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偵查思維中的推理方法(第2版)
- 馬前進
- 2572字
- 2022-08-02 15:40:08
一、偵查思維中的枚舉推理的含義及其原理
(一)偵查思維中的枚舉推理的含義
對于枚舉推理,多數論者把它界定為這樣一種推理:前提斷言的是某類對象的部分成員具有某種屬性而且沒有出現反例,結論是一個斷言該類對象的所有成員都具有該屬性的實然全稱判斷。比如,有學者認為,枚舉推理“前提考察了一類事物的部分對象,發現它們都具有某種屬性,并且沒有遇到與之不同或者相反的情況,從而推出該類對象都具有某種屬性”[28]。
筆者認為,枚舉推理的前提考察的可以是某類對象的某一成員或者某類對象的每一成員,而未必是某類對象的部分成員;前提中不必強調“沒有遇到與之不同或者相反的情況”,“與之不同或者相反的情況”的存在與否是客觀的,而其是否出現則與運用枚舉推理時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均有關系;枚舉推理的結論大多是或然性判斷而不是實然性判斷,可以是特稱判斷甚至單稱判斷而未必是全稱判斷。因此,對枚舉推理的這種界定是不太恰當的。
那么,到底何謂枚舉推理呢?從字面上解釋,“枚”就是“個”的意思,“舉”就是“列舉”的意思。按照漢語語法,作為量詞的“枚”處于作為動詞的“舉”之前,自然是量詞做狀語,因此,“枚”應該理解為“逐個”,“枚舉”就是“逐個列舉”的意思。雖然枚舉有著極其廣泛的諸如解釋和論證等方面的應用,但是枚舉在偵查思維中的主要應用還是在于進行推理。從某種程度上說,借助于枚舉而進行的推理就是枚舉推理。
基于此,筆者認為,偵查思維中的枚舉推理是這樣一種推理:在前提中逐個列舉某類對象中的若干成員,并且斷言它們共同具有某種屬性,在結論中斷言該類對象的某一、有些或者所有成員可能(或者必然)具有該屬性。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若干”表示的數量的下限是某類對象中的某個成員,上限是某類對象中的每個成員,也可能是某類對象中的部分成員。枚舉推理的結構形式可以表示為:
S1具有屬性P;
S2具有屬性P;
S3具有屬性P;
……
Sn具有屬性P;
S1、S2、S3……Sn是S類對象中的成員;
所以,可能(或者必然)S類對象中的某一、有些或者所有成員具有屬性P。
在偵查思維中運用枚舉推理的合理性主要在于偵查人員所偵查的刑事案件及其現象所具有的某種必然性和規律性。而這種必然性和規律性是通過個別現象的偶然性、多樣性表現出來的。偵查人員有必要也可能通過認識大量個別案件現象的偶然性和多樣性去把握一類刑事案件所具有的那種必然性和規律性,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偵查人員對所面對的刑事案件的認識,對案件的發展趨勢和未來進行預測、把握和規范。
例如,南京仙林某高校本科學生宿舍中發生一起失竊案。該學生宿舍共有七名學生,為了偵破該失竊案,偵查人員對這七名學生逐一進行調查,發現他們每個學生都與該失竊案無關。據此,偵查人員得出結論,該宿舍的所有學生都與該宿舍發生的失竊案無關。
(二)偵查思維中的枚舉推理的原理
偵查思維中的枚舉推理的原理就是所謂的“歸納法原則”:如果大量的情況A(A1,A2,……,An)在各種各樣條件下被觀察到,而且如果所有這些被觀察到的A都毫無例外地具有性質B,那么,可能所有A都具有性質B。
這一原理還有很多不同的表述:“如果一個整體大部分的事情是確定成立的,那么這個整體中的所有事情都是確定成立的?!?a id="w29">[29]“如果許多個體是確定成立的,那么這一類的整體也是確定成立的。也就是說,假設它是一個事實,不是因為我們憑借實際經驗來認識它,而是因為從與我們過去經驗相吻合的公理中,推斷出它的存在?!?a id="w30">[30]英國19世紀的著名邏輯學家、古典歸納邏輯的集大成者約翰·斯圖亞特·密爾曾說:“事實上,歸納法其實是借助于大腦思維的工作推斷出,如果一個判斷在一個或者諸多事件中被證實是成立的,那么在類似于前者的事件中,這個判斷也同樣被斷定是成立的。換句話說,在枚舉推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如果一個類別中的某些個體的特性是成立的,那么這個類別中所有個體的特性也都是確定成立的,或者說,如果一個判斷在某個時間段內是確定成立的,那么它在同樣的環境下的任何時間點也都是確定成立的?!?a id="w31">[31]
后來英國著名邏輯學家羅素對該原則進行了修改:(1)如果發現一種事物甲與另一種事物乙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而且從未發現它們分離過,那么甲、乙相互聯系的次數越多,則在新事例中(已知其中一項存在時),它們相互聯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2)在同樣情況下,如果相互聯系的事例數量足夠大,就會使得一項新聯系的可能性幾乎接近于必然性,而且會使得它無止境地接近于必然性。[32]
這一公理從某種程度上表明了枚舉推理的合理性:在該普遍法則或真理的基礎上,人們有理由將特稱判斷包含的事實應用到普遍整體上。歸納公理主要基于一個信念即所謂的自然齊一性原理。這一原理認為,大自然的法則和表現都是規律的、有序的和統一的。人們有理由相信:由于事物過去曾以某種方式發生,或被觀察到以某種方式發生;那么,它們在現在和將來仍然繼續以同樣的方式發生,或被觀察到以同樣的方式發生。如果我們假設大自然的法則沒有表現出這種特性,那么該公理必然不再成立,所有的枚舉推理因為失去基礎而成為謬誤。
枚舉推理的基礎在于經驗觀察。為了考察某些對象中哪些共同具有某種屬性、哪些不共同具有某種屬性,需要偵查人員進行經驗觀察。經驗觀察包括自然條件下的觀察和人為條件下的觀察;此外,確定哪一層次的共同屬性作為歸類的依據和標準,也需要借助于經驗觀察。從這種意義上說,偵查思維中的枚舉推理是一種實證工作和實證方法。
枚舉推理的實質就是屬性內展。既然同類對象具有共同某種屬性,那么該類對象是不是也可能具有其他共同屬性呢?因此,當同類對象中的部分成員具有另一屬性的時候,人們就自然會推理是不是該類對象的所有成員都具有該屬性。這樣,人們將一類對象中部分成員具有的屬性擴展至所有成員。因為這種屬性的擴展是在同類對象之間進行的,所以稱為屬性內展。這種屬性內展雖然不是充分的,但卻是適用的和具有啟發性的。
枚舉推理的原理不同于類比歸納法的原理:如果所有事情中的有些事情有相似之處,那么剩下的其他事情也有相似之處。英國19世紀的著名邏輯學家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1835~1882)在談到枚舉推理和類比歸納法的不同時說道:“類比歸納法和枚舉推理,僅僅在程度上保持差異。當有些事情在某些屬性上相互保持相似的時候,我們通過概括對它們進行推理;當有些事情在許多屬性上保持相似的時候,這就形成了一個類比過程。”[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