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網絡犯罪的特征

網絡犯罪(cybercrime)是隨著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一個概念。網絡從狹窄的部門應用擴大到公眾領域,成為個人和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網絡犯罪作為一種犯罪的新形態,具有以下特征:

1.犯罪成本低投入性

成本低、傳播迅速、傳播范圍廣,黑客只需要一臺計算機、一條電話線、一個調制解調器就可以接入全球性互聯網中的大型主機遠距離作案。而且這些犯罪活動操作起來極為方便。因此,網絡犯罪使得犯罪成本急驟減少,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大大增加,并且還削弱了國家對犯罪的預防和控制能力,也導致了犯罪率的上升。

2.犯罪行為的跨國性

網絡發展形成了一個虛擬的網絡空間,既消除了國境線,也打破了社會和空間界限,使得雙向性、多向性交流傳播成為可能。網絡犯罪中對犯罪事實取證和認證相當困難,網絡犯罪中量刑與執法也較困難。隨著網絡使用類型的多樣化,使管轄權的問題更加復雜。例如,雖然網絡使用者可以依據網絡上的域名(Domain Name)得知其進入何地的網站,但是,在許多情形下,網站服務器可能位于第三地,這種網絡無國界的特性,使得網絡行為成為可以跨國籍,跨法域來進行,所以產生了刑事程序法上關于審判權及管轄權的沖突,而刑事實體法上則有國內刑法在國際間效力適用的問題與國內外法間的沖突。另外,在刑事犯罪偵查上,會有追緝境外犯罪與國際合作的問題。

3.犯罪手段的高科技性

美國犯罪學家埃得溫·薩瑟蘭提出,才智和現代技術工具的結合產生犯罪的可能性。網絡犯罪就是由于掌握網絡技術相關知識的才智和網絡條件的形態而產生的一種新形態的犯罪。雖然網絡可以只是單純地作為犯罪者的工具或犯罪途徑,但若干典型的網絡犯罪行為,如網絡黑客、網絡洗錢、盜用信用卡消費或盜用賬號密碼等。前提都是須先破解計算機主機的安全系統防護與稽查,這都需要高度的互聯網知識與技能方可為之,而行為本身需要相當的技術性要求。網絡犯罪技術的發展精益求精,常常超出調查人員所能,也超出被害人保護自己計算機系統的技術,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許多網絡黑客甚至是以突破他人網絡系統的防護措施為榮,夜以繼日、樂此不疲的從事犯罪技術的改良。因為其高度的技術性,使得往往造成損害的結果難以追尋或隱而未發,如從網絡犯罪行為的歷程,可以看出就算散布計算機病毒到他人的計算機里,受害人往往雖然知道自己的計算機中毒且文檔被破壞,卻不知道是何人侵入、如何進來、如何破壞。如果是在黑客侵入且僅是單純地偷窺文檔時,被害人甚至還渾然未知,這種不平等的處遇,導因于技術上的落差與信息的不對等。網絡領域應用了大量先進的網絡技術和專業知識,沒有相關專業技術知識的人難以完成犯罪。能夠順利完成犯罪的行為人大都具有嫻熟的網絡專業知識和精湛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有的甚至是網絡技術和安全技術的專家,網絡犯罪是一種高智能犯罪。

4.犯罪行為瞬間性與持續性兼具

從時間上看,24小時均能作案,又由于其具有電子作業的特性,犯案時間也可短至以毫秒計,與傳統的犯罪行為以時日為計算單位者不可同日而語。借助計算機的操作與網絡的架構,網絡犯罪往往只需要彈指間便可以將犯罪行為與損害結果完成,也就是通過指令的輸入,來達到犯罪的目的或對結果產生持續的影響力。就因為網絡的犯罪行為具瞬間性,常常會造成行為人不知情或被害人措手不及的情況。針對計算機病毒的散布結果,因為行為人的散布行為是于瞬間完成,此后透過網絡來隨機感染,就行為結果而言,一開始的行為對后來的損害結果是持續具有因果關系的,在因果關系的認定上,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困難,而且可能造成不特定的多數法益受侵害。由于網絡犯罪具有方便性、刺激性、低破案率且不易被查獲的緣故,致使行為人越來越膽大妄為,肆無忌憚,樂此不疲,其都有一個共通的犯罪特性,就是犯罪行為將會不斷地持續,直到東窗事發后才不得不收手。網絡犯罪幾乎人人都具有行為的習慣性。甚至很難想象第一次從事網絡犯罪就被捕獲,也就是因為初犯的破案率太低,導致犯罪行為人會將行為不斷地反復實施,產生習慣犯的傾向。

