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條 【繼承開始的時間及死亡先后的推定】

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

相互有繼承關系的數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難以確定死亡時間的,推定沒有其他繼承人的人先死亡。都有其他繼承人,輩份不同的,推定長輩先死亡;輩份相同的,推定同時死亡,相互不發生繼承。

本條來源

《繼承法》第2條規定,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

《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第2條規定,相互有繼承關系的幾個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確定死亡先后時間的,推定沒有繼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繼承人的,如幾個死亡人輩份不同,推定長輩先死亡;幾個死亡人輩份相同,推定同時死亡,彼此不發生繼承,由他們各自的繼承人分別繼承。

《民法典》相較于《繼承法》和《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的規定,僅僅在死亡時間推定的規則中,將《執行〈繼承法〉的意見》中的“幾個人”修改為“數人”,意思沒有變化,但是用語更為簡潔。將“不能確定死亡先后時間”修改為“難以確定死亡時間”,更符合這一推定規則的適用。

立法演變

該條款在民法典歷次草案中沒有變化。

關于數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先后的推定的規定,《民法典》幾稿之間沒有什么變化,保留了《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的規定。對此,我國有些學者認為我國目前采用的“推定強者長活主義”兼采“同時死亡主義”,不僅遵循了自然法則,保護了繼承人的利益,而且符合民族習慣。[7]《楊稿繼承法草案》第4條的內容也與《民法典》的規定相同。

但是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的建議,如梁慧星老師主編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以下簡稱《梁稿民法典草案》)[8]第1837條[數人在同一事故中死亡先后的推定]規定,相互有繼承關系的人在同一事故中死亡,如不能確定死亡先后時間的,推定沒有繼承人的人先死亡。各死亡人都有繼承人的,若死亡人輩份相同,則推定同時死亡,彼此不發生繼承;死亡人輩份不同的,若晚輩未成年,則推定晚輩先死亡,若晚輩已成年,則推定長輩先死亡。王利明老師主編的《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以下簡稱《王稿民法典草案》)[9]第544條規定,相互有繼承權的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確定死亡先后時間的,推定沒有生存繼承人的人先死亡。死者各自都有生存繼承人的,如果死者輩份相同的,推定同時死亡;如死者輩份不同的,則推定成年晚輩后于長輩死亡,未成年晚輩先于長輩死亡。可見,在這一問題上,《王稿民法典草案》與《梁稿民法典草案》的規定基本相同,僅個別用詞不同。《梁稿民法典草案》《王稿民法典草案》的規定與《民法典》的規定相同之處在于:其一,沒有繼承人的人先死亡;其二,輩份相同的,推定同時死亡,彼此不發生繼承。不同之處在于,在死亡人輩份不同時,《民法典》推定長輩先死亡;而《梁稿民法典草案》則依據晚輩是否成年而作出不同推定;若晚輩未成年,則推定晚輩先死亡,若晚輩已成年,則推定長輩先死亡。

徐國棟教授主編的《綠色民法典草案》(以下簡稱《徐稿民法典草案》)[10]第8條[同死推定規則]規定,如果兩個或者更多的人死于同一事故,如船舶失事、火災、建筑物倒塌或者戰爭,或死于其他原因,不能知曉他們的死亡發生的順序,則在任何情況下,上述人被推定為同一時刻死亡,他們彼此間不發生繼承。這一規定較為簡單,但是沒有充分考慮到是否方便繼承和保護繼承人利益的原則,并沒有被立法接受。

條文釋義

繼承的起始時間需要法律明確規定,所以本條規定了繼承開始的時間,這被認為是繼承的重要原則。本條分為2款,第1款確定了繼承開始的時間,第2款解決數人在同一事故中死亡時死亡先后的推定。現分別解釋其含義。

