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火三十六味:市集·餐桌·食物與人
- 三三
- 2473字
- 2022-08-10 18:27:27
夏至姑蘇之三蝦面與綠豆湯

蘇州人的習慣很有趣,面館生意再好也會在下午兩點準時關門,想吃面只能趁早。
做綠豆湯的也只在夏日開放,天氣一冷,小店就改成批發羊毛衫。
這些都是上個世紀的習慣,但依舊被本地人固執地留存下來。
2018年出梅的日子提早了一周,前些天還雨霧陰郁,這幾日便暑熱汗蒸,太陽底下站幾分鐘衣衫就濡。這種天氣什么精巧園子、古樹大宅,再通透陰涼也不如空調救命,想出門逛逛,有山有水的現代大宅最宜。蘇州博物館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
貝聿銘回鄉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本身不大,緊挨著拙政園與觀前街,白墻黑瓦,方形建筑群內移步換景,中央曲橋下綠水紅魚。關于這里的設計奇思很多建筑學書籍都有長篇介紹,而大眾漫步,每人關注的細節不同,倒影、窗欞、紫藤、老樹,常看常新,似隔空與設計師對視一笑。鎮館的虎丘越窯秘色蓮花碗與明宣德青花白龍盤,一翠一白,顏色淡雅。蘇州人一直生活閑適,城中大戶的墓葬里還有整套袖珍食器與各色透雕玉石,衣食住行都是江南小日子的寫照。
吹著館內新風,看著一墻珍寶,這種消夏方式倒也閑在。走一兩個鐘頭,肚子餓。從南門出來,對面西北街的巷口就是“裕興記”面館,店門口圍滿了來吃三蝦面的人。
蘇州人的餐桌離不開蝦。太湖與陽澄湖之間,水道阡陌交通,魚蝦眾多。市場上常見的本地活蝦有兩類,一類青蝦個頭較大,外殼青烏色,一只有三四厘米長;一類是太湖白蝦,個頭小些,殼軟體透,清爽如玉。白蝦多用來做熗蝦、醉蝦、鹽水蝦,生食其本味,炒蝦仁、油爆蝦或者醬爆蝦仁則多用青蝦。蘇州人吃炒蝦仁的手法隨時節而變,入春用太湖碧螺春,初秋搭配白果,入冬時蝦仁鮮潔,清炒才有滋味,是歲末必上的年菜。初夏的清炒三蝦,上市謝市只在端午左右的數十日。這個時候雌蝦外殼軟薄,肉色淺白,下腹抱卵,而腦內有紅膏。蝦仁、蝦子、蝦腦,一只蝦取三分同炒,上百只才得一小碟,這一星半點的鮮,勾動食心。