5.犯罪行為的高隱蔽性

網絡虛擬空間的特性,決定網絡犯罪的隱蔽性和較高的犯罪黑數。網絡犯罪比現有的任何一種犯罪更具有隱蔽性和分散性,網上犯罪嫌疑人可以在任何有聯網計算機的地方實施犯罪,而且可以從頭至尾不接觸被害人。即行為人雖非計算機數據的有權使用者,或未經同意而使用他人計算機進行犯罪行為,或行為人隱匿其真實身份,而仍不易被察覺。信息數據本身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大多數網絡犯罪是通過程序和數據等這些無形的操作來實現,作案的直接對象也通常是那些無形的電子數據和信息。同時,由于網絡犯罪的證據主要存在于軟件之中,這也使得犯罪分子很容易轉移或毀滅罪證,尤其是利用遠程計算機通信網絡實施的犯罪,罪犯往往難以追尋,即使查出某些蛛絲馬跡,犯罪分子也早已逃之夭夭,從而增加了破案難度。據統計,在號稱“網絡王國”的美國,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全國計算機犯罪特勤組(National Computer Crime Squad;NCCS)的估計,計算機犯罪只有大約1%被發現,而在這些被發現的案件中,也只有大約4%會被送到偵查機關。[40]犯罪分子可以從容地實施犯罪行為而很難被發現和追查,電子警察需要超出犯罪分子的技術才可能對付隱蔽性如此強的犯罪行為。從全球范圍看,網絡犯罪案件的數量多如牛毛,但被繩之以法的網絡犯罪分子可以說是屈指可數。究其原因,既非網絡犯罪分子如何狡猾或高明,也非有關部門偵辦不力,實在是由于網絡犯罪的本質特征所決定。

6.犯罪結果的嚴重社會危害性

德國犯罪學家烏爾里希·西伯爾在《電子計算機犯罪與刑法》一書中寫道:“當今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操縱和濫用電子計算機可能產生威脅整個國民經濟的后果,阻止這類行為的發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41]由于互聯網正以極快的速度把社會的各個部門、各行各業以及各國、各地區聯成一個整體,形成一個“地球村”或稱“網絡社會”,現實生活將對網絡有很大的依賴性,甚至將來很難離開網絡。正在出現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沒有邊界的,網絡已深入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軍事、醫療、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現代社會已對計算機網絡有高度的依賴性。而這種以網絡為核心的信息社會結構精密、復雜,組織化程度高,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具有敏感性與脆弱性,因而更容易受損傷。因此,網絡犯罪危害領域相當寬廣,可以是政府機關、新聞出版、文化教育、科技行業,也可以是工廠、礦山、糧食、商業、供銷、石油、煤炭、運輸、銀行、證券、外貿和房地產等領域,對各行各業有滲透作用,而各行各業的網絡犯罪,由于其犯罪動機不同或者其目的不同,產生的危害結果也不同,但有時可以同時侵入幾個領域。由于互聯網技術處理信息的能力大、速度快、范圍廣,在犯罪分子手中可以成為巨大的破壞力量。恐怖分子可以從地球上任何地方向企業或政府機構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投放計算機病毒以及其他能夠摧毀信息系統的東西。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從國防、電力到銀行和電話系統現在都是數字化、網絡化,一旦這些部門遭到侵入和破壞,這不僅對國民經濟發展甚至對社會穩定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后果將不堪設想。尤其是涉及國家機密或戰略決策的計算機系統,一旦遭到侵犯或破壞,就可能給國家主權與安全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7.犯罪本質的信息性

網絡是由物理設備按照某種特定的方式互聯而形成的一個信息空間,這是一個難以理解但完全可以想象的“虛擬世界”,里面充滿了以脈沖信號形式存在的“比特”(bit),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和資料。比特就是信息,網絡所傳遞和處理的只是信息,沒有了信息就沒有了網絡。如果要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描述網絡的本質,可以只用兩個字:“信息”。由網絡的信息本質所決定,網絡犯罪便與信息緊密聯系在一起,信息濫用和誤用是網絡犯罪的最基本形式。因此,信息性便成為網絡犯罪的最基本特征。