一、繼承開始的時間

繼承開始的時間,是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古羅馬法中就有任何人不得為生存者的繼承人的原則。[11]所以,這也是我國確立財產繼承制度,而無身份繼承制度的必然結論。自然人死亡包括自然死亡與宣告死亡。為了更好地理解自然人“死亡”一詞,《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第1條規定,繼承從被繼承人生理死亡或被宣告死亡時開始。這一規定可以作為對本條款“死亡”一詞的理解。既然自然人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那么對被繼承人死亡時間的確定也需要根據這兩種情形確定。

(一)自然死亡時間的確定

自然死亡又稱生理死亡,[12]是指自然人生命的終結。如何認定生理死亡時間,歷來有不同學說。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一般以呼吸停止和心臟搏動停止為生理死亡的時間。根據《民法典》第15條的規定,繼承開始的時間具體可按下列情況確定:

1.有死亡證明記載的,以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準。

2.沒有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準。

3.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準。

(二)宣告死亡時間的確定

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離開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失蹤人死亡的法律制度。根據我國《民法典》第46條的規定,宣告死亡須具備下列條件:第一,自然人下落不明滿4年;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滿2年。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自然人不可能生存的,申請宣告死亡不受2年時間的限制。第二,須由利害關系人提出申請;第三,須由人民法院宣告。宣告死亡的時間應當根據《民法典》第48條規定,分兩種不同的情況確定宣告死亡人的死亡時間。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意外事件發生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除此之外,被宣告死亡的人,依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

二、數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時死亡先后的推定

兩個以上相互有繼承權的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果不能確定死亡先后時間,則對繼承人的利益影響重大。如何確定各死亡人的死亡時間,各國立法采取的方法不盡相同,概括起來有三種立法例:

1.死亡在后和死亡在先相結合的推定制

羅馬法采取這種立法例。按羅馬法的規定,數人同時遇難而不能確定死亡先后的,推定成年子女后于父母而死亡,未成年子女先于父母而死亡。

2.同時死亡推定制

日本、瑞士、德國和我國臺灣地區“民法”采取這種立法例。例如,《日本民法典》第32條之2[同時死亡的推定]規定,死亡的數人中,某一人是否于他人死亡后尚生存不明時,推定該數人同時死亡。《瑞士民法典》第32條第(2)項規定,如不能證明多數人死亡的先后順序時,推定其為同時死亡。這一立法例在我國也得到有關學者的認可。如《徐稿民法典草案》第8條就規定了同死推定規則,該條規定,如果兩個或者更多的人死于同一事故,如船舶失事、火災、建筑物倒塌或者戰爭,或死于其他原因,不能知曉他們死亡發生的順序,則在任何情況下,上述人被推定為同一時刻死亡,他們彼此間不發生繼承。這一規定較為簡單,但是沒有充分考慮到是否方便繼承和保護繼承人利益的原則,并沒有被立法接受。

3.死亡在后推定制(生存推定制)

英國、法國采取這種立法例。英國1925年《財產法法案》第184條規定,兩人同時遇難,不能確定誰先死亡的,年輕者視作較年長者后死亡。法國是采取死亡在后推定制的典范。《法國民法典》第720條規定,如相互有繼承權的數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何人死亡在先無法辨明時,根據事實情況確定,如無此種情形,依年齡與性別確定。第721條規定,在同一事件中死亡的數人均不滿15歲,推定其中年齡最大的最后死去;死亡的數人年齡均在60歲以上,推定其中年齡最小的最后死去。死亡的數人中有的年齡不滿15歲,有的年齡在60歲以上,推定年幼者后死去。第722條規定,同一事件中死亡的數人中年齡在15歲以上、60歲以下而且年齡相同,或者年齡相差不到1歲,推定男性為后死者。同一事件中死去的數人性別相同時,應當采用能夠使繼承按照自然順序開始的推定,來確定后死亡者。即推定年輕者后死于年長者。

但是,《法國民法典》并沒有規定如下情形,比如在同死亡者之中,有的屬于15歲以下,其他屬于15歲以上、60歲以下,或者有的屬于15歲以上、60歲以下,其他屬于60歲以上的如何推定死亡的先后順序。判例認為,應當推定15歲以上、60歲以下的人后死亡。[13]

