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青少年講論語:樂在學習
- 樊登
- 3199字
- 2022-08-12 17:04:54
第一部分
以學為樂
讓學習成為一種快樂的習慣
長到多大,都別丟了“快樂”
子①曰:“學而時②習③之,不亦說④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⑤,不亦君子⑥乎?”
注釋:
① 子:《論語》中指孔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
② 時:按時。
③ 習:溫習。
④ 說:通假字,同“悅”,愉快。
⑤ 慍(yùn):生氣,惱怒。
⑥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中國古代最好的老師是誰?
很多同學可能脫口而出:“當然是孔子啊。”沒錯,孔子在歷史上的名氣可大了,在他的那個時代就有弟子三千,教育出了顏淵、曾子、子夏等一大批“三好學生”,是名副其實的“萬世師表”。后來他的學生決定把孔子對他們說的話記錄下來,就寫成了《論語》這部經典。
《論語》一共分了二十篇,后人以每章第一節的兩個字作為篇名。
第一篇的名字取自開篇的兩個字:學而。
同學們可能很小就會背這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的同學讀過很多遍,會覺得這段話很平淡。直接翻譯過來,意思是:一個人學了知識以后,經常復習或者使用,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這不是一件很令人快樂的事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氣,這難道不是君子的所為嗎?
但為什么這段看起來平淡的話卻被放在整本書的開頭,顯得如此重要呢?
不知道你是否認同一個道理:對個人而言,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不是大學畢業就“解放”了。如果我們這樣想,就會明白,擺正學習的態度是極為重要的事情,所以要把這段話放在開頭講。
有一個說法,叫作“半部《論語》治天下”,說的是宋朝宰相趙普的故事。這句話源于宋朝一個叫林的學者所寫的著作,書中說趙普一生建功立業,是一代勛臣,但所學的書籍,除了《論語》之外,別無其他。
我們暫不管故事的真假,單從這句話的本身來理解,我覺得一點都不夸張,甚至可以說“一句《論語》治天下”——如果你覺得自己記憶力有限,記不住半部《論語》,只能記住一句話,那么你就可以在《論語》中找到那句話,然后反復念誦,讓它像“咒語”一樣在腦海中不斷盤旋。遇到任何問題,這句話便能立刻浮現出來,幫你理清思路。
比如遇到難題,你能瞬間想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有品行的人遇到問題,會先反思自己,而不是推卸責任),幫你把握解決問題的大方向。
或者,你若是能夠想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叮囑自己不斷復習學過的知識,從學習中找答案,這也能讓你進步。
為什么我敢這么說呢?因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概括了我在“樊登讀書”講過的兩本非常重要的書:一本叫作《刻意練習》,一本叫作《終身成長》。
《刻意練習》里說明了所有的天才都經歷過有目的的訓練,不信你注意看看班上那些學習好的同學,他們一定有一些長期堅持的好習慣。
《終身成長》里則強調了我們要培養成長型思維,享受學習的過程。而這兩本書,事實上就是在闡釋這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在此,同學們要去理解這句話中的一個句式:“不亦……”
“不亦”,通俗地說就是“不也是……嗎”,這是一個反問句式。我們不妨仔細體會一下這句話的情感色彩,推測孔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呢,顯然是因為有很多人持反對態度,覺得“學而時習之”并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所以孔子才會說:“不也是快樂的嗎?”
你不妨也問問自己,對你而言,“學而時習之”是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呢?
