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挑戰人性
- 潘楷文
- 2410字
- 2022-08-11 18:03:08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心理咨詢的實踐發現,依戀關系不僅存在于孩子與撫養者之間,即使在成年人中,特別是戀人、夫妻之間,依戀關系也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兒童時期的依戀關系與成年之后的依戀關系存在某種關聯。后來,鮑爾比和愛因斯沃斯等人,以及后續的研究者們,對依戀關系進行了持續深入的研究,并將研究對象的范圍擴展到了成年人。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安全型依戀的孩子長大后會積極地與他人交往,很容易與他人發展出基于信任的人際關系;回避型依戀的孩子長大后會經常懷疑和遷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親密的人際關系;焦慮矛盾型依戀的孩子長大后常會對與他人的關系過分緊張,表現出對他人的過分貪求與過分依賴。也就是說,依戀關系對孩子未來的成長與發展至關重要。這就意味著,孩子童年時與父母之間的依戀關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成為孩子心理與性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父母之間的依戀關系像種子一樣,在孩子的心中慢慢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前面講的案例也印證了這個論點。父母當年在孩子心里種下了怎樣的種子,孩子長大后,心中大概率就會長出怎樣的果實。如果種下的是愛的種子,孩子長大后,心中會長出安全與信任;而如果種下的是恨的種子,那么收獲的將是恐懼與不安。形象地講,依戀關系就像是親子之間的情感信息交流通道,通過這個通道,媽媽能夠準確地傳遞含意豐富的情感信息,這種情感信息的信息含量遠遠大于語言所傳遞的信息。當情感信息通過依戀關系傳遞到孩子那邊時,孩子的內心就像一塊海綿,快速吸收媽媽傳遞過來的感覺,并通過媽媽傳遞過來的感覺,建立對外部世界的初步認識。這也是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用于適應環境的心理機制。
如果媽媽通過情感信息交流通道把安全感信息傳遞給孩子,那么孩子會通過這種安全感,形成“外部世界是安全的”“外面的人是可信的”這樣的感覺。基于這些感覺,孩子才會鼓起勇氣走向外部世界,勇敢地去探索,認知,學習,結交更多朋友,未來就會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而如果媽媽通過情感信息交流通道傳遞給孩子的全是焦慮、恐懼、不信任等讓孩子感到不安全的情緒,那么孩子會通過這種情緒,形成“外部世界很危險”“外面的人不可信”這樣的感覺。在這些感覺的控制下,孩子就會難以鼓起勇氣探索外部世界,更談不上建立廣泛的人際關系了。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步入成年,當年種下的那顆不安全的種子早已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時,他們會下意識地觀察別人的情緒,對別人的情緒特別敏感。在他們的大腦里已經形成了一個牢固的認知模式,即“我要為別人的情緒負責,如果別人不高興了,那就是我的錯”。這種認知模式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讓他們壓力極大,生活得很累。此外,他們由于曾深深體會過不安全感,所以特別害怕失去,并且會下意識地依賴他人,而越是刻意依賴,就越難與他人建立起良性的友情和愛情關系。越難建立穩定的關系,就越難發展出真正的自我。
英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在其理論中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即“足夠好的媽媽”,并提出了具體的實現方式,即“抱持”。“足夠好的媽媽”會給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一切,時刻關注著他的需求,根據他的需求的變化而及時地適應和改變,隨著他的依賴性的增加而逐漸減少為他提供的東西。一個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上,還不能清晰有力地表達時,他的媽媽就能給予他恰當的回應和及時的滿足,這就給他建立起了最初的安全感,讓他在內心形成了對世界的基本感覺,即“這個世界歡迎你”。“抱持”強調媽媽對孩子的及時回應,這種回應的及時程度就如同鏡像一般。媽媽及時回應了孩子,就相當于孩子內心的呼喚被聽到了,孩子便會獲得滿足感和存在感。當一位媽媽能夠真正體會孩子的感受,并且讓孩子知道自己能夠體會他的感受,那么孩子會感到無比安全。
此外,溫尼科特還認為父母、老師和其他權威人士,尤其是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活出真正的自己,即活出生命的野性,因為生命的野性才是生命的本來面目。相比生命出現的時間,人類社會的道德、規則與文化出現的時間要晚太多,這些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上層建筑本應與原初生命力和諧共存,而不應該成為壓制生命力的沉重包袱。尤其對孩子來說,在他們的原初生命力還沒有充分展開時,就讓他們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鎖,這與生命發展的規律是背道而馳的。要想讓孩子的生命之花綻放出來,就應該在孩子的生命之初種下安全的種子,提供安全的環境。
依戀不僅是反映親子情感聯結的關系,更是人性發展的基本需求與動力。每個孩子從來到人間的那一刻起,就在尋找媽媽,尋找與撫養者之間的依戀關系。好的依戀關系是安全的容器,是心靈成長的沃土,在這種關系的基礎上,孩子的生命力會得以伸展,他不僅會有足夠的信心去勇敢地探索未知世界,還會擁有愛別人的力量。相反,如果孩子最初的撫養者沒有跟孩子建立起好的依戀關系,那么孩子為了適應環境,為了逃避痛苦的情感體驗,為了讓自己活下去,就不得不在心中筑起銅墻鐵壁般的防御要塞,關閉與外界建立聯系的通道。這樣一來,雖然痛苦減輕了,但孩子也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發展的機會,失去了愛的能力,同時也失去了感受幸福的能力。
當然,你也不必過于悲觀,覺得自己沒有遇到好媽媽、好爸爸,就無法做出改變了。要知道,你之所以是現在的你,是因為你有獨屬于你的經歷和體驗,特別是你構建的獨特關系,這些關系造就了現在的你。心理學本身并不是什么可以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但是在你的個人發展史中,有很多關鍵要素藏在你的潛意識里,你可以借助心理學這個工具去重新認識它們。
同時,心理學還可以幫助你面對當下,體驗當下,活在當下。這些都有專門的方法,也不用著急,慢慢來。活在當下的前提,是你得先看見自己,領悟過去,這樣你就有了活在當下的勇氣與可能,也積累了做出改變的勢能。如果你能領悟過去,體驗當下,那么心理學還能幫你面對未來,幫助你認識到你究竟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如何活出想要的自己。所以,不用著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步一步來,過你想要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