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偵查思維中的推理方法(第2版)
- 馬前進
- 1220字
- 2022-08-02 15:40:03
二、偵查思維的特征
偵查思維除了具有前述的思維的一般特征之外,還具有下述特征。
(一)回溯性
日常思維的習慣是用由因到果的方式看待事物、處理事情,但是偵查工作卻與此相反,一般是從在案件發生之后,從案件形成的“已有結果”開始,倒回去尋求產生案件“已有結果”的原因、各要素和過程。因此,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偵查工作是對過去發生的案件進行的一種認識活動,是從結果推斷原因的過程。偵查思維的回溯性是由偵查活動的回溯性決定的:從時間上看,偵查活動總是在犯罪活動之后。在刑事案件偵查中,偵查人員通常只能從犯罪所造成的犯罪現場出發,通過現場勘驗得到的物品、痕跡和走訪調查群眾的反映入手,來追溯犯罪嫌疑人是誰等信息,了解案件的發生過程和方式等情況。無論是“由人到案”的偵查模式還是“由案到人”的偵查模式,都需要偵查人員從已知的案件結果出發,去追溯各種可能存在的案件因素,然后運用各種偵查措施,查明形成案件全部事實的各要素。在這個過程中,從最后的“結果”到開始的“因素”都是倒退式的,體現了偵查思維的回溯性。
(二)排除性
偵查過程是一個由不占有事實材料到占有事實材料、由占有較少事實材料到占有較多事實材料的過程。在偵查中,除了在極少數情況下能夠憑借極少數占有的事實材料直接確定犯罪嫌疑人之外,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由于偵查人員暫時占有的事實材料不太充分,這時只能確定一個關于犯罪嫌疑人的大致范圍;接著在占有的事實材料越來越多的基礎上,偵查人員根據犯罪嫌疑人大致范圍中缺乏某個犯罪必要條件的某些嫌疑人個體來逐漸把他們排除在犯罪嫌疑人大致范圍之外,直到最終確定某犯罪嫌疑人為止。從根本上說,這是限制法在縮小偵查范圍上的有效運用,從排查許多個嫌疑對象到逐步減少,意味著逐步否定一部分嫌疑對象。
(三)假說性
在偵查中,偵查人員必須得出一個關于案情事實的判斷。在偵查中,無論是通過感官獲得的事實材料直接得出一個關于案情事實的判斷,還是通過推理間接推出一個關于案情事實的判斷,得出的關于事實的判斷都是假設性的。這表明了偵查思維的假說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偵查過程就是關于案情事實的判斷的形成和證實的過程。在一般情況下,偵查人員一般是根據現有線索來開始偵查的。在偵查開始后,偵查人員會獲得一些關于案情事實的材料。但是這些材料是不充分的、零散的甚至粗陋的。正因如此,才需要偵查人員在分析這些事實材料的基礎上,提出一個關于案情事實的猜測性判斷。然后,偵查人員再在這個猜測性判斷的指引下繼續偵查活動,獲得更多的關于案情的事實材料,直到偵破案件為止。在偵查的初始階段,其思維過程就是根據已有查證屬實的事實材料作出一個關于案情某要素或者各要素的猜測性判斷。這就鮮明地體現了從已有事實材料到猜測性判斷的推測性,即假說性。當然,偵查思維的假說性體現在對已經發生的關于案情事實的解釋性猜測上和對尚未發生的關于案情事實的預測性猜測上。
也有學者認為偵查思維還具有分析的聯想性、認識的敏銳性和思考的換位性特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