惰的習慣”。
盡管如此,將未來的收入交換到現期來使用,寅吃卯糧,正是資源跨期配置的另一種方式。在參加工作前,我們一般沒有收入,剛工作時,收入也會較低,但一天也離不開吃喝的支出。人作為經濟動物,便會通過借貸,將未來收入轉換為現期的支出或消費。懂得寅吃卯糧、相互借貸,正是人類與動物在資源跨期配置上的根本差異。若沒有機會獲得助學貸款,很多家境貧寒的學生,就會因無力支付各項費用而不得不輟學,放棄高等教育的機會。有了助學貸款,再加上自己的勤奮,“寒門”也能出“貴子”了。再如,若沒有金融機構,人們購買住宅時就只有依靠自己的積蓄了,要先攢夠了錢才能買房,需要很長時間。通過金融機構提供抵押貸款,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矛盾,將購房支出均勻地分攤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居者有其屋的美好生活向往得以成為現實。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人們常常講一個中國老太太與一個美國老太太買房的故事,她們死后在天堂相遇。中國老太太說:“唉,我好不容易存了一輩子的錢,剛好夠買房了,結果進天堂了。”美國老太太說:“我剛把房貸還清,就來這兒了。”這個故事就說明,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與美國的金融體系為人們提供的資源跨期配置存在很大的差異。
那時候,我們的貸款渠道有限,并且缺少把未來收入提前到現在來消費的意識,為了買房,自己得先省吃儉用,費很長時間才能攢足買房的錢。遺憾的是,當這個阿婆終于可用其一生的積蓄買一套房時,卻沒來得及享用就離世了。這正應了那句小品臺詞:最可悲的是,人沒了,錢還沒用完。
但美國的銀行體系卻不同,它們很早就對老百姓提供消費和住房貸款等,所以美國老太太在年輕時,就通過銀行貸款而擁有了自己的住宅。與中國人過去一生都在“存錢”相反,美國人一生都在“還貸”。
在生產領域,通過金融體系創造的資源跨期配置機制,可將短期資金聚合起來轉化為長期投資。一個工廠的建設,可能需要好幾年,要完全收回投資可能要10年以上的時間。要投資這類工廠的企業,是不會依靠一兩年的短期資金來融資的,而一般家庭的存款期限都不會超過10年。但通過金融體系,便順利地將短期資金轉化成了長期投資,實現了期限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