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債券投資心理與行為
- 王健
- 17字
- 2022-08-02 14:27:31
第3章
不做希望交易,不戴“望遠鏡”
讓市場告訴方向,不戴“望遠鏡”臆想
“灰犀牛”與“望遠鏡”
2017年市場關注一個詞叫“灰犀?!?,讓我很受啟發。
“灰犀?!北扔鞔蟾怕是矣绊懢薮蟮臐撛谖C。與其對應的“黑天鵝”比喻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這讓我想起了《股票作手回憶錄》里的內容,其中一段是:“我第一次因為預感到可能來臨的危機而做空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看得過于遠了,像使用了望遠鏡,從第一次瞥見風暴之前的烏云到實際的大崩盤之間的距離比我想象的遠太多了。”
在看到并理解“灰犀牛”和“望遠鏡”這兩個詞之前,我就經歷過這樣失敗的經歷,但當時不知道這兩個詞,所以,雖然知道錯了,但又似乎不知道真正錯在了哪里。
2014年,債券市場由熊轉牛,但我并沒有滿倉配置長久期債券,只是配置了半倉的城投、半倉的一年短融。后來竟然因為與市場賭氣,由多頭變成了一個空頭,當時完全沒有想到債券市場能走出近三年史無前例的超級大牛市。雖然后來也認錯了、順勢了,但還是半倉踏空了很大一部分行情。想想自己為什么會這么愚蠢?除了賭氣之外,更重要的便是自己戴了一副“望遠鏡”在看市場。潛在的風險(“灰犀?!保┐_實在那里,但它并不是你當前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你應該更多地去關注當下的主要矛盾,僅用余光去觀察遠方“灰犀?!钡膭酉蚣纯桑灰约嚎謬樧约骸<词顾蚰惚歼^來,那也還有一段距離和反應時間,無須天天拿著“望遠鏡”去盯著“灰犀牛”的每一個細節。這就像,當你身處夏天的“三伏天”時,就想著冬天的“數九天”怎么過,這是可以的,沒毛病,未雨綢繆未嘗不可,但是,如果你在“三伏天”的時候,就把“數九天”的棉衣給穿上了,那就有問題了。
復盤2014年,當年我看到了債市已經處于熊牛的歷史拐點,但并沒有滿倉做多,而是留著部分倉位,試圖等待收益率再次探頂之后,再把剩余的倉位配滿。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操作?就是因為按照當時的歷史數據,在債市熊牛轉換的拐點,收益率在高位會出現U形走勢,即在收益率頂部出現兩個頂點,之后才會出現真正的牛市(見圖3-1)。其實2014年初,我就看到大的配置機會已經來臨,所以就配置了半倉長債。但是,隨著上半年收益率的下行,放慢了配置節奏,想著收益率下行后,還會出現歷史上相同的U形頂,到時再把剩余的倉位配滿。于是,就開始看空,期盼著收益率能再次掉頭向上。結果二次探頂并沒有到來,收益率從2014年下半年起繼續一路下行,自己便進入了“越是踏空越看空”的死循環之中。半倉踏空也就算了,更可悲的是,在第四季度,還把年初買入的部分長債給賣掉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操作?就是因為自己“覺得”收益率下得差不多了,“應該”要反彈了,其實是賺錢了,拿不住了,臆想著收益率反彈后再買回來,做個小波段。這正是典型的“漲了,有恐慌”的人性弱點。那段時間,還常常給自己找理由:“我覺得CPI不可能再降了,后面隨時有可能反彈,所以,債券收益率短期內也不可能再下行了?!?/p>

圖3-1 債市熊轉牛U形頂
現在想想,“覺得”“應該”這種話怎么能從一個專業投資人員的嘴里說出來呢?太可笑、可悲了,其實自己不是一個專業的投資者,只是一個披著機構外衣的散戶罷了。沒有基本的邏輯推理,沒有自己的投資體系,全是在自己想象,憑“感覺”去操作,最多看看賣方的報告,而且只看有利于自己的報告,與自己的觀點相反的,一看就煩。這其實就是被人性弱點所驅動,完全是戴著“望遠鏡”在看市場,而且是沒有真實根據的“望遠鏡”。
這一年給我的教訓就是:
(1)如果認為收益率已經到了一個長期的高點位置,已經到了一個可以戰略性建倉的位置,就不要去糾結或在意小的波動。要用戰略性的氣魄去建倉,不要玩小聰明,還想做點小波段,賺點超額收益,能夠吃掉大趨勢就已經很牛了,小聰明最容易被震下車,或抄底抄到半山腰。不要心急,不要主觀臆斷,要看懂市場的臉色,跟著市場走。沒有明顯的反向動力,市場趨勢是很難改變的。
(2)不要戴著“望遠鏡”去分析預測市場,不要把過遠的利空或利多,甚至是自己想象出來的、沒有真實邏輯和事實作為支撐的東西,拿出來去預測市場的未來。也許那些遠處的風險或機會確實存在,但那只是遠處的“灰犀牛”,留意著就好,它不會成為影響當下市場走勢的直接因素,只會成為放大人性弱點的理由。
(3)不做希望交易。希望交易就是當出現不利局面時,一廂情愿地希望并且認為市場會發生逆轉。當自己被套或者踏空時,總是“屁股決定腦袋”地希望市場向著有利于自己倉位的方向運行。
