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動產交付

第二百二十四條 【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

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本條來源

《民法通則》第七十二條規定:“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然而,上述規定的“法律規定”或“法律另有規定”究竟是指什么呢?《物權法》第二十三條給予了明確的回答。該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本條除了語句完善外延續了該規定。

立法演變

物權編一審稿第二十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二審稿將“但”改為“但是”,此后各稿延續了二審稿的規定。

條文釋義

本條是關于動產物權變動以交付作為生效要件的規定。我國物權法律體系確立了物權公示原則,并將登記和交付分別作為不動產和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以此維護當事人交易安全,切實保障其利益。對本條的理解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交付是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當事人之間只形成合意未進行標的物交付的,不發生動產物權的變動。易言之,動產的交付是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否則就不發生物權變動的預期的法律效果。當事人通過合同約定了轉讓動產所有權或者就動產設立質權后,需要依法交付物的直接占有。這里的交付必須是基于權利人的意思,如果權利人沒有使受讓人取得標的物物權的意思,而受讓人自行占有標的物的,也不會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按照物權法定原則,交付應當采取物權法律規定的形式,必須是可以明確識別的方式,并確保受讓人取得對標的物的管領力和支配權。交付是否完成,要看受讓人是否取得對標的物的管領力和支配權,不應當局限于表面上對標的物的占有情況。交付不一定要權利人親力親為,可以由他人輔助完成。同時本條又規定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主要指本節對于動產物權變動規定的一些特殊情形,以及本章第三節規定的非依法律行為產生動產物權變動的情形等。

第二百二十五條 【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登記對抗要件主義】

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的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本條來源

《物權法》第二十四條規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本條延續了該規定,同時本條關于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登記對抗要件主義在我國《海商法》《民用航空法》以及《道路交通安全法》中也有相應的體現。

立法演變

物權編一審稿第二十一條規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二審稿將一審稿中的“等物權”改為“等的物權”。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屬于“物”,一審稿的表達相當于“物等物權”,屬于表達不當,所以二審稿予以完善。此后各稿延續了二審稿的規定。

條文釋義

本條是關于特殊動產的登記對抗效力的規定。根據物權公示原則的要求,前條規定了動產物權變動的交付生效主義,本條基于物之特殊性對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動產作了例外規定,該類動產物權的變動以登記作為對抗善意第三人的對抗要件。所謂善意第三人是指不知道也不應當知道特殊動產物權發生變動的相對人。

之所以這樣規定,可能是基于以下幾點考慮:首先,雖然該類動產具有“準不動產”的特征,但究其本質則依然屬于動產范疇,仍應當遵循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27]但由于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動產的價值大于一般動產,所以一般都會登記,如果仍遵循交付作為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則不足以貫徹物權公示原則;其次,如果對于該類動產一律采用登記生效主義,則會影響交易便捷性,增加交易成本;再次,我國現行的立法對船舶和民用航空器均以登記作為物權變動的對抗要件,如我國《海商法》第九條[28]、《民用航空器》第十六條[29];最后,從世界范圍來看,較多的國家在對該類動產的處理上也采用登記對抗主義,物權編保留該規定,也有利于與世界法治保持同一軌道。

法條關聯

◆《海商法》

第三條 本法所稱船舶,是指海船和其他海上移動式裝置,但是用于軍事的、政府公務的船舶和20總噸以下的小型船艇除外。

前款所稱船舶,包括船舶屬具。

第九條 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船舶所有權的轉讓,應當簽訂書面合同。

第十三條 設定船舶抵押權,由抵押權人和抵押人共同向船舶登記機關辦理抵押權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船舶抵押權登記,包括下列主要項目:

(一)船舶抵押權人和抵押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地址;

(二)被抵押船舶的名稱、國籍、船舶所有權證書的頒發機關和證書號碼;

(三)所擔保的債權數額、利息率、受償期限。

船舶抵押權的登記狀況,允許公眾查詢。

◆《民用航空法》

第五條 本法所稱民用航空器,是指除用于執行軍事、海關、警察飛行任務外的航空器。

第十四條 民用航空器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應當向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民用航空器所有權的轉讓,應當簽訂書面合同。

