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知識產權指導案例評注(第十一輯)
- 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
- 11099字
- 2022-08-02 15:41:12
無錫國威陶瓷電器有限公司、蔣國某訴常熟市林芝電熱器件有限公司、蘇寧易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侵害實用新型專利權糾紛案
閱讀提示
●選擇以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利益計算專利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時,如何考慮專利對侵權產品價值的貢獻度?
●根據所受損失、侵權所得或者許可費計算損害賠償與法定賠償計算方式在同一案件中是否可以并存?
【裁判要旨】
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和案件事實,選擇以侵權人因侵權獲得的利益計算專利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時,對于多部件或者多專利的被訴侵權產品,原則上不宜簡單采用侵權產品銷售總金額乘以侵權產品利潤率的方式計算侵權獲利,而需要考慮涉案專利對于侵權產品利潤的貢獻度,以“侵權產品銷售總金額×利潤率×專利技術對產品價值的貢獻度”的方法進行計算。對于專利技術對產品價值的貢獻度,可以結合涉案專利對產品的重要性等因素酌定。
在侵權行為可分的情況下,計算侵權損害賠償時,如果既存在可以較為精確計算權利人損失或者侵權人獲益的部分,又存在難以計算權利人損失或者侵權人獲益的部分,可以對前者適用以權利人損失或者侵權人獲益計算賠償,對后者適用法定賠償,以兩者之和確定損害賠償數額。
【案號】
一審: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2013)寧知民初字第510號民事判決
二審: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2016)蘇民終105號民事判決
再審: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民再111號
【案情與裁判】
原告(上訴人、再審申請人):無錫國威陶瓷電器有限公司(簡稱國威公司)
原告(上訴人、再審申請人):蔣國某
被告(上訴人、被申請人):常熟市林芝電熱器件有限公司(簡稱林芝公司)
被告(被上訴人、被申請人):蘇寧易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蘇寧公司)
起訴與答辯
國威公司、蔣國某向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法院)起訴,請求法院判令:1.林芝公司立即停止侵權行為,銷毀侵權產品;(公司停止銷售包含被訴侵權產品的空調整機;2.林芝公司賠償國威公司、蔣國某經濟損失及合理支出共計1500萬元;3.林芝公司承擔案件全部訴訟費用。
林芝公司認為:1.其不同意權利要求存在筆誤的說法。2.被訴侵權產品中凹槽所起的作用與本案專利中的半圓形凹槽的作用是不一致的,被訴侵權產品中的凹槽與專利號為200620034186.3的實用新型專利文件披露的技術特征一致。3.被訴侵權產品上并非是半圓形凹槽,且凹槽有U型、V型、W型等多種不同形狀。因此,被訴侵權產品并未落入國威公司、蔣國某所主張的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的保護范圍。
一審審理查明
一審法院認定如下主要事實:
(一)國威公司、蔣國某的權利狀況
蔣國某于2009年9月8日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一種PTC發熱器的導熱鋁管及PTC發熱器”的實用新型專利,2010年6月2日獲得授權,專利號為ZL200920230829.5(即本案專利)。2010年6月23日,蔣國某與國威公司簽訂許可協議,授權國威公司獨占實施本案專利。
在一審中,林芝公司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無效宣告請求,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于2014年10月9日作出第24085號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以下簡稱第24085號決定),宣告本案專利權部分無效。維持有效的權利要求2為:一種PTC發熱器,包含發熱芯(10)和散熱鋁條(11),其特征在于:所述發熱芯(10)由陶瓷PTC發熱元件(5)、絕緣陶瓷片(6)、導電電極(7)和絕緣層(8)穿過導熱鋁管(1)的后腔后壓制形成;所述散熱鋁條(11)粘貼在發熱芯(10)中導熱鋁管(1)的左右側面上;所述導熱鋁管(1)壓制后在左側面和右側面上分別形成半圓形的凹槽(9)。國威公司、蔣國某明確其要求保護的范圍是無效審查后維持有效的權利要求2。
