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民法典物權編釋論:條文縷析、法條關聯與案例評議作者名: 楊垠紅 徐小琴編著本章字數: 9770字更新時間: 2022-07-28 10:43:29
第三節 其他規定
第二百二十九條 【基于法律文書和征收決定的物權變動】
因人民法院、仲裁機構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征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
本條來源
《物權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本條在修改部分法律用語的基礎上延續了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七條也明確指出,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在分割共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等案件中作出并依法生效的改變原有物權關系的判決書、裁決書、調解書,以及人民法院在執行程序中作出的拍賣成交裁定書、以物抵債裁定書,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二十八條所稱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
立法演變
物權編一審稿第二十五條規定:“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二審稿將一審稿中的第二個“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改為“征收決定”,避免法律用語的重復性;征求意見稿在二審稿基礎上將“仲裁委員會”改為“仲裁機構”,擴大了法律文書的來源范圍。
條文釋義
本條是關于基于生效法律文書和征收決定引起的物權變動的規定。根據引起物權發生變動的原因不同,物權變動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二是基于法律規定的物權變動,本條明顯屬于后者。基于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我們在前文中已經進行了論述,在法律行為引起物權變動的時候,需要通過登記或交付貫徹物權公示的原則,使物上的法律關系清晰明確,提高交易效率,維護交易安全。[33]本條是物權變動的例外性規定。之所以要例外地對因生效法律文書、公用征收決定等引起物權變動的后果予以法律上的承認,一方面是由于因法律文書導致的物權變動并非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因此不存在當事人變動物權的意思表示。既然不存在當事人變動物權的意思表示,就意味著沒有物權交易,自然也不存在提高交易效率、維護交易安全的需要。[34]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上述行為有國家公權力的介入和確認,已經滿足了物權進行公示的公信力的要求,具有較強的公示性。如果在有上述行為的確認之下仍然要拘泥于不動產物權的登記主義和動產物權的交付主義,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資源浪費,且會導致就同一物權存在多份公權力的公示行為。故本條的規定是對物權公示原則的有益補充,而非對物權公示原則的破壞。這種二分式的物權變動規則立法模式并非我國獨有,在諸多域外立法例中也有類似規定。
法條關聯
◆《民事訴訟法》
第九十七條 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制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
調解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
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一百五十四條 裁定適用于下列范圍:
(一)不予受理;
(二)對管轄權有異議的;
(三)駁回起訴;
(四)保全和先予執行;
(五)準許或者不準許撤訴;
(六)中止或者終結訴訟;
(七)補正判決書中的筆誤;
(八)中止或者終結執行;
(九)撤銷或者不予執行仲裁裁決;
(十)不予執行公證機關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
(十一)其他需要裁定解決的事項。
對前款第一項至第三項裁定,可以上訴。
裁定書應當寫明裁定結果和作出該裁定的理由。裁定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口頭裁定的,記入筆錄。
◆《仲裁法》
第九條 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裁決作出后,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裁決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銷或者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就該糾紛可以根據雙方重新達成的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四十九條 當事人申請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裁決書,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請。
第五十條 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撤回仲裁申請后反悔的,可以根據仲裁協議申請仲裁。
第五十一條 仲裁庭在作出裁決前,可以先行調解。當事人自愿調解的,仲裁庭應當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作出裁決。
調解達成協議的,仲裁庭應當制作調解書或者根據協議的結果制作裁決書。調解書與裁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五十二條 調解書應當寫明仲裁請求和當事人協議的結果。調解書由仲裁員簽名,加蓋仲裁委員會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
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后,即發生法律效力。
在調解書簽收前當事人反悔的,仲裁庭應當及時作出裁決。
第五十七條 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
第十三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決定后應當及時公告。公告應當載明征收補償方案和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權利等事項。
市、縣級人民政府及房屋征收部門應當做好房屋征收與補償的宣傳、解釋工作。
