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法典繼承編釋論:條文縷析、法條關聯與案例評議
- 王仰光 朱呈義
- 12199字
- 2022-08-01 19:19:10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條 【繼承人的范圍及繼承順序】
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一)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本編所稱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
本編所稱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
本編所稱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本條來源
本條款來源于《繼承法》第10條,規定:“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本法所說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本法所說的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本法所說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從《繼承法》第10條的規定來看,《民法典》未作變更。
立法演變
征求意見稿與《民法典》的規定相同。
對于此款,大多數學者提出了較多的建議,總體上是認為目前法定繼承人的范圍過窄,主張擴展法定繼承人的范圍。但也有學者認可這一法定繼承人范圍的規定,比如《徐稿民法典草案》第495條規定的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和順位與《繼承法》和《民法典》相同。其他學者建議稿或多或少增加了法定繼承人的范圍,但具體又有所不同。例如,《楊稿繼承法草案》第57條[繼承順序]規定,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孫子女、外孫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第三順序: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伯、叔、姑、舅、姨、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侄子女、甥子女等四代以內的其他直系或者旁系血親。《王稿民法典草案》第564條[法定繼承人]規定,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第三順序:其他四親等以內的親屬。《梁稿民法典草案》第1848條[法定繼承人及順序]規定,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第三順序:四親等以內的親屬。與《民法典》相比,均增加了第三順序的繼承人,但是用語并不完全相同。
關于順位在先優先規則,學者建議稿與《民法典》規定相同,但是用語不同。比如《楊稿繼承法草案》第58條規定:“繼承開始后,由前一順序繼承人繼承。沒有前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后一順序繼承人繼承。同一順序繼承人有數人時,原則上平均分得遺產,僅有一人時,則由其單獨繼承。但在第三順序繼承人中,親等近者優先,只有在前一親等的繼承人死亡、喪失繼承權或放棄繼承權時,后一親等的繼承人才可以繼承被繼承人的遺產。”《王稿民法典草案》第568條規定:“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法定繼承人不得繼承。沒有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的,或者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放棄繼承或喪失繼承權的由第二順序法定繼承人繼承”。《梁稿民法典草案》第1855條規定:“前一順序繼承人優先于后一順序的繼承人繼承”。從這三個學者建議稿來看,《王稿民法典草案》與《民法典》更為相似。
對于繼承人的解釋,《楊稿繼承法草案》第59條規定:“本法所說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本法所說的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本法所說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因配偶的過錯,被繼承人已申請離婚或已經同意離婚,并具備離婚的實質要件的,配偶不屬于繼承人范圍”。與《民法典》相比,《楊稿繼承法草案》增加了配偶的解釋,對其進行了限制。
《王稿民法典草案》第565條對子女的含義進行了解釋,規定:“本法所稱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經夫妻雙方協議實施人工生育的,其父母子女間的關系等同婚生父母子女關系。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繼承了繼父母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生父母的遺產。養祖父母與養孫子女的關系,視為養父母與養子女關系的,可互為第一順序繼承人。”該條款對子女含義的解釋,增加了人工生育子女和養父母與養孫子女的問題,吸收了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第50號和《繼承法》司法解釋的規定,更為詳盡。《王稿民法典草案》第566條解釋了父母的含義,規定本法所說的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繼承了繼子女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生子女的遺產。第567條解釋了兄弟姐妹的含義,規定本法所說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之間相互繼承了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親兄弟姐妹的遺產。第571條規定了被收養人對生父母的遺產權利。被收養人對養父母盡了贍養義務,同時又對生父母扶養較多的,而又未獲得適當的遺贈的,除了可以作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繼承養父母的遺產外,還可以請求分得生父母的適當遺產。《王稿民法典草案》這些解釋分別綜合了《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的相關規定,更為全面。
