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光收集者:小天文望遠鏡簡史
- 張超
- 1267字
- 2022-08-01 16:33:46
序1 小天文望遠鏡的夢想
三十多年前,我有幸進入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學習,由此逐漸從一名天文愛好者轉變為一名天文工作者。在當年的求學和日后的工作中,我依然保留了很多少年時期養成的習慣,其中之一便是收藏和擺弄各類天文望遠鏡。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一名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僅僅百余元,大學生的每日生活費也只有一兩塊錢,而當時小天文望遠鏡的價格動輒幾百甚至上千元,擁有自己的望遠鏡,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然而越是這樣,我越喜歡收集、研究國內外各種小天文望遠鏡的資料。資料的來源多種多樣,對于國內資料,與廠家的書信聯系是最好的方式;對于國外資料,漂亮的廣告頁、書籍報紙雜志中的介紹文章,都是我收集研究的目標。由于當年日文的資料相對較多,我竟然逐漸能夠基本看懂日文的望遠鏡文章了。久而久之,我收集的資料足足裝滿了兩大書柜。這些資料后來隨我輾轉多地,大部分竟然保存至今。我在收集資料和收藏望遠鏡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一些門道,便開始動筆寫文,給天文同好們介紹一些新信息。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大家視野的擴展和收入的提高,國產品牌,如南京天儀、曉莊、紫金、中天、華光等;日本品牌,如威信、高橋、日野、賓得等;歐美品牌,如蔡司、A-P、Tele Vue等,逐漸成為天文愛好者們關注的目標。
我曾與香港一位著名的光學儀器收藏家交流,很贊同他的一個觀點:小天文望遠鏡等民用光學產品并不是說光學素質越好,產品越新,使用感便越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小天文望遠鏡價格高昂、用料扎實、做工精美,一直以來都是古典儀器收藏領域的熱門品種,但是受限于當年的技術,光學表現平平。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雖然保持著匠心去制作鏡子,但是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恢復期的條件限制,加之新舊技術交替,不少工藝尚不成熟,總有不少遺憾留在當時的產品,哪怕是頂級的產品之中。20世紀80年代末,光機電的技術雖然發展完善,人們卻難以匠心去造鏡。因此,光學質量與用料和做工相平衡的頂峰,便是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段時間。這雖然是一家之言,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確實如此。
今天的小天文望遠鏡已經步入了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新時代,性能強大、使用方便、價格便宜。可是在愛好者眼里,現代的小天文望遠鏡也逐漸從工藝品,甚至是奢侈品,逐漸退化為工業品和消費品。不過,愛好者在“玩鏡”的同時,也應多了解其發展,在“求新”的過程中,或許也應多回溯下過去。張超同好與我相識已久,曾做過我的實習學生,也是我如今的同事。20年前,我們就一起討論過很多與天文觀測和望遠鏡相關的話題,他也喜歡探究關于這些話題的歷史資料。去年,張超找到我,說是寫了一本關于小天文望遠鏡發展歷程的書,其實這也是我多年的愿望,只因工作忙碌而無法實現。在他撰寫的過程中,我們也討論過多次,這本書今天終于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是中國第一本專門講述小天文望遠鏡發展歷程的書籍,即便放眼世界,這類作品也不多見。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為愛好者提供一個欣賞望遠鏡的新維度。
以鏡觀天,戀其星,愛其器,對星空與器材的雙重熱愛,對于天文愛好者來說,將會獲得雙重的樂趣和驚喜。
姜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