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典型民商事案件裁判觀點與文書指導(第1卷)
- 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編著
- 5124字
- 2022-07-28 10:50:03
008 先履行抗辯權的成立,須合同當事人互負債務且互負的債務有先后履行的順序
——華唐甲公司與城投公司等項目轉讓合同糾紛案
一、主要案情
2013年3月11日,城投公司與華唐甲公司簽訂《協議書》,主要內容為:第2條約定,華唐甲公司須在2013年3月20日交付5000萬元出讓金,如再逾期按每日萬分之五支付違約金或由城投公司作違約處理;同時承擔5000萬元自2013年1月13日至3月20日的同期存款利率的利息。第3條約定,出讓金余款1.02億元務必在2013年6月30日前足額繳清,自2013年1月13日至交款日止按同期存款利率支付利息;如再逾期或未交足出讓金和利息,另按每日千分之二支付滯納金。上述協議還對雙方的權利義務做了相應的約定。
2013年6月26日,城投公司與華唐甲公司、華唐乙公司簽訂《關于保亭縣A項目拍賣出讓三方協議書》(以下簡稱《三方協議》),約定:為便于涉案項目的操作,華唐甲公司在保亭縣注冊全資項目公司即華唐乙公司全權受理經營涉案項目,由華唐乙公司代表華唐甲公司辦理涉案項目交易未盡事宜,出讓金余款和相關費用可由華唐乙公司支付,如華唐乙公司未代表華唐甲公司履行《協議書》中的責任和義務,城投公司按《協議書》追究華唐甲公司,華唐甲公司應無條件承擔全部違約責任。
2013年7月29日,城投公司與華唐甲公司簽訂《補充協議(一)》,主要內容為:第1條約定,華唐甲公司于2013年5月10日支付了5000萬元出讓金,城投公司原則上同意免除華唐甲公司原協議第2條的違約責任。第2條約定,原協議第3條改為:在城投公司辦理國有土地使用證后10日內,華唐甲公司必須無條件繳清項目拍賣出讓金未繳部分1.02億元,如華唐甲公司逾期未交足出讓金,未交部分出讓金按每日千分之二收取滯納金。第3條約定,原協議條款繼續有效。
2014年9月5日,基于城投公司于2014年4月21日已按《補充協議(一)》完成了自身項目規劃、土地用途調整的辦證義務,華唐甲公司未按約定在10日之內付清余款,雙方簽訂了《補充協議(二)》,主要內容為:第1條約定,華唐甲公司在2014年9月30日前繳付涉案項目出讓金5000萬元;在2014年10月30日前繳付4400萬元及滯納金;《補充協議(一)》約定的華唐甲公司的違約責任不免除,繼續適用至款項付清時止;此次月底的付款義務,華唐甲公司若再次違約,應另加處500萬元違約金。第2條約定,原協議其他條款繼續有效。
另查明,2012年5月10日,保亭縣人民政府同意城投公司以拍賣方式出讓的涉案項目,包括位于保亭縣城東河西岸的48000平方米土地使用權(以下簡稱案涉土地)及地上一期五幢房產。涉案項目于2013年4月23日交付華唐甲公司后,華唐甲公司將項目交華唐乙公司接管,華唐乙公司于2013年5月開始出租一期五幢房產并收取租金。2013年9月29日,城投公司將原登記在其名下的一期五幢房產過戶至華唐乙公司名下(證號分別為:保房權證保房字第2013××03、2013××04、2013××05、2013××06、2013××07號,建筑面積合計17608.62平方米)。2014年2月28日,城投公司取得涉案土地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證》[證號分別為:保國用(2014)第×1、×2、×8、×9號,面積合計46178.27平方米],涉案土地至今仍登記在城投公司名下。
城投公司向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起訴請求:1.華唐甲公司、華唐乙公司共同向城投公司支付拖欠的轉讓金9400萬元;2.華唐甲公司、華唐乙公司向城投公司支付逾期付款違約金(以9400萬元為本金,從2014年5月2日起按每日千分之二計至判決限定履行之日,暫計至2016年1月15日止的違約金為11731萬元);3.華唐甲公司、華唐乙公司向城投公司加付逾期付款違約金500萬元;4.本案訴訟費用由華唐甲公司、華唐乙公司承擔。
一審法院作出(2016)瓊民初12號民事判決:
1.華唐甲公司、華唐乙公司應于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10日內支付尚欠的轉讓金9400萬元給城投公司;2.華唐甲公司、華唐乙公司應于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10日內支付逾期付款違約金(違約金的計算方法:自2014年5月2日起至判決限定履行之日止,以實際尚欠的轉讓金數額按照每日萬分之五計付)給城投公司;3.駁回城投公司的其他訴訟請求。
