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條 【遺產的范圍】

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

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繼承的遺產,不得繼承。

本條來源

《繼承法》第3條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一)公民的收入;(二)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四)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五)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六)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第4條規定,個人承包應得的個人收益,依照本法規定繼承。個人承包,依照法律允許由繼承人繼續承包的,按照承包合同辦理。

《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第3條規定,公民可繼承的其他合法財產包括有價證券和履行標的為財物的債權等。第4條規定,承包人死亡時尚未取得承包收益的,可把死者生前對承包所投入的資金和所付出的勞動及其增值和孳息,由發包單位或者接續承包合同的人合理折價、補償,其價額作為遺產。

《民法典》第124條規定,自然人依法享有繼承權。自然人合法的私有財產,可以依法繼承。

相較于《繼承法》和《執行〈繼承法〉的意見》,《民法典》不僅沿襲了《民法總則》第124條第2款的規定,而且結合了《繼承法》第3條對遺產范圍的界定,但是對于《繼承法》和《執行〈繼承法〉的意見》對遺產范圍的列舉式立法方式并未采納,而是僅采取概括式的立法方式,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確定遺產的范圍。第一,從正面確定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均屬于遺產。第二,從反面強調,法律規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繼承的不能作為遺產。

立法演變

《民法典》關于遺產范圍的條款基本沒有什么變化,第一稿與征求意見稿相比僅對但是條款中個別字詞進行了修改。第一稿為“但法律規定或者依其性質不得繼承的除外”,征求意見稿為“但是法律規定或者按照其性質不得繼承的除外”?!睹穹ǖ洹沸薷臑椋骸耙勒辗梢幎ɑ蛘吒鶕湫再|不得繼承的遺產,不得繼承”??梢钥闯鰞H僅調整個別用詞,法條內涵沒有發生變化。

但是學者對這一條款爭議很大,認為這樣規定過于概括。所以更多學者都使用較多的條款,列舉了可以作為或者不能作為遺產的類型。比如《梁稿民法典草案》第1843條[遺產的范圍]規定,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前款規定的遺產包括自然人因其死亡而獲得的未指定受益人的保險金、補償金、賠償金以及其他基于該自然人生前行為而應獲得的財產利益。下列權利義務不得作為繼承的標的:(一)與被繼承人人身不可分離的人身權利;(二)與被繼承人人身有關的專屬性債權債務;(三)法律規定不得繼承的其他財產。與《民法典》相比,《梁稿民法典草案》采取了抽象概括的立法方式規定遺產的范圍,對于遺產概念的定義與《民法典》相同,但在該條的第2款列舉了幾種遺產的范圍。對于不得作為遺產的范疇,較為詳細地列舉了3種情形,比《民法典》的規定更為詳盡。

《楊稿繼承法草案》第7條[遺產的范圍]規定,遺產是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財產,包括:(一)房屋、林木、牲畜、儲蓄等不動產或動產的所有權;(二)個人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承包收益;(三)建設用地使用權;(四)可繼承的財產債權及其擔保;(五)有價證券載有的財產權利;(六)股權或合伙中的財產權益;(七)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益;(八)被繼承人享有的人格權衍生的財產利益;(九)互聯網絡中的虛擬財產;(十)被繼承人的其他財產權益。被繼承人的專屬性權利和法律規定不得繼承的權利不屬于遺產。涉及被繼承人個人信息權、隱私權的互聯網絡虛擬財產不屬于遺產。第8條[關于遺產的特殊規定]規定,經濟適用住房的繼承人不符合申購條件的,可以繼承由政府回購所得價款,也可以按照規定標準向政府交納土地收益等相關款項后,繼承房屋。因被繼承人死亡而獲得,但未指定受益人的保險金,比照法定繼承人的規定確定權利人。遺體、骨灰、靈牌、墓地等特殊遺產的繼承不得違反公序良俗。無遺囑的,由繼承人協商處理;協商不成的,依習慣;無習慣的,可在繼承人中合理確定管理人,不進行分割。祖傳物的繼承與分割,無遺囑的,由繼承人協商處理;協商不成的,依習慣;無習慣的,可在繼承人中合理確定管理人,不進行分割。未經全體繼承人同意,不能采取拍賣、變價等處分所有權的方式分割。

可見,《楊稿繼承法草案》對遺產范圍作出了更為詳盡的規范,也明確了不得作為遺產的范圍。但是需要說明的是,《民法典》將個人信息作為保護對象,并沒有將其作為個人信息權對待,《楊稿繼承法草案》將其界定為個人信息權并不妥當。此外,《楊稿繼承法草案》專門規定了特殊遺產的處理規則,這一規范符合我國目前的法律制度,較為妥當。

《王稿民法典草案》第538條[遺產的范圍]規定,遺產是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一)被繼承人享有的財產所有權;(二)被繼承人享有的用益物權和占有;(三)被繼承人享有的債權、擔保物權和債務;(四)被繼承人享有的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益;(五)被繼承人享有的股權和合伙權益中的財產權益;(六)因自然人死亡而獲得的保險賠償金、補償金、賠償金等,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七)被繼承人的其他合法財產。專屬于被繼承人的權利、義務不屬于遺產。第539條是對被繼承人尸體、骨灰的處分的規定,規定了繼承人不得采取違反善良風俗的方式或違背死者生前合法愿望處分被繼承人的尸體、骨灰。第541條是對股權與合伙權益的繼承規定,規定了繼承人可以按照下列方式繼承被繼承人在企業中的權益:(一)繼承人因繼承取得無記名股票或合伙權利憑證所表征的股權或合伙人權利;(二)合伙協議或者公司章程有約定的,按照約定繼承;(三)經全體企業成員同意,繼承人溯及繼承開始取得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或合伙人權利;繼承人也可以不成為股東或合伙人而繼承財產權益。

