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的青春不是你的人生:叛逆期與更年期的沖撞
- 謝蘭舟 劉燁編著
- 1675字
- 2022-07-22 17:32:04
恐懼,自我驚嚇
恐懼產生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一些父母反映:自己的孩子膽子太小,不敢一個人熄燈睡覺,不敢去接觸小狗小貓之類的正經小動物,還有的孩子十分害怕打雷閃電等等。這種現象即為心理學上所說的一種恐懼情緒的反應。研究表明,兒童恐懼的對象是隨年齡增長、經驗豐富而改變的。幼童多對動物、陌生的物體或突然失去身體支持等感到恐懼。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動范圍的擴大,便對想像中的一些動物、黑暗及有傷害性的威脅感到恐懼;且年齡越大,其主觀想像的、預料的危險引起的恐懼越多。引起恐懼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熟悉的情境發生意外變化。兒童在習慣的情境中已形成適應性的知覺模式,有一定的對會方法,而當情境變化時,本已掌握的對付方法就會“失效”,使兒童感到焦慮和不安,從而產生恐懼心理。
第二,受他人恐懼情緒的感染。兒童在看到、聽到別人處于恐懼狀態中時,即使自身處境并無任何引起恐懼的因素也會坐立不安,受到感染。如聽到恐懼影片中人在驚恐狀態下的喊叫,他會感到毛骨悚然。或聽到成人講一些鬼怪故事后,由于無知及大人的消極暗示,其內心也會產生恐懼感。
第三,后天的經驗所致。它是透過條件反射產生的,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便是這個道理。兒童幼時如果受到恫嚇或遇到的刺激較強烈,以后即使碰到輕微的刺激也會產生強烈的反應。如最初被黑狗咬過,由怕黑狗到怕所有的狗,繼而怕所有的四足動物。這是一種心理泛化的作用。
所謂恐懼心理,是在真實或想像的危險中,個人或群體深刻感受到的一種強烈而壓抑的情感狀態。其表現為:神經高度緊張,內心充滿害怕,注意力無法集中,腦子里一片空白,不能正確判斷或控制自己的舉止,變得容易沖動。
恐懼心理的產生與過去的心理感受和親身體驗有關。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有的人在過去受過某種刺激,大腦中形成了一個興奮點,當再遇到同樣的情景時,過去的經驗被喚起,就會產生恐懼感。恐懼心理還與人的性格有關。一般從小就害羞、膽量小,長大以后也不善交際、孤獨、內向的人,易產生恐懼感。

怎樣才能克服恐懼心理呢?主要是透過提高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擴大認知視野,判定恐懼源。認識客觀世界的某些規律,認識人自身的需要和客觀規律之間的關系,確立正確的目標判斷,提高預見力,對可能發生的各種變故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就會強化心理承受能力。其次要培養樂觀的人生情趣和堅強的意志,透過學習英雄人物的事跡,用英雄人物勇敢頑強的精神激勵自己的勇氣。在平時的訓練和生活中有意識地在艱苦的環境下磨練自己,培養勇敢頑強的作風。
這樣,即使真正陷入危險情境,也不會一時就變得驚慌失措,而是沉著冷靜,機智應對。另外,平時積極參加加強心理訓練,提高各項心態。比如:進行模擬訓練危險情境,設置各種可能遇到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訓練,形成對危險情境的預期心理準備狀態,就能夠有效地戰勝緊張和不安等不良情緒,提高心理適應和平衡性,強化信心和勇氣,以無畏的精神克服恐懼心理。
此外,恐懼心理也可以透過自我調適,自己進行訓練來幫助克服。具體方法如下:
1、把能引起你緊張、恐懼的各種場面,按由輕到重依次列成表(越具體、細節越好),分別抄到不同的卡片上,把最不令你恐懼的場面放在最前面,把最令你恐懼的放在最后面,卡片按順序依次排列好;
2、進行松弛訓練。方法為坐在一個舒服的座位上,有規律地深呼吸,讓全身放松。進入松弛狀態后,拿出上述系列卡片的第一張,想像上面的情景,想像得越逼真、越鮮明越好;
3、如果你覺得有點不安、緊張和害怕,就停下想像,做深呼吸使自己再度松弛下來。待完全松弛后,重新想像剛才失敗的情景。若不安和緊張再次發生,就再停止后放松,如此反復,直至卡片上的情景不會再使你不安和緊張為止;
4、按同樣方法繼續下一個更使你恐懼的場面(下一張卡片)。注意,每進入下一張卡片的想像,都要以你在想像上一張卡片時不再感到不安和緊張為標準,否則,不得進入下一個階段;
5、當你想像最令你恐懼的場面也不感到恐懼時,便可再按由輕至重的順序進行現場鍛煉,若在現場出現不安和緊張,亦同樣讓自己做深呼吸放松來對抗,直至不再恐懼、緊張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