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青少年講論語:樂在學習
- 樊登
- 1765字
- 2022-08-12 17:04:55
認知失調是成長路上最難跨越的坎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①以求之者也。”
注釋:
① 敏:勤奮敏捷。
有人跟孔子說:“你是圣人,你厲害,我們普通人做不到。”當今社會上,有很多人喜歡將別人封圣,喜歡神化天才。比如莫扎特鋼琴彈得很好,大家就會說:“我們沒法比,他是天才,五歲就會作曲。”有人說貝多芬厲害,馬上就有人說那也是天才;有人說華羅庚厲害,同樣會有人說他是天才。
有些人往往把別人的一些長處歸于天賦,從而給自己的不作為找理由。
人就怕認知失調,做了與自己認知不一致的事情,從而引發內心的不舒服。我覺得自己是個很厲害的人,為什么我就達不到莫扎特的水平?如果覺得自己不如莫扎特有天賦,自己在鋼琴方面天生笨拙,莫扎特能做到的我做不到,這就會感到痛苦,感到很難過,怎么辦?人就會想辦法找借口。很多人沒有高超的鋼琴演奏技藝,并非天賦極差,而是因為不愿意去做大量而有針對性的練習。
既不愿意下功夫練習,又想解決認知失調,只好說莫扎特是學不來的:他是天才,幾百年就出這么一個。這樣給他人貼上一個神圣的標簽,自己就得到了借口和安慰,但莫扎特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天才,他說:“誰和我一樣用功,誰就會和我一樣成功。”
孔子也不認為自己是個天才。
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是圣人,我不是那樣的人。但是老百姓和學生希望孔子是這樣的人,因為這樣一來,大家都可以輕松了,不用像他一樣學習,不用那么努力,解決了認知失調。這就是人們喜歡給出色的人貼圣人標簽的原因。
有的同學也會認為學習好的同學是因為他們聰明,甚至有的家長也會說:“你看這孩子從小就很聰明,所以現在學習也很好。”這種說法實際上忽略了別人成功背后的努力。每個人的天賦是差不多的,就連孔子都說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人。過多強調別人的天賦只會讓你失去前進的動力。
我們如果真的有志氣,就要相信,孔子能做到的事,自己一樣能做到。王陽明十八歲的時候,在江西遇到大儒婁諒(lóu liàng)。婁諒的一句話,讓王陽明改變了整個人生的方向。他說,“圣人必可學而至”,這意味著,人們通過學習也是能夠達到孔夫子這樣的圣人那個程度的。只要努力學習,其他人也能成為圣賢,這讓王陽明豁然開朗。
如果我們簡單地把周圍那些厲害的、很棒的人,貼上“天才”“神童”“天賦異稟”的標簽,那我們就給自己找到了不努力的借口,這樣就算自己有天賦也難免泯然眾人矣。
孔子在這兒跟他的學生強調:我根本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不是天生就什么都明白。
接下來,孔子說“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好古”其實就是愛學習,孔子喜歡學習前人的經驗,而不是閉門造車。
孔夫子解釋過孔文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提倡,對于學習知識,要非常敏銳、勤奮,講求主動、能動地學習。“敏以求之者也”,差不多就是這種求學狀態。
要想把這句話理解透徹,推薦你閱讀《刻意練習》這本書,它點破了關于天才的神話,告訴我們像莫扎特、帕格尼尼這樣的人,全是靠勤奮練習才取得的成就。孔子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講出了這個道理。
孔子把人做了分類:最上的人叫圣人,生而知之;其次,學而知之;再次,困而學之,就是有疑難了才去學習;最次者,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被問題困住了還不學,每天生活得很痛苦,在痛苦里掙扎,天天(duǐ)人、罵人、難過,就是不學習。
孔子說他沒見過生而知之的人,這種人可能有,但他沒見過。他認為堯、舜可能是圣人,孔子對死去的人一般比較寬容,死去的人得一個“圣”“仁”名號都是可以的。
但如果一個人活著,孔子不會說這個人是圣人,這個人是仁人。他也從來不承認自己是圣人。
通過學習這一節,希望我們能夠更多地相信“敏以求之”,相信“好古”,去努力地學習前人的經驗,而不是說厲害的人都是天才,其他人沒法達到他們的程度。
本節打卡小知識
· 孔子少年時母親去世,生活的重擔全壓在孔子一個人身上。為謀取生存,孔子擔任過管理倉庫和管理牛羊的小官,在完成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即使生活艱辛,他仍堅持對知識的汲汲追求。一有空余,孔子就會專心讀書,讀完自己的書,就四處去借別人的書。遨游在知識海洋中的孔子,將生活和工作的辛勞都一掃而空,并且還收獲了求知的快樂。用孔子后來的話講,就是“貧而樂”。在這種情況下,孔子雖然未曾像貴族子弟一樣接受過正規教育,但由于他刻苦好學、敏而好問,很早就掌握了貴族子弟必修的“六藝”,并以博學和知禮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