可見,《王稿民法典草案》對遺產范圍的界定采取了列舉加概括的方式,這一立法例顯然是沿襲了《繼承法》的立法模式,并未被《民法典》采納。另外其也規定了特殊遺產的處分規則和特殊類型的財產的繼承,雖然較為詳盡,但是從立法方式來看,由各自的單行法對相應財產或者權益的繼承問題予以規范顯然更為合適。

《徐稿民法典草案》第38條是對遺產的主要類別的規定。規定了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財產,包括:1.收入;2.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3.林木、牲畜和家禽;4.文物、圖書資料;5.農地和耕作用具、廠房和機器設備;6.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和其他知識產品中的財產權利;7.其他合法財產。第39條是對農地使用權收益和合同承包權的規定,自然人根據農地使用權轉讓合同應得的本分編規定的繼承權。農地使用權轉讓合同由繼承人承擔的,應按本民法典第五分編第44條及以下數條的規定辦理登記。第40條是對人壽保險的規定。規定履行以被繼承人為當事人的人壽保險合同應得的款項,如果被繼承人未指定受益人或保險合同是為了被繼承人的全體繼承人的利益訂立的,構成遺產。第41條是對撫恤金和賠償的規定,因被繼承人的死亡應償付給其家屬或配偶的撫恤金和賠償金,不構成遺產。從《徐稿民法典草案》可以發現,其最接近于《繼承法》的立法方式和立法術語,但是增加了保險金、撫恤金和賠償金的規范,比《繼承法》認定的內容更為豐富。但是正如上文所言,考慮到我國財產類型可能日益增加且財產的形式不斷豐富的現實,既然采用列舉的方式無法涵蓋遺產的全部范圍,而且對于某些類型的財產的法律屬性還可能引起爭議,故《民法典》未再采取列舉加概括的立法方式。[27]

學者建議稿對遺產范圍的界定,特別是其列舉規定的具體遺產的類型,沒有爭議的部分,可以作為我國法院在審判此類案件時,認定能否作為遺產的重要參考。

條文釋義

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28]但是法律規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繼承的遺產除外。從各國繼承立法來看,都對遺產的范圍作了規定,但對遺產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目前存在兩種立法例:一種立法例認為,遺產應包括兩部分,即積極財產和消極財產,積極財產是指被繼承人遺留下來的財產和財產權利,而消極財產是指被繼承人所欠的債務。瑞士、日本等采此立法例,如《瑞士民法典》第560條第1款、第2款規定:“繼承人因被繼承人死亡取得全部遺產。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被繼承人的債權、所有權、其他物權及占有物,無例外地遺交給繼承人。被繼承人的債務即為繼承人的債務。”《日本民法典》第896條規定:“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起承受屬于被繼承人財產的一切權利義務。但是,專屬于被繼承人本身者,不在此限?!绷硪环N立法例認為,遺產不包括債務,僅為積極財產。英美法采此立法例,在繼承開始后先由信托人清償債務,剩余的財產才是遺產。同國外的立法例相比,我國《民法典》第1122條規定的遺產僅指積極財產,即財產和財產權利。這一概念具有以下含義:

一、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下的財產,不在自然人死亡時遺留下的財產不是遺產,這是對遺產范圍在時間上的限定。以自然人死亡作為時點,死亡時已經存在的財產才可能成為遺產,死亡后產生的財產不能作為遺產。因被繼承人死亡之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自己可以依法享有各種權利和承擔各種義務,其個人財產不能為遺產,不發生繼承。自然人死亡后,不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不能享有權利和負擔義務,所以在該自然人死亡時其財產才轉變為遺產,由相應的民事主體繼承或者承受。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被繼承人死亡時該筆財產一定就已經存在。如果這筆財產雖然是被繼承人死亡時尚未取得,但是根據法律或者相關政策的規定,即使在其死亡后才給予,也應將其視為遺產。比如中小學代課老師和民辦教師遺留問題的政策給予被繼承人的補償金。[29]

二、自然人個人所有的財產,才能作為遺產,這是遺產個體性的要求。被繼承人生前占有但不屬于被繼承人所有的他人的財產,如被繼承人生前借用而在死亡時尚未返還給他人的財產,被繼承人占有但不屬于被繼承人所有部分的財產,都不是遺產。但是必須注意到,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特殊政策導致的財產關系。比如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參加房改,一方參加房改,配偶因房改政策無法享有房改優惠,這樣取得的房屋屬于夫妻共同財產,為其共同所有。在配偶一方死亡后,該房屋的一半屬于遺產。

遺產必須是可以實現的財產,對于期待權,必須具有財產內容并具有可實現性才能作為遺產繼承。比如公司給高管等經營管理人員的期權是否為遺產,要根據賦予期權的條件是否成就來確定。條件不成就,就沒有股權,當然不能用于繼承。

三、遺產是自然人的合法財產,不是被繼承人合法取得和合法享有的財產,不是遺產,這是遺產合法性的要求。這一點要求將自然人沒有合法根據而取得的財產排除在遺產范圍之外,如非法侵占的其他民事主體的財產不屬于遺產。對于可以作為遺產范圍的財產或者財產權益的類型,我國《繼承法》第3條作了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一)公民的收入;(二)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四)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五)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六)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其中第(6)項,因為立法原因,從立法精神出發,可以將其解釋為包括各種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包括且不限于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還應包括如商標專用權、發現權、發明權、科技成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独^承法》第4條規定了承包關系和繼承問題,個人承包應得的個人收益,依照本法規定繼承。個人承包,依照法律允許由繼承人繼續承包的,按照承包合同辦理。