吸收《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的規定,也體現在《梁稿民法典草案》中。該《草案》第1849條[配偶的界定]規定:“本法所稱配偶,是指被繼承人死亡時與被繼承人有合法婚姻關系的人。”第1850條[子女的界定及繼承]規定:“本法所稱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經夫妻雙方協議實施人工生育的,其父母子女間的關系等同婚生父母子女關系。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繼承了繼父母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生父母的遺產。養祖父母與養孫子女的關系,視為養父母與養子女關系的,可互為第一順序繼承人”。第1851條[父母的界定及繼承]規定:“本法所說的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繼承了繼子女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生子女的遺產。”第1852條[兄弟姐妹的界定及繼承]規定:“本法所說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之間相互繼承了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親兄弟姐妹的遺產。”
總之,雖然學者提議增加了四親等以內的親屬作為繼承人,但是并沒有被《民法典》接受。學者對于配偶、子女、父母及兄弟姐妹等含義的解釋,體現了目前我國《繼承法》和《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的規定,也是我國目前司法實踐中的實際做法,即使在《民法典》中未予規定,但是對其含義的理解也應該參考學者建議稿的規定。特別是學者對于人工授精孩子的繼承權問題的規定,體現了社會的發展趨勢。
條文釋義
一、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和繼承順序概述
在法定繼承制度中,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及順序極為重要,不僅決定了法定繼承的進行,也影響著遺囑繼承人的確定,因此科學地確定法定繼承人的范圍與順序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于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及其順序,不僅各國繼承法的規定存在差異,就是同一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也不盡相同,比如我國從宗祧繼承向遺產繼承轉變,繼承人的范圍就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各國立法對法定繼承人范圍的規范,通常按照親屬厚薄和共同生活關系,以婚姻、血緣和扶養關系為依據來確定。《民法典》也以此確定了我國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和順序。
二、法定繼承人的范圍
法定繼承人的范圍是指法律規定的在適用法定繼承方式下享有繼承權的人。法律關于法定繼承人范圍的規定具有法定性與強行性,只有法律條文明確規定的主體才可以作為法定繼承人。我國現行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具體為:
(一)配偶
配偶,是指合法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對另一方的稱謂,夫妻互為配偶,即夫以妻為配偶,妻以夫為配偶。在民法典繼承編中,配偶特指在繼承開始時依然存在合法婚姻關系并且尚生存的配偶,如果在繼承開始時,被繼承人已經離婚的配偶就不屬于法定繼承人,不能繼承被繼承人的遺產。現在各國繼承法對配偶的繼承權有兩種立法例,第一種配偶為當然繼承人,但配偶并不是一個固定順序的繼承人,在繼承時根據繼承法的規定與其他繼承人按一定比例獲得應繼份。德國、瑞士、我國臺灣地區采取這一立法例;第二種配偶為固定順序繼承人,民法典采取此立法例,并將配偶規定為第一順序繼承人。配偶是家庭的最基本成員,他們共同生活、互相關心、相互照顧,相互之間具有最為親密的關系,當配偶一方死亡時,從家庭經濟關系和被繼承人的意志方面來看,配偶都應當是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我國《民法典》第1061條規定,夫妻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作為繼承人的配偶,必須在被繼承人死亡時與其存在合法的婚姻關系,在被繼承人死亡時已經解除婚姻關系的,不能作為被繼承人的配偶享有繼承權。這意味著,只要在繼承開始時屬于合法夫妻,之后該配偶再婚,也對遺產的繼承不產生影響。但在認定配偶為法定繼承人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我國目前采取登記結婚主義,只要男女雙方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領取了結婚證,即使沒有辦理酒席,沒有在一起共同生活,其中一方死亡,另一方也具有配偶身份,屬于法定繼承人。
2.如果男女雖然存在婚姻關系,但是在被繼承人死亡時,已經與被繼承人解除婚姻的,該配偶不能作為法定繼承人。
3.在離婚訴訟中,如果一方當事人死亡,或法院一審已判決離婚,但判決尚未生效時,即使生存配偶屬于提起離婚訴訟的一方,生存配偶也享有繼承權,因為此時婚姻關系并未完全解除。