(二)林芝公司、蘇寧公司情況及其被訴侵權行為
2013年10月18日,江蘇省宜興市公證處公證員袁俊某、公證工作人員徐明某,會同國威公司、蔣國某的委托代理人岳慶、吳杰來到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中大街上的蘇寧電器賣場,代理人岳慶在該電器賣場提取了TCL空調、海信空調、美的空調各一臺(包括室內機、室外機)。林芝公司確認公證購買的TCL等空調中的PTC發熱器是其銷售的產品。雙方當事人均認可,一審法院從林芝公司、TCL空調器(中山)有限公司、海信(山東)空調有限公司證據保全時取證的PTC加熱器和上述產品結構基本一致。
一審判理和結果
一審法院認為:(一)關于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的解釋。專利權利要求2中“所述散熱鋁條(11)粘貼在發熱芯(10)中導熱鋁管(1)的左右側面上”中的“左右側面”為筆誤,應為“上下表面”。(二)本案被訴侵權產品落入專利權利要求2的保護范圍。本案被訴侵權產品上的凹槽在壓制后進一步變形,必然吸收了壓制過程中的鋁管在寬度方向的延伸,從而使產品結構更加緊湊,體現了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的技術特征。被訴侵權產品左右側面的凹槽是否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半圓形凹槽,并不影響導熱鋁管實現夾緊發熱元件以提高散熱性能的創造性功能。因此,本案被訴侵權產品落入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的保護范圍。(三)關于民事責任的承擔。林芝公司應立即停止侵權行為,銷毀侵權產品,蘇寧公司應立即停止銷售包含本案侵權產品的空調整機。因國威公司、蔣國某提交的證據不能證明林芝公司銷售的全部是被訴侵權產品,不能證明林芝公司所獲得的利潤,同時國威公司、蔣國某提供的證據也不能證明其因林芝公司生產、銷售侵權產品所受到的損失,故應根據國威公司、蔣國某主張的賠償范圍、PTC發熱器產品一般的銷售價格、利潤率、林芝公司銷售的時間、侵權行為的性質、國威公司、蔣國某為制止侵權行為的合理開支等因素,確定具體的賠償數額為100萬元。一審法院判決林芝公司構成侵權,賠償國威公司、蔣國某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共100萬元。
上訴與答辯
國威公司、蔣國某和林芝公司均不服,分別向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法院)提起上訴。國威公司、蔣國某請求法院撤銷一審判決第三項,改判為由林芝公司賠償國威公司、蔣國某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1500萬元;由林芝公司承擔一、二審訴訟費用。林芝公司請求法院撤銷一審判決,改判駁回國威公司、蔣國某的訴訟請求,并由國威公司、蔣國某承擔本案一、二審訴訟費用。
二審審理查明
二審法院另查明:被訴侵權產品的導熱鋁管的上、下表面光滑,在上、下表面的左右兩側位置設有一對向內收口的飛邊,從而使得導熱鋁管的橫截面的上下部分形成一燕尾槽。兩側飛邊夾緊散熱鋁條的邊,從而使得散熱鋁條固定并貼緊在導熱鋁管的上、下表面。被訴侵權產品左右兩側的凹槽形狀是倒“人”型槽、“U”型槽。散熱鋁條寬度窄于導熱鋁管的寬度。
對于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中所記載的散熱鋁條粘貼在導熱鋁管的左右側面的問題,第24085號決定認為:“根據說明書的記載,權利要求2中明顯矛盾的特征能夠得以唯一、正確的理解,其應為‘散熱鋁條粘貼在發熱芯中導熱鋁管的上下表面上’。由此能夠明確權利要求2的保護范圍,以下關于創造性的評述以此保護范圍為準。”
二審判理和結果
二審法院認為:(一)關于本案專利權利要求的解釋。國威公司、蔣國某主張權利要求2中的“所述散熱鋁條(11)粘貼在發熱芯(10)中導熱鋁管(1)的左右側面上”中的“左右側面”系筆誤,應理解為“上下表面”。第24085號決定在對權利要求2中有關散熱鋁條粘貼位置作出勘誤式解釋的過程中認為:“左右側面的半圓型凹槽是為了夾緊發熱芯,鋁管上下表面凹槽為了保證上下表面的寬度與散熱條寬度一致”,并作出認定:“基于此可知,散熱條顯然是應當粘貼在導熱鋁管的上下表面而非左右側面”。因此,第24085號決定將“左右側面”認定為筆誤,并更正為“上下表面”前提條件是:專利權利要求2中的導熱鋁管上下表面需存在凹槽,且該凹槽作用是保證上下表面的寬度與散熱鋁條寬度一致。因此,“導熱鋁管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別設有凹槽”及其作用是作為論證前提條件的,因而應作為權利要求2的隱含技術特征,需考慮該技術特征對權利要求2保護范圍的限定作用。