華唐甲公司上訴請求:1.撤銷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6)瓊民初12號民事判決第二項,改判駁回城投公司第二項訴訟請求;2.二審案件受理費由城投公司承擔。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7年2月8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開庭進行了審理。
二、裁判理由
本案的爭議焦點為:原審判決判令華唐甲公司向城投公司支付逾期付款違約金是否正確。
(一)關于華唐甲公司是否享有先履行抗辯權問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七條的規定,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后履行順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可見先履行抗辯權的成立,須合同當事人互負債務,債務處于互為對待給付的地位,且互負的債務有先后履行的順序。華唐甲公司上訴主張,根據相關會議紀要及《補充協議》的約定,城投公司應先履行將風情街項目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證辦理至華唐乙公司名下的先合同義務,隨后華唐甲公司才向其支付未繳的拍賣出讓金。法院認為,首先,2013年6月24日會議紀要載明,“五、關于項目拍賣出讓金的問題。……在辦理土地變性完成以后1個月內,辦理國有土地使用證后10天內,項目單位必須無條件繳清項目拍賣出讓金未繳部分。項目單位與縣城投公司簽訂《分期付款補充協議》,在此之前因施工造成的利息和滯納金不予計算”。2003年7月29日城投公司與華唐甲公司依據會議紀要的要求,簽訂《補充協議(一)》明確約定:“在甲方(城投公司)辦理國有土地使用證后10天內,乙方必須無條件繳清項目拍賣出讓金未繳部分1.02億元……。”2014年9月5日《補充協議(二)》確認:“甲方于2014年4月21日已按《補充協議》完成了自身項目規劃、土地用途調整的辦證義務,滿足了履行過戶給乙方的所有條件。乙方應按《補充協議》約定履行其付款義務……。”分析前述文本載明的內容可知,案涉相關協議及會議紀要并未設定城投公司具有將國有土地使用證先行辦理至華唐乙公司名下的合同義務。換言之,華唐甲公司主張本案存在先辦證后付款的合同履行順序缺乏合同依據。結合《補充協議(二)》的約定及合同實際履行情況,城投公司關于“辦理國有土地使用證后10天內”是指將國有土地使用證辦理至城投公司名下的解釋更具有合理性。其次,二審法院查明,《拍賣公司競買須知》第6條明確規定,“保亭縣民族A項目及土地所有權辦理……競得人付清全部土地成交款后30日內申請辦理資產和土地登記過戶及移交手續”,故在華唐甲公司欠付轉讓金事實成立的情況下,其主張土地登記過戶手續應由城投公司先行辦至華唐乙公司名下且以享有先履行抗辯權為由拒付剩余轉讓金,與競買須知約定內容明顯不符,不能成立。最后,華唐甲公司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從未向城投公司主張其享有先履行抗辯權,在一審訴訟過程中亦未以行使先履行抗辯權作為其不承擔違約責任的抗辯理由。現二審階段以此作為上訴理由主張拒付剩余轉讓款成立,有違誠實信用原則,法院不予支持。
(二)關于協議中滯納金的約定是否為違約金性質問題
法院認為,雙方在《協議書》及《補充協議(一)》中關于滯納金的約定實為違約金性質。理由如下:
第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以及誠實信用原則來探究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本案中,雖然城投公司與華唐甲公司在《協議書》《補充協議(一)》中約定,“如再逾期或未交足出讓金和利息,未交足部分土地款和利息另按每日千分之二支付滯納金”,但分析本案實際履行事實可知,以上約定系在華唐甲公司多次延遲付款構成違約的情況下,雙方經由協商形成的對華唐甲公司再逾期或未繳足出讓金及利息所應承擔法律責任的合意。就該法律責任性質,雙方在其后簽訂的《補充協議(二)》中予以了明確,即《補充協議(二)》第1條第3項約定:“原《補充協議》乙方(華唐甲公司)的違約責任不免除,繼續適用至款項付清時止。此次月底的付款義務,乙方(華唐甲公司)若再次違約,應另加處500萬元違約金。”據此,原審判決認定“雙方關于滯納金的約定系對逾期付款違約行為承擔違約責任方式進行的約定,實為違約金性質”,事實依據充分。華唐甲公司關于案涉協議中約定的滯納金應視為對違約責任約定不明或未約定,原審判決不應直接認定合同雙方約定了違約金的上訴主張,理據不足,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雙方關于“未交足部分土地款和利息另按每日千分之二支付滯納金”的約定實際上明確了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的計算方式,從原審判決的裁判結果看,其判令華唐甲公司按日萬分之五的基準向城投公司支付的違約金數額實際遠低于協議約定的華唐甲公司應承擔的滯納金數額,原審判決關于雙方約定的滯納金實為違約金性質的認定,實則有利于華唐甲公司,并無不當。