房屋被依法征收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同時收回。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網絡司法拍賣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二十二條 網絡司法拍賣成交的,由網絡司法拍賣平臺以買受人的真實身份自動生成確認書并公示。
拍賣財產所有權自拍賣成交裁定送達買受人時轉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四百九十三條 拍賣成交或者依法定程序裁定以物抵債的,標的物所有權自拍賣成交裁定或者抵債裁定送達買受人或者接受抵債物的債權人時轉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拍賣、變賣財產的規定》
第二十九條 動產拍賣成交或者抵債后,其所有權自該動產交付時起轉移給買受人或者承受人。
不動產、有登記的特定動產或者其他財產權拍賣成交或者抵債后,該不動產、特定動產的所有權、其他財產權自拍賣成交或者抵債裁定送達買受人或者承受人時起轉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關于執行案件移送破產審查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的通知》
17.執行法院收到受移送法院受理裁定時,已通過拍賣程序處置且成交裁定已送達買受人的拍賣財產,通過以物抵債償還債務且抵債裁定已送達債權人的抵債財產,已完成轉賬、匯款、現金交付的執行款,因財產所有權已經發生變動,不屬于被執行人的財產,不再移交。
◆《第八次全國法院民事商事審判工作會議(民事部分)紀要》
16.當事人達成以房抵債協議,并要求制作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應當嚴格審查協議是否在平等自愿基礎上達成;對存在重大誤解或顯失公平的,應當予以釋明;對利用協議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或者規避公共管理政策的,不能制作調解書;對當事人行為構成虛假訴訟的,嚴格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二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九十條、第一百九十一條的規定處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刑事偵查機關處理。
17.當事人在債務清償期屆滿后達成以房抵債協議并已經辦理了產權轉移手續,一方要求確認以房抵債協議無效或者變更、撤銷,經審查不屬于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十四條規定情形的,對其主張不予支持。
第二百三十條 【繼承取得物權的生效時間】
因繼承取得物權的,自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
本條來源
《繼承法》第二條規定:“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在確定了繼承開始時間后,《物權法》第二十九條對因繼承或遺贈取得物權的生效時間也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本條在《物權法》基礎上,刪除了“或者受遺贈”的規定。繼承和遺贈屬于不同性質的行為,前者是事實行為,后者則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二者發生物權變動的時間點不同,因繼承取得的物權變動時間是被繼承人死亡時,而因遺贈取得的物權則以因一般民事法律行為發生物權變動的規則為準,所以本條刪除了遺贈的規定。
立法演變
物權編一審稿第二十六條規定:“因繼承取得物權的,自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此后各稿延續了一審稿的規定。
條文釋義
本條是關于因繼承而取得物權的規定。
物權變動需有能夠引起物權變動的法律事實,此類法律事實又稱作物權變動的原因,主要包括法律行為、事件和事實行為、公法上的原因等。因此,通常將物權變動分為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和非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通過繼承取得物權即為非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這是導致物權變動的一種重要方式。根據我國《民法典》繼承編第一千一百二十一條規定,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既包括事實死亡,也包括宣告死亡。在宣告死亡的情形下,繼承自判決所確定的死亡之時開始。被繼承人死亡后,其民事權利能力即告終止,權利主體歸于消滅。根據物權變動的一般原則,物權的取得自登記或交付時生效,但被繼承人死亡后并無法協助繼承人辦理登記或者交付手續。因此,在因繼承而取得物權的情形中若適用此一般原則,則遺產在被繼承人死亡后、遺產登記或交付前的階段將處于無主的狀態。所以,被繼承人于繼承開始之際原享有的不動產物權,則由繼承人承受,而不受不動產物權之變動須經登記始生效力規定之限制。[35]繼承人依照上述規定取得物權后,處分該物權時,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從域外立法例看,德國、意大利、日本等物權規范中也有類似規定。
法條關聯
◆《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條 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
相互有繼承關系的數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難以確定死亡時間的,推定沒有其他繼承人的人先死亡。都有其他繼承人,輩份不同的,推定長輩先死亡;輩份相同的,推定同時死亡,相互不發生繼承。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條 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一)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本編所稱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
本編所稱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
本編所稱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條 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并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
自然人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