第十六條 設定民用航空器抵押權,由抵押權人和抵押人共同向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辦理抵押權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八條 國家對機動車實行登記制度。機動車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登記后,方可上道路行駛。尚未登記的機動車,需要臨時上道路行駛的,應當取得臨時通行牌證。

第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辦理相應的登記:

(一)機動車所有權發生轉移的;

(二)機動車登記內容變更的;

(三)機動車用作抵押的;

(四)機動車報廢的。

第十四條 國家實行機動車強制報廢制度,根據機動車的安全技術狀況和不同用途,規定不同的報廢標準。

應當報廢的機動車必須及時辦理注銷登記。

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不得上道路行駛。報廢的大型客、貨車及其他營運車輛應當在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監督下解體。

第一百一十九條 本法中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雖在單位管轄范圍但允許社會機動車通行的地方,包括廣場、公共停車場等用于公眾通行的場所。

(二)“車輛”,是指機動車和非機動車。

(三)“機動車”,是指以動力裝置驅動或者牽引,上道路行駛的供人員乘用或者用于運送物品以及進行工程專項作業的輪式車輛。

(四)“非機動車”,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驅動,上道路行駛的交通工具,以及雖有動力裝置驅動但設計最高時速、空車質量、外形尺寸符合有關國家標準的殘疾人機動輪椅車、電動自行車等交通工具。

(五)“交通事故”,是指車輛在道路上因過錯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件。

◆《船舶登記條例》

第二條 下列船舶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進行登記:

(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有住所或者主要營業所的中國公民的船舶。

(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設立的主要營業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法人的船舶。但是,在該法人的注冊資本中有外商出資的,中方投資人的出資額不得低于百分之五十。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務船舶和事業法人的船舶。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務監督機構認為應當登記的其他船舶。

軍事船舶、漁業船舶和體育運動船艇的登記依照有關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三條 船舶經依法登記,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方可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航行;未經登記的,不得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航行。

第四條 船舶不得具有雙重國籍。凡在外國登記的船舶,未中止或者注銷原登記國國籍的,不得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第五條 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船舶由二個以上的法人或者個人共有的,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第六條 船舶抵押權、光船租賃權的設定、轉移和消滅,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第五十六條 本條例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一)“船舶”系指各類機動、非機動船舶以及其他水上移動裝置,但是船舶上裝備的救生艇筏和長度小于5米的艇筏除外。

(二)“漁業船舶”系指從事漁業生產的船舶以及屬于水產系統為漁業生產服務的船舶。

(三)“公務船舶”系指用于政府行政管理目的的船舶。

◆《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沿海以漁業為主的漁港和漁港水域(以下簡稱“漁港”和“漁港水域”)航行、停泊、作業的船舶、設施和人員以及船舶、設施的所有者、經營者。

第四條 本條例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漁港是指主要為漁業生產服務和供漁業船舶停泊、避風、裝卸漁獲物和補充漁需物資的人工港口或者自然港灣。

漁港水域是指漁港的港池、錨地、避風灣和航道。

漁業船舶是指從事漁業生產的船舶以及屬于水產系統為漁業生產服務的船舶,包括捕撈船、養殖船、水產運銷船、冷藏加工船、油船、供應船、漁業指導船、科研調查船、教學實習船、漁港工程船、拖輪、交通船、駁船、漁政船和漁監船。

第十二條 漁業船舶在向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關申請船舶登記,并取得漁業船舶國籍證書或者漁業船舶登記證書后,方可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航行。

◆《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條例》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辦理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應當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 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主管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工作,設立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簿,統一記載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事項。

同一民用航空器的權利登記事項應當記載于同一權利登記簿中。

第四條 辦理民用航空器所有權、占有權或者抵押權登記的,民用航空器權利人應當按照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的規定,分別填寫民用航空器所有權、占有權或者抵押權登記申請書,并向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提交本條例第五條至第七條規定的相應文件。

辦理民用航空器優先權登記的,民用航空器優先權的債權人應當自援救或者保管維護工作終了之日起3個月內,按照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的規定,填寫民用航空器優先權登記申請書,并向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提交足以證明其合法身份的文件和有關債權證明。

第十五條 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事項發生變更時,民用航空器權利人應當持有關的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證書和變更證明文件,向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辦理變更登記。

