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創業英雄劉邦和項羽最根本的區別
大凡出身底層,奮斗起家的創業英雄,都必然要過一道坎,經歷一個考驗,那就是如何跟讀書人,尤其是在某些方面遠比自己聰明的、會讀書的人在一起合作——只有通過了這個考驗,他們才有可能讓自己事業壯大興盛起來,而通不過這個考驗的就注定半途而廢。
不讀書的人當英雄容易;當了英雄以后,卻麻煩多多。一方面事業怎么發展?這個問題,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下容易判斷——一旦首戰告捷,情況不一樣了,卻很容易陷入迷茫。在這個時候,老是有人來找他們,想為他們指路,但這些人中間(包括朋友推薦過來的朋友)誰有本事,誰是瞎侃,他們也看不準。
宋人胡宏曾這樣評價楚霸王項羽(明顯是一首宋朝人拿手的“翻案詩”,針對的就是唐人“劉項從來不讀書”的說法):
快戰馬知霸術疏,烏江亭上獨欷歔。
萬人三尺俱無用,可惜當年不讀書。(《項王》)
他說項羽先學劍術(“三尺”),而后學兵法(“萬人敵”),但到頭來輸得一敗涂地,原因都是因為他從來不想好好讀書,此處也有拒絕領會儒家道理的意思。
但是這個案翻得不大成功。沒錯,項羽從來不讀書,雖然是貴族子弟,但滿腦子虛榮、粗俗的東西很多,身上沒體現出什么與眾不同的文化教養。不過,作為他的對手,劉邦就讀過書嗎?宋朝學者的見解并未指出劉邦、項羽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在哪里。
其實,劉之所以戰勝項,不是因為他從小是個“五道杠”的好學生,飽讀詩書,而是因為他懂得用什么人可以彌補自己沒讀過書的缺陷。
我那位溫州籍博士生朋友說,除了真的什么書都不讀的人有可能最有創造力之外,另一種最有創造力的人,就是最會讀書,什么書都讀,而且對一切書中觀點都能批判吸取的人。“倘若最不要讀書的人和最會讀書的人能怎么樣結合到一起,那么闖天下就一定闖成!”(帶點口音,不知道他到底想要說“創天下”還是“闖天下”,姑且含蓄點兒。)
從小都沒讀過什么書的劉邦和項羽,之所以命運天壤之別,史家一般認為,主要原因就是楚霸王項羽剛愎自用、不聽勸告,而漢高祖劉邦,個人形象雖然不及項羽(有時甚至顯得相當猥瑣),卻能在“闖天下”的較長時間里把一批“王者師”聚攏在身邊,對他們基本上保持了一個開放的決策程序。唐人韓愈寫道:
龍疲虎困割川原,億萬蒼生性命存。
誰勸君王回馬首?真成一擲賭乾坤。(《過鴻溝》)
在簽訂了以鴻溝為界的臨時停戰協議之后,是誰勸說劉邦調轉馬頭追擊項羽,鼓足勇氣進行決戰?還不就是張良、陳平那些平日里向他講解謀略、建議對策的謀士?二賴子出身的劉邦和他們組成了一支“最不讀書的人和最會讀書的人”相結合的團隊(這中間也包括來自不同讀書人的不同建議),果然成績斐然。
這里還有兩個注意事項:依靠“會讀書”的人,而不是依靠僅僅是“讀書人”的人。與讀書人合作往往很累,市面上流行的理論和做法,他們都感興趣,都想引進。但與會讀書的人合作就不應感覺到累,因為他們會幫助接受咨詢的人排除很多沒有用的想法和建議,讓后者集中精力去做現有條件下最有創造性的工作。
經濟學家凱恩斯說過:“自命遠離書本的實踐家,其實往往是某位過氣經濟學家的思想奴隸。而自稱天佑神助的政壇狂人,究其妄念來源,也無非是幾年前流行一時的某三流學者。”(7)
各種思潮對人的影響,各種理論對實踐的干預,使那些自命“劉項從來不讀書”的反叛人物難以保持精神的純潔、立場的獨立,更不消說在應急策略上的疏忽大意或一時茍且。他們中間所有想要獲得成就、延續榮譽的人們,只能有一種活法,那就是用自己的頭腦,或者是借助別人的頭腦,通過不斷分析現實、篩選理論,來保持在想象力和創造力上的貞操。
因而大凡出身底層、奮斗起家的創業英雄,都必然要過一道坎,經歷一個考驗,那就是如何跟讀書人,尤其是在某些方面遠比自己聰明的、會讀書的人在一起合作——只有通過了這個考驗,他們才有可能讓自己事業壯大興盛起來,而通不過這個考驗的就注定半途而廢。這條經驗不僅楚漢之爭能證明,很多現代企業都正在證明著。
世界上其實有很多精彩的路,只不過沒有一條是只靠一個人就能走到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