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偵查思維中的推理方法(第2版)
- 馬前進
- 4370字
- 2022-08-02 15:40:04
二、推理的基本類型
廣義的推理是表征推出關系或者支持關系的思維形態,包括認識中用于發現的推理和表達中用于論證的推理。如果從前提導出結論的不同角度來看,廣義的推理可分為語形推理、語義推理和語用推理,它們的依據角度分別是語形結構、語句意義和語用情境。具言之,語形推理或稱語法推理,它不考慮語句的內容意義,而是依據語句之間的形式結構關系及其變形規則來推出結論;語義推理借助于語句本身字面意義或語句之間的意義關系的理解而推出結論;語用推理是指依據話語在特定語境下的具體意義而導出結論的推理。
狹義的推理僅僅包括認識中用于發現的推理,是指根據若干已知判斷得出新判斷的思維形態。筆者這里只考察狹義的推理。根據是否要求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結論,偵查思維中的推理可以分為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歸納推理在獲得演繹推理的普遍性前提、總結規律中起著基礎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特別是實證工作中,歸納推理的作用更為基礎。
(一)歸納推理
“歸納”一詞來自拉丁文induction(誘導)。后來,它泛指從個別到一般的推論,即以某些個別性(特殊性)的知識為前提,由此推出一般性(普遍性)的知識的結論。在邏輯之父亞里士多德那里,歸納法最初只是一種方法,不是推理,也不是邏輯,只是獲得演繹推理的普遍性前提的方法;培根在《新工具》中雖然強調了歸納的重要性,但是也沒有明確將歸納作為一種推理或者邏輯,仍然把它當作一種方法;直到密爾在重新界定了推理之后,才把歸納作為推理進而成為一種邏輯,為歸納爭得一席之地。
最初的歸納法的含義是很復雜的,它曾經被賦予許多不同的定義:(1)一個調查和收集事實的過程;(2)從這些事實中,推斷出一個結論的過程;(3)有時會在某種意義上,寬泛地從已經觀察到的事實中推斷出結論。由此可見,歸納法本身就具有推理方面的含義。
歸納法是獲得經驗知識(empirical knowledge)的方法。經驗知識的對象即是感覺經驗所呈現的“具體事實”(concrete fact)。感覺經驗所呈現的具體事實,要成為科學的對象,必須使其成為純客觀的;而要使其成為純客觀的,則必須首先消除“四蔽”,即培根所謂的“四種偶像”:劇場偶像、市場偶像、洞窟偶像和種族偶像。偵查只是對于“是什么”的事實之描述(description)與解析(interpretation),而不存在“應當是什么”那樣的價值判斷。
推理意義上的歸納法稱為歸納推理。在偵查思維中,歸納推理應用很普遍。關于歸納推理的含義,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是歸納推理是指從個別性判斷到一般性原理的推理,或者是從相對不普遍的判斷到相對較普遍的判斷的推理。有些歸納推理確實是從具體事例到普遍性結論的推理,但是許多歸納推理不是從具體事例到普遍性結論的推理,而是從具體事例到具體事例的推理(即所謂單稱預測推理),或者從普遍性前提推出普遍性結論,或者從普遍性前提推出個別性結論。可見,這個基于哲學意義的歸納推理并不嚴謹,無法涵蓋所有的歸納推理模式。
邏輯學意義上的歸納推理是指一切要求從真實前提盡可能得出真實結論的推理方法,是試圖以某種程度的或然率來建立起其結論的推理,包括狹義的歸納推理即枚舉推理及其現代形式,也包括類比推理、因果推理等,其實質是或然性推理。