(二)關于被訴侵權產品與本案專利權利的技術比對。由于被訴侵權產品的導熱鋁管上下表面并不存在凹槽,且由于本案專利中的該凹槽并非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具有“保證上下表面的寬度與散熱條寬度一致”的作用,故被訴侵權產品因缺少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所隱含的技術特征。因此,根據“全面覆蓋原則”,被訴侵權產品不落入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的保護范圍。綜上,林芝公司不構成侵害國威公司、蔣國某的本案專利權,林芝公司、蘇寧公司無須承擔民事責任。二審法院判決:撤銷一審判決,駁回國威公司、蔣國某的全部訴訟請求。
申請再審理由與答辯
國威公司、蔣國某不服二審判決,向本院申請再審稱,二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其主要理由為:(一)二審判決關于“隱含技術特征”的引入違反全面覆蓋原則,縮小了國威公司和蔣國某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的保護范圍,缺乏法律依據。(二)二審判決對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的解釋錯誤。“左右側面”應為筆誤并不以“專利權利要求2中的導熱鋁管上下表面需存在凹槽,且該凹槽作用是保證上下表面的寬度與散熱鋁條的寬度一致”為前提條件。基于上述理由,國威公司、蔣國某請求本院:撤銷一審判決;改判林芝公司侵權成立并支持國威公司和蔣國某的一審全部訴訟請求。
再審審理查明
最高人民法院再審審理查明:一審過程中,根據一審法院簽發的調查令,國威公司、蔣國某的代理人前往海信(山東)空調有限公司調查,獲取了海信(山東)空調有限公司出具的授權委托書、調查令回復函、匯總表、電加熱樣品等證據。調查令回復函主要內容為1407131、1396701、1422806、1466479、1496503、1496504、1498572、1819629、1340556九種型號陶瓷PTC電加熱器由林芝公司供貨,該九種型號在發熱體的鋁管結構上沒有區別。匯總表綜合了2011年至2015年林芝公司向海信平度、湖州、順德、江門四個基地供應九種型號電加熱器的數量和金額(其中,平度基地金額70494578.19元和湖州基地金額55260602.34元為含稅金額,順德基地金額6758667.99元和江門基地金額129828.75元為不含稅金額),其總數量為558588件,總金額約為132643677元。此外,根據一審法院向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調取的物料編碼及采購數量,林芝公司自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1月28日向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提供加熱器共計302499件,金額共計4138570元(單價未注明是否含稅)。根據海信(浙江)空調有限公司采購部出具的情況說明,林芝公司自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向海信(浙江)空調有限公司采購部供貨金額為24374094元(含稅)。根據一審法院向TCL空調事業部采購部調取的供貨清單,林芝公司自2012年3月開始向TCL空調事業部采購部供貨,至2013年11月,供貨總金額為843萬元(含稅)。但是,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海信(浙江)空調有限公司采購部及TCL空調事業部采購部提供的前述證據,并未明確顯示所涉供貨金額全部是本案被訴侵權產品的供貨金額。2014年6月19日一審庭審中,林芝公司表示其產品的利潤率大約為10%~15%。根據江蘇省宜興市正大稅務師事務所出具的《關于對無錫國威陶瓷電器有限公司2014年度企業信息公示鑒證的報告》所附企業產品銷售利潤測算表的記載,國威公司12種產品中,最低銷售利潤率為16.54%,最高銷售利潤率為32.04%。
再審判理和結果
最高人民法院再審認為,根據再審申請人的申請再審理由及本案案情,本案在再審審理階段的焦點問題是:二審判決關于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的解釋是否正確;本案被訴侵權產品是否落入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的保護范圍;本案侵權民事責任的承擔。
(一)二審判決關于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的解釋是否正確
