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心理咨詢師、黑格爾與親密關系穿越之道
讀完英國“人與人心理學”流派創始人杰夫·艾倫的作品《親密關系的秘密》之后,我不禁感慨:我們讀一本書時,往往會看到自己;我們讀一本內涵豐富的書時,往往會看到不同的自己。
作為一名有三十年學習和教研經歷的心理學工作者,我特意覺察了閱讀這本書的心理體驗過程——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時,就看到了“兩個自己”。
首先,作者幾乎是在“消滅”親密關系方面的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因為作者把親密關系的本質、誤區和注意事項,說得清清楚楚,用心的讀者,認真閱讀并踐行,幾乎不用再為解決親密關系問題找心理咨詢師了。如果讀者能夠舉一反三,自己成為自己的心理咨詢師,自然就不用再花錢去咨詢室接受專業咨詢師的服務了。
從2012年開始,我常常跟一群熱心的心理服務工作者一起總結、研討,并提出“動力溝通”這個中國化的心理學流派理論,我一直強調,要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心理咨詢師,成為自己的陪伴者、關照者,隨時能夠覺察思想的誤區,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跟周圍人構建越來越厚實的命運共同體——越來越密切和諧的真實關系,并最終“消滅”心理咨詢這個職業。為此,我們也出版了12本書,一度自我感覺滿意。
讀了杰夫·艾倫的《親密關系的秘密》后,我發現,他寫得更流暢,更有味道,更能夠幫助讀者在親密關系領域陪伴和關照自己,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進而陪伴、關照好自己的親密關系伙伴。這里的伙伴包括了伴侶、家人、朋友、同事等。在“消滅”親密關系方面的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上,這個英國人成就斐然。
其次,最近幾年,我潛心研究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常常琢磨如何把其中的智慧,融會到心理學中去。我非常驚喜地從這本書里,看到了類似的表述,比如,“我們生氣的原因永遠都不是我們以為的那一個”。
為什么會這樣?黑格爾告訴我們,當我們喪失了自我意識,陷入某種跟環境脫節的固體般的思維中時,我們才會生氣。換句話說,生氣的人,既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也不能正確認識對方,真理已經從生氣的人那里逃走了。
又比如,“在爭吵的底層,每個人的感覺都是相同的”。
為什么會這樣?黑格爾告訴我們,當兩個人發生爭吵,彼此都覺得對方不可理喻,自己是在對牛彈琴時,爭吵的雙方就都離開了“本質”和“概念”,而進入了帶著強烈情緒又無法組織的“存在”階段。這種狀態,可以比作一個充滿欲望卻口不能言的嬰兒。兩個互相爭吵的人,就是兩個無助的嬰兒,他們都需要一個在旁邊陪伴、關照的母親!
書中類似的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作為“動力溝通”這個心理學流派倡導者的自己,以及作為黑格爾研究者的自己。不知讀者您能夠看到什么樣的自己?我很好奇,再過幾年,如果自己有了變化和成長,還能從這本書中再看到些什么?我充滿期待。
在這部旨在幫助讀者穿越親密關系的重重迷霧的激情之作當中,杰夫·艾倫干脆而直接地揭示了,不僅在親密關系的問題中,而且在我們整個人生的其他問題中,愛和勇氣幾乎是唯一的穿越之道:
當你看著自己的人生,并且意識到唯有無懼的勇士才可以攻克一切難關時,你就能接受,你來到世上的使命就是要成為一個這樣的人。
王文忠
(心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溝通研究中心主任,“動力溝通”理論與實踐的倡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