一方面,網絡犯罪必須依賴于信息才能實現。犯罪分子要想實施網絡犯罪活動,必須進入網絡空間中去,即借助于特定的物理設備如計算機、調制解調器等與網絡連接。許多人認為計算機、調制解調器等物理設備是犯罪分子進行網絡犯罪活動的工具,這種認識實際上是不全面的。物理設備固然是實施網絡犯罪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并不是這些物理設備,而是利用它們發送或接收的各種信息,諸如用戶名稱、口令、程序等,物理設備不過是各種信息的載體而已。不論物理設備如何先進,如果沒有必要的信息資源,犯罪分子要實施網絡犯罪是根本不可能的。美國一位資深網絡安全專家指出,網絡空間中的犯罪分子有五個方面的特征:犯罪技能、知識、資源、職權和動機。[42]其中,前四項都與信息有關,尤其是“職權”,幾乎是所有網絡犯罪分子在網絡犯罪活動實施前或實施過程中必須擁有的。這里所謂的職權,不是指日常生活中人們所理解的職責或權威,而是指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控制和支配權。這實際上就意味著,最有可能實施網絡犯罪的人往往就是那些掌握了網絡信息資源的“行家”。許多少年“黑客”在成年后往往會成為一些商業和非商業機構的信息安全專家,足以說明這一點。人們習慣上將計算機犯罪和網絡犯罪稱為高智能犯罪,也從側面說明了這一點。

另一方面,網絡犯罪侵害的對象也是信息。網絡犯罪的形態多種多樣,網絡犯罪分子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獲得某些有價值的信息,也有的是為了騙取錢財,但直接的受害對象都是信息。在網絡空間中,信息已不再僅僅是信息,而是網絡中的一切。網絡所能容納的只有信息,網絡中的所有東西都是信息,犯罪分子從網絡空間中得到的或損害的都只能是信息,姑且不說那些以破壞網絡信息為目的的行為如黑客行為、傳播病毒、傳播色情及其他有害信息、盜版等,就是那些完全以獲得現實世界中的財物為目的的行為,如網絡詐騙、盜竊、篡改賬單等,也都是以網絡中的信息為直接侵害對象的。“網上銀行”的資金、“網上商店”的貨物、“網上書店”的圖書,都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資金、貨物和圖書,而是數字化了的符號即信息。信息雖然不是現實世界中的資金、貨物和圖書,但信息是現實世界中的資金、貨物和圖書在網絡空間中的象征,擁有了必要的信息,就擁有了相應的資金、貨物和圖書。因此,犯罪分子欲從網絡空間中得到現實世界中的財物,必須獲得并支配某些必要的信息。

因此,網絡犯罪其實質上看是一種信息犯罪。具體表現在:一是刪除,是指將原有網絡信息系統功能除去,使之不能運轉;或者將信息系統中所儲存、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的全部或部分刪去。二是修改,是對原有信息系統的功能進行改動,使之不能正常運轉;或者是對信息系統所儲存、處理、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非法改動,使數據和應用程序發生錯誤。三是增加,是指在信息系統中增加某種功能,使原有的功能受到影響或者破壞,無法正常運轉,或者憑空把非法數據和應用程序添加到信息系統中。四是干擾,通常包括外部干擾和內部干擾兩種形式。外部干擾,是指人為地發射一種強大的擾動信號,使信息系統不能正常工作;內部干擾,是指利用網絡操作進行干擾,使其他用戶不能正常工作。五是制作,是指利用各種算法語言、設計、開發網絡病毒等破壞程序。主要有三種類型:設計型、改造型和復合型。六是傳播,是指通過信息系統直接輸入輸出破壞性程序或者將之輸入破壞性程序的軟件加以派送、散發、銷售的行為。關于傳播的方式,有的是私自安裝、復制,有的是非法秘密搭售,有的則是網絡上公布并免費提供。以上六種網絡犯罪破壞信息方式,涵蓋了網絡犯罪的主要部分,這種在信息空間上的犯罪,是犯罪在現實空間上的延伸和“拓寬”,是犯罪人尋求的“新途徑”,也是一種符合時代發展的“選擇”,無論行為方式、行為后果還是犯罪的內容都帶有信息犯罪的色彩。


[1] [美]丹·席勒:《數字資本主義》,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頁。

[2] [美]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夏鑄九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頁。