民用航空器抵押合同變更時,由抵押權人和抵押人共同向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辦理變更登記。

第十七條 遇有下列情形之一時,民用航空器權利人應當持有關的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證書和證明文件,向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辦理注銷登記:

(一)民用航空器所有權轉移;

(二)民用航空器滅失或者失蹤;

(三)民用航空器租賃關系終止或者民用航空器占有人停止占有;

(四)民用航空器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消滅;

(五)民用航空器優先權消滅;

(六)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船舶登記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船舶登記,是指船舶登記機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登記條例》的規定,對船舶所有權、船舶國籍、船舶抵押權、光船租賃、船舶煙囪標志和公司旗進行登記的行為。

第三條 下列船舶的登記適用本辦法:

(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有住所或者主要營業所的中國公民所有或者光船租賃的船舶;

(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設立的主要營業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法人所有或者光船租賃的船舶。但是,在該法人的注冊資本中有外商出資的,中方投資人的出資額不得低于50%;

(三)外商出資額超過50%的中國企業法人僅供本企業內部生產使用,不從事水路運輸經營的躉船、浮船塢;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務船舶和事業法人、社團法人和其他組織所有或者光船租賃的船舶;

(五)在自由貿易試驗區注冊的企業法人所有或者光船租賃的船舶。

軍事船舶、漁業船舶和體育運動船艇的登記依照有關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四條 交通運輸部海事局負責全國船舶登記管理工作。

各級海事管理機構依據職責具體開展轄區內的船舶登記工作,以下簡稱船舶登記機關。

第五條 船舶登記港為船籍港。各船舶登記機關進行登記的船籍港范圍由交通運輸部海事局統一確定并對外公布。

船舶登記港由船舶所有人依據其住所或者主要營業所所在地就近選擇,但是不得選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船舶登記港。

由企業法人依法成立的開展經營活動的分支機構經營的船舶,可以依據分支機構營業場所所在地就近選擇船舶登記港。融資租賃的船舶,可以由租賃雙方依其約定,在出租人或者承租人住所地或者主要營業所所在地就近選擇船舶登記港。

光租外國籍船舶的,由船舶承租人依據其住所地或者主要營業所所在地就近選擇船舶登記港,但是不得選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船舶登記港。

第七條 船舶登記機關應當建立船舶登記簿。

船舶登記簿可以采用電子介質,也可以采用紙質介質。船舶登記簿采用電子介質的,應當定期進行異地備份,并具有唯一、確定的紙質轉化形式。

船舶登記簿由船舶登記機關管理和永久保存。船舶登記簿損毀、滅失的,船舶登記機關應當依據原有登記資料予以重建。

第七十五條 長度小于5米的艇筏的登記可以參照本辦法執行。

游艇登記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漁業船舶登記辦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或非法人組織所有的漁業船舶,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或非法人組織以光船條件從境外租進的漁業船舶,應當依照本辦法進行登記。

第三條 農業部主管全國漁業船舶登記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政局具體負責全國漁業船舶登記及其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漁業船舶登記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漁港監督機關(以下稱登記機關)依照規定權限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漁業船舶登記及其監督管理工作。

第四條 漁業船舶依照本辦法進行登記,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方可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航行。

第五條 漁業船舶不得具有雙重國籍。凡在境外登記的漁業船舶,未中止或者注銷原登記國籍的,不得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第六條 漁業船舶所有人應當向戶籍所在地或企業注冊地的縣級以上登記機關申請辦理漁業船舶登記。

遠洋漁業船舶登記由漁業船舶所有人向所在地省級登記機關申請辦理。中央在京直屬企業所屬遠洋漁業船舶登記由漁業船舶所有人向船舶所在地的省級登記機關申請辦理。

漁業船舶登記的港口是漁業船舶的船籍港。每艘漁業船舶只能有一個船籍港。

省級登記機關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漁業船舶管理實際確定省級以下登記機關的登記權限和船籍港名稱,并對外公告。

第七條 登記機關應當建立漁業船舶登記簿,并將漁業船舶登記的內容載入漁業船舶登記簿。

權利人和利害關系人有權依法查閱漁業船舶登記簿。

第八條 登記機關應當將登記的事項、依據、條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錄和申請書示范文本在辦公場所進行公示。