我國《繼承法》對相互有繼承權的數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應如何確定其死亡的先后順序,并沒有作出規定。但《執行〈繼承法〉的意見》中作出了明確的解釋,確定了死亡在先和同時死亡相結合的推定制。該法第2條規定,互有繼承權的幾個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確定死亡先后時間的,推定沒有繼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繼承人的,如幾個死亡人的輩份不同,推定長輩先死亡;幾個死亡人輩份相同的,推定同時死亡,彼此不發生繼承,由他們各自的繼承人繼承。這一規定基本上被《民法典》接受。這一規定對沒有繼承人的死亡人實行同時死亡的原則,有利于保護繼承人的利益。因為如果推定有繼承人的人先死亡,則沒有繼承人的死者繼承了有繼承人的人的財產后也在事故中死亡,但遺產將因為沒有繼承人而成為無主遺產。對于都有繼承人且輩份相同的繼承人,推定他們同時死亡,彼此不發生繼承,則是為了平等地保護各個繼承人的利益。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推定一部分先死亡,被推定為后死亡的人就會繼承先死亡人的財產,那么后死亡人的繼承人就會比先死亡的繼承人繼承更多的遺產。而在被繼承人輩份不同的情況下,推定長輩先死亡,不僅符合遺產向后輩流轉的宗旨,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自然法則。

關于數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先后的推定規則,《民法典》幾稿之間沒有什么變化,保留了《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的規定。對此,我國有些學者認為我國目前采用的“推定強者長活主義”兼采“同時死亡主義”較好,不僅遵循了自然法則,保護了繼承人的利益,而且符合民族習慣。[14]

司法實踐中適用這一條款進行判斷時,需要首先分析死者之間是否存在長輩、晚輩等關系,比如父母子女關系,一旦確定這一關系,則長輩先死。當然,適用這一條的前提是,同一事故中死亡的被繼承人之間沒有先后的死亡順序,如果存在先后的死亡順序,則不適用。

三、法律適用

《保險法》第42條第2款規定,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確定死亡先后順序的,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保險法》為特別法,《民法典》為一般法,應適用特別法優于一般法的原則,推定受益人先死亡。

《民法典》的這一條款結合了《繼承法》和《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的規定,在《民法典》通過后,因為《民法典》吸收了兩者的規定,所以在法律適用上不用再繼續適用《繼承法》和《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的規定。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此處的死亡包括生理死亡和宣告死亡。這一點不僅在《梁稿民法典草案》第1836條予以了明確,《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第1條也將繼承開始的時間解釋為被繼承人生理死亡或被宣告死亡時。當然,對宣告死亡時,繼承開始的時間,《執行〈繼承法〉的意見》規定為法院判決中確定的失蹤人的死亡日期。這一規定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執行〈民法通則〉的意見》)第36條的規定存在沖突,因為該法第36條規定“判決宣告之日為其死亡的日期”。因為二者的規定不同,就如何確定被宣告死亡的時間,學者有不同的主張。有學者認為,兩個司法解釋都是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但是先后時間不同,根據《執行〈民法通則〉的意見》第200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的有關規定,與民法通則和本意見抵觸的,各級人民法院今后在審理一、二審民事、經濟糾紛案件中不再適用。”而《執行〈繼承法〉的意見》頒布在前,所以應當以《執行〈民法通則〉的意見》第36條的規定確定宣告死亡的時間,即判決宣告之日為失蹤人死亡的時間。但是,如果判決書中已經確定了失蹤人的死亡時間,則以判決書確定的死亡時間為宣告死亡人的死亡時間。[15]雖然也有學者認為,應該以人民法院在判決中確定的失蹤人的死亡時間為被宣告死亡人的死亡時間;判決中沒有確定死亡時間的,以判決生效的日期為死亡宣告日期。[16]從而認定《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的規定更為合理。[17]但是,《民法典》采納了《民法總則》的規定,該規定第48條分兩種不同的情況確定宣告死亡人的死亡時間:“被宣告死亡的人,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意外事件發生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基于此,關于宣告死亡時間的確定問題,應根據《民法典》第48條的規定來確定。