4.無效婚姻中的夫妻不享有法定繼承權。《民法典》第1051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1)重婚;(2)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3)未到法定婚齡。第1052條第1款規定,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第1053條第1款規定,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應當在結婚登記前如實告知另一方;不如實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第1054條第1款規定,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婚姻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所以,在無效婚姻或者被撤銷的婚姻中的配偶相互間不屬于法定繼承人,如果一方死亡,另一方對其遺產不享有繼承權。
5.對于未按婚姻法的規定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當一方死亡時,另一方以配偶身份主張享有繼承權的,應區別對待。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5條、第6條的規定,未按婚姻法有關規定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同居期間一方死亡的,若雙方同居關系發生在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已經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則生存的一方可以配偶身份對另一方的遺產主張繼承權;若雙方同居關系發生在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后,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且雙方后來補辦了結婚登記的,則另一方當然可以配偶身份繼承對方的遺產,而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應解除雙方的同居關系,另一方對死亡一方的遺產不得以配偶身份主張繼承權。
6.1950年《婚姻法》實施之前,已經形成的重婚、納妾、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在一方死亡時,如果雙方之間的婚姻關系沒有解除,可以認定生存者與死者具有配偶關系,可以成為法定繼承人。
7.同居生活期間一方死亡,另一方要求繼承死者遺產,如認定為事實婚姻關系的,可以配偶身份按繼承法的有關規定處理;如認定為非法同居關系,而又符合《民法典》第1131條規定的,可根據相互扶助的具體情況處理。[3]
(二)子女
子女作為被繼承人最親近的直系親屬,不論是否婚配,不論性別,均屬于第一順序的繼承人。父母子女之間存在著最為密切的血緣關系和共同生活關系,父母死亡,子女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順理成章。因此,各國繼承法都無一例外地規定子女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但是關于子女范圍的界定卻并不相同。我國《民法典》第1127條第3款規定,本編所稱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
1.婚生子女
婚生子女是指存在合法婚姻關系的男女雙方所生育的子女。子女作為法定繼承人,享有平等的繼承權,不因性別、年齡及婚姻狀況而受到影響。因此,不論其隨母姓還是隨父姓,也不論其婚姻狀況屬于已婚還是未婚,也不論結婚后是到男方家落戶還是到女方家入贅,都有繼承父母遺產的權利。子女對父母的繼承權,也不因父母婚姻狀況的變化而受到影響。父母離婚后,子女無論是否被父或者母撫養,不僅對撫養子女一方的父親或者母親享有繼承權,對于沒有對其進行撫養的父親或者母親的遺產依然享有繼承權。當然,基于現代各國繼承法律對胎兒在繼承中利益的特殊保護,不僅于父母死亡前出生的子女有繼承權,而且在父親死亡前已受孕,在父親死亡后活著出生的子女也享有繼承權。
2.非婚生子女
非婚生子女是指沒有合法婚姻關系的男女生育的子女。子女對父母遺產的繼承權,是基于其與父母之間的血緣關系產生的,而不是基于其父母之間的婚姻關系。將父母的過錯懲罰在子女身上是很多限制非婚生子女繼承權錯誤做法的根據。因此,雖然在封建社會以及現代的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非婚生子女的繼承權受到諸多限制,使非婚生子女處于不利地位。但是,筆者認為,非婚生子女是無辜的,對其父母之間兩性關系的譴責,不能殃及子女。所以,非婚生子女應當與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繼承權。非婚生子女不僅對其生母的遺產享有繼承權,而且對其生父的遺產也享有繼承權;只要確定了其生父的身份,不論其是否被其生父認領,非婚生子女對其生父的遺產均享有繼承權。
3.養子女
養子女,是指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與養父母形成父母子女關系的子女。養子女與養父母之間是一種擬制的血親關系,隨合法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成立,同時被收養子女與其親生父母間的關系解除。養子女和生父母間的權利和義務,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因此,收養關系一經成立,養子女便具有同婚生子女同等的法律地位,有權繼承養父母的遺產。但由于其與親生父母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已經解除,在與親生父母的權利義務關系未恢復前,養子女無權繼承生父母的遺產。在實踐中,有些收養人與被收養人年齡差距很大,以養祖父母與養孫子女名義生活,但在法律上也應認定二者具有養父母與養子女關系,彼此互為法定繼承人。
4.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
繼子女是指配偶的前妻或者前夫所生的子女。繼子女與繼父母之間經過共同生活,形成撫養和贍養關系的,相互之間能夠享有繼承權。我國《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第20條規定,在舊社會形成的一夫多妻家庭中,子女與生母以外的父親的其他配偶之間形成扶養關系的,互有繼承權。需要注意的,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有雙重繼承權,既可以繼承繼父母的遺產,還可以繼承其生父母的遺產。