自然人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與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組織、個人。
自然人可以依法設立遺囑信托。
案例評議
過庭某、過炳某繼承糾紛案[36]
◆裁判規則
被繼承人陳某某、過某泉分別過世,故發生了兩次繼承事實,基于過庭某等六人的訴請依據系法定繼承,故均應按照法定繼承來審理。《繼承法》第八條規定:繼承權糾紛提起訴訟的期限為二年,自繼承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犯之日起計算。但是,自繼承開始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訴訟。過庭某等六人依據其系案涉房屋遺產的法定繼承人而提出的系列訴請主張已超過最長訴訟時效二十年,已喪失繼承案涉房屋遺產的勝訴權。
◆評議
根據物權法之規定,因繼承取得物權的,自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繼承開始的時間即為繼承人取得物權的時間。法院認定本案為繼承糾紛,而適用《繼承法》第八條規定的兩年訴訟時效,自繼承開始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訴訟。過庭某等六人提出的系列訴請主張已超過最長訴訟時效二十年,已喪失繼承案涉房屋遺產的勝訴權。但此次繼承編刪除了《繼承法》第八條的規定,《民法典》對普通訴訟時效和最長權利保護期間的規定體現在總則編第一百八十八條。根據該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第二百三十一條 【事實行為變動物權時的生效時間】
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本條來源
《物權法》第三十條規定:“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本條延續了該規定。
立法演變
物權編一審稿第二十七條規定:“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此后各稿延續了一審稿的規定。
條文釋義
本條是對因事實行為而發生的物權變動所作的規定。
所謂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主觀上不一定具有發生、變更或者消滅正常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但客觀上能夠引起這種后果的行為[37],如建造房屋、拆除房屋、制作家具、縫制衣服等。該行為與自然事實有明顯區別,是行為人有意識完成的活動,但法律不考慮行為人在活動時的心理狀態,而直接賦予某種法律效果。同樣該行為也明顯區別于以意思表示為核心的法律行為。所謂事實行為成就,指的是建造、拆除等行為完成。所謂發生效力,指的是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即行為人取得或喪失物權。
依法建造、拆除房屋,屬于因事實行為發生的物權變動,不適用基于法律行為取得物權的原則。因此,在房屋建造完成時,建造人即可自然地取得該房屋的不動產物權;房屋拆除時,權利人自然喪失權利。但該物權在未經登記的情形下,缺乏權利外觀,不具有完全的所有權效力,還需經過合法登記才可以對抗第三人。我國存在許多因合法建造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物權的情況,這些房屋建造人即使未對房屋進行登記,也不影響其取得房屋所有權,不應將這些房屋作為無主財產對待,例如農民在宅基地上建造的住房,自建成之日起就取得該住房的所有權。
法條關聯
◆《城鄉規劃法》
第四十條 在城市、鎮規劃區內進行建筑物、構筑物、道路、管線和其他工程建設的,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向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鎮人民政府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應當提交使用土地的有關證明文件、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等材料。需要建設單位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建設項目,還應當提交修建性詳細規劃。對符合控制性詳細規劃和規劃條件的,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鎮人民政府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鎮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將經審定的修建性詳細規劃、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的總平面圖予以公布。
第四十一條 在鄉、村莊規劃區內進行鄉鎮企業、鄉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的,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向鄉、鎮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由鄉、鎮人民政府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
在鄉、村莊規劃區內使用原有宅基地進行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的規劃管理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在鄉、村莊規劃區內進行鄉鎮企業、鄉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以及農村村民住宅建設,不得占用農用地;確需占用農用地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有關規定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后,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
建設單位或者個人在取得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后,方可辦理用地審批手續。
第四十三條 建設單位應當按照規劃條件進行建設;確需變更的,必須向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提出申請。變更內容不符合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不得批準。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將依法變更后的規劃條件通報同級土地主管部門并公示。
建設單位應當及時將依法變更后的規劃條件報有關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門備案。