登記機關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準予漁業船舶登記的決定。不予登記的,書面通知當事人并說明理由。

第十四條 漁業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本辦法進行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第二十四條 漁業船舶抵押權的設定、轉移和消滅,抵押權人和抵押人應當共同依照本辦法進行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第三十三條 下列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的,漁業船舶所有人應當向原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

(一)船名;

(二)船舶主尺度、噸位或船舶種類;

(三)船舶主機類型、數量或功率;

(四)船舶所有人姓名、名稱或地址(船舶所有權發生轉移的除外);

(五)船舶共有情況;

(六)船舶抵押合同、租賃合同(解除合同的除外)。

第五十二條 本辦法所稱漁業船舶,系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第四條規定的漁業船舶。

◆《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條例實施辦法》

第二條 中國民用航空總局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職能部門(以下稱登記部門),負責辦理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的具體事宜。

第三條 登記部門設立和保管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簿,統一記載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事項。

第四條 民用航空器權利人認為需要進行權利登記的,可申請辦理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

◆《機動車登記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實施。

省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本省(自治區、直轄市)機動車登記工作的指導、檢查和監督。直轄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車輛管理所、設區的市或者相當于同級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車輛管理所負責辦理本行政轄區內機動車登記業務。

縣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車輛管理所可以辦理本行政轄區內摩托車、三輪汽車、低速載貨汽車登記業務。條件具備的,可以辦理除進口機動車、危險化學品運輸車、校車、中型以上載客汽車以外的其他機動車登記業務。具體業務范圍和辦理條件由省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確定。

警用車輛登記業務按照有關規定辦理。

第五條 初次申領機動車號牌、行駛證的,機動車所有人應當向住所地的車輛管理所申請注冊登記。

第十條 已注冊登記的機動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機動車所有人應當向登記地車輛管理所申請變更登記:

(一)改變車身顏色的;

(二)更換發動機的;

(三)更換車身或者車架的;

(四)因質量問題更換整車的;

(五)營運機動車改為非營運機動車或者非營運機動車改為營運機動車等使用性質改變的;

(六)機動車所有人的住所遷出或者遷入車輛管理所管轄區域的。

機動車所有人為兩人以上,需要將登記的所有人姓名變更為其他所有人姓名的,可以向登記地車輛管理所申請變更登記。

屬于本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和第(三)項規定的變更事項的,機動車所有人應當在變更后十日內向車輛管理所申請變更登記;屬于本條第一款第(六)項規定的變更事項的,機動車所有人申請轉出前,應當將涉及該車的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和交通事故處理完畢。

第十八條 已注冊登記的機動車所有權發生轉移的,現機動車所有人應當自機動車交付之日起三十日內向登記地車輛管理所申請轉移登記。

機動車所有人申請轉移登記前,應當將涉及該車的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和交通事故處理完畢。

第二十二條 機動車所有人將機動車作為抵押物抵押的,應當向登記地車輛管理所申請抵押登記;抵押權消滅的,應當向登記地車輛管理所申請解除抵押登記。

第二十七條 已達到國家強制報廢標準的機動車,機動車所有人向機動車回收企業交售機動車時,應當填寫申請表,提交機動車登記證書、號牌和行駛證。機動車回收企業應當確認機動車并解體,向機動車所有人出具《報廢機動車回收證明》。報廢的校車、大型客、貨車及其他營運車輛應當在車輛管理所的監督下解體。

機動車回收企業應當在機動車解體后七日內將申請表、機動車登記證書、號牌、行駛證和《報廢機動車回收證明》副本提交車輛管理所,申請注銷登記。

車輛管理所應當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內,審查提交的證明、憑證,收回機動車登記證書、號牌、行駛證,出具注銷證明。

第二十八條 除本規定第二十七條規定的情形外,機動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機動車所有人應當向登記地車輛管理所申請注銷登記:

(一)機動車滅失的;

(二)機動車因故不在我國境內使用的;

(三)因質量問題退車的。

已注冊登記的機動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記地車輛管理所應當辦理注銷登記:

(一)機動車登記被依法撤銷的;

