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國民政府的禮服——中山裝

中山裝為服裝的一種,是以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裝。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這是辛亥革命后流行起來的服裝,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稱“中山裝”。

在清朝,中國男子都是按照滿族的式樣梳理頭發,穿衣戴帽,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之初。雖然中國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傳統服裝仍保持著一定的穩定性,服裝仍沿用著傳統的長袍、馬褂、瓜皮帽等式樣。

光緒二十六年(西元一九〇〇年)之后不久,傳統服式開始受到外國服式的一些影響,出現了一些改變,但基本式樣仍保持著原有的狀態,直至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發后,才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變革,它象征著清王朝的澈底崩潰和一個時代的終結。辛亥革命不僅帶來了社會的劇變,而且也促使服裝的變革更為迅速而明顯。中山裝就是在這一變革中誕生的。

中山裝由孫中山先生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裝一起開始流行。一九一二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并賦予了新的含義。

中山裝的由來,據說是國父孫中山在廣州任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樣式繁瑣,穿著不便,而中式服裝在實用上亦有缺點。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年),孫中山到越南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河內由廣東人黃隆生開設的洋服店,為了節省外匯,并能體現中國國情而授意黃隆生設計一種美觀、簡易而又實用的中國服裝,黃隆生參考了西歐和日本服裝式樣,并結合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和學生裝而設計縫制成的。

但是,也有資料稱,中山裝原由當時的軍裝改制而成的。一九一九年,孫中山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陸軍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點像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取名為“中山裝”。

由于孫中山先生在海內外聲望很高,這種服式便不脛而起,迅速流傳全中國。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后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九個鈕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后來逐步演變成現在的款式: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五粒明鈕扣,后背整塊無縫。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一點五至二公分)。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后口袋),挽褲腳。很顯然,中山裝的形成在西裝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國傳統意識,整體廓形呈墊肩收腰,均衡對稱,穿著穩重大方。

中山裝自一九二三年誕生迄今,一直是華人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式。民主革命家兼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是中山裝的創始人。

中山裝具有民族的特點,穿著簡便、舒適、筆挺,在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國民黨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國父之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海县| 富民县| 泽普县| 中方县| 田林县| 常山县| 凌海市| 宁乡县| 阳新县| 台安县| 治县。| 喀喇沁旗| 岳阳市| 山阴县| 霍邱县| 子洲县| 隆林| 板桥市| 武陟县| 溆浦县| 南雄市| 玉田县| 永年县| 开鲁县| 海安县| 云和县| 思南县| 甘肃省| 扬中市| 镇康县| 逊克县| 莎车县| 临颍县| 鄯善县| 彭山县| 集安市| 绵阳市| 白朗县| 普宁市| 扶余县| 新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