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典型民商事案件裁判觀點與文書指導(第1卷)
- 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編著
- 14字
- 2022-07-28 10:50:06
(二)公司、證券、保險、票據
018 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的認定
——華城公司與劉某、韋某書、溫某生、李某東、黃某良公司解散糾紛案
一、主要案情
華城公司于2002年3月7日成立。原股東為韓某貴和張某。該《公司章程》第46條約定,公司經營期限為10年,自營業執照簽發之日起計算。第47條第1項約定,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解散:公司章程規定的經營期限屆滿或者公司章程規定解散的其他事由出現時。第48條約定,公司各股東一致同意延長經營期限時,應由股東會在經營期限屆滿前6個月作出決議,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因股權變更,華城公司股東會于2006年3月5日作出《章程修正案》,修改股東姓名及出資比例為溫某生出資517.64萬元,占注冊資本17.97%;韋某書出資639.41萬元,占注冊資本22.2%;黃某良出資611.06萬元,占注冊資本21.21%;劉某出資537.48萬元,占注冊資本18.67%;李某東出資574.41萬元,占注冊資本19.95%。2007年6月3日,華城公司就股東股份分紅事宜召開股東會并作出《股東會決議》。劉某對該《股東會決議》提出反對意見,認為該決議確定的分紅方案無依據,應按照工商登記的持股比例進行分配。2009年1月17日,華城公司就工程款債務問題召開股東會,劉某未參加該次股東會議。該會議決議各股東分別再向公司出資共計22萬元,其中劉某應出資4萬元。2009年7月26日,華城公司召開臨時股東會,會議決議內容為:1.由各股東委派財務人員或親屬一人或本人參加審核公司財務、項目部收支情況。審核后各股東不得再就財務問題糾纏。審核自2009年8月1日開始,時間為10日。股東未派人參加,其他股東的審核結果有效。2.審核后,涉及稅金、房產辦證等稅費的支出,在公司款項不足部分,由各股東按股份比例現金出資,在公司辦公室或財務通知后5日內支付。逾期由此產生的一切法律責任由未履行義務的股東承擔。劉某參加此次股東會且未有異議。
2012年3月9日,華城公司以劉某未返還借款為由向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青秀區人民法院起訴,要求劉某返還借款2847819元。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青秀區人民法院作出(2012)青民二初字299號民事判決,判令劉某向華城公司返還借款2847819元。劉某不服提出上訴,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2013)南市民二終字第122號民事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劉某不服,向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人民檢察院申請監督。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人民檢察院提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檢察院對該案進行抗訴。2014年6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檢察院作出桂檢民監〔2014〕100號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認定劉某的申請不符合監督條件。
2012年,劉某以華城公司未返還借款為由向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青秀區人民法院起訴,要求華城公司返還借款227萬元及利息。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青秀區人民法院作出(2012)青民二初字第452號民事判決,駁回劉某的全部訴訟請求。劉某不服提起上訴,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2013)南市民二終字第103號民事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2014年8月8日、11月26日,劉某以書面方式向華城公司分別就公司盈利分配方案及精簡人員配置事項提議召開臨時股東會。該兩份書面提議通過郵政快遞送達華城公司。
華城公司2007年至2011年年檢報告書中記載的經營狀況分別為:2007年全年凈利潤:-12147539.59元;2008年全年凈利潤:-9990434.31元;2009年全年凈利潤:27737996.74元;2010年全年凈利潤:-2157199.04元;2011年全年凈利潤:-1417156.85元。
2017年3月23日,華城公司召開股東臨時會議,通過了新的《公司章程》,將公司營業期限定為長期,并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備案。華城公司目前使用的有效營業執照上載明的營業期限為長期。
于是,劉某向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1.判令解散華城公司;2.本案訴訟費用由華城公司承擔。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15年11月12日作出(2015)南市中民二初字第3號民事判決:解散華城公司。
華城公司不服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審判決,向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請求:1.撤銷一審判決,依法駁回劉某的訴訟請求;2.本案上訴費用由劉某承擔。
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于2016年12月22日作出(2016)桂民終233號民事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華城公司不服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作出二審判決,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最高人民法院于2017年8月23日作出(2017)最高法民申3261號民事裁定,裁定提審本案,并于2017年11月7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開庭進行了審理。
二、裁判理由
本案的爭議焦點為:華城公司是否符合法定解散條件應予解散。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二條規定:“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第一條規定:“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以下列事由之一提起解散公司訴訟,并符合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二條規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一)公司持續兩年以上無法召開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的;(二)股東表決時無法達到法定或者公司章程規定的比例,持續兩年以上不能做出有效的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的;(三)公司董事長期沖突,且無法通過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解決,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的;(四)經營管理發生其他嚴重困難,公司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的情形。股東以知情權、利潤分配請求權等權益受到損害,或者公司虧損、財產不足以償還全部債務,以及公司被吊銷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未進行清算等為由,提起解散公司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公司解散屬于公司的生死存亡問題,關涉公司股東、債權人及員工等多方利益主體,關涉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和安寧。因此,人民法院對公司解散應慎重處理,應綜合考慮公司的設立目的能否實現、公司運行障礙能否消除等因素。只有公司經營管理出現嚴重困難,嚴重損害股東利益,且窮盡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才能判決解散公司。