《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第3條補充了公民可以繼承的遺產范圍,將公民可繼承的其他合法財產擴大到有價證券和履行標的為財物的債權等。第4條明確了承包人死亡時尚未取得收益的計算方式及遺產性質,該條規定,承包人死亡時尚未取得承包收益的,可把死者生前對承包所投入的資金和所付出的勞動及其增值和孳息,由發包單位或者接續承包合同的人合理折價、補償,其價額作為遺產。

2018年修訂的《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2條規定:“承包人應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繼承法的規定繼承。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繼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痹撘幎ǔM一步強調了承包收益可以繼承外,還從立法上承認了林地承包經營權可以繼承。《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13條規定,軍人的傷亡保險金、傷殘補助金、醫藥生活補助費屬于個人財產,可以繼承。雖然我國《民法典》未羅列可以繼承的財產范圍,但是《繼承法》列舉了的可以繼承的遺產范圍,依然可以作為理解遺產范圍的參考。

住房補貼、住房公積金、養老保險金、破產安置補償費等可以作為遺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11條將它們界定為夫妻之間“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在夫妻一方死亡時,應把它們按夫妻共同財產先行分割;然后把屬于死亡一方的部分作為遺產處理。

但是某些遺產,是否屬于遺產的范圍存在爭議。比如,自然人的個人房屋為遺產并不存在爭議,但個人房屋的宅基地使用權是否屬于遺產,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有學者認為宅基地使用權屬于遺產,可以與房屋同時繼承。[30]也有學者認為,宅基地使用權不是遺產。[31]我們認為,個人房屋為遺產,繼承人繼承房屋,同時也享有該房屋占有的宅基地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但宅基地使用權不得轉讓,不具有流轉性,不能作為遺產而進行繼承。

但是有些動產,例如被繼承人的尸體、骨灰,靈牌、墓地等,雖然可以作為遺產繼承,但是對其處分不能違背被繼承人生前的合法愿望,也不得違反公序良俗。再如經濟適用房的繼承,在經濟適用住房的繼承人不符合申購條件時,可以由政府回購所得價款,也可以按照規定標準向政府交納土地收益等相關款項后,繼承房屋。[32]

我國《保險法》第42條規定,被保險人死亡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由保險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履行給付保險金的義務:(一)沒有指定受益人,或者受益人指定不明無法確定的;(二)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沒有其他受益人的;(三)受益人依法喪失受益權或者放棄受益權,沒有其他受益人的。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確定死亡先后順序的,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因此,保險賠償金在有受益人享有受益權時,為受益人取得,不作為遺產繼承;但是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確定死亡先后順序時,因為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因此被保險人的保險金應作為遺產由其繼承人繼承;如果受益人不享有受益權,保險金也當然作為遺產繼承。所以,有學者建議在人壽保險合同中規定,履行以被繼承人為當事人的人壽保險合同應得的款項,如果被繼承人未指定受益人或保險合同是為了被繼承人的全體繼承人的利益訂立的,構成遺產。[33]

我國法律規定自然人可以依法取得某些國有資源的使用權,如礦業權、海域使用權等。這些權利在性質上屬于用益物權,是否可以繼承,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繼承人要從事被繼承人原來從事的事業,需要辦理相應的變更登記手續,再加上礦業權的取得在法律性質上被界定為行政許可,所以此類財產權利不能繼承。[34]筆者認為,此類財產能不能作為遺產的范圍,最有利的證據是現有的法律規定。從現有規范來看,我國《海域使用管理法》第27條第3款規定,海域使用權可以依法繼承?!兜V業權出讓轉讓管理暫行規定》第67條規定,以贈予、繼承、交換等方式轉讓礦業權的,當事人應攜帶有關證明文件至登記管理機關辦理變更登記手續。這兩個條款明確支持這兩類國有資源使用權的可繼承性。因此不能將辦理相應的變更登記手續作為否定該類財產權利可以繼承的依據,這與法律條款的明確規定明顯相違背。至于繼承該類財產權利,需要相關部門的重新審批,與現行法律規定相悖,則應該修改相關規定,而不是否定此類財產權利可以繼承。

綜上,遺產范圍的抽象條款主要涉及《民法總則》第124條和《民法典》第124條。但是因為這兩條過于抽象,在確定何種類型的財產屬于遺產以及遺產的具體范圍時,可以先依據民事特別法來確定繼承范圍,比如依據《公司法》《合伙企業法》《農村承包經營法》《海域使用權管理法》等,先予適用,之后再適用《繼承編》。當然在具體理解遺產范圍時,可以參考《繼承法》第3條和第4條、《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第3條和第4條來確定遺產的范圍。(如下圖所示)

四、法律規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繼承的遺產除外。我國《繼承法》并未規定不能繼承的財產的范圍,《民法典》也僅僅采取概括的規定,沒有列舉出除外規定。但是一般認為,以下財產不屬于遺產的范圍:

(一)專屬于被繼承人的權利。[35]但是本書并沒有將專屬于被繼承人的義務作為繼承的標的,主要原因是我國《民法典》未采取與《日本民法典》相同的立法例,即將被繼承人財產上的一切權利和義務作為繼承的標的的立法例。我國將遺產的范圍限于財產,并沒有規定義務。楊立新老師也持這一觀點,其主編的《楊稿繼承法草案》第7條第2款規定,被繼承人的專屬性權利和法律規定不得繼承的權利不屬于遺產。該條款也是僅僅使用了“權利”一詞,沒有“義務”的字樣。我國對遺產范圍的這一界定也使《梁稿民法典草案》第1843條規定的“與被繼承人人身不可分離的人身權利”不得作為繼承的標的,成了沒有意義的規范,理由是“合法財產”本身就不應包括人身權利。

