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七八巷菜場

南京位于長江中下游,四季分明、雨量充足,

境內山川盤踞、湖泊散落,是個居中的黃金區域,

一年中南北食不斷。

周六清早,三七八巷內早已人聲鼎沸。這是一條夾在夫子廟與老門東之間不足百米的小巷子,四周遍布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造的老小區,第一撥自老城遷出的南京人已經在這片區域內四世同堂。今日南京最市井的模樣不在民國風情街,也不在新街口或者夫子廟,而在這條逼仄短小的弄巷內。提籠的男人、抱狗的女人,彼此磨蹭著肩膀,緩緩自六合草雞攤兒涌到金陵烤鴨檔,叫賣聲不絕于耳。

南京的湯包,細說起來,又有另一番傳奇故事

站在巷口向內張望,晨光初沐,整條街一片水霧蒙蒙。早餐鋪子支著大口鐵鍋與蒸爐,煮餛飩、下面條、蒸湯包;煎餅攤兒上,熱氣自黃金薄脆上呼呼冒出;炸油條的一邊撥弄著油鍋中迅速膨脹的油條,還能一邊抽身包兩個粢飯團。來吃早點的男女老幼都擠在一起,不停有人舉著面碗一路嚷著左右讓讓,騰挪到桌子邊坐下便吃。清晨的陽光與食物的熱氣照在每個人臉上,又吵又鬧,生機勃勃。

湯包店有“廣福源”與“小李”兩家,一前一后夾在巷子兩頭。說起來江浙的小籠包與湯包本都是北宋灌湯包的后輩,隨著宋人南渡,灌湯包漸漸演變出小籠與湯包兩種形式,前者上封口,裙褶多層,重視肉餡調味,后者底封口,表面如饅頭一般,湯汁更豐沛。南京湯包傳承自蘇州,甜度比無錫低,外皮比南翔厚,其中雞汁湯包與菊葉湯包尤其特別,加入雞湯皮凍或者菊花腦,吃起來又是另一番風味。三七八巷的湯包店賣的都是小籠,皮子薄厚適中,提起不破不黏,入口鮮甜。客人一邊吃,店家一邊包,雖說不是什么上等豬肉,卻勝在新鮮熱燙。獨自吃早點叫半客小籠包、一碗陽春面足矣。南京陽春面都是澄澈的紅湯,同揚州一脈,面條比蘇式面粗壯,煮到斷生留個硬芯,再撒上黑胡椒粉,吃起來才香。小餛飩加辣油也是本地喜好,辣椒碎粗香而不嗆口,厚厚蓋在清湯上,店主一聲聲“阿要辣油”,透著一股南京人的豪爽。

吃飽飯在人群中擠兩擠,即見菜場大門在吞吐人潮。三七八巷的菜場并不大,但因為光顧的多是周邊居民,所以本地鮮貨最為集中。南京位于長江中下游,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境內山川盤踞、湖泊散落,是個居中的黃金區域,南北食兼備。一年四季糯口矮腳黃、板橋紅蘿卜、脆甜花香藕、南鄉薄皮豬、龍池大鯽魚……盡是本地口耳相傳的好食材。相比杭州、蘇州一帶,性格差異一眼便知。

當門第一家是肉圓鋪,一盆魚圓擺在最前面。中國全境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做魚圓,靠海用海魚,靠江用江魚,嶺南吃魚圓講究彈滑爽口,而江浙吃魚圓要細潤滑嫩。淮揚與金陵的魚圓質地白皙,師傅下鹽與姜水以及攪打的手法都要些功夫,加了蛋清的魚糜略微上勁兒,在熱水中定型撈出,當日即食。有小販當街炸魚圓,金黃含汁一口酥脆,買回家清湯煮,再燙兩棵菜,也是一鍋鮮。

往里走是菜攤兒,買菜的功夫能學一輩子,常看常新。幾間清晨即打烊的菜檔,專做菜館生意,凌晨就把菜送到東家門口;剩下十幾家有的門可羅雀,有的擠著三五阿姨,不用問后者肯定專賣本地鮮蔬。叫價最高的菜檔老板是個中年男人,帶著傲氣守在一堆蘆蒿、嫩韭與萵苣背后。一進春日南京人愛吃“八頭一腦”,“八頭”是香椿頭、馬蘭頭、枸杞頭、薺菜頭、小蒜頭、苜蓿頭、豌豆頭、草頭,“一腦”則是本地特產的菊花腦。野菜清涼回甘,清炒、肉炒、煮湯、涼拌,餐餐都有滋味。因為老百姓喜歡,南京菜農會大量種植野蔬,而精明的阿姨們挑菜只選本地野生嫩芽,跟著多看多問,日子久了也能懂些門道兒。眼下這個中年男人的菜攤兒上,野生馬蘭頭嫩莖泛紫,掐尖兒只留兩對嫩芽;野蘆蒿不是一身青綠,而是翠中泛白,根部泛紫,用手掰成段,不碰金屬刀具,買回家即能下鍋清炒,甘香勝過肉食;萵苣絲切得粗細適中,湊近聞是陣陣清香,地道本地香萵苣;春韭理得整齊,青稈白根,不見一根老葉;其他紅米莧、白米莧、菊花腦、枸杞頭都一臉的水靈細嫩。