為什么有的同學聽了別人的很多學習方法,但還是不會學習呢?因為他們只是在“學”,還沒有“習”。“學”是明白知識;“習”是要不斷地應用,不斷地嘗試、踐行。《禮記》中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dǔ)行之”的說法,說的是學習的幾個層次,同樣也是落腳在“行”上,所以平時只是上課認真聽講是不夠的,還要學會思考、歸納,把知識用起來,才能記得更牢。
在嘗試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那么遇到困難由誰來解決?“學而時習之”,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面對困難時應該怎么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在兩種情況下會遇到困難。
第一種情況是根本不學。這種情況孔子沒有討論過。因為《論語》本身就是孔子和自己學生之間的交流,而他的學生已經在學習或者準備開始學習了。
第二種情況是對于已經開始學習的人,要如何去應用和內化知識。應用和內化的過程有長有短,并沒有固定的時間。有的同學設立目標后,短期內看不到理想中的結果,會誤以為學習沒有用,因此感到焦慮、垂頭喪氣。這種焦慮感源自想走捷徑的心態,似乎“我學了一個知識或者我做了一個計劃,就立刻能變得不一樣”。
孔子說,不要那么著急追求結果,不要想著一步到位,“學而時習之”的過程,原本就是一件快樂的事。
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找到快樂,也是《終身成長》所提出的核心理念。終身成長的心態,就是要從錯誤和挫折中學習,從而體會其中的樂趣。
再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么,有沒有同學認為“有朋自遠方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呢?
舉個例子,我小時候每逢有人來家里拜訪,我爸爸就發愁,因為這打擾了他做數學題,打亂了家庭生活原有的計劃。還有的家庭并不寬裕,在遇到親友投靠的時候,會擔心吃不飽飯。
我們當下的社會環境和物質條件,肯定比孔子那個時候要好多了,人們的困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不愿意被打亂生活計劃;第二,招待訪客,難免要付出時間和精力。
所以,孔子這句話是告訴同學們如何面對合作和變化,如何看到他人的力量給自己所帶來的改變。
當有朋友遠道而來時,不用焦慮,這意味著有一個志同道合的人愿意靠近你。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的是我們與他人合作時要培養開放的心態,比如有很多學習優秀的同學都會給自己找一個志同道合的學習伙伴一起努力,這是一種不斷進步的人生態度。
“學而時習之”說的是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有朋自遠方來”講的是如何面對合作和變化;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講的是修養的境界。
我們把這三句話整體聯系起來。
學而時習之——自修;有朋自遠方來——共修;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修行的結果。
這樣看來,幾乎生活中所遇到的所有困難,都被孔子一語概括。
首先,遇事不知道該怎么辦,或者知道了怎么辦,卻做不到,那么,“學而時習之”,通過不斷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自己與別人合作的時候很痛苦,那么,“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培養自己開放的心態;最后,當你覺得自己已經做得足夠好,但別人還是不了解時,那么,選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來精進自己的修養。
人生最困難的,便是避不開這些痛苦。如果同學們可以時刻默誦這三句話,就會發現,面對一切困境都能淡然處之。這些痛苦,也都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為什么這句話作為《學而》的第一句?因為它給我們提供了人生中面對困難、面對變化,以及面對他人的不理解時的應對方法。
應對方法其實只有一個字:樂。
孔子最大的優點就是“樂”,他的樂并不是隔靴(xuē)搔(sāo)癢、浮在表面的,不是讓一個人使勁逗樂自己,也不是膚淺的勵志和“打雞血”。《梁漱溟先生講孔孟》里曾說,孔子之樂的核心是“不找”,就是不必向外使勁,不必說服自己,不必跟自己作戰。
孔子認為“不亦樂乎”,這種快樂是油然而生的。
我們曾經以為的那些難以掙脫的痛苦,難道不是同樣蘊藏著快樂嗎?如果我們能夠用快樂的方法來面對,那么學習的困難、合作的困難、別人不理解的憤怒,便都將迎刃而解。
希望在讀本書的你,也能在心中默念一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如果在本書的閱讀中,各位同學能夠從學會這段話開始,連續默誦十遍,你們的人生,就已經開始發生改變了。
本節打卡小知識
· 孔子是中國古代第一個開辦私學的人。據說他共有三千多名學生,其中有十個人曾被孔子親口稱贊,他們的性格、資質各異:德行突出的是顏淵、閔(mǐn)子騫、冉伯牛和仲弓,口才好的是子我、子貢,從政能力突出、擅長做官的是冉有、子路,文學能力突出的是子游、子夏。這十人因為在不同方面有所成就,被后世尊稱為“孔門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