這一問題包含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一是本案權利要求2中散熱鋁條粘貼在發熱芯中導熱鋁管的“左右側面上”的記載是否屬于可以糾正的明顯錯誤;二是涉及權利要求2是否應該具有“導熱鋁管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別設有凹槽”這一隱含技術特征。
第一,關于本案權利要求2中散熱鋁條粘貼在發熱芯中導熱鋁管的“左右側面上”的記載是否屬于可以糾正的明顯錯誤。可以糾正的明顯錯誤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認識到專利申請文件的記載或者附圖存在歧義或者錯誤;二是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通過閱讀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可以得出唯一理解以解決該歧義或者錯誤。對于本案的情況,首先,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認識到,散熱鋁條粘貼在導熱鋁管的左右側面上存在錯誤。其次,本案專利說明書第0008段的記載進一步凸顯了這一錯誤,并給出了解決錯誤的提示。最后,本案專利說明書第0021段及其附圖進一步給出了解決錯誤的唯一答案。因此,散熱鋁條顯然應當粘貼在導熱鋁管的上下表面而非左右側面,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中的“所述散熱鋁條(11)粘貼在發熱芯(10)中導熱鋁管(1)的左右側面上”中的“左右側面”確系“上下表面”的筆誤,屬于可以糾正的明顯錯誤。
第二,涉及權利要求2是否應該具有“導熱鋁管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別設有凹槽,且該凹槽的作用是保證上下表面的寬度與散熱鋁條寬度一致”這一隱含技術特征。二審判決所謂的隱含技術特征,實際上是在解釋權利要求技術特征的含義時,引入權利要求并未明確記載的、作為勘誤前提條件的內容。首先,基于前述關于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中散熱鋁條粘貼在發熱芯中導熱鋁管的“左右側面上”的記載屬于可以糾正的明顯錯誤的論述,該明顯錯誤的認定和糾正并不以專利權利要求2中的導熱鋁管上下表面存在凹槽為前提條件。其次,本案專利權利要求1中導熱鋁管上下表面的凹槽與權利要求2中導熱鋁管壓制后在左右側面上形成的半圓形凹槽各自具有不同作用,兩者均不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條件。最后,第24085號決定在糾正權利要求2的明顯錯誤時并未以導熱鋁管上下表面存在凹槽為前提條件。因此,二審判決關于隱含技術特征的認定缺乏事實依據。
綜上,二審判決關于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保護范圍的認定錯誤。國威公司、蔣國某的本項再審申請理由成立,應予支持。
(二)本案被訴侵權產品是否落入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的保護范圍
綜合林芝公司在原審過程中提出的抗辯事由,其認為被訴侵權產品與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的技術特征存在四個區別,這些區別均不影響本案被訴侵權產品具備與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相同或者等同的技術特征,落入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的保護范圍。
(三)本案侵權民事責任的承擔
第一,關于停止侵害的訴訟請求。本案被訴侵權產品落入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的保護范圍,林芝公司和蘇寧公司應該承擔停止侵害的民事責任。
第二,關于賠償損失及為制止侵權所支付的合理費用的訴訟請求。國威公司、蔣國某主張按照林芝公司因侵權所得的利益計算本案損害賠償,其計算方法為:林芝公司侵權產品銷售總金額169556341元乘以侵權產品利潤率15%,得到侵權利潤約為2543萬元。對此,分析如下:
首先,關于國威公司、蔣國某主張的損害賠償計算方法的合理性。1.關于國威公司、蔣國某主張的林芝公司侵權產品銷售總金額。國威公司、蔣國某主張的林芝公司侵權產品銷售總金額為169556341元。該總金額包含了林芝公司向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海信(浙江)空調有限公司采購部、海信(山東)空調有限公司以及TCL空調事業部采購部的供貨金額,而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海信(浙江)空調有限公司采購部及TCL空調事業部采購部提供的證據并未顯示所涉供貨金額全部是本案被訴侵權產品的供貨金額。同時,該產品銷售總金額既包含了含稅金額(例如,海信平度基地和湖州基地的金額為含稅金額),又包含了未含稅金額(例如,海信順德基地和江門基地的金額為未含稅金額)。因此,國威公司、蔣國某主張的林芝公司侵權產品銷售總金額并不準確。2.關于國威公司、蔣國某主張的損害賠償計算方法。侵權產品銷售總金額乘以侵權產品利潤率得到的是侵權產品銷售利潤,該銷售利潤并不必然就是侵權行為人因侵權所得的利潤。原因在于,被訴侵權產品的利潤來源除使用專利技術方案外,可能來自其使用的其他專利或者其他部件。因此,需要考慮本案專利對于侵權產品利潤的貢獻度。鑒此,對于國威公司、蔣國某主張的損害賠償計算方法,本院將在剔除上述不合理因素影響的情況下予以考慮。
其次,關于林芝公司侵權產品銷售總金額的計算。國威公司、蔣國某提交了林芝公司向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海信(浙江)空調有限公司采購部、海信(山東)空調有限公司以及TCL空調事業部采購部的供貨數量及金額的證據。1.關于林芝公司向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海信(浙江)空調有限公司采購部及TCL空調事業部采購部供貨的證據。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和TCL空調事業部采購部出具的林芝公司供貨證據雖記載了物料編碼,但是僅憑該編碼仍難以認定本案被訴侵權產品所占供貨數量的比例。海信(浙江)空調有限公司采購部出具的證據僅記載了供貨金額,同樣難以認定本案被訴侵權產品在其中所占比例。因此,本院難以將該三份證據作為以侵權獲利方法計算損害賠償數額的基準依據。對于該三份證據,本院將按照法定賠償方式確定損害賠償數額。2.關于林芝公司向海信(山東)空調有限公司供貨的證據。海信(山東)空調有限公司不僅提供了林芝公司供貨的九個型號產品的供貨數量和金額證據,還提供了相關七個型號產品的實物證據,且明確表示所有九種型號在發熱體的鋁管結構上沒有區別。在林芝公司并未提供相反證據的情況下,本院推定海信(山東)空調有限公司提供的關于林芝公司供貨的產品數量和銷售金額均屬本案侵權產品的數量和銷售金額。根據海信(山東)空調有限公司提供的證據,林芝公司2011年至2015年向海信平度、湖州、順德、江門四個基地供應九種型號電加熱器,其中平度基地和湖州基地供貨金額合計125755180.53元(含稅金),順德基地和江門基地供貨金額合計6688496.74元(不含稅)。由于海信(山東)空調有限公司提供的關于林芝公司供貨產品的銷售總金額既包含了海信平度基地和湖州基地的含稅金額,又包含了海信順德基地和江門基地的未含稅金額,故應將海信平度基地和湖州基地的含稅金額轉換為未含稅金額。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2009年1月1日施行)第二條的規定,作為生產加工企業,林芝公司應繳納的增值稅稅率為17%。折算扣除相應增值稅后,林芝公司向海信(山東)空調有限公司銷售本案侵權產品的總銷售金額(不含稅)約為114371557元。
再次,關于林芝公司銷售侵權產品的利潤率。林芝公司在本案一審庭審中表示其產品的利潤率大約為10%~15%。根據江蘇省宜興市正大稅務師事務所出具的《關于對無錫國威陶瓷電器有限公司2014年度企業信息公示鑒證的報告》,國威公司12種產品中,最低銷售利潤率為16.54%,最高銷售利潤率為32.04%。綜合考慮林芝公司主張的最高利潤率和國威公司主張的最低利潤率,本院酌定被訴侵權產品的利潤率為15%。
最后,關于本案專利對于侵權產品利潤的貢獻度。根據本案專利說明書對發明有益效果的記載,與本案專利要求2的技術方案相關的有益效果包括產品結構更加緊湊,各配件之間在經過壓制后結合更牢固,提高熱傳導性能,減少配件松動造成的安全隱患,提高產品的可靠性和制作成本等。可見,本案專利對于林芝公司PTC發熱器的市場吸引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考慮到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技術方案實現上述有益效果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導熱鋁管壓制后在左右側面形成的半圓型凹槽結構,而PTC發熱器還包括其他部件,不宜將侵權產品的利潤全部歸因于本案專利。在林芝公司無正當理由拒不參加本案庭審的情況下,本院酌定本案專利對于林芝公司侵權產品利潤的貢獻度為50%。
綜合上述分析,本院對于林芝公司在向海信(山東)空調有限公司銷售被訴侵權產品過程中因侵犯本案專利權獲得的利潤計算如下:
114371557元×15%×50%=8577867元。
