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提卡之夜(11-15卷)
- (古羅馬)奧盧斯·革利烏斯
- 2552字
- 2022-08-02 12:07:03
第18章
雅典人德拉古(Draco)[1]在其為雅典人民制定的法律中,為竊賊規定了何種處罰;后來的梭倫(Solon)[2]以及我們制定《十二銅表法(Duodecim Tabulae)》[3]的十人團又作了何種規定;就此還寫道,在埃及人那里,偷竊是合法的,被許可的;而在拉刻代蒙人(Lacedaemonius)[4]那里,此術則得到熱心的學習并付諸實用的操練;此外還有馬爾庫斯·加圖關于懲罰偷竊的一句值得紀念的話。
(1)雅典人德拉古被認為是個優良之士,知識淵博,精通于神明與人類之法律。(2)此德拉古為所有人中首位制定希臘人所應用的法律的人。(3)在那些法律中,他規定了以任何形式行竊的竊賊將被處以死刑,還制定了許多其他非常嚴厲的法令。(4)因此,他的法令,由于顯得過于嚴酷,雅典人民不是以決議和法令的形式,而是以默認和非書面認可的方式予以廢除。(5)此后他們采用由梭倫制定的其他更加溫和的法律。此梭倫是七賢[5]之一。在他的法律中,他判定,對于竊賊應當處以雙倍的罰金,而非如之前的德拉古那樣處以死刑。
(6)在王被驅逐之后,我們的十人團在《十二銅表法》中制定了羅馬人民所應用的法律,對于懲罰所有種類的竊賊,既未采取同樣的嚴刑峻法,也未采用過于溫和寬厚之策。(7)因為他們準許[6]處死行竊現場被抓的竊賊,只要他是在夜間行竊,或者他雖在日間行竊,但在被抓時手持武器拘捕。(8)然而他們命令,現場抓獲的其他竊賊中的自由人,只要他們是在日間行竊并且不曾持武器拒捕,將處以鞭笞,并且交給受竊者[7],同樣在行竊現場抓獲的奴隸則處以鞭刑并且從巖石上拋下[8],不過他們決定未成年的少年應該根據大法官(praetor)[9]的裁定處以鞭刑并且賠償其所造成的損失。(9)同樣,通過搜查[10]發現贓物的行竊,他們按與現場抓獲者一樣懲辦。
(10)但如今人們已經放棄了十人團的法律。因為,如果有人有意通過法律和程序來起訴現場抓獲的行竊,訴訟將以四倍賠償進行。(11)而按馬蘇里烏斯(Masurius)[11]的話:“現場抓獲的行竊指行事時被發現的偷竊。當物品被帶到想要帶去的地方時,則行竊業已結束。”(12)失物被查獲到(conceptum),以及轉移(oblatum)[12]者,按三倍賠償。
然而,誰想要細讀何謂“轉移(oblatum)”,何謂“被查獲(conceptum)”以及其他許多與此事有關、源自古代優良慣例、受之有益而知之可喜的種種說法,他就會找到薩比努斯名為《論偷竊(De Furtis)》的書。(13)在此書中也寫到了人們通常想象不到的事,成為賊贓的不僅是人或能夠移動的物品,此兩者均可被竊取且偷偷帶走,而且還有土地和房屋;一個農夫被控偷竊,他將租來的田地賣掉,偷走了主人的所有權。(14)薩比努斯還講述了一件非常難以想象的事,一人被判為竊人犯,當一個逃奴意外經過主人眼前時,他假裝正在披上托加袍,用其罩住逃奴,以此避免讓主人看見。
(15)然后,對其他所有被稱為“非現場抓獲”的行竊,他們處以兩倍罰金。[13](16)記得我還曾在絕非不學無術的法學家阿里斯托(Aristo)[14]的書中讀到,如眾所周知,古代埃及人顯然是一個精巧于發明技藝、機智于發現萬物知識的民族,在他們那里,偷竊得到許可而且不受懲罰。