歸納推理的特征之一就是或然性。無論哪種歸納推理,也無論其歸納強度多大,歸納推理的前提對于結論的支持不是決定性的,原因之一在于歸納推理的結論的斷定范圍超過了前提的斷定范圍,使得前提到結論的過渡失去了必然性。當歸納推理的前提全部真實時,歸納推理的或然性就傳遞給了它的結論。也就是說,即使歸納推理的前提全部真實,歸納強度很高,也不能保證歸納推理的結論真實——歸納推理的結論提供了前提中并不包含的信息。歸納推理的結論不能做到必然真,只能達到可能真,哪怕是最大可能性的真。也就是說,我們是在某種可能性上接受結論的。歸納推理的結論不僅和歸納推理的形式有關,更與前提等非形式因素有關。歸納推理結論正確與否,取決于它是否遭到事實的反駁,歸納推理與事實反駁是歸納進程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歸納推理的特征之二就是經驗性。也正是因為歸納推理的結論的或然性,才極有必要對歸納推理的結論進行檢驗,即將歸納推理的結論訴諸經驗事實以判定其真假。無疑,歸納推理的結論的檢驗是一個經驗過程或者實證過程,其結果是結論被確證或者被證偽或者無法判定。歸納推理的結論的可能性要求我們必須基于所擁有的經驗來接受或者拒斥一個結論。如果接受某結論非常合理,那么該結論就是非常可能為真或者高蓋然性為真,否則該結論就是不大可能為真或者高蓋然性為假。從這個角度看,歸納推理具有很強的經驗性。
歸納推理的特征之三就是可修正性。結論之真假乃至是否被接受與前提有關,因此可能性之高低與前提之數量和質量方面的變化有關。一個歸納推理增加或減少一些前提,會增加或減少其結論為真的概率。如果在已有前提中增加了新的有利前提,那么結論就會變得更加可能;如果在已有前提中添加不利事實或者數據,結論就會變得更加不可能。由此看來,在決定歸納推理結論的上述若干因素中,前提無疑具有最大的決定作用。因為一個歸納推理的結論僅僅是可能的,所以附加的信息總是可能增加或者削弱結論得到的支持度。
評價歸納推理的標準是歸納強度,即歸納推理的前提對結論的支持度,或者說基于前提全部為真時結論為真的可能性程度。歸納推理的前提為其結論提供不完全的、某種程度的支持。不同的歸納推理在強度上不盡相同,有些歸納推理的前提為結論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有的歸納推理的前提為結論提供了較弱的支持。歸納推理有一個較弱的但是很重要的要求:歸納推理的結論是以某種可能性確立的,這種可能性可以用某種程度的概率來刻畫、描述和表示。
歸納強度是一個定量評價標準,它不僅取決于歸納推理的形式要素即歸納推理的類型,而且與一些實質要素有關。就歸納推理的形式要素而言,科學枚舉推理的強度高于簡單枚舉推理的強度,完全枚舉推理的強度高于不完全枚舉推理的強度,類比推理的強度高于枚舉推理的強度,定量歸納推理的強度高于定性歸納推理的強度。
偵查思維中的歸納推理要求從真實前提盡可能推出真實結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提高結論的可靠度,必須提高歸納推理的強度,確保歸納推理的前提必須是真實的,最好是查證屬實的案情事實,至少不能或明或暗地包含或者推出矛盾,結論相對于前提必須是恰當的和適度的。運用歸納推理時要力圖避免所謂的“弱歸納”謬誤。弱歸納謬誤產生的原因在于前提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不足以為結論提供有力的支持。也就是說,前提對結論的支持強度很弱,包括輕率概括、虛假因果、滑坡謬誤和弱類比、訴諸無知、訴諸不當權威等。
(二)演繹推理
“演繹”一詞來自拉丁文deduction(引申)。后來,它泛指從一般到個別的推理,即以某些一般性(普遍性)的知識為前提,由此推出個別性(特殊性)的知識的結論。演繹推理在哲學上被定義為從普遍真理中發現特殊真理的過程,一種從一般性知識過渡到特殊性知識的推理,一種所謂的“根據一般原則解決具體問題”的思維方法。但是,演繹推理的這個哲學意義上的定義不能涵蓋所有的演繹推理模式,有些演繹推理確實是從一般性原理到個別性判斷的推理或者從較普遍的原則到相對不普遍的結論的推理,而有些演繹推理是從普遍的原則到同樣普遍性的結論的推理,或者從一個個別判斷到另一個不同的個別判斷的推理,甚至是從個別性判斷到一般性原理的推理。因此,筆者傾向于或者贊同從廣義上來定義演繹推理,即一切要求從真實前提保證得出真實結論的推理,包括直言推理、選言推理、假言推理、模態推理等。