第四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按照國務院規定對建設工程是否符合規劃條件予以核實。未經核實或者經核實不符合規劃條件的,建設單位不得組織竣工驗收。
建設單位應當在竣工驗收后六個月內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報送有關竣工驗收資料。
第六十四條 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者未按照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規定進行建設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對規劃實施的影響的,限期改正,處建設工程造價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無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響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沒收實物或者違法收入,可以并處建設工程造價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第六十五條 在鄉、村莊規劃區內未依法取得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或者未按照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的規定進行建設的,由鄉、鎮人民政府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案例評議
郭某某與虞城縣人民政府、虞城縣文集糧油有限公司土地行政糾紛案[38]
◆裁判規則
郭某某與虞城縣文集糧管所簽訂的《住房協議書》約定:家屬院住房所有權歸糧所,職工只有居住權,沒有轉讓權;不論單位領導有無調換,住房抵押金都由單位負責退還,如單位不退還住房抵押金,職工可以轉讓所居住的房屋,但這不能證明郭某某享有涉案土地使用權和住房所有權。虞城縣文集糧油有限公司同意郭某某建房三間的證明不能作為郭某某享有涉案土地使用權的根據。根據該證明,依據《物權法》第三十條規定其因“事實行為”而取得房屋所有權,并進而取得房屋所占土地的使用權。但《物權法》第三十條是對物權生效時間的規定,其前提是“合法建造”。本案當事人對涉案土地性質存在爭議,但無論涉案土地屬于何種性質,虞城縣文集糧油有限公司都不是批準職工建房的法定職權部門,該批準行為沒有法律效力。郭某某的房屋不屬于合法建造,其關于物權的主張沒有法律依據,不予支持。
◆評議
我國存在許多因合法建造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物權的情況,這種情形下的建房有些雖然缺少登記行為,但不能將這種行為形成的建筑物作為無主財產對待,對其所有權法律承認歸建房人所有。例如農民在宅基地上建造的住房,自建成之日起就取得該住房的所有權。根據本條的規定,此類合法建造的房屋,固然因建造完成而取得所有權,但如果按照法律規定應當辦理登記而未登記的,所有權人其后的處分行為,不發生物權效力。
第二百三十二條 【非依法律行為享有的不動產物權變動】
處分依照本節規定享有的不動產物權,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
本條來源
《物權法》第三十一條規定:“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條至第三十條規定享有不動產物權的,處分該物權時,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除了條文語句結構的調整之外,本條延續了該規定。此外,《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四條也指出,未辦理不動產首次登記的,不得辦理不動產其他類型登記,但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立法演變
物權編一審稿第二十八條規定:“依照本法第二十五條至第二十七條規定享有不動產物權的,處分該物權時,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二審稿調整了一審稿的語句結構,規定:“處分依照本法第二十五條至第二十七條規定享有的不動產物權,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征求意見稿在此基礎上又將“本法第二十五條至第二十七條”改成“本節”,提高法律用語的簡練性。
條文釋義
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一般來說動產以交付為標準,而不動產在諸多國家和地區的立法例中以登記為標準。該公示規則是整個物權體系中的重要內容,物權變動未經公示,對于物權歸屬沒有從外部可以識別的表征,尤其在物權的實際狀態與登記或占有所表現的狀態不一致時,往往容易損害交易第三人的利益,不利于交易安全。但本節規定非依法律行為產生的物權變動直接發生變動效果,而不需通過一般的物權變動公示方法。這就可能導致物權歸屬表里不一的情形,所以為了促使物權公示原則在此類物權變動中的回歸,本條要求不動產物權取得人在進一步處分物權前,要先進行登記,以充分貫徹不動產物權變動以登記為公示方法的原則,維護第三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39]這也是域外諸多立法例都采用的方式,諸如《韓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七條、《瑞士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六條等。需要注意的是,本條所要求的登記,是針對物權取得人在進一步處分物權時的要求。這意味著對于非基于法律行為取得的不動產物權,即使沒有登記,物權取得人仍為真正的權利人,法律并不強制要求其進行登記,仍對該不動產物權進行保護。并且,依照本條規定,物權人進一步處分非基于法律行為取得的不動產物權時,未經登記的后果僅為不發生物權變動效力,但以該不動產為給付內容的債權合同只要符合法律規定,仍然受到法律保護。
法條關聯
◆《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
第二十四條 不動產首次登記,是指不動產權利第一次登記。
未辦理不動產首次登記的,不得辦理不動產其他類型登記,但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轉發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無證房產依據協助執行文書辦理產權登記有關問題的函〉的通知》(全文)
◆《不動產登記操作規范(試行)》
1.2.3連續登記原則
未辦理不動產首次登記的,不得辦理不動產其他類型登記,但下列情形除外:
1預購商品房預告登記、預購商品房抵押預告登記的;
2在建建筑物抵押權登記的;
3預查封登記的;
4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1] 龍俊:《物權變動模式的理想方案與現實選擇》,載《法學雜志》2019年第7期,第21頁。
[2] 孫憲忠:《論不動產物權登記》,載《中國法學》1996年第5期,第55頁。