(4)交易中,最重要的不是去預測市場的走向和起伏,而是如何應對市場,跟蹤趨勢,順勢而為。預測市場不如觀察市場,預測未來不如傾聽當下。我們常常在做希望交易,與其說是預測市場,不如說是賭大賭小。賭對了,欣喜若狂,忘乎所以;賭錯了,就選擇性地尋找各種理由,來佐證自己希望出現的方向,屏蔽真正影響市場的信息,讓自己選擇性失聰。
順應數據,而非順應感覺
在自己的投資系統中,有“八大信號”,無論是宏觀信號,還是套利信號,抑或是技術信號,都以各種數據為基礎。在對市場的分析判斷中,我們必須要尊重數據,要用數據說話,而不要憑自己的感覺做遞延式外推。
每個人的感覺,甚至是親身經歷的調研,都只有自己知道,別人看不到,也體會不到,所以自己的臆想只是自己的見解。然而,市場價格的波動是由多數人的行為決定的,也許你的感覺是對的,但別人無法看到,市場也不會顧及你的感受。而數據,包括經濟數據、貨幣工具利率、準備金、存款利率、大宗商品價格等,則是包括央行在內的全市場所有人都能看得到的,這些數據的變化才能夠引起市場共鳴,進而引起市場價格的變動,而不是你的個人感覺。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不能與市場為敵,不能將個人的主觀臆斷強加給市場。
所以,不要憑自己的感覺,做感性的遞延式外推,要用數據、信號去理解市場的方向。不要說“感覺某某大會前不可能收緊”“感覺利率上不去了”“感覺CPI下不來了”“感覺經濟見底了”等沒有數據支撐的話。
2017年9月末,央行宣布定向降準,依據之前的歷史經驗,降準是重大的“放水”信號,債券市場的牛市機會也就來了。比如2014年,牛市正是從定向降準開始的。但實際上,2017年四季度,債市并沒有由熊轉牛,反而成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多數人都被定向降準這個政策信號迷惑了,因為我們忽略了當時的宏觀基本面,也忽略了那次降準是一次4個月之后才實施的遠期政策?;仡?014年首次定向降準的背景,當時的宏觀數據連續下滑(3個月及以上):
GDP增速——2014年第一季度明顯下降(從7.8%降至7.4%)。
工業增加值增速——2013年11月~2014年2月,連續3個月下降(從10.3%降至10%、9.7%、8.6%);之后略反彈,2014年7月開始連續整體下滑,直至2017年3月才明顯上了一個臺階。
官方制造業PMI:2013年11月~2014年2月,連續3個月下降(從51.4%降至51%、50.5%、50.2%);之后略反彈,2014年8月又開始連續整體下滑,直至2016年2月止跌回升。
PPI:2014年1~3月,連續2個月下降;之后略反彈,2014年8月又開始連續整體下滑,直至2016年1月止跌回升。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2013年9月~2013年12月,連續3個月下降;之后略反彈,2014年7月開始又連續整體下滑。
從前面的數據可以看出,多數數據是從2013年第四季度開始下滑的,當宏觀數據連續下滑3個月及以上之后,央行在2014年4月22日宣布定向降準,并于當月25日執行,當時債券市場十年國債收益率也確實下行了30bp,但1個月后,再次反彈30bp,真正的趨勢性大牛市是從2014年9月9日才開始的。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宏觀數據(基本面)的變化。當時反彈30bp的時候,正是眾多宏觀數據略反彈的階段,而2014年9月9日之后下行,也正是因為眾多宏觀數據是從2014年7月下滑開始的。而且,在2014年至2016年10月的大牛市中,2015年2~6月的那次明顯回調,其實也是宏觀數據的短暫回暖所致。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2014年9月末定向降準了,債券市場卻暴跌了。因為當時公布的宏觀數據表現尚好,至少沒有出現一致性下滑:
GDP增速——2017年第三季度略下降(從6.9%降至6.8%,但比2016年第三季度的6.7%要好)。
工業增加值增速——2017年9月好于7月和8月,上升。
PPI——2017年8月、9月均好于5~7月,上升趨勢。
官方制造業PMI——2017年8月、9月均好于7月,上升趨勢。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2017年9月好于8月,上升。
一位權威人士曾講過,央行貨幣政策在制定時,也要盯宏觀數據,一般是看兩個季度的數據,即半年左右的數據。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2013年第四季度至2014年2月,在宏觀數據連續三四個月下滑后,央行啟動了定向降準。
所以,我們一定要以數據為依據,千萬不可以自己臆想,要順應數據,而不是順應感覺。
復盤歷史,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為了應對未來