就本案而言,第一,華城公司尚不存在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的情形。判斷“公司經營管理是否發生嚴重困難”,應從公司組織機構的運行狀態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如股東會、董事會以及監事會等公司權力機構和管理機構是否無法正常運行,是否對公司事項無法作出有效決議,公司的一切事務是否處于癱瘓狀態等。本案中,雖然華城公司自2009年召開股東會后未再召開股東會,也未召開董事會,但是根據合計持股60.12%的股東(溫某生17.97%、韋某書22.2%、李某東19.95%)明確表示不同意解散公司的事實可知,即便持股18.67%的股東劉某不參加股東會,華城公司仍可以召開股東會并形成有效決議。這一推斷也被華城公司2017年3月23日召開臨時股東會并制定有效公司章程的事實所印證。劉某稱其與黃某良的股權合計已經超過華城公司股份總額的三分之一,但劉某并無證據證明黃某良同意解散公司。截至訴訟時,黃某良雖未出庭并陳述意見,但其已經簽收本案相關法律文書,無法認定其是否反對股東會作出的決議。未召開股東會并不等于無法召開股東會,更不等于股東會議機制失靈,劉某提出公司機制失靈的理由不成立。劉某主張其股東權利無法行使,投資設立公司的目的無法實現。法院認為,公司的法人性質及多數決的權力行使模式決定公司經營管理和發展方向必然不能遵循所有投資人的意志,會議制度的存在為所有參與者提供表達意見的機會,但是最終的結果仍應由多數決作出,除非有例外約定。劉某作為持股比例較低的股東,在會議機制仍能運轉的前提下,若認為其意見不被采納進而損害自己的利益,可采取退出公司等方式維護自己的權益,據此主張公司應當解散的理由不成立。劉某主張華城公司目前處于歇業狀態,但其提交的證據不能予以證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報告》中顯示華城公司的登記狀態是存續,《開發資質查詢結果》《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查詢結果》《預售許可情況查詢結果》也不能證明華城公司處于歇業狀態。劉某還主張華城公司是房地產開發公司,僅開發大地華城公司一個項目,該項目已經建設銷售完畢,華城公司無存續必要。但在再審庭審中對于法院“公司現在經營情況怎樣”的詢問,華城公司回應稱“部分公司車位未銷售完畢,現在正在正常經營。主要原來的項目未銷售完畢,現在無新的項目開發”,對此劉某并未提出充分的證據予以反駁。因此,華城公司并未陷入公司經營管理失靈無法正常運轉的局面,公司經營管理并未發生嚴重困難。
第二,華城公司繼續存續并不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前已述及,華城公司并不存在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情形,在此前提下,公司繼續存續是否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應結合股東利益的救濟方式進行綜合分析。如果有其他途徑對股東的利益予以救濟,則不宜通過解散公司的方式進行。劉某主要因要求華城公司分紅未果以及公司財務不公開等事項而與華城公司及其他股東產生矛盾,屬于股東分紅請求權、知情權糾紛。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規定,股東認為上述權利受到侵害的,可以訴請要求分配利潤或提供賬冊查詢,性質上不屬于公司解散訴訟的受理事由。劉某主張華城公司財務狀況異常混亂,存在內外賬、會計賬和出納賬常年不符、款項支付不明、財務憑證不齊等問題,但其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認定該事實。劉某主張華城公司經營虧損,繼續經營會嚴重損害股東利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二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第一條的規定,公司經營虧損不屬于法定解散事由,不予支持。在劉某尚未采取其他法律措施維護自己權利的情況下,就本案現有證據而言,尚不足以證實華城公司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
從本案訴訟來看,劉某與其他股東之間的矛盾的確難以調和,但股東之間的矛盾并非解散公司的法定事由,股東糾紛可采取內部解決方式(如知情權、分紅請求權、股權退出機制)來解決。公司解散對于公司而言,是最嚴厲、最具破壞性的結果,若非萬不得已,不宜選擇解散公司的辦法來解決股東之間的矛盾,以維護社會關系的穩定,保障債權人的利益。華城公司各股東之間應本著誠信原則和公平原則,化干戈為玉帛,求同存異,妥善處理好股東之間的矛盾。
三、裁判結論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七條第一款、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二項,《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四百零七條第二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二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第一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撤銷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2016)桂民終233號民事判決;
二、撤銷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南市民二初字第3號民事判決;
三、駁回劉某的全部訴訟請求。
一審案件受理費100元,財產保全費5000元,合計5100元,由劉某負擔;二審案件受理費100元,由劉某負擔。
四、裁判要旨
1.人民法院對公司解散應慎重處理,應綜合考慮公司的設立目的能否實現、公司運行障礙能否消除等因素。只有公司經營管理出現嚴重困難,嚴重損害股東利益,且窮盡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才能判決解散公司。
2.判斷“公司經營管理是否發生嚴重困難”,應從公司組織機構的運行狀態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如股東會、董事會以及監事會等公司權力機構和管理機構是否無法正常運行,是否對公司事項無法作出有效決議,公司的一切事務是否處于癱瘓狀態等。公司持續兩年以上未召開股東會或股東大會,并不等同于無法召開股東會,只要存在能夠召開股東會或股東大會且能夠有效決議的條件,不應據此認定公司的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
(合議庭成員:錢小紅、奚向陽、陳宏宇;案號:(2017)最高法民再373號;判決日期:2017年12月28日;案例編寫人:錢小紅、王智鋒;案例審核人:張勇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