[3] 郭良:《網絡創世紀 從阿帕網到互聯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頁。

[4] 代天宇:《網絡社會——點與線的生存》,科學普及出版社1999年版,第7頁。

[5] 陳勁松:《信息革命》,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頁。

[6] 紀玉山:《網絡經濟》,長春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頁。

[7] 以往我們認為,國際互聯網(WWW)是Tim Berners-Lee于1992年所發明,其并未將這技術申請專利,卻無私地獻給全球人民使用,也因此獲得全球人士的尊崇,稱其為“WWW之父”。然而新近的資料卻顯示英國電信(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BT)早在1976年便由當時服務英國郵局部門的Sargent:Desmond J.首創構成WWW技術核心的Hyperlink(超級鏈接)技術,并于1980年提出最終版本向美國申請專利,1989年正式獲得美國專利權,專利期到2006年止。英國電信對這專利一直未予以商業化,主要也因該技術發明時,個人計算機并不普遍,現今則傳聞已對此籌劃實施中。專家預料一旦其開始行使專利權,在當前司法程序上是會占優勢的,卻也會遭到各方嚴厲的抨擊,因為其所擁有的正是網絡最基本而重要的部分。

[8] 楊富強:《電腦犯罪之立法與電腦安全》,載《法學叢刊》1989年第134期。

[9] 蔣平:《計算機犯罪初探》,載《公安研究》1995年第4期。

[10] Chris Reed.Computer Law[M].Black stone Press Limited,1993.

[11] 蔣平:《計算機犯罪問題研究》,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12] 劉江彬:《計算機法律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13] [德]施奈德:《犯罪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70頁。

[14] 公安部計算機管理監察司:《計算機安全必讀》,群眾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頁。

[15] 房阿生、吳振村:《電腦犯罪及防治方法之研究》,載《司法周刊社》1989年9月期。

[16] Geoffrey H·Wold,CPA,CMA,CISA,CME and Robert F·Shriver,CMC,CDP,CSP:Computer Crime Techniques Prevention,Bankers Publishing Company,1989 1.

[17] 陳開琦:《日本計算機犯罪若干問題評析》,載《社會公共安全研究》1998年第4期。

[18] [日]板倉宏:《電腦與刑法》,載《法學論壇》1982年第7期。

[19] 許秀中:《網絡犯罪概念及類型研究》,載《江淮論壇》2002年第6期。

[20] 公安部計算機管理監察司:《計算機安全必讀》,群眾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頁。

[21] 劉廣三:《計算機犯罪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2] 段寧華:《計算機犯罪及其對策研究》,載《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89年第1期。

[23] 劉健:《計算機犯罪及其刑事立法探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24] 唐廣良等:《計算機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94頁。

[25] 陳開瑜:《計算機犯罪定義之我見》,載《現代法學》1992年第5期。

[26] 姚茂文:《計算機犯罪及實踐問題》,載《人民檢察》1997年第7期。

[27] 趙秉志、于志剛:《論計算機犯罪的定義》,載《現代法學》1998年第5期。

[28] 劉守芬、孫曉芳:《論網絡犯罪》,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

[29] 謝望原:《臺、港、澳刑法與大陸刑法比較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0] 管高岳:《電腦犯罪》,載《法學叢刊》1996年第1期。

[31] 洪光煊:《從電腦犯罪談未來的刑法修改方向》,《刑事法雜志》1988年第87期。

[32] 陳美伶:《電腦犯罪刑事立法問題探討》,載《電腦犯罪問題研討會實錄1987年》第257頁。

[33] 黃榮堅:《電腦犯罪的刑法問題》,載《臺大法學論叢》第4輯。

[34] 蔡慧芳:《電腦犯罪和刑事立法的課題》,載《月旦法學》1995年3期。

[35] 林東茂:《危險犯與經濟刑法》,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35頁。

[36] 羅鋒、鮑遂獻:《計算機犯罪及其防控措施研究》,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1年第2期。

[37] 王睿:《淺議計算機犯罪適用》,載《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38] 尼爾·巴雷特:《數字化犯罪》,郝海洋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9] 金澤剛:《論網絡犯罪及其防治對策前瞻》,載《江蘇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5期。

[40] 李雅萍:《電腦犯罪之偵查與追訴》,載《資訊法務透析》1997年第14期。

[41] 汪巖悼等:《黑色網絡:計算機犯罪與黑客文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頁。

[42] [美] Donn B.Parker:《反計算機犯罪——一種保護信息安全的新構架》,劉希良等譯,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化市| 汉阴县| 长海县| 湖口县| 孟村| 奉新县| 瑞金市| 永昌县| 万山特区| 英山县| 漳州市| 建宁县| 额济纳旗| 尚志市| 乌拉特前旗| 专栏| 姚安县| 陵川县| 视频| 监利县| 二连浩特市| 乌鲁木齐市| 天长市| 永靖县| 莒南县| 礼泉县| 房产| 武隆县| 鄂伦春自治旗| 肇源县| 安岳县| 五大连池市| 白水县| 吴忠市| 临汾市| 手游| 田林县| 镇宁| 南昌县| 利川市| 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