法條關聯

◆《保險法》

第四十二條 被保險人死亡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由保險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履行給付保險金的義務:

(一)沒有指定受益人,或者受益人指定不明無法確定的;

(二)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沒有其他受益人的;

(三)受益人依法喪失受益權或者放棄受益權,沒有其他受益人的。

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確定死亡先后順序的,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1.繼承從被繼承人生理死亡或被宣告死亡時開始。

失蹤人被宣告死亡的,以法院判決中確定的失蹤人的死亡日期,為繼承開始的時間。

2.相互有繼承關系的幾個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確定死亡先后時間的,推定沒有繼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繼承人的,如幾個死亡人輩份不同,推定長輩先死亡;幾個死亡人輩份相同,推定同時死亡,彼此不發生繼承,由他們各自的繼承人分別繼承。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第十五條 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存在繼承關系,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確定死亡先后順序的,人民法院應根據保險法第四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并按照保險法及本解釋的相關規定確定保險金歸屬。

◆《信托法》

第十五條 信托財產與委托人未設立信托的其他財產相區別。設立信托后,委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銷、被宣告破產時,委托人是唯一受益人的,信托終止,信托財產作為其遺產或者清算財產;委托人不是唯一受益人的,信托存續,信托財產不作為其遺產或者清算財產;但作為共同受益人的委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銷、被宣告破產時,其信托受益權作為其遺產或者清算財產。

第十六條 信托財產與屬于受托人所有的財產(以下簡稱固有財產)相區別,不得歸入受托人的固有財產或者成為固有財產的一部分。

受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銷、被宣告破產而終止,信托財產不屬于其遺產或者清算財產。

案例評議

一、王某1與張某及李某1、李某2、李某3、李某4法定繼承糾紛案[18]

◆裁判規則

相互有繼承關系的幾個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難以確定死亡時間的,而且被繼承人都有其他繼承人,輩份不同的,推定長輩先死亡;輩份相同的,推定同時死亡,相互不發生繼承。

◆評議

數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時,難以確定死亡時間的,適用法律規定的推定規則。但是從這一表述本身可以發現,適用這一規定的前提是在同一事件中死亡,而且難以確定死亡的先后順序。所以,在處理此類案件時,我們必須從這一前提進行分析,方可正確適用條款。

一、同一“事件”中死亡,難以確定死亡時間

(一)事件的界定

事件不僅是指我們通常理解的意外事故,比如發生交通事故,被他人殺害,這種非基于被繼承人意思發生的事件,當然這也是此類案件最經常發生的。但是事件并不能僅僅局限于此,還包括人為事件,比如被繼承人自殺,也屬于這一條款界定的事件,這也是司法實踐中的做法[19]

(二)難以確定死亡時間

被繼承人在同一事故中死亡,難以確定死亡時間,既包括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證實被繼承人死亡的先后順序,[20]也包括當事人雖然提供證據,但現有證據無法確定其死亡的先后順序。[21]現有的證據無法確定死亡的先后順序,既可能是現有政府機關(比如公安機關)不能確認被繼承人死亡的先后順序,[22]也可能是醫院等組織無法出具被繼承人死亡時間的證明材料,[23]還有可能是因為某些特殊原因,比如在交通事故中無法找到被繼承人的尸體,交通事故認定書中只能注明被繼承人為失蹤,死亡時間只能適用推定規則。[24]而當事人沒有提供證據證明,既包括其積極的不作為,也包括法院或者當事人積極查找證據,但是無法找到相關證據,比如死亡證明沒有保存或者無法在公安機關查詢到被繼承人的死亡證明資料。[25]以上情形發生時,均適用死亡順序先后的推定規則。