某些財產可能具有復雜屬性,比如被繼承人的工資屬于遺產,應該沒有什么問題。但是,未簽訂勞動合同應支付2倍工資的債權是否也可以作為遺產?筆者認為,這取決于對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而應支付勞動者2倍工資規定的認識。這一規定應屬于懲罰性規定,其中的1倍工資不以勞動者付出或者利益受損為前提,并不是勞動者付出勞動而產生的債權,其與工資的性質并不相同;該請求權具有身份屬性,其屬于法定權利,勞動者本人以外的主體不能主張這種懲罰性權利,其不能代位也不能繼承。[36]

(二)撫恤金、補助金、殘疾補助金、救濟金等具有撫恤、救濟性質的財產權利。在我國法律中,撫恤金、補助金、殘疾補助金、救濟金、農村低保、高齡補貼、殘疾人生活補貼、玉米良種補貼、小麥良種補貼、糧食綜合補貼資金等財產權利與自然人人身不可分離,具有撫恤、救濟性質,這些財產權利隨著該自然人死亡而終止,不能轉移,也不能作為遺產繼承。但是該自然人生前已經根據此種權利而取得或應取得的金錢,可以作為遺產進行繼承。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自然人因遭受侵權而死亡的案件中,雖然損害賠償金作為遺產可以由其繼承人予以繼承,但是損害賠償金中專屬于某特定人的部分不能作為遺產,比如被扶養人的生活費用,應當作為個人財產直接給予需要扶養的人?;诖?,有學者提議,因被繼承人的死亡應償付給其親屬或配偶的撫恤金和賠償金,不構成遺產,在立法中應單獨予以明確。[37]

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是基于死者死亡對死者近親屬所支付的賠償,兼有對死者親屬的精神撫慰和經濟補償的雙重性質,并非死者的遺產,但是享有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分割的權利主體可參照我國《民法典》規定的第一順序繼承人來確定,即死者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分配份額應考慮共同生活的緊密程度、情感程度、分配權利人的生活狀況等情況合理分配。[38]

喪葬費也不屬于遺產范圍,是對死者近親屬精神痛苦的撫慰,是對死者近親屬一種經濟方面的幫助,該費用應先支付完被繼承人實際支出的喪葬費用,剩余部分可參照《民法典》中遺產處理規則予以分割。

(三)被繼承人的人身權利。現代繼承法僅為財產繼承,所以被繼承人的人身權利,比如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肖像權等不能作為遺產范圍由繼承人繼承。但是因某些人身權利具有一定的財產利益,比如利用被繼承人的肖像權、隱私權可以產生一定的財產利益,這些財產利益,屬于遺產范疇。

(四)被繼承人個人信息、隱私權的互聯網絡虛擬財產不屬于遺產范圍。[39]首先,因為我國《民法典》在個人信息的保護方面,沒有將其界定為權利,所以個人信息不能作為遺產繼承,應該問題不大。但是隱私權中的互聯網虛擬財產,本質為數據,如果使用人不當使用,給繼承人造成損害,繼承人可以要求侵權人停止侵害,造成損害的,可以要求賠償。繼承人的這一權利是否必須要求以其對被繼承人的隱私權涉及的互聯網虛擬財產的繼承為基礎,可能會存在爭議。但是被繼承人個人數據的維護和合法使用的權利,在其死亡后,其繼承人有繼承的權利,應該沒有多大爭議。所以,該類型的財產權利能否繼承,除非相關法律明確規定不能繼承,否則不能一概而論。

(五)法律規定不能繼承的物。比如我國《文物保護法》第51條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得買賣下列文物:(一)國有文物,但是國家允許的除外;(二)非國有館藏珍貴文物;(三)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中的壁畫、雕塑、建筑構件等,但是依法拆除的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中的壁畫、雕塑、建筑構件等不屬于本法第二十條第四款規定的應由文物收藏單位收藏的除外;(四)來源不符合本法第五十條規定的文物。因此,這四類文物不能繼承。

當然,如果繼承具有涉外因素,是否可以作為遺產,要根據《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來定。

法條關聯

◆《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四條 自然人依法享有繼承權。

自然人合法的私有財產,可以依法繼承。

第一千零六十三條 下列財產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一)一方的婚前財產;

(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損害獲得的賠償或者補償;

(三)遺囑或者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一方的財產;

(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3.公民可繼承的其他合法財產包括有價證券和履行標的為財物的債權等。

4.承包人死亡時尚未取得承包收益的,可把死者生前對承包所投入的資金和所付出的勞動及其增值和孳息,由發包單位或者接續承包合同的人合理折價、補償,其價額作為遺產。

◆《保險法》

第四十二條 被保險人死亡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由保險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履行給付保險金的義務:

(一)沒有指定受益人,或者受益人指定不明無法確定的;

(二)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沒有其他受益人的;

(三)受益人依法喪失受益權或者放棄受益權,沒有其他受益人的。

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確定死亡先后順序的,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第十四條 保險金根據保險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被保險人的繼承人要求保險人給付保險金,保險人以其已向持有保險單的被保險人的其他繼承人給付保險金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公司法》

第七十五條 自然人股東死亡后,其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資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

◆《社會保險法》

第十四條 個人賬戶不得提前支取,記賬利率不得低于銀行定期存款利率,免征利息稅。個人死亡的,個人賬戶余額可以繼承。

◆《農村土地承包法》

第三十二條 承包人應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繼承法的規定繼承。

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繼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

第五十四條 依照本章規定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取得土地經營權的,該承包人死亡,其應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繼承法的規定繼承;在承包期內,其繼承人可以繼續承包。

◆《個人獨資企業法》

第十七條 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對本企業的財產依法享有所有權,其有關權利可以依法進行轉讓或繼承。