演繹推理的公理為:關于某類事實是如此這般地準確,如果一件事情屬于該類,那么對于這件事,它也會遵守如此這般的規則。演繹推理主要是一個分析過程,其重點在于通過引導和分析,把普遍真理轉變為多個特殊真理,即轉變為一個普遍真理所暗含的特殊真理,然后推斷出“如果普遍真理是成立的,那么特殊真理也是成立的”。也就是說,演繹推理是從一個整體的真實性推斷出它包含的各個部分的真實性。此外,演繹推理還是一個“下降”的過程,因為它主要是一個向下的從普遍真理中推斷出特殊真理的過程,從類別高的真理推出類別低的真理;從范圍廣的真理推斷出范圍窄的真理。普遍真理是演繹推理的基礎,而普遍真理又大多數通過以經驗、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歸納推理獲得。一些學者認為存在一些諸如數學公理和邏輯公理那樣的不依賴推理就可以獲得的所謂“直覺公理”,如整體大于部分、等同于同一件事物的事物本身也相互對等、一條直線不能包圍空間等。另一些學者則否認存在這樣的直覺公理。他們認為,人類所有的想法都是源自人們的知覺和反射;與此同時,通常所謂的“直覺”其實是記憶或者遺傳對知覺和經驗的重組而已;人類或者其他動物的直覺,其實是指代一個種族或者個體的經驗,這些經驗源自儲存在大腦意識中的印象。
評價演繹推理的標準是有效性。如果一個演繹推理能夠保證從真實前提得出真實結論,那么這個演繹推理就是有效的;如果一個演繹推理不能保證從真實前提得出真實結論,那么這個演繹推理就是無效的。一個演繹推理能否保證從真實前提得出真實結論,從根本上說是由演繹推理的形式決定的,即該演繹推理在形式上是否遵守了相應的推理規則。這樣,一個演繹推理能否保證從真實前提得出真實結論,就取決于該演繹推理在形式上是否遵守了相應的推理規則。當然,在思維中,由于演繹推理類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各自的推理規則也不同。因此,在偵查思維中,進行演繹推理時,必須遵守其所屬類型演繹推理的推理規則。與歸納推理不同,一個可靠的即前提真實而形式有效的演繹推理不可能變得更好或者更壞。在達到確然性方面,可靠的演繹推理或者成功,或者不成功。有效性不存在程度之分。附加的信息不能加強或者削弱一個可靠的演繹推理的結論。一般而言,有效的演繹推理的結論蘊含于前提之中,結論不包含前提不曾包含的信息。因此,對于一個有效的演繹推理,只要前提真,那么結論就必然是真的。
演繹推理要求從真實前提能夠必然推出真實結論。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一方面要遵守相應的推理規則以確保演繹推理在形式上是有效的,另一方面演繹推理的前提必須全部真實。
前提真實并且符合規則因而結論必然真實的演繹推理就是可靠的演繹推理。很明顯,如果前提不真實或者不符合推理規則,就不能保證得出必然真實的結論。這也從側面表明了偵查推理要求前提真實的正當性。由于可靠的演繹推理不可能得出虛假的結論,因此演繹推理自然成為思維中的理想推理模式。思維中常用的演繹推理是直言三段論、模態三段論、選言三段論、假言三段論。這些三段論都是由兩個前提和一個結論組成:前提之一是背景知識即相關的理論原理、相關法律條文和經驗常識等,前提之二是偵查人員已經掌握的真實信息,結論是關于案情事實的斷定。
從某種程度上說,演繹推理是分析性的和規范性的,演繹推理之結論是否必然真取決于其推理形式是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