歷史數據、歷史走勢、歷史場景,都有其參考意義和研究價值,忘記歷史,就等于忘記過去,沒有對歷史的反思和復盤,就等于進入了沒有路標、沒有導航的茫茫沙漠,心里就會發慌發怵。然而,我們的復盤不是去刻舟求劍,也不是拿著歷史數據去預測未來的走勢,那么,我們研究歷史數據、歷史走勢和歷史場景的意義何在呢?研究歷史,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為了應對未來。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歷史雖然總會相似,但絕不會簡單重復。相似的歷史、周而復始的周期,背后的推動力是亙古不變的人性,但它不會簡單地重復,因為人具有超強的學習能力,上次發生的場景和波動,所有人都能看到,它要么提前,要么滯后,要么根本不發生。人類歷史滾滾向前,科技迭代進步,并非人類的智力發生了明顯的進化,而是人類在學習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地實踐、反思,以此循環,不斷進步。
《孫子兵法》誕生于春秋時期,那個時代的弓弩刀槍,已經發展成當代的火箭衛星,無論是前人還是后者,都是完全預測不到的,但為什么這本書卻歷經千年而不衰呢?正是因為《孫子兵法》不是在告訴我們如何預測戰爭,而是告訴我們如何應對戰爭。它研究的是戰爭中的人性,而不是戰爭中的形態,正因為人性千年不變,當代的我們才與古人有似曾相識的共鳴。
根據歷史數據圖形預測未來的失敗經歷
2014年第一季度,我確實認為收益率已經處于頂點位置,但根據之前的歷史圖形來看,十年國債收益率在達到頂部位置時,都會出現U形頂,在二次探頂之后,牛市才能到來。而且我還根據歷史圖形得出,二次探頂之間的時間間隔大約是1年,也就是說,由此推斷,在2014年底或2015年初時,收益率會回升至頂點,之后才會迎來真正的大牛市,在2014年初至2015年初這段時間內,收益率會先下后上,形成U形頂。做了未來一年的預測后,我在操作中付諸了行動,看到利率為8%的城投債就拿了些,因為畢竟是頂點,利率也高,能扛住階段性的上行,這個操作沒有問題,是對的。但這只是一部分倉位,大概只有五成,另外的一半倉位配置的都是一年期的短融。為什么要配置一年期的短融呢?因為自己想著,一年后自然到期,不正好可以騰出倉位,在U形頂的另一個頂點配置長債嘛!到時就可以滿倉長債,享受大牛市了。然而,真正的市場走勢并不是我根據歷史數據預測的那樣。2014年,債券收益率一路震蕩下行,并沒有出現什么U形頂,更沒有給我第二次在最高點配置的機會。
根據歷史場景預測未來的失敗經歷
2017年是債券走熊的一年,而在當年的9月末,央行宣布降準,讓我開始翻多。但實際的走勢并不是我預測中的牛市的開始,而是進入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當年為什么那么堅定地看多?就是因為那時的場景太像2014年熊牛轉換的時候了。2017年9月2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采取減稅、定向降準、適當給予再貸款支持等手段,加大對小微企業發展的財政金融支持力度。然后,2017年9月30日,央行宣布定向降準。這與2014年熊市后央行首次降準時的場景簡直如出一轍:2014年4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加大涉農資金投放,對符合要求的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合作銀行適當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然后,2014年4月22日,央行宣布首次定向降準。兩個時期的債市背景也非常相似:2014年4月定向降準時,債券市場剛經歷了2013年的大熊市,從2014年初開始出現緩和,長債收益率緩慢下行;2017年9月同樣如此,也是在經歷了2016年末至2017年上半年的熊市之后,開始從6月出現緩和。所以,多個場景太像,自己就線性外推,認為牛市行情到來了,并開始在2017年第四季度做多,結果可想而知。雖然2018年的大牛市打了一個翻身仗,但過早地抄底,就是源于對歷史場景的簡單套用。
復盤,給了我們模擬未來的機會,這個機會不是讓我們占卜未來,而是讓我們知道如何應對未來。就像我們高考前做模擬題,海量做題不是為了去押題、猜題,而是為了舉一反三地解題。
歷史雖然很相似,但我們絕不能簡單套用去預測未來,無論是歷史走勢,還是歷史場景,都不會簡單重復。站在現在看歷史,如果我們在過去,該如何應對已知的未來;站在現在看未來,如果我們在未來,該如何應對皆有可能的未來:這才是我們復盤的意義所在。復盤,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為了應對未來。歷史,一切皆已塵封;未來,一切皆有可能;現在,一切皆有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