◆《合伙企業法》

第五十條 合伙人死亡或者被依法宣告死亡的,對該合伙人在合伙企業中的財產份額享有合法繼承權的繼承人,按照合伙協議的約定或者經全體合伙人一致同意,從繼承開始之日起,取得該合伙企業的合伙人資格。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伙企業應當向合伙人的繼承人退還被繼承合伙人的財產份額:

(一)繼承人不愿意成為合伙人;

(二)法律規定或者合伙協議約定合伙人必須具有相關資格,而該繼承人未取得該資格;

(三)合伙協議約定不能成為合伙人的其他情形。

合伙人的繼承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經全體合伙人一致同意,可以依法成為有限合伙人,普通合伙企業依法轉為有限合伙企業。全體合伙人未能一致同意的,合伙企業應當將被繼承合伙人的財產份額退還該繼承人。

◆《國家賠償法》

第六條 受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要求賠償。

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繼承人和其他有扶養關系的親屬有權要求賠償。

受害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的,其權利承受人有權要求賠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十五條 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繼承人和其他有撫養關系的親屬以及死者生前撫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有權提起行政賠償訴訟。

第二十五條 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繼承人和有撫養關系的人提起行政賠償訴訟,應當提供該公民死亡的證明及賠償請求人與死亡公民之間的關系證明。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刑事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九條 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繼承人和其他有扶養關系的親屬有權申請國家賠償。

依法享有繼承權的同一順序繼承人有數人時,其中一人或者部分人作為賠償請求人申請國家賠償的,申請效力及于全體。

賠償請求人為數人時,其中一人或者部分賠償請求人非經全體同意,申請撤回或者放棄賠償請求,效力不及于未明確表示撤回申請或者放棄賠償請求的其他賠償請求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國家賠償案件程序的規定》

第十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賠償委員會應當決定中止審理:

(一)賠償請求人死亡,需要等待其繼承人和其他有扶養關系的親屬表明是否參加賠償案件處理的;

(二)賠償請求人喪失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為賠償請求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四)賠償請求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在法定審限內不能參加賠償案件處理的;

(五)宣告無罪的案件,人民法院決定再審或者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的;

(六)應當中止審理的其他情形。

中止審理的原因消除后,賠償委員會應當及時恢復審理,并通知賠償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和復議機關。

第十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賠償委員會應當決定終結審理:

(一)賠償請求人死亡,沒有繼承人和其他有扶養關系的親屬或者賠償請求人的繼承人和其他有扶養關系的親屬放棄要求賠償權利的;

(二)作為賠償請求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后,其權利義務承受人放棄要求賠償權利的;

(三)賠償請求人據以申請賠償的撤銷案件決定、不起訴決定或者無罪判決被撤銷的;

(四)應當終結審理的其他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國家賠償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三條 賠償委員會決定生效后,賠償請求人死亡或者其主體資格終止的,其權利義務承繼者可以依法提出申訴。

賠償請求人死亡,依法享有繼承權的同一順序繼承人有數人時,其中一人或者部分人申訴的,申訴效力及于全體;但是申請撤回申訴或者放棄賠償請求的,效力不及于未明確表示撤回申訴或者放棄賠償請求的其他繼承人。

賠償義務機關被撤銷或者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機關可以依法提出申訴。

◆《文物保護法》

第五十條 文物收藏單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收藏通過下列方式取得的文物:

(一)依法繼承或者接受贈與;

(二)從文物商店購買;

(三)從經營文物拍賣的拍賣企業購買;

(四)公民個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換或者依法轉讓;

(五)國家規定的其他合法方式。

文物收藏單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收藏的前款文物可以依法流通。

◆《海域使用管理法》

第二十七條 因企業合并、分立或者與他人合資、合作經營,變更海域使用權人的,需經原批準用海的人民政府批準。

海域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海域使用權轉讓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海域使用權可以依法繼承。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第十五條 農民專業合作社章程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名稱和住所;

(二)業務范圍;

(三)成員資格及入社、退社和除名;

(四)成員的權利和義務;

(五)組織機構及其產生辦法、職權、任期、議事規則;

(六)成員的出資方式、出資額,成員出資的轉讓、繼承、擔保;

(七)財務管理和盈余分配、虧損處理;

(八)章程修改程序;

(九)解散事由和清算辦法;

(十)公告事項及發布方式;

(十一)附加表決權的設立、行使方式和行使范圍;

(十二)需要載明的其他事項。

◆《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

第十五條 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去世的,其獲得的勛章、獎章及證書由其繼承人或者指定的人保存;沒有繼承人或者被指定人的,可以由國家收存。

國家勛章、國家榮譽稱號獎章及證書不得出售、出租或者用于從事其他營利性活動。

◆《船舶噸稅法》

第九條 下列船舶免征噸稅:

(一)應納稅額在人民幣五十元以下的船舶;

(二)自境外以購買、受贈、繼承等方式取得船舶所有權的初次進口到港的空載船舶;

(三)噸稅執照期滿后二十四小時內不上下客貨的船舶;

(四)非機動船舶(不包括非機動駁船);

(五)捕撈、養殖漁船;

(六)避難、防疫隔離、修理、改造、終止運營或者拆解,并不上下客貨的船舶;

(七)軍隊、武裝警察部隊專用或者征用的船舶;

(八)警用船舶;

(九)依照法律規定應當予以免稅的外國駐華使領館、國際組織駐華代表機構及其有關人員的船舶;

(十)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船舶。

前款第十項免稅規定,由國務院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

第四十八條 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個人,其土地使用權可以繼承。

◆《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

第二十四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內的存儲余額:

(一)購買、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

(二)離休、退休的;

(三)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并與單位終止勞動關系的;

(四)出境定居的;

(五)償還購房貸款本息的;

