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偵查思維中的推理方法(第2版)
- 馬前進
- 4313字
- 2022-08-02 15:40:07
第一節 偵查思維中的類比推理
一、偵查思維中的類比推理概述
(一)類比推理的含義和要素
從字義上解釋,類者,同也,似也;比者,比較也。因此,類比就是在相同點上進行比較,或者,通過比較找出相同點。人們在一些對象之間進行一個類比,就是表明它們在一個或者多個方面是相同的。雖然類比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但是從類比本身的作用和偵查工作的實際來看,類比的主要應用還是在于進行推理。借助于類比方法而進行的推理就是類比推理。
具體而言,類比推理是指人們在思維中,根據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對象在某些屬性方面上相似而推出它們可能在另一屬性方面也相似。密爾對類比推理的定義是:“兩個東西相互之間在一個方面或者多個方面類似,某一判斷對其中一個東西為真,于是,該判斷對另一個東西也為真。”[1]
設a、b、c、d表示對象,P、Q、R表示對象的屬性,則類比推理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為:
對象a、b、c均具有屬性P、Q、R;
對象d也具有屬性P和Q;
所以,可能對象d也具有屬性R。
亞里士多德、密爾和卡爾納普都研究過類比推理:亞里士多德研究類比推理是為了得出他所鐘愛的直言三段論的大前提,密爾研究類比推理是為了以比較的方法顯現出他所提出的消除歸納法的優越,卡爾納普研究類比推理是為了用他提出的確證度函數理論來定量描述類比推理前提對結論的確證度。
類比推理的基本要素包括:(1)類比的參照對象,即用以比較的那些若干已知對象a、b、c;(2)類比的延伸對象,即與若干已知對象比較的另一對象d;(3)類比的共同屬性,即若干對象與另一對象共同具有的若干相似屬性P、Q;(4)類比的延伸屬性,即若干對象與另一對象還可能共同具有的其他相似屬性R。
有關類比推理的邏輯解釋,英國19世紀的邏輯學家密爾在其《邏輯體系》中曾描述:“毫無疑問,B與A之間能夠舉得出來的每一種類似……都對由此所得出的結論提供了某種程度的概率。如果B在A所有的終極屬性上類似于A,那么B具有屬性m就是確定的,而不是蓋然的……倘若B與A在A的一個終極性質上類似,那么它們就在依賴于這個終極性質的導出性質上類似,m也許是這樣的一個導出性質。如果B與A在A的一個導出性質上類似,那么有理由期待它們也在該性質所依賴的終極性質上類似,以及在依賴這個終極性質的另一個導出性質上相似。每一個可證明其存在的類似都對期待無限多的別的類別提供了根據……”[2]一現象A的終極性質是指A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質,這些最基本性質的各種組合就是A的導出性質。
類比推理的實質是從在一個或者多個方面兩個或者多個對象之間的類似性,推出這些對象在某個其他方面也具有某種類似性。這一過程實質上是外推過程。關于外推的原理或者預設,人們作了許多表述:如果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事物在很多方面彼此相同,那么很可能它們也會在其他更多的方面彼此相同;如果一個事物和另一個事物在我們已知的方面彼此相同,那么它們也會在未知的方面彼此相同;如果兩個事物在若干方面保持一致,那么它們也將在其他方面保持一致。
在理解類比推理時,需要注意三點。
(1)類比推理不能在某類對象與該類對象中的成員之間進行。為此,需要把類比推理與兩種貌似類比推理而不是類比推理的推理區分開。一種推理是根據某類對象的某一成員與該類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推出該類對象的該成員與該類對象在其他屬性上也相同。這種推理貌似類比推理,實際上不是類比推理而是枚舉推理。另一種推理是根據某類對象與該類對象的某一成員在某些屬性上的相同,推出該類的該成員與該類對象在其他屬性上的相同。這種推理貌似類比推理,實際上不是類比推理而是演繹推理。
(2)類比推理不同于比較的思維方法。比較是確定兩個事物或兩類對象之間的相同性和差異性的思維方法,它既要研究對象的相同點,還要研究對象的不同點。而類比是在比較兩個(或兩類)對象的相似點基礎上,以諸多的相似屬性推出未知的相似屬性。因此,沒有比較,就沒有類比推理;但比較不是類比,如果思維過程僅停留在比較的認識上,而不作進一步的推理,那么它就不是類比。
(3)類比推理是一種獨立的推理類型,不是枚舉推理和演繹推理的相繼聯合運用。有人認為類比推理的操作程序就是先進行枚舉推理再進行演繹推理:在一個枚舉推理中,人們從某類中的一個或者一些或者全部成員具有某種屬性,推出該類的所有成員都具有該屬性;再以這個概括性結論“該類的所有成員都具有該屬性”為前提推出該類中其他另一個或者另一些成員也具有該屬性。但是,在類比推理中,人們可以直接根據某類中的一個或者一些成員具有某種屬性推出該類中其他另一個或者另一些成員也具有該屬性而無需依賴于任何中間的概括。因此,類比推理的操作程序是完全歸納的,不是先進行枚舉推理再進行演繹推理。
(二)類比推理的分類
類比推理可以依據屬性的相似或者差異分為肯定類比推理、否定類比推理和中性類比推理;根據比較的是性質、功能還是關系分為性質類比推理、功能類比推理和關系類比推理;根據功能可以分為直接類比、間接類比、經驗類比、因果類比、同構類比和仿生類比;[3]而現代類比推理可以分為定量類比、綜合類比和模擬類比。[4]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實際生活的需要,類比推理的應用日益多樣化。人們在認識的活動過程中,不僅可以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推出其他方面的相似,也可以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的已知差異,猜想它們在其他相關方面存在差異,還可能是既比較其相同點也找出其不同點,然后通過平衡相同點和不同點而得出結論。這就形成了類比推理的三種一般模式:肯定類比、否定類比和中性類比。