(二)達到國家強制報廢標準的機動車被依法收繳并強制報廢的。

屬于本條第一款第(二)項和第(三)項規定情形之一的,機動車所有人申請注銷登記前,應當將涉及該車的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和交通事故處理完畢。

第四十七條 機動車所有人發現登記內容有錯誤的,應當及時要求車輛管理所更正。車輛管理所應當自受理之日起五日內予以確認。確屬登記錯誤的,在機動車登記證書上更正相關內容,換發行駛證。需要改變機動車號牌號碼的,應當收回號牌、行駛證,確定新的機動車號牌號碼,重新核發號牌、行駛證和檢驗合格標志。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如何認定買賣合同中機動車財產所有權轉移時間問題的復函》

……

關于如何認定買賣合同中機動車財產所有權轉移時間問題,需進一步研究后才能作出規定,但請示中涉及的具體案件,應認定機動車所有權從機動車交付時起轉移。

第二百二十六條 【動產物權受讓人先行占有】

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占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民事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

本條來源

《物權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占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本條在此基礎上刪除了“依法”,其他延續了該規定。《合同法》第一百四十條也規定,標的物在訂立合同之前已為買受人占有的,合同生效的時間為交付時間。

立法演變

物權編一審稿第二十二條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占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民事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此后各稿延續一審稿的規定。

條文釋義

本條是關于動產物權受讓人先行占有的規定。這是動產物權變動交付中的一種特殊情形,受讓人在動產物權變動前已先行占有該動產的,出讓人如再轉讓其動產物權或者就動產設立質權的,則無需再進行現實交付,雙方訂立的所有權轉移合同或者質權合同生效時標的動產即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這實質上是以動產物權讓與合意代替現實交付,是一種觀念上的交付。由于受讓人在相關合同生效時已經占有了標的動產,隨后又依據法律行為取得了動產物權,相當于動產交付的公示行為已經提前完成,所以該形式并沒有破壞動產物權變動的一般原則。值得注意的是,本條采用了“民事法律行為”之概念,該行為應當滿足相應要件,即行為人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行為人作出行為時的意思表示真實,意圖通過該行為實現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的法律效果;同時該行為不得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等。

第二百二十七條 【指示交付】

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占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

本條來源

《物權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依法占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本條在此基礎上刪除了“依法”,其他延續了該規定。此外關于指示交付原則的適用,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十八條也有相應規定:“出質人以間接占有的財產出質的,質押合同自書面通知送達占有人時視為移交。占有人收到出質通知后,仍接受出質人的指示處分出質財產的,該行為無效。”

立法演變

物權編一審稿第二十三條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占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此后各稿延續一審稿的規定。

條文釋義

本條是關于指示交付的規定。所謂指示交付是指當事人在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時,如果該動產已經由第三人占有,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將其對第三人的返還請求權轉讓給新的權利人,以代替物的實際交付。[30]指示交付又被稱為讓與返還請求權或返還請求權的代位。對于本條的理解,應當掌握以下幾點:

首先,關于讓與人所讓與的返還請求權的范圍。在學術界存有三種說法,有的學者認為所讓與的返還請求權是債權請求權,受讓人基于與讓與人之間達成的契約關系從而取得對標的物的間接占有的讓與請求權,該請求權也是受讓人行使合意項下債權的體現;有的學者認為所讓與的返還請求權是一種物權返還請求權,通過讓與物權返還請求權從而實現物權的交付;也有的學者認為前述兩種權利皆有。本書更加贊同所讓與的是原物返還請求權,如果讓與人對所轉讓的標的物不享有原物返還請求權,則也不享有處分權,更談不上以指示交付的方式來達到動產物權變動的效果。

其次,讓與人對特定的第三人享有返還請求權。如果占有該標的物的第三人為不特定的人,受讓人則無從行使該受讓的返還請求權,該種情況下,不能稱之為指示交付。

再次,讓與人與受讓人達成讓與返還請求權的合意生效時,請求權發生并代替交付。在指示交付的情景下,雙方不以實際交付作為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只要雙方所達成的合意生效,則物權發生變動。