(六)房租超出家庭工資收入的規定比例的。

依照前款第(二)、(三)、(四)項規定,提取職工住房公積金的,應當同時注銷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

職工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的,職工的繼承人、受遺贈人可以提取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內的存儲余額;無繼承人也無受遺贈人的,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內的存儲余額納入住房公積金的增值收益。

◆《著作權法》

第十九條 著作權屬于公民的,公民死亡后,其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在本法規定的保護期內,依照繼承法的規定轉移。

著作權屬于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變更、終止后,其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在本法規定的保護期內,由承受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沒有承受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由國家享有。

◆《著作權法實施條例》

第十三條 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除署名權以外的著作權。作者身份確定后,由作者或者其繼承人行使著作權。

第十四條 合作作者之一死亡后,其對合作作品享有的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由其他合作作者享有。

第十五條 作者死亡后,其著作權中的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由作者的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保護。

著作權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其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保護。

第十七條 作者生前未發表的作品,如果作者未明確表示不發表,作者死亡后50年內,其發表權可由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行使;沒有繼承人又無人受遺贈的,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

◆《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

第十五條 軟件著作權屬于自然人的,該自然人死亡后,在軟件著作權的保護期內,軟件著作權的繼承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有關規定,繼承本條例第八條規定的除署名權以外的其他權利。

軟件著作權屬于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變更、終止后,其著作權在本條例規定的保護期內由承受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沒有承受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由國家享有。

◆《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

第四十二條 職工股金和集體企業吸收的各種投資,投資者可以依法轉讓或者繼承。

◆《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

第九條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領取職業年金:

(一)工作人員在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條件并依法辦理退休手續后,由本人選擇按月領取職業年金待遇的方式??梢淮涡杂糜谫徺I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依據保險契約領取待遇并享受相應的繼承權;可選擇按照本人退休時對應的計發月數計發職業年金月待遇標準,發完為止,同時職業年金個人賬戶余額享有繼承權。本人選擇任一領取方式后不再更改。

(二)出國(境)定居人員的職業年金個人賬戶資金,可根據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給本人。

(三)工作人員在職期間死亡的,其職業年金個人賬戶余額可以繼承。

未達到上述職業年金領取條件之一的,不得從個人賬戶中提前提取資金。

◆《企業債券管理條例》

第九條 企業債券可以轉讓、抵押和繼承。

◆《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

第十三條 布圖設計專有權屬于自然人的,該自然人死亡后,其專有權在本條例規定的保護期內依照繼承法的規定轉移。

布圖設計專有權屬于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變更、終止后,其專有權在本條例規定的保護期內由承繼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沒有承繼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該布圖設計進入公有領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八條 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

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六十八條 抵押物依法被繼承或者贈與的,抵押權不受影響。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135.合著的作品,著作權(版權)應當認定為全體合著人共同享有;其中各組成部分可以分別獨立存在的,各組成部分的著作權(版權)由各組成部分的作者分別享有。

136.作者死亡后,著作權(版權)中由繼承人繼承的財產權利在法律規定的保護期限內受到侵犯,繼承人依法要求保護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137.公民、法人通過申請專利取得的專利權,或者通過繼承、受贈、受讓等方式取得的專利權,應當予以保護。

轉讓專利權應當由國家專利局登記并公告,專利權自國家專利局公告之日起轉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高原生活補助費能否作為夫妻共同財產繼承的批復》

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6月16日(83)青法研字第36號《關于退休費能否作為家庭共同財產來繼承的請示報告》收閱。經研究,原則上同意你院意見。即肖桂蘭的住房補助費應為夫妻雙方共有,屬于其夫趙泰部分,可由其合法繼承人繼承,高原生活補助費不屬共同財產,應歸肖個人所有。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管理的指導意見》

(四)健全退出機制。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承租人經濟狀況改善,或通過購置、繼承、受贈等方式取得其他住房,不再符合相應的住房保障條件的,應當在規定期限內騰退;逾期不騰退的,應當按市場價格交納租金。經濟適用住房購房人通過購置、繼承、受贈等方式取得其他住房,不再符合經濟適用住房保障條件的,應當退出經濟適用住房,或者通過補交土地收益等價款取得完全產權。對拒不服從退出管理的,可以依照規定或合同約定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

四、按本人繳費工資11%的數額為職工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帳戶,個人繳費全部記入個人帳戶,其余部分從企業繳費中劃入。隨著個人繳費比例的提高,企業劃入的部分要逐步降至3%。個人帳戶儲存額,每年參考銀行同期存款利率計算利息。個人帳戶儲存額只用于職工養老,不得提前支取。職工調動時,個人帳戶全部隨同轉移。職工或退休人員死亡,個人帳戶中的個人繳費部分可以繼承。

◆《國務院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

三、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養老保險費由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單位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以下簡稱單位繳費)的比例為本單位工資總額的20%,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以下簡稱個人繳費)的比例為本人繳費工資的8%,由單位代扣。按本人繳費工資8%的數額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全部由個人繳費形成。個人工資超過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00%以上的部分,不計入個人繳費工資基數;低于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當地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個人繳費工資基數。

個人賬戶儲存額只用于工作人員養老,不得提前支取,每年按照國家統一公布的記賬利率計算利息,免征利息稅。參保人員死亡的,個人賬戶余額可以依法繼承。

◆《國務院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

四、健全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管理和監督機制

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納入財政專戶管理,專款專用,不得擠占挪用。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負責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籌集、管理和支付,并要建立健全預決算制度、財務會計制度和內部審計制度。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事業經費不得從基金中提取,由各級財政預算解決。