(三)關于違約金的起算時間應如何計算的問題
華唐甲公司上訴主張,根據2014年9月5日雙方簽訂的《補充協議(二)》第1條約定,華唐甲公司在2014年9月30日之前繳付保亭縣民族A項目拍賣出讓金5000萬元;在2014年10月30日之前繳付保亭縣民族A項目拍賣出讓金4400萬元,故原判決從2014年5月2日起計算違約金是錯誤的,應當從2014年9月30日或者2014年10月30日起計算。但《補充協議(二)》第3條第3項約定:“原《補充協議》乙方(華唐甲公司)的違約責任不免除,繼續適用至款項付清時止……。”即從2014年5月2日華唐甲公司逾期付款時起,至雙方簽訂《補充協議(二)》載明的華唐甲公司承諾分期付款日期間的逾期付款違約責任并不免除。換言之,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是通過《補充協議(二)》的簽訂,僅對欠付款項的支付時間進行延展,而就違約責任承擔則明確約定此期間的違約責任不免除,繼續適用至款項付清時止。故華唐甲公司關于違約金應當從2014年9月30日或者2014年10月30日起計算的上訴主張與協議約定相悖,法院不予支持。
(四)關于原審判決認定的違約金數額是否過高的問題
華唐甲公司上訴主張一審判決將違約金調整至日萬分之五仍然過高,違反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九條的規定。人民法院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及司法解釋的規定,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華唐甲公司主張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應當提供證據予以證明。一審中華唐甲公司提供一份《租賃合同》證明華唐乙公司年租金收入為360萬元,但該租金損失與華唐甲公司因其違約行為給城投公司所造成的實際損失及逾期利益損失之間并非同一關系。且2013年3月11日,華唐甲公司于其向保亭縣人民政府及城投公司送交的《關于保亭民族A項目分期付款的申請》中亦承諾“如我公司沒有按上述期限支付項目款,我司愿意承擔每天萬分之五的違約金或接受政府的處罰”。原審判決基于華唐甲公司多次逾期付款的事實,綜合合同履行情況、當事人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將違約金從日千分之二調減至日萬分之五符合本案情況及公平原則,并無不當。華唐甲公司的該項上訴理由法院亦不予支持。
三、裁判結論
華唐甲公司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四、裁判要旨
1.《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七條規定:“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后履行順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由此可知,先履行抗辯權的成立,須合同當事人互負債務,債務處于互為對待給付的地位,且互負的債務有先后履行的順序。
2.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以及誠實信用原則來探究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關于本案《協議書》《補充協議(一)》中約定,“如再逾期或未繳足出讓金和利息,未交足部分土地款和利息另按每日千分之二支付滯納金”是滯納金還是違約金,從本案履行事實可知,以上約定系在華唐甲公司多次延遲付款構成違約的情況下,雙方經由協商形成的對華唐甲公司再逾期或未繳足出讓金及利息所應承擔法律責任的合意,雙方關于滯納金的約定系對逾期付款違約行為承擔違約責任方式進行的約定,實為違約金性質。
(合議庭成員:張穎新、錢小紅、王毓瑩;案號:(2017)最高法民終50號;判決日期:2017年5月19日;案例編寫人:張穎新、王鵬;案例審核人:張勇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