二、死亡時間的確定

本案中當事人爭議的主要焦點是被繼承人的死亡順序。首要的問題是能否確定死亡的先后時間順序。再審申請人認為應當根據刑事判決書中犯罪分子供述的殺人順序和醫學理論來確定被繼承人的死亡順序。而法院認為,公安局并沒有對被繼承人死亡時間做司法鑒定,因此屬于無法確定死者死亡的先后順序。從本案來看,是否能夠以犯罪分子供述的殺人順序并借助醫學理論來判斷死亡順序是關鍵點。但可惜的是,法院并未對這一問題展開說理論證,而是認為再審申請人的證據不充分,其僅僅認可醫學司法鑒定的效力。但是本案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即一方提出證據來證明被繼承人死亡的先后順序時,其證據具有何種證明效力。對此,根據我國《民法典》第15條的規定,繼承開始的時間具體可按下列情況確定:

1.有死亡證明記載的,以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準。

2.沒有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準。

3.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準。

這樣規定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法院及當事人對被繼承人死亡時間的先后推定的爭議,有利于糾紛的解決。

三、不能確定死亡先后順序,推定長輩先死亡

相互有繼承關系的數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難以確定死亡時間的,推定沒有其他繼承人的人先死亡。都有其他繼承人,輩份不同的,推定長輩先死亡;輩份相同的,推定同時死亡,相互不發生繼承。因為我國法律采取的是推定沒有繼承人的人先死亡,所以對于此類案件,首先需要確定的是被繼承人是否存在繼承人,如果沒有繼承人,就被推定為先死亡。如果被繼承人均有繼承人,則根據其輩份來確定。輩份相同的,推定為同時死亡,相互不發生繼承;輩份不同的,推定長輩先死亡。因此,相互有繼承關系的3個人死亡,推定長輩先死亡。本案的張某1、李某、張某2均有繼承人,張某2系張某1與李某之女,所以推定張某1與李某夫妻二人同時死亡,且二人先于其女兒張某2死亡。

二、上訴人劉某與被上訴人宋某1、宋某2、陳某繼承糾紛案[26]

◆裁判規則

相互有繼承關系的幾個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繼承人的,如幾個死亡人輩份不同,推定長輩先死亡;幾個死亡人輩份相同,推定同時死亡,彼此不發生繼承,由他們各自的繼承人分別繼承。

◆評議

本案中爭議問題很多,但是本書引用本案例的目的在于分析數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時,如何適用死亡順序的推定規則,所以對于其他問題不再予以關注。本案完整地適用了該條款的全部規則。因為本案中死亡人各有繼承人,且不僅存有輩份不同的問題,輩份相同的人也不僅僅一人,適用輩份相同的人同時死亡的推定規則。具體而言,在同一事件中互有繼承關系的數人死亡,如果當事人輩份不同,推定長輩先死亡。剩余被繼承人輩份相同,則適用同時死亡推定規定。本案中,劉某與宋某莉系夫妻,劉某學與陽某群系夫妻,劉某學、陽某群系劉某的親生父母,上述四人一同出車禍死亡,應推定劉某學、陽某群先于劉某、宋某莉死亡。劉某、宋某莉輩份相同,應推定兩人同時死亡,彼此不發生繼承。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汀县| 阿鲁科尔沁旗| 乌拉特后旗| 南京市| 阳江市| 青神县| 龙游县| 兴安县| 闸北区| 综艺| 英德市| 祁东县| 井研县| 韶山市| 大连市| 宁陵县| 虞城县| 彩票| 内黄县| 分宜县| 承德市| 泰兴市| 新宁县| 孟连| 丰镇市| 浮山县| 丰原市| 三江| 积石山| 珠海市| 沁水县| 双江| 汝城县| 义乌市| 兖州市| 荃湾区| 东阳市| 成都市| 台前县| 泰州市| 浑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