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銀行計息辦法:當年籌集的部分,按活期存款利率計息;上年結轉的基金本息,按3個月期整存整取銀行存款利率計息;存入社會保障財政專戶的沉淀資金,比照3年期零存整取儲蓄存款利率計息,并不低于該檔次利率水平。個人帳戶的本金和利息歸個人所有,可以結轉使用和繼承。

……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

(十一)保障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權利。組織實施好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改革試點。建立集體資產股權登記制度,記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持有的集體資產股份信息,出具股權證書。健全集體收益分配制度,明確公積金、公益金提取比例,把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收益分配權落到實處。探索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有償退出的條件和程序,現階段農民持有的集體資產股份有償退出不得突破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范圍,可以在本集體內部轉讓或者由本集體贖回。有關部門要研究制定集體資產股份抵押、擔保貸款辦法,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定農民持有集體資產股份繼承的辦法。及時總結試點經驗,適時在面上推開。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若干意見有關政策措施分工的通知》

(七十六)關于“推動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賦予農民對落實到戶的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提高集體經濟組織資產運營管理水平,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問題,由中央農辦、農業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人民銀行、銀監會、稅務總局、水利部、林業局等部門負責落實。

◆《國務院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

(八)保障農業、水利工程投資合理收益。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或運營管理農田水利、水土保持設施和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與國有、集體投資項目享有同等政策待遇,可以依法獲取供水水費等經營收益;承擔公益性任務的,政府可對工程建設投資、維修養護和管護經費等給予適當補助,并落實優惠政策。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或運營管理農田水利設施、重大水利工程等,可依法繼承、轉讓、轉租、抵押其相關權益;征收、征用或占用的,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補償或者賠償。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有序停止商業性加工銷售象牙及制品活動的通知》

三、嚴格管理合法收藏的象牙及制品。禁止在市場擺賣或通過網絡等渠道交易象牙及制品。對來源合法的象牙及制品,可依法加載專用標識后在博物館、美術館等非銷售性場所開展陳列、展覽等活動,也可依法運輸、贈與或繼承;對來源合法、經專業鑒定機構確認的象牙文物,依法定程序獲得行政許可后,可在嚴格監管下拍賣,發揮其文化價值。

◆《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

第三十一條 法定繼承,適用被繼承人死亡時經常居所地法律,但不動產法定繼承,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第十五條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作為繼承人依法可以繼承的遺產,在繼承人之間尚未實際分割,起訴離婚時另一方請求分割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在繼承人之間實際分割遺產后另行起訴。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變通規定》

第三條 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家傳珍寶和宗教用品可視為遺產。

案例評議

一、上訴人盧某、黃某芳與被上訴人王某法定繼承糾紛案[40]

◆裁判規則

遺產應屬于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在其去世后因繼承人的行為產生的財產,不屬于遺產。搬遷獎勵是當事人因積極配合拆遷工作所得到的獎勵,并不是被繼承人去世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不屬于被繼承人的遺產范圍。但是被繼承人生前栽種的樹木轉化為的附屬物補償款,應屬于被繼承人的遺產,可由繼承人繼承。

◆評議

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這意味著屬于遺產的財產必須在被繼承人死亡前就已存在,以自然人死亡作為時點,死亡時已經存在的財產才可能成為遺產,死亡后產生的財產不能作為遺產。因此,就本案而言,被繼承人生前栽種的樹木,在被繼承人死亡前已經存在,死后因為拆遷轉化為附屬物補償款,這一部分顯然屬于遺產。而搬遷獎勵金是因為相關的繼承人積極配合拆遷工作而得到的獎勵,這一獎勵是被繼承人死亡后取得的,顯然不屬于遺產。

二、上訴人張某友、潘某芬因與被上訴人張某亮、一審第三人欽州市欽南區沙埠鎮橋坪村委蔞竹坪村民小組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案[41]

◆裁判規則

家庭承包經營權不屬于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不能依照繼承法進行繼承。國家因建設需要征收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包括已發包給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承包的承包地給予的征地補償費一般包括3項: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青苗補償費。征地補償費是為了給農戶失地后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只有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成員才能參與分配土地補償費;只有放棄統一安置的農戶才有權獲得安置補助費;只有地上附著物、青苗的所有人才有權獲得地上附著物、青苗的補償費,附著物、青苗的所有人死亡的,其繼承人才能繼承。

◆評議

對于農村承包經營權的繼承問題,學者多根據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屬性,主張將其納入遺產范疇,由繼承人予以繼承。[42]但是這一問題并未得到司法實務界的支持,最高法院的觀點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屬于個人財產,不發生繼承問題。[43]

目前農村土地繼承問題,主要涉及兩個規范性問題。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2條規定,承包人應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繼承法的規定繼承。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繼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第54條規定,依照本章規定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取得土地經營權的,該承包人死亡,其應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繼承法的規定繼承;在承包期內,其繼承人可以繼續承包?!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25條規定,林地家庭承包中,承包方的繼承人請求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的,應予支持。其他方式承包中,承包方的繼承人或者權利義務承受者請求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的,應予支持。通過這兩條規定可以發現:第一,區分家庭承包方式和其他按照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承包方式;第二,區分林地承包和其他耕地、草原等承包方式;第三,承包收益均可以繼承;第四,林地家庭承包和按照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承包方式取得土地經營權,在承包期內,其繼承人可以繼續承包。對于前三點,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均沒有爭議,但是對于第四點,繼承人可以繼承還是繼承承包,存在較大爭議。從上述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可以看出,其認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屬于個人財產,不發生繼承問題。但是也有學者認為,繼續承包應理解為“繼承”。[44]