第三,關于林芝公司向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海信(浙江)空調有限公司采購部及TCL空調事業部采購部供貨行為的損害賠償計算。前已述及,由于現有證據不足以證明本案被訴侵權產品在林芝公司向上述三個單位銷售總額中所占比例,針對林芝公司向上述三個單位的銷售行為,其對國威公司、蔣國某造成的損失、林芝公司因侵權獲得的利益均難以確定,且無合理的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供參照,本院將依照法定賠償確定林芝公司向上述三個單位銷售本案被訴侵權產品的損害賠償數額。考慮到本案專利為實用新型專利,林芝公司從事被訴侵權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且規模較大,本院酌定林芝公司就其向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海信(浙江)空調有限公司采購部及TCL空調事業部采購部的銷售行為應賠償本案專利權人國威公司和蔣國某經濟損失80萬元。
第四,關于制止侵權的合理支出。在本案一審過程中,國威公司、蔣國某為獲取本案被訴侵權產品,公證購買了三臺空調,其中TCL空調總價為1699元,海信空調總價為2799元,美的空調總價為2299元,合計6797元。除上述有相應發票證實的取證費用外,國威公司、蔣國某對于其委托公證、委托調查取證、委托律師參與本案訴訟等支出的費用并未提供相應票據加以證明。盡管如此,考慮到本案實際情況,國威公司、蔣國某委托公證、委托調查取證和委托律師參與本案訴訟有合理性和必要性。由于委托公證、調查取證和委托律師參與訴訟的行為已經發生,必然會發生相應支出,本院對于公證費用、調查取證費用及律師費將酌情予以支持。根據本案情況,本院酌定林芝公司應予賠償本案專利權人為制止侵權的合理開支為6萬元。
綜上,本案判決如下:一、撤銷二審判決;二、維持一審判決第一項、第二項和第四項;三、變更一審判決第三項為“常熟市林芝電熱器件有限公司于本判決生效后十日內賠償無錫國威陶瓷電器有限公司、蔣國某經濟損失9377867元,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60000元,共計9437867元”。
【法官評述】
本案是一起非常復雜的專利侵權案件,除卻對于權利要求的解釋問題外,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計算問題是本案的主要難點和亮點。在本案中,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對專利侵權損害賠償的經濟方法提出了具體指引,并創造性地合并運用了法定賠償和經濟分析兩種賠償計算方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應該說,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計算問題,既是經濟分析問題,又是司法政策問題,需要經濟維度和司法政策維度的雙重視角。下面從損害賠償計算的經濟維度和政策維度兩個層面對本案判決作簡要解讀。
一、專利侵權損害賠償的經濟維度
就經濟維度而言,本案提出了兩個重要問題:一是選擇以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利益計算專利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時,如何考慮專利對侵權產品價值的貢獻度?二是在同一案件中,是否可以同時適用根據所受損失、侵權所得或者許可費計算損害賠償與法定賠償?前一問題探究的是如何評估專利對侵權產品的增量價值;后一問題則涉及法定賠償與其他損害賠償計算方法之間的關系。
(一)關于專利對侵權產品的價值貢獻度
在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計算中,考慮專利對侵權產品的價值貢獻度,其經濟學基礎在于:即便被訴侵權人不使用侵權技術,其仍然可能利用非侵權替代技術進入市場,與專利權人開展合法競爭,專利技術相對于該非侵權替代技術的價值即所謂增量價值才真正反映專利技術的市場價值。但是在多數情況下,專利產品在市場上均面臨多個非侵權產品的競爭,且這些競爭產品與專利產品之間的差異并不僅僅在于專利技術或者特征,通常還包括其他若干差別,如其他專利技術的不同、非專利技術的差異等。特別是,當專利產品包含多個部件、多個專利的情況下,專利產品與非侵權替代產品之間的差異更可能包括專利技術之外的其他專利技術或者非專利技術的差異。因此,這就需要將侵權產品利潤在涉案專利技術與其他技術之間進行合理分配,正確評估該專利技術對專利產品的增量價值,把該專利技術以外的其他技術或者特征所帶來的利潤或者損失排除在賠償范圍之外,從而更精確地計算侵權損害賠償數額。