鹵肉檔里一片紅,魚圓檔里白嫩嫩

茭兒菜的身價比牛肉還高。這種長江沿岸居民都吃的水生嫩芽,也叫蒲菜,通體細長芽白,比尋常茭白脆嫩數倍。天氣一暖,茭兒菜就從灘涂地上鉆出來,農戶踩著泥,深一腳淺一腳地費力采集,加上初春風冷水寒,半日僅有區區七八斤收獲,一小把就要大幾十元上下。三月初總能看見有爺叔阿姨在茭兒菜旁邊流連,直到四月末價格略平,才喜滋滋買一把咬春。

緊挨著“草”攤兒的是藕商。成堆花香藕與荸薺擺在一起,雙脆打擂。南京的藕多來自西南沙洲,那片幾倍于城市面積的寬廣水蕩,物產豐富,自明初就是大糧倉。春日鮮菱、夏日茭白、臘月茨菇,四季蝦蟹鮮魚不斷,尤其盛產“沙洲花香藕”。花香藕九孔十三絲,質白而透亮,一刀切下藕汁流淌,嚼起來完全不留渣。初夏小節嫩藕口感生脆,同雞丁、魚片一起滑炒,再加幾顆嫩紅菱,滑脆清爽。盛夏傍晚切一碟冰藕,蘸著白糖就能下酒。入冬老藕粉綿,煮糖粥,藕爛而粥黏,舀起來如巖漿一般。

就連尋常的青菜與番茄,也有本地與外地之分。蘇州人吃矮腳青,到了南京則吃矮腳黃。同樣一棵青菜,生在不同的水土中就有不同的樣子。入冬霜打過的矮腳黃正糯,粗大的葉稈菜汁充實,葉子也不是一味青,帶著些鵝黃,地道南京模樣。不認識南京土番茄的外鄉人,會以為這種土黃泛紅、根部凸起的番茄還未熟。其實天氣越熱,南京的番茄就越黃越亮,掰開是滿滿沙瓤,茄汁順著手臂流淌,冰鎮過后一口咬下,酸甜沁人。


一家家逛過來,等到肚子開始咕嚕,走出菜場,陽光已耀眼。竹影與梧桐樹下,夾道深處兩側的熟食店一片煙火嘈雜,炸藕圓的,賣糖藕的,斬鴨子的,包蛋餃的,賣臭豆腐的,賣麻油菜包的……店家守著小小作坊一做數十年。然而再平凡的事情,重復十年也能成精。守在街邊的糖藕檔,只開不足一米的小窗,十幾根糖藕簡單堆高,每天只賣幾小時,售罄關門。這家糖藕切厚片,看著外形酥散,吃著糯米油潤黏稠,藕肉粉脆有筋骨,口腔內米香與藕香縈繞,要是再淋上桂花糖漿,甜蜜濃郁又似美人盛裝。

雞鴨熟食檔里五花八門,鹽水煮、鐵筒烤、熏鹵、醬臘,從白潤到殷紅,看著艷,聞著香,還有各式雜件兒,切了下酒、小炒、煮湯,日日不重樣。吃鴨不必多說,板鴨、烤鴨、鹽水鴨,整只的、切半的,翅腿頸掌,還有鹵好的鴨腸、鴨肫、鴨肝、鴨舌……幾十盤擺一起,眼都要挑花。相比鴨子,吃雞也是花樣翻飛。在江浙買雞靠的是“就近擇優”,山東九斤黃、上海浦東雞、江蘇狼山雞、浙江蕭山雞……本地人都偏愛本地土雞。南京湖熟鎮的南鄉雞,小小一只,皮嫩肉香、無腥膻,價格還平。南鄉嫩雞耐不住大火,最適合蒸制,極易酥爛。草雞攤子上常年有三種制法,鹽水、清蒸、荷葉香,少見烤雞、炸雞的,重清鮮。南京大館里的名菜,冬瓜雞方、清燉雞孚、荷葉粉蒸雞、荷花白嫩雞、西瓜露雞……十道有八道都是蒸,略見重手也是或扒或燜,唯一用炒的僅選入夏時的嫩雞脯,佐芽姜,肉汁與姜汁搭配,開胃順氣。

守在街邊的糖藕檔,只開不足一米的小窗

臨近中午,市集中涌進來大群吃快餐的打工仔。在饅頭店買個剛出鍋的熱饅頭,轉身到六合豬肉攤兒,現切幾厚片豬頭肉,帶皮半脂,連筋肉,多蘸盤底鹵汁,熱騰騰一口滑,肉油紅鹵順著手指滴,幾口吞完。路過甘蔗攤兒,再來一杯鮮榨汁,順喉去膩。兩三家檔口拼在一起,吃飽喝足,拍著肚子一臉滿足。


三七八巷里的滋味四季不同。在這里每天都能呼吸到南京城里最熟悉的氣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陵县| 马鞍山市| 莱州市| 大足县| 灵寿县| 米易县| 丽水市| 安宁市| 尚义县| 南陵县| 济宁市| 马公市| 普陀区| 高青县| 郑州市| 渑池县| 光山县| 泸西县| 腾冲县| 玉溪市| 陕西省| 谢通门县| 临桂县| 长丰县| 南木林县| 砀山县| 宜州市| 和平区| 东乡县| 监利县| 登封市| 阳朔县| 酉阳| 和顺县| 镇原县| 固阳县| 峨眉山市| 新和县| 榆林市| 泉州市|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