筆者認為,根據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16條第1款的規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以及我國《民法總則》第55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依法取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從事家庭承包經營的,為農村承包經營戶”的規定,從事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的主體為農村承包經營戶,即家庭承包經營權的主體為農戶而不是簽訂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的個人,該簽約人僅是該戶的代表,在農村承包經營戶內部,每位家庭成員共同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采用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取得需由集體經濟組織作為發包方與農戶作為承包方簽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來固定每戶應當承包的土地畝數。對于是否屬于承包經營戶中的家庭成員的判斷,以集體經濟組織發包土地時的時間點為依據,以此時點判斷該人員是否屬于該農戶中的一員。因為家庭承包的主體為戶,所以,在承包農地的農戶家庭中的一人或幾人死亡,承包經營仍然是以戶為單位,承包地仍由該農戶的其他家庭成員繼續承包經營;這樣該家庭中的一人或者幾人死亡,不發生繼承。當承包經營農戶家庭的成員全部死亡時,由于承包經營權的取得是以集體成員權為基礎,所以這種情況下,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歸于消滅,由集體將其收回。

家庭承包的林地經營權以及按照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承包方式取得土地經營權,在承包期內,其繼承人可以繼續承包。但繼續承包能否作為繼承理解,并未影響繼承人的合法權益,所以筆者認為,此種非家庭承包方式獲得的承包權以及林地的承包人死亡,按照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字面原意解釋,應理解為繼續承包,而不是繼承,更符合法律的設定初衷。當然,在三權分置的背景下,認定承包權的歸屬需要具備集體成員資格,而經營權屬于繼承權的標的更為妥當。

國家因建設需要征收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給予的征地補償費一般包括3項: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青苗補償費。其中,土地補償費在性質上是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補償,其分配主體應當是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所有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該征地補償費只能分配給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成員,非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不能參與分配和取得該補償。

安置補助費是國家征收集體土地后,安置被征地單位由于征地造成的多余勞動力的補助費用。通過支付安置補助費,保障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和生活來源的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安置補助費具有很強的人身性質,其只能補助給失去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不能成為安置補助費的給付對象。家庭承包戶在土地被依法征收時,需要安置的對象一般為承包地被征收的家庭承包戶。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家庭承包戶放棄統一安置,不需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情況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將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該家庭承包戶。

地上附著物、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青苗的所有人所有,所有人死亡的,其繼承人可以依照繼承法進行繼承。

但需要說明的是,農村承包經營權在我國各地的操作千差萬別,法官在裁決這類案件時,一定要遵守當地合法的村規民約及慣例,如果被繼承人所在村莊的一貫做法是,在被繼承人死亡后,其承包土地由被繼承人的親屬或關系近的人繼承,管理到承包期結束。在這種情況下,法院應認定,被繼承人的法定繼承人有權繼承被繼承人死后其遺留承包土地的承包經營權。[45]這一裁決才在合理合法的范疇之內。

具體到本案,由于張某軍、余某姐已死亡,不再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資格,所以其不能參與土地補償費的分配。而地上附著物、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青苗的所有人所有,與上訴人也沒有關系,法院的案件裁決正確。

三、侯某甲、馬某甲與馬某乙、王某法定繼承糾紛、分家析產糾紛案[46]

◆裁判規則

被繼承人婚前所得的財產增值,可以根據增值的來源及時間長短來確定價值,并進而確定遺產的范圍。被繼承人死亡后其同學給付的金錢系因被繼承人死亡而獲得,屬于對被繼承人近親屬的補償,雖不屬于遺產,但是其近親屬均有分割該財產的權利。

◆評議

本案有三個典型的法律問題。

第一,被繼承人婚前購買,在婚姻存續期間轉讓,財產增值所得的性質認定。我國《婚姻法》第17條[47]規定了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生產、經營的收益以及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5條規定,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后產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11條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以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收益屬于婚姻法第十七條規定的“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所以,在婚姻存續期間,一方在婚前的財產所得的增值屬于夫妻共有財產。

第二,財產增值中的價值分配。雖然我國《繼承法》第26條[48]第1款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財產,除有約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遺產,應當先將共同所有的財產的一半分出為配偶所有,其余的為被繼承人的遺產。但是這條規定僅僅確認了沒有財產約定制以外財產的分配問題。但就財產增值,特別是被繼承人婚前所得的財產增值,如何在夫妻雙方當事人之間進行分配,未作規定。該案中根據增值的來源及時間長短來確定價值。本案的被繼承人馬某強在2012年10月13日購買飯店后即開始經營,2013年5月27日侯某甲與馬某強復婚,2014年1月28日馬某強死亡,因侯某甲與馬某強復婚之前馬某強已經營飯店,該80000元的增值并非都為侯某甲與馬某強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獲得,假設經營飯店所產生的收益具有穩定性,根據經營飯店到復婚的時間、復婚到馬某強死亡的時間,應以認定馬某強個人收益39000元、馬某強與原告侯某甲夫妻共有財產41000元為宜。在41000元夫妻共有財產中,馬某強應對其中的20500元享有權利。故該80000元中的59500元應認定為馬某強的遺產。

第三,因被繼承人死亡而獲得的財產的性質及分配。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被繼承人死亡后其同學給付的金錢不屬于被繼承人的遺產。但因該款系因被繼承人死亡而獲得,屬于對被繼承人近親屬的補償,近親屬均有分割該財產的權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岩市| 昭觉县| 始兴县| 灵寿县| 衡阳市| 建湖县| 西丰县| 怀来县| 静乐县| 当雄县| 城口县| 即墨市| 社会| 石嘴山市| 曲松县| 沭阳县| 黔西县| 东乌珠穆沁旗| 博客| 胶州市| 繁峙县| 泰州市| 南乐县| 大荔县| 沁水县| 华容县| 鄂托克前旗| 汾西县| 固始县| 泸定县| 华蓥市| 大港区| 佳木斯市| 岱山县| 家居| 海口市| 定州市| 安新县| 客服| 乐业县| 南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