本案專利權利要求的技術方案主要體現在導熱鋁管壓制后在左右側面形成的半圓型凹槽結構,而被訴侵權產品PTC發熱器還包括其他部件,不宜將侵權產品的利潤全部歸因于本案專利,因此需要考慮專利對整個產品價值的技術貢獻度。本案判決主要考慮了如下因素來確定技術貢獻度:專利的技術效果;專利技術效果對于侵權產品市場吸引力所起的作用;產品其他部件;其他因素,在本案中主要是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參加庭審。綜合上述因素,判決酌定本案專利對于林芝公司侵權產品利潤的貢獻度為50%。
這一判決體現了如下經濟理念: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和案件事實,選擇以侵權人因侵權獲得的利益計算專利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時,對于多部件或者多專利的被訴侵權產品,原則上不宜簡單采用侵權產品銷售總金額乘以侵權產品利潤率的方式計算侵權獲利,而需要考慮涉案專利對于侵權產品利潤的貢獻度,以“侵權產品銷售總金額×利潤率×專利技術對產品價值的貢獻度”的方法進行計算。對于專利技術對產品價值的貢獻度,可以結合涉案專利對產品的重要性等因素酌定。
(二)法定賠償與其他損害賠償計算方法之間的關系
根據《專利法》第六十五條的規定,只有因侵權所受損失、侵權獲利或者合理許可費均難以確定的,才能適用法定賠償。據此,法定賠償是窮盡其他方法之后迫不得已的“最后一招”。因此,傳統上認為,根據損失、獲利、許可費具體計算賠償的方法與法定賠償方法相互排斥,不可能在同一個案件中適用。
這一結論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侵權行為的可分性和相對獨立性。事實上,被告在實施侵權行為的過程中,完全可能出現部分侵權行為的獲利可以精準計算,而其他侵權行為的獲利難以計算的情況。本案即屬于此種情形。本案中,被告林芝公司的侵權行為獲利實際上可以區分為四個部分:向海信(山東)空調有限公司銷售部分、向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銷售部分、向海信(浙江)空調有限公司采購部銷售部分和向TCL空調事業部采購部銷售部分。在上述四個部分中,向海信(山東)空調有限公司銷售部分,其侵權產品數量和價格均可以確定,可以精準計算侵權獲利。而對于剩余的三部分,其侵權產品數量無法確定,且無合理的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供參照。對于該部分,完全符合適用法定賠償的條件。正因如此,本案判決突破思維局限,明確精準計算損害賠償與法定賠償方法可以在同一案件中合并適用的思路。即在侵權行為可分的情況下,計算侵權損害賠償時,如果既存在可以較為精確計算權利人損失或者侵權人獲益的部分,又存在難以計算權利人損失或者侵權人獲益的部分,可以對前者適用以權利人損失或者侵權人獲益計算賠償,對后者適用法定賠償,以兩者之和確定損害賠償數額。
二、專利侵權損害賠償的政策維度
雖然經濟學思維對于確定侵權損害賠償非常重要,但是沒有任何一種經濟學方法能夠精確確定賠償數額。這是因為,經濟學方法依賴于數據的獲得和恰當經濟學方法的選擇,數據的局限性和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嚴重限制了計算結果的準確度。同時,經濟學方法更依賴于專家輔助人,需要付出更多的訴訟成本。既然經濟計量技術的運用不可能百分百精確地確定賠償數額,且計算需要花費更大成本,那么法律上的定性分析、司法政策的運用就顯得更加重要。司法政策的運用不僅可以克服計算的困難和證明的困難,還可以節省計算成本。本案判決在運用經濟學方法的同時,其中蘊含的政策思維更為關鍵。
(一)專利對侵權產品價值貢獻度的可裁量性
當一個產品包含多個部件、覆蓋多個專利時,精準確定某個專利對整個產品價值的貢獻率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為此所花費的成本對于最終的損害賠償而言也可能是不經濟的。因此,當缺乏直接、便捷的確定價值貢獻度的數據時,法官完全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裁量確定。在裁量過程中,可以考慮專利的技術特點、該技術特點對于產品市場吸引力的貢獻、產品的其他專利或者部件對產品價值的貢獻等因素。這是以政策思維克服經濟思維局限的范例。
(二)法定賠償與具體計算賠償的合并適用
在侵權行為可分的情況下,對于可以較為精確計算權利人損失或者侵權人獲益的部分,適用以權利人損失或者侵權人獲益計算賠償對于難以計算權利人損失或者侵權人獲益的部分,適用法定賠償;然后以兩者之和確定損害賠償數額。這種法定賠償與具體計算賠償的合并適用的方法,使得賠償數額無限接近專利權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侵權獲利,有利于使權利人獲得充分賠償,有利于提高侵權人的違法成本。這種方式可能不盡符合經濟學的邏輯,卻能夠更好地實現加大損害賠償力度、制止侵權行為的效果,這也是政策思維的一種體現。
編寫人:最高人民法院 朱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