[3] 因篇幅所限,部分文件僅列出文件名稱供讀者查詢參考,不再收錄法律條文,下同。
[4]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4年第12期。
[5] 師小麗訴陳浩離婚糾紛案,載《人民法院案例選》2015年第4輯。
[6] 臧旭霞執行異議審查案,載《人民法院案例選》2016年第2輯。
[7] 王洪亮:《不動產物權登記立法研究》,載《法律科學》2000年第2期,第122頁。
[8]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4年第8期。
[9] 彭建新:《“雙方申請原則”之下的不動產登記制度構建——以債權形式主義下的履行抗辯與利益平衡為中心》,載《政治與法律》2013年第4期,第79頁。
[10]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2019)京0105行初267號一審行政判決書。
[11] 參見朱巖:《形式審查抑或實質審查——論不動產登記機關的審查義務》,載《法學雜志》2006年第6期,第106頁。
[12] 參見高圣平:《動產擔保交易制度比較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22頁。
[13] 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2018)京0111行初206號一審行政判決書。
[14]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4年第10期。
[15] 朱曄:《物權法中的“區分原則”與自由競爭原理》,載《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第117頁。
[16] 根據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對于業主(建筑物區分所有權人)的身份認定,并不僅僅限于不動產登記,其他具有公示性質的行為,也可以作為所有權的證明。
[17]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2年第10期。
[18] 參見Hans-Armin Weirich,Grundstuecksrecht,C.H.Beck,2006,Rn.702;Hans Josef Wieling,Sachenrecht,5 Aufl.,Springer,2007,S.294.
[19] 參見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36頁。
[20] 于海涌:《中國不動產登記法草案(學者建議稿)》第十條。
[21] 參見朱程:《論不動產登記簿的法律構建》,載《房地產權產籍》2007年第12期,第23頁。
[22] 高圣平:《政府信息公開視角下的不動產登記查詢規則》,載《法學》2015年第1期,第66頁。
[23] 梁慧星:《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物權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頁。
[24] 孫憲忠:《爭議與思考——物權立法筆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頁。
[25] 李明發:《論不動產登記錯誤的法律救濟——以房產登記為重心》,載《法律科學》2005年第6期,第70頁。
[26]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4年第2期。
[27] 李小年、李攀:《〈物權法〉第24條規定對船舶所有權變動的影響》,載《法學》2009年第11期,第111頁。
[28] 《海商法》第九條規定,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29] 《民用航空法》第十六條規定,設定民用航空器抵押權,由抵押權人和抵押人共同向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辦理抵押權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30] 浙江省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2009)浙嘉商終字第473號民事判決書。
[31] 最高人民法院(2015)民提字第126號,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導案例第111號。
[32] MünchKommBGB/Joost,5.Aufl.,2009,§868 Rn.17.
[33] Vgl.Wolfgang Lueke,Sachenrecht,Beck,2009,Rn.227.
[34] 程嘯:《因法律文書導致的物權變動》,載《法學》2013年第1期,第80頁。
[35] 劉耀東:《論基于繼承與遺贈發生的不動產物權變動》,載《現代法學》2015年第1期,第47頁。
[36] 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2018)贛民再19號判決書。
[37] 佟柔:《中國民法學·民法總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63頁。
[38]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5)豫法行終字第00239號行政裁定書。
[39] 最高人民法院物權法研究小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條文理解和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頁。
- 民法典及司法解釋新舊條文對照與重點條文釋義
- 刑法及司法解釋匯編:含指導案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常用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全書(修訂版)
- 法律法規新解讀叢書:民法典總則編解讀與應用(2023年版)
- 法律法規新解讀叢書: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解讀與應用(2023年版)
- 新編民事案件案由適用法律規范指引·下冊(第二版)
- 中國法院2020年度案例:知識產權糾紛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解讀(上冊)
- 中國民事典型案例評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釋義
-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新舊對照與重點解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解讀(下冊)
- 詐騙類案件的爭議解析
- 民法典及司法解釋匯編:含指導案例(2022年版)
- 中國法院2016年度案例:借款擔保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