1.肯定類比
肯定類比是類比推理的最一般的形式,它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存在某些相似的屬性推出它們在另一屬性上可能也是相似的。
法律適用中也常運用肯定類比。例如,在法律規范適用中,一個規范適用于甲案件,并且乙案件在實質上與甲案件類似,因此這個規則也可以適用于乙案件。再如,當審理案件而無明確具體的法律規定時,通常就是根據最相類似的法律規定進行類推適用,如在《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將公務槍用作借債質押的行為如何運用法律問題的批復》中,將把公務槍用作借債質押的行為類推為非法出借槍支的行為。[5]
2.否定類比
否定類比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存在某些屬性的相異而推出它們在另一屬性上可能也是相異的。
否定類比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設a、b、c、d表示對象,P、Q、R表示對象的屬性,則否定類比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為:
對象a、b、c均具有屬性P、Q、R;
對象d不具有屬性P和Q;
所以,可能對象d也不具有屬性R。
3.中性類比
中性類比是根據兩個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同而在另外一些方面的差異,在平衡兩者之間的相同點和差異點的基礎上,依據關鍵的相同或相異要素,推出它們可能在其他方面也是相同或相異的。例如:
某公園為了保證游客安全,減少廢氣污染,明文規定:除園內工作用車外,不準機動車輛進入公園,違者除勒令離園外,罰款200元。有一天,某甲將太陽能轎車開進公園,園方管理人員令其離園,并處200元罰款。某甲不服,認為自己的車與機動車有所不同。園方管理人員認為,某甲的太陽能轎車雖與機動車有一些差別,但在許多方面相同,特別是速度及可能導致的危險都一樣,所以應對某甲予以處罰。
此例中,園方管理人員在平衡兩種車輛的異同基礎上,抓住車輛入園的危險性這一關鍵要素,推出某甲行為應予以處罰的結論。這里,園方管理人員就運用了中性類比。
中性類比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設a、b、c、d表示對象,P、Q、R、S、T、U表示對象的屬性,則中性類比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為:
對象a、b、c均具有屬性P、Q、R;S、T、U;還有屬性X;
對象d具有屬性P、Q、R,但是不具有屬性S、T、U;
所以,可能對象d具有(或者不具有)屬性X。
我們可以把中性類比看作是肯定類比和否定類比的綜合運用。由于中性類比是在平衡事物相似性和差異性的基礎上進行類推的,因此一般而言,使用中性類比,比單純使用肯定類比或否定類比,其結論的可靠性程度要高。
中性類比在判例法中的作用非常顯著,以致美國史蒂文·J.伯頓指出:法律類比推理,“從(狹義)案件裁決出發的推理——只是日常生活中所用的類比推理的一種正式形式。支配它的原則是,同樣案件應給予同樣裁決,如果不同點重要則不同案件應該給予不同裁決。這種推理形式要求三個步驟:(1)認識一個權威性的基點或判例;(2)在判例和一個問題案件間識別事實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及(3)判斷是事實上的相同點還是不同點更為重要,并因此決定是依照判例還是區別判例。類比推理的形式通過提供分析框架,認識推理的起點和組織法律爭點,有效地促進了法律思考的合理性”[6]。
(三)類比推理的特征
1.類比推理的推理依據是對象之間的相似性。類比推理是以對象之間的相似性為基礎,而不是以同一性為基礎。一般而言,若干對象之間無論有多大的差異性,它們彼此之間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相似性。從思維過程中的聯系環節而言,對不同對象相似之處的分析比較以及隨之得出的類推結論,都必須以“相似性”為基礎。類比推理的形成主要是依賴于若干對象之間的“相似性”,如果沒有這種相似性,則不能進行類比推理。類比推理的客觀基礎即對象及屬性間的相互聯系性和相互制約性。對象及屬性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導致了對象之間的相似性。
2.類比推理的推理進程是從對象到對象。從已觀察到的推概到未觀察到的推概作用完全是建立在“類比推理”上。類比推理是從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即從這一個或若干個對象如此推出另一個或者其他對象也如此。這不同于從特殊到一般的枚舉推理,也不同于從一般到特殊的演繹推理。作為一種從具體到具體,從特殊到特殊的推理,類比推理中的具體包括感性具體和普遍具體:前者是指對客觀對象整體的各種外在屬性的直接反映,后者是指對客觀對象各種普遍規定的總體把握。
3.類比推理的結論是一個不確定的或然性判斷。類比推理只能得出或然性結論,不能得出確然性結論,更不能得出必然性結論。其原因有多個方面。(1)類比推理是將若干具有相似屬性的對象具有的某種屬性推廣至另一與之相似的對象上去,從而使得結論對某對象的斷定范圍超出前提對該對象的斷定范圍,如此得出的結論就不具有必然性,僅僅具有或然性。(2)若干對象之間在若干方面具有相似性,不能保證這些對象在另一方面也具有相似性。(3)對象之間的相似性是相對的、變化的和有條件的,而對象之間的差異性卻是絕對的、確定的和無條件的,甚至對象之間的相似性遠低于其差異性。
正是因為類比推理只能得出或然性結論,因果推理即消除歸納法的集大成者密爾認為,類比推理的結論只不過提供一個方向標而已——人們不應該停留在類比推理得出的結論之上,而應該進一步運用其他或然性推理(如他極力推崇的因果推理)來繼續考察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