(17)而在理智而勇敢的拉刻代蒙人那里,這件事的證據不像埃及人的那么久遠,為數不少而且名氣不小的作者們寫下了有關拉刻代蒙人的習慣和法律的記錄。他們說,行竊是他們的權利和習俗,他們的年輕人操練此術,不是為了骯臟的收益,也不是為了給情色之欲謀取資費,或者積聚財富,而是作為戰爭的練習和訓練來進行,因為這種偷竊的技巧和熟稔能夠磨練與加強少年的心智,以掌握布設陷阱的機巧、熬夜不眠的耐力、偷襲潛行的速度。
(18)但是,馬爾庫斯·加圖在其《論在士兵中分配戰利品(De Praeda Militibus Dividenda)》的演說里用激烈而出色的言辭控訴了不受懲罰的盜竊公物和肆意妄為。這些話,讓我非常喜歡,所以抄錄如下。他說:“偷竊私物的小偷在桎梏鐐銬下苦度光陰,偷盜公物的盜賊在金器和紫袍中樂享年華。”
(19)我認為我不應當漏掉最有智慧的人為“偷竊”所下的純正而謹慎的定義,以免有人會認為竊賊只是指悄悄拿走或者暗中攫取物品的人。(20)薩比努斯在其《市民法(Jus Civile)》第二卷的話如下:“動他人物品者,若他理當知道他的行為違背主人的意愿,被判定為偷竊罪。”(21)同樣在另一章里:“出于牟利目的將他人棄置的物品拿走者,犯偷竊罪,無論他是否知道這是誰的物品。”
(22)這就是薩比努斯在我剛才提到的這本書中所寫的出于偷竊目的而動他人物品。(23)不過,根據我上面所述,我們應該記得,即使不用動手也可構成盜竊罪,只要花費了心思和謀慮于此事,便犯下了盜竊罪。(24)因此,薩比努斯說,毋庸置疑,命令他的奴隸去偷竊的主人應當被判處盜竊罪。
[1] 德拉古(Draco,活動時期約公元前7世紀),雅典立法者,生平不詳。所制定的法典(公元前621年)極為殘酷,規定罪無論輕重,一律判處死刑。梭倫廢除其中的所有條文,只保留有關謀殺的部分。
[2] 梭倫(Solon,公元前630年?—前560年?),雅典政治家、改革者、詩人,希臘七賢之一。公元前594年左右任雅典的執政官,約20年以后獲得作為改革家和立法者的充分權力。他終止了世襲貴族的統治,廢除對血統的要求,允許所有取得一定財富的公民參與政務。他用更為人性的法律取代德拉古法典,釋放了因債務被賣身為奴的公民,贖回他們的土地,鼓勵職業化,改革貨幣以及度量衡制度。
[3] 參看本書第6卷第15章注。
[4] 即斯巴達人。
[5] 參看本書第1卷第3章注。
[6] 見《十二銅表法》第8表第12~14條。
[7] 成為受竊者的奴隸,直到償清損失。
[8] 指卡皮托利山上的塔爾佩烏斯崖(Tarpeius Mons)。
[9] praetor一詞此時還是指兩位最重要的行政官,相當于后來的執政官(consul)。到了共和國中期,大法官的權力僅限于法律和司法,原來擁有的軍事指揮權則由執政官接掌。
[10] “搜查”原文是“per lancem liciumque”。搜查者身上只束條帶子(licium),免得被疑攜物進屋用于栽贓;因屋中有女眷在場,還需手持打了孔的盤子(lanx)擋臉。
[11] 即馬蘇里烏斯·薩比努斯(Masurius Sabinus)。參看本書第3卷第16章注。
[12] 《蓋尤斯法學階梯(Gai Institutiones)》第4篇第173條:“現場抓獲的行竊四倍罰金,非現場抓獲雙倍罰金,查獲贓物和轉移贓物三倍罰金。”《查士丁尼法學總論(Institutiones Justiniani Institutiones)》第4卷第1篇第4條:“oblatum是指某人收到盜賊所竊之物且在其住處被查獲,尤其指轉移的意圖是:即便被查獲,也會是在他人之處而非在盜賊之處。”
[13] 見《十二銅表法》第8表第16條。
[14] 提圖斯·阿里斯托(Titus Aristo),圖拉真時期一位富有聲望的羅馬法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