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奸詐世代:古人的權謀斗爭,現代職場的縮影
- 殷仲桓 趙建
- 1887字
- 2022-07-22 17:16:06
鋒芒過露者前途無亮─“李廣難封”的真實原因
漢代飛將軍李廣,是令匈奴兵聞風喪膽的大將,但終以自刎結束了人生,仔細想一想,這與李廣平日處事作風有很大關系。他與將士同甘共苦,對他的軍士如子弟,真正做到了“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得到眾勇士的擁戴,而且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可他卻不知韜光養晦,讓漢家軍幾乎成了李家軍,不僅遭到皇帝的猜忌,而且性格自負,經常得罪同僚,因此也沒有人幫他說好話。
李廣在歷史上的評價是很高的,唐朝詩人王昌齡曾贊美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但是李廣縱然戰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沒有封侯,唐朝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為李廣惋惜“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但李廣難封是真的因為不走運嗎?歷史評價一個人常帶有情感色彩,對李廣的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其實李廣難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運外,鋒芒過露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李廣身材高大,手臂修長,擅長騎射,行軍作戰的風格飄忽不定,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在做上谷太守時,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個人生死于度外,戰斗非常勇猛,以善力戰為名。有人對皇帝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皇帝愛其才,也擔心其死于戰場,于是將他調到上郡做太守。
老子曰:“揣而銳之,不可長葆。”兵器太鋒利了就容易折斷,雖然李廣每次打仗都是身先士卒,作戰勇敢,但除了力戰外,他并不懂戰略部署,從戰術上勝敵人,只是以勇猛勝人。
李廣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李廣被捉。此點說明李廣在謀略方面的確不是太擅長,除了單對單、多對多、多打少外,只要敵人兵一多,李廣便無可奈何,要嘛兵敗,要嘛被捉。
李廣設計逃走,可是由于兵敗,按律當斬,贖為庶人,也就是掏錢為自己贖命。一次,成為庶人的李廣回城太晚,城門已關。當時,有一亭尉趁著一股酒勁,喝斥李廣:“今將軍不得夜行,何況你是前將軍!”李廣由此心生殺機。事實上,雖然這個亭尉當時酒喝多了,但他也算得上是秉公辦事。等李廣又一次被皇上用為右北平太守時,李廣心想:“上次被那個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視我飛將軍,這次我非殺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廣把亭尉召至自己的軍中,后殺之。這一點說明李廣心胸太狹窄,心中容不得對自己有意見的人。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跑馬。”李廣心里竟容不下一個小小的亭尉,可見李廣氣量狹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廣不殺這個亭尉的話,亭尉必然會內疚自責,感激李廣的不殺之恩,他也必然在殺敵時力戰以報答李廣,但李廣卻憑一時之氣殺了他。沒有恢宏氣度的人又怎么能去統領千軍萬馬呢?
而同時代的御史大夫韓安國,他坐牢時,獄吏田甲辱安國。韓安國說:“你就不怕我死灰復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復燃,我當撒尿滅之。”后韓安國被拜為梁內史。田甲知后,逃走。韓安國更幽默說:“不逃走就不殺,如果逃走,就滅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韓安國認罪。韓安國笑著說:“你給我撒泡尿看看。”韓安國不僅放走了田甲,而且還善待他。這就是韓安國大人不計小人過的氣度,但李廣卻做不到。
李廣在隨同大將軍衛青參加漠北的決戰時,衛青讓李廣從側路襲擊,但李廣不懂得收斂鋒芒的頑疾又出現,他請戰當先鋒,但衛青卻沒有同意李廣的請求,李廣怒而回部。事實上,衛青之所這么做,是有原因的:一是衛青了解李廣,李廣自以為是,不聽指揮,沒有大局意識,跟敵人小打小鬧可以,大規模作戰難以勝任;二是衛青看到李廣年紀也大,體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廣急于封侯,想最后一搏取得戰績,而在他這種急于求勝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失誤。因此衛青很理智地拒絕了李廣的請戰請求。但即便是讓李廣從側路進攻,李廣也沒有順利完成任務,他帶領隊伍迷了路,沒有及時和衛青主力部隊會合,以致讓單于逃跑。衛青責怪了李廣幾句,李廣頓時感到一陣悲涼:“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說完這些話,李廣就引刀自刎,死得很悲壯,百姓聞之皆哭。最終,李廣還是沒有封侯。
潛規則解讀
古代社會其實與現代頗有相似之處,如果一個人鋒芒畢露,大都會前途無“亮”。一個人不能融于群體,到底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人。李廣之死,追根究柢,與其鋒芒畢露的性格和名聲很有關系。李廣作為一位具有非凡勇敢和機智,且能與士卒同甘共苦的將領而言,是稱職乃至優秀的,可是如果沒有得到皇帝的認可、贊同,又被官宦形成的圈子所排斥,這時候獲得的民心和名聲,對自身是相當不利的。
李廣一生與匈奴進行七十多次戰爭,卻未被封侯,就是最好的證明。做官雖然做出政績,剛正不阿,但亦需要審時度勢,把握機會,使自己不至于鋒芒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