本次物權編刪除了指示交付中第三人占有動產時“依法”之要求,按《物權法》規定,在第三人非依法占有之場合,只能由轉讓人先從占有動產之第三人處收回動產,再完成動產物權變動之交付,該過程會增加當事人間的交易成本。物權編的修改擴大了指示交付的適用場合,將“依法”之要求刪除,使得第三人對動產占有由享有本權到無權占有等情形下,轉讓人均可以通過指示交付便捷地完成動產交付。

案例評議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廣州荔灣支行訴廣東藍粵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等信用證開證糾紛案[31]

◆裁判規則

提單具有所有權憑證和債權憑證的雙重屬性。基于不同的法律關系,提單持有人享有不同的權利。如果僅僅是基于委托保管提單的法律關系,提單持有人固然可憑單要求承運人交付貨物,但如其主張對貨物享有所有權或他物權,則顯然不具有合法性和正當性;在基于貨物買賣關系的情況下,交付提單,就是轉讓提單所表征的債權請求權及物權請求權,構成《物權法》第二十六條所規定的指示交付,產生提單項下貨物所有權轉移的法律效果;在基于設立提單權利質押關系的情況下,交付提單,產生提單權利質押設立的法律效果。也就是說,雖然提單的交付可以與提單項下貨物的交付一樣產生提單項下貨物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但提單持有人是否就因受領提單的交付而取得物權以及取得何種類型的物權,均取決于其所依據的合同如何約定。其中的道理與動產交付一樣,動產占有人受領動產的交付,究竟是享有所有權、動產質權,還是基于合同關系的占有,均取決于當事人之間的合同如何約定。

◆評議

根據本條規定,指示交付并不以通知實際占有動產的第三人作為完成交付的必要條件。即便是提單僅具有債權憑證屬性,參照《民法典》合同編第五百四十六條第一款關于“債權人轉讓債權,未通知債務人的,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的規定,提單交付之時,即可發生債權請求權轉讓的效力,進而完成提單項下貨物的指示交付。只是未經通知,其債權請求權的轉讓對提單項下貨物實際占有人不能發生對抗效力而已,不能由此得出“不構成提單項下貨物交付”的結論。

第二百二十八條 【占有改定】

動產物權轉讓時,當事人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占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

本條來源

《物權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占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本條延續了該規定。

立法演變

物權編一審稿第二十四條規定:“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占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二審稿延續了一審稿的規定。征求意見稿基于法律用語的嚴謹性,將“雙方”改為“當事人”。

條文釋義

本條是關于占有改定的規定,占有改定是交付中的一種特殊情形,相比其他的交付形式而言,也是公示性比較弱的一種交付形式。所謂占有改定,是指轉讓動產物權時,出讓人與受讓人約定,由出讓人繼續占有該動產,受讓人取得該動產的間接占有,以代替現實交付。占有改定需要滿足三個要件:一是出讓人與受讓人平等協商后達成動產物權轉讓的合意,二是當事人就受讓人間接占有動產達成約定,三是占有改定前出讓人已經直接或間接占有標的物。

由于占有改定并沒有實質上轉移標的物的占有,受讓人并沒有現實接受占有,所以占有改定并未形成物權法上所言的物權變動的外觀,基于這一原因,占有改定是否能夠成為物權公示的方法,一直也是存有爭議的。但實際上占有改定是符合合同約定的交付方式,當事人之間通過意思自治的方式對物權變動的方式進行約定——占有改定前,出讓人的占有意思為自主占有,即以所有人的意思占有該物;當該物所有權以占有改定的方式移轉于受讓人時,出讓人的占有意思轉變為他主占有,即不再以所有人的意思占有該物。[32]物權編關于交付的規定系任意性規定,可以由當事人通過合意約定,也體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尊重和倡導,有利于更好地實現物盡其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都县| 辛集市| 大田县| 长岛县| 墨脱县| 天祝| 闻喜县| 武川县| 肥东县| 陆川县| 名山县| 日土县| 黄陵县| 峡江县| 静安区| 讷河市| 双辽市| 塘沽区| 朔州市| 巨鹿县| 邻水| 和林格尔县| 巨鹿县| 慈利县| 衢州市| 吴忠市| 扎鲁特旗| 密云县| 璧山县| 乌拉特前旗| 冕宁县| 华安县| 巴南区| 襄汾县| 博白县| 蒙山县| 台北县| 榕江县| 万荣县| 靖宇县| 延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