清炒三蝦原本是一道蘇幫老菜,大眾面館是不賣的。只是生活變好,才成為面碼,人人能吃
這陣子老城里做三蝦的館子不少,有號稱用野生蝦,有加了蟹黃,叫價動輒兩三百元,而人氣最旺的還是西北街上的“裕興記”。這家小店做三蝦面有些年頭了,老字號惠民,專用養殖的活蝦,有熟手擠蝦仁、撈蝦子、炒蝦腦,熟能生巧,清潔高效。說到擠蝦仁,吳語稱為“出蝦仁”。蘇幫菜館的師傅出蝦仁,手捏蝦背,往中間順勢一擠,蝦仁自殼隙中整條脫出,蝦殼亦完整無缺,全程不過一秒,出整盆蝦仁也就個把小時。不僅是廚師,蘇州人吃蝦也有些功夫,尋常的鹽水煮蝦夾一只送進嘴里,上下牙一壓,舌尖一頂,蝦肉滑入,蝦殼吐出,干脆利索,也是多年練習的成果。
關于地道三蝦面的制法,蘇州名師華永根曾經很詳細地描述過:“烹制三蝦,要抱子活蝦,浸入清水,將蝦子輕輕擠擦入水,用極細棉布笊籬取出漂清;再將蝦頭摘下,擠出蝦仁,漂清擠干上漿;蝦頭過水,燒沸撈出,挑出膏腦待用。漂清蝦子入炒鍋,加酒、蔥結、姜片炒熟,盛入碗中;置鍋在旺火上,下油至五成熱,徐徐放入蝦仁,輕輕撥散,熘至乳白色,撈出瀝油;原鍋仍置旺火上,放入蝦子、蝦腦略炒,加紹酒,再倒入蝦仁略翻,出鍋即成,鮮明透亮。”
蝦仁玉白、蝦腦通紅、蝦子絳紅,略帶薄漿,鑊氣裊裊,就是一盤完美的炒三蝦。大館里用荷葉墊底,大盤上桌,尋常百姓只買淺淺一小碟,現澆配面。三蝦的面要干挑,稍加點鮮湯潤一潤身,再拌勻。蝦仁嫩滑,蝦腦甘香,蝦子細密,搭配麥香十足的蘇式面,吃起來才豐富。
幾年間這碗面的價格幾乎翻倍,但每逢時節,買小菜錙銖必較的爺叔阿姨們,咬牙也要來吃一碗。面館內人頭攢動,門口買面票,遞進檔口等面,再小心翼翼端到座位上,澆頭還冒著熱氣。先夾一粒蝦仁咂咂滋味,之后才一股腦潑到面上,連碟子里粘連的蝦子也要一一揩凈,仔細拌松,就算是年年吃,第一口仍舊有些激動。當然,也不是人人都來吃三蝦面。在“裕興記”里總能看見鄰桌有男人給女人叫三蝦,自己吃開洋拌面。女人硬要澆一半三蝦給男人,那碗里蝦紅蔥透,花花綠綠的,同窗外紅花綠柳一般明艷。
三蝦面吃飽,沿河散步。路過觀前街與平江路上的矮腳樓餛飩、啞巴生煎、蠻好閣玫瑰包子、陸稿薦熟食鋪,心里盤算著下次換去誰家吃。就這么走到鵝頸灣,順勢鉆進定慧寺巷。巷子里雙塔公園的對面有家糖水鋪,正好歇腳。
定慧寺老巷里依舊鋪著石板路,游客不太多,昆劇團與文保所都藏身在此,可能吟唱古曲或尋訪舊物的人,大都喜靜。步行幾十米即見定慧寺門,北宋時期蘇東坡曾與駐寺的定欽禪師交好,寺中“嘯軒”禪房原是東坡入吳的固定落腳點。即使他被貶惠州時,兩人的友誼也未中斷,東坡手書《歸去來辭》被摹刻在寺中石碑上,嵌于后院壁間。幾個世紀過去,定慧寺里的蘇祠早已消失了,只有隔壁雙塔碑廊里的一塊《蘇文忠公宋本真像碑》,作為先人遺存,兀自樹立。
相比游客如織的吳中第一高塔“北寺塔”,來拜訪雙塔的人很少,入園僅有零星幾個下棋或健走的老人。建于北宋年間的孖生磚塔七層八角,雙雙矗立在一片空曠中,塔頂巨大的錐形剎輪以生鐵鑄造,單只重約五噸,全憑人力吊置于塔頂,千年前筑塔的盛況可以想見。塔樓身后是一片殘基,始建于唐宋的羅漢院曾在此挺立過近八百年。如今幾個支撐正殿的覆盆式石柱,依舊留存,有花草自縫隙間鉆出。石柱上有難得一見的北宋真跡“枝花嬰戲紋”,浮雕的牡丹、夏蓮、秋葵盤柱而上,枝葉間藏著小童,或持,或倚,或扛,似與游人調笑,是蘇州城中為數不多可近距離觀察的隱秘珍寶。
糖水鋪“紫笑香”,每年三至十月開在雙塔對面,專賣蘇式綠豆湯。蘇州人的習慣很有趣,面館生意再好也必須下午兩點關門,想吃面只能趁早。做綠豆湯的也只在夏日開放,天氣一冷小店就改成批發羊毛衫。這些都是上個世紀的習慣,但依舊被本地人固執地留存下來。而紫笑這種紫色木蘭花,恰好也在夏初盛放,店名起得正應景。蘇州人的古法綠豆湯花樣多,是用蒸透的綠豆與糯米,趁熱拌了糖再涼涼,之后投入冰爽爽的薄荷水中。糯米晶瑩,略帶咬口,入水不散,用調羹著吃;綠豆微微脫殼,半沙半酥;再加青紅絲、金絲蜜棗、葡萄干與冬瓜糖,一杯下去沁人心脾。
飲完綠豆湯,閑坐定慧寺,之后夏日便一路清涼。

北宋真跡“枝花嬰戲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