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滿族的馬褂

馬褂是一種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于騎馬,故稱為“馬褂”。

45

馬褂是清朝所特有的一種較為流行的衣式,清初曾流行于兵士之間,其短袖之式類于行褂(官服之褂)。由于穿此服裝活動方便,行走快捷,自縛文忠公征戰金川,初得名“勝褂”。

至康熙末年全國普及,不論官庶,均可穿著,并演變為一種常服,日常家居均可穿著。又因馬褂不能單穿,多套在長袍之外,民間常說長袍馬褂,就是說,馬褂與長袍是配套穿著的,所以又稱“補褂”。后來又因滿人常穿著它騎馬射擊,故又稱為“馬褂”,此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馬褂的結構多為圓領,對襟、大襟、琵琶襟(又稱缺襟)、人字襟;有長袖、短袖、大袖、窄袖,均為平袖口,不作馬蹄式,馬褂的領、袖之邊多有鑲滾。

隨著流行款式的起伏和審美觀的更替,其邊有時尚寬,有時尚狹,從整體看,清朝中期尚寬,而兩頭尚狹。馬褂的衣長不過腰,下擺左右開衩,衣袖長及腕部,短至肘間。對襟馬褂多為禮服,大襟馬褂多為常服,而缺襟馬褂則多為行裝。

滿族人穿的馬褂,兩袖用異色面料拼在背心肩縫處。短袖如同背心,大袖可代替正式的行裝,窄袖多是作為便服,多為平民百姓穿著。

馬褂按季節又可分為單式和夾式兩種,其面料除了綢緞、棉麻毛等織物外,還有皮毛等,但不能使用亮紗和羊皮。夏季的面料多采用紗(絲織物),南方地區多用鐵紗線呢、緞、北方滿族多用翻毛制品制作。達官貴人多用玄狐、紫貂、海龍、猞猁猻、倭力、草上霜、紫羔等料制成馬褂。

馬褂的服色亦有定制:親王、郡王以下文武品官用石青色;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護軍統領、侍衛班領等職官員用明黃色;八旗中四正旗副都統用金黃色;正黃旗統下亦用金黃色。其余則各按旗色。至于其他官吏,若有功勛,經皇帝特賞,也可穿著明黃馬褂。除平民百姓不得穿黃馬褂外,其余顏色聽便。

馬褂的顏色在各個歷史時期均有變化,清初用天空色,至乾隆年間用玫瑰紫,末年多穿稱為“福色”的深繹色;嘉慶時用泥金或淺色;光緒、宣統間尤其在南方多用天青、庫灰,甚至有用大紅色的。作為正式行裝的馬褂喜用天青色。夏天多用棕色。

馬褂清初僅是八旗士兵穿,后來八旗子弟為表示勇武也多身著馬褂。雍正以后,成為社會普遍流行的便服。民國元年,北洋政府頒布的《服制案》中將其列為男子常禮服之一;國民政府也將藍長袍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

清朝覆滅之后,冠服制多有廢除,唯馬褂得以保存。至民國初年,作為為男子禮服,凡出入重大的社交場合,均需穿馬褂。其制為對襟,褂長及腹,袖長至肘,左右及后下端開衩,以天然纖維織品制作,黑色,五粒紐扣。

康雍年間滿族男子穿馬褂習俗已盛行,不分老少、貧富皆服之。青年喜著馬褂以示威勇,富貴人家穿著其炫耀自己的富有。馬褂中有一種顏色不能隨便使用,那就是黃色。黃馬褂,是皇帝特賜的服裝。皇帝經常以馬褂賞賜有功的臣下,賞其“黃馬褂”者,成為極高的政治殊榮。

46

穿著這種賜服的人,主要有三類:一是隨皇帝“巡幸”的侍衛,稱為“職任褂子”;二是行圍校射時,中靶或獲獵多者,稱為“行圍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戰事中建有功勛者,稱為“武功褂子”,這些人還要被載入史冊。只有這種御賜的馬褂才可以隨時穿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泽县| 彰化县| 明水县| 永靖县| 淅川县| 运城市| 桑日县| 汕尾市| 张家界市| 突泉县| 仙桃市| 龙胜| 潍坊市| 博客| 保康县| 乳源| 扎赉特旗| 化州市| 疏勒县| 乐昌市| 将乐县| 长垣县| 比如县| 安西县| 墨脱县| 松桃| 汉中市| 岐山县| 大竹县| 柘城县| 巩义市| 建宁县| 金川县| 南京市| 抚顺市| 汤阴县| 囊谦县| 松潘县| 兰溪市| 安岳县| 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