5.非傳統方式生育的子女
隨著科技的發展,借助試管嬰兒、借腹生子等非傳統方式獲取后代也成為一種方式。現代醫學借助醫療手段,使得人工生育子女成為現實。盡管借腹生子的合法性問題爭議極大,但是應按照當事人的意思確定子女的繼承權較為合適。
(三)父母
父母作為被繼承人最親近的直系親屬,因父母子女之間具有最直接的血緣關系和最密切的權利義務關系,各國均對其繼承權作了規定。比如《民法典》第1070條規定,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下面分別論述。
1.生父母
生父母對其親生子女有繼承權,不論該子女的性別、婚否,也不論其是否為婚生子女還是非婚生子女。但親生子女已被他人收養的,在收養關系解除前,親生父母不得繼承該子女的遺產。在收養關系解除后,如果被收養的子女未與親生父母恢復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其親生父母對該被收養的子女的遺產依然不享有繼承權。
2.養父母
養父母與養子女之間,在收養關系成立后,相互之間產生了法律上父母子女的權利義務關系,即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與親生父母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完全相同。當然,養父母的繼承權以收養關系的存在為前提,如果養子女死亡前已經解除收養關系,養父母對其遺產就不再享有繼承權。
3.有撫養關系的繼父母
繼父母對繼子女的遺產享有繼承權的前提是雙方相互形成扶養關系。只有形成扶養關系的繼父母才有繼承權。若繼父母與繼子女實際上形成了扶養教育關系,相互之間就產生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這種情況下,繼父母有權繼承繼子女的遺產。若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只存在名義上的父母子女關系,并未形成實際上的扶養教育關系,則繼父母無權繼承繼子女的遺產。但應注意的是,對繼子女形成扶養關系的繼父母享有雙重繼承權,其享有的繼承繼子女遺產的繼承權,并不影響其繼承其親生子女的遺產。
(四)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是與被繼承人血緣關系最近的旁系血親。兄弟姐妹一般都在家庭中共同生活多年,生活上相互照顧,經濟上互相幫助,所以各國基本上都規定兄弟姐妹間有相互繼承的權利。我國《繼承法》和《民法典》也規定兄弟姐妹相互為第二順序繼承人,并且在《繼承法》第10條第5款和《民法典》第1127條都明確規定,本法所說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根據這一條款,兄弟姐妹的范圍應當界定為: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1.有血緣的兄弟姐妹
有血緣的兄弟姐妹包括具有完全血緣的兄弟姐妹與半血緣的兄弟姐妹。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具有完全的血緣關系,其相互為繼承人,并沒有疑問。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僅具有半血緣關系,對其繼承權各國法律的規定并不相同。但是我國《繼承法》和《民法典》并沒有對此進行區分,根據法律規定及平等原則的精神,在我國,無論全血緣還是半血緣的兄弟姐妹,都享有平等的繼承權,而且不應存在繼承份額上的差異。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相互之間具有繼承權。
2.養兄弟姐妹
雖然很多國家沒有規定養兄弟姐妹之間存在繼承權,但我國法律規定,養兄弟姐妹之間,親生子女與養子女相互間,也是兄弟姐妹,相互之間具有繼承權,但是,在收養關系解除后,養子女與親生子女之間就不再享有繼承權。對此,《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第23條規定,養子女與生子女之間、養子女與養子女之間,系養兄弟姐妹,可互為第二順序繼承人。被收養人與其親兄弟姐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不能互為第二順序繼承人。
3.繼兄弟姐妹
繼兄弟姐妹之間的繼承權,因繼兄弟姐妹之間的扶養關系而發生。沒有扶養關系的,不能互為第二順序繼承人。繼兄弟姐妹之間相互繼承了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親兄弟姐妹的遺產。[4]
(五)祖父母、外祖父母
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之間是除父母子女以外的最近的直系血親,彼此間的血緣聯系比較密切,而且在現實生活中,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不在少數,彼此間形成撫養、贍養關系的情況也十分普遍。我國《繼承法》和《民法典》均將祖父母與外祖父母規定為第二順序法定繼承人。
三、法定繼承人的繼承順序
法定繼承人的繼承順序,是指法律直接規定的法定繼承人參加繼承的先后次序。在法定繼承中,并不是全部法定繼承人均同時參加繼承,而是要根據法律規定的順序來參加,即先由前一順序的繼承人繼承,沒有前一順序的繼承人繼承時,才由后一順序的繼承人繼承。
法定繼承人的具體繼承順序是由法律根據繼承人與被繼承人之間親屬關系的親疏遠近程度、聯系密切程度直接規定的,而不是由當事人自行決定的。而且適用法定繼承方式時,法律規定的繼承順序對于法定繼承人具有強制性,任何主體都不得予以改變。這里的主體不僅包括被繼承人,還包括繼承人。因此,即使前一順序的繼承人也不得放棄自己的繼承順序,不得變更自己的順序,將自己由前一順序繼承人變成后一順序的繼承人。即繼承人只可以放棄繼承,但不能放棄自己的繼承順序。在法定繼承中,繼承人只能依法定的繼承順序依次參加繼承,只要有前一順序的繼承人繼承,后一順序的繼承人就不能取得和實現繼承既得權,無權主張繼承遺產。只有在沒有前一順序的繼承人,或者前一順序的繼承人全部放棄繼承或全部喪失繼承權,或者前一順序的繼承人部分喪失繼承權,且其余的繼承人全部放棄繼承的情況下,后一順序的繼承人才有權參與遺產繼承。[5]當然,法定繼承人的繼承順序只對法定繼承有效,在遺囑繼承中,遺囑繼承人不受法定繼承人的繼承順序的限制。
我國《繼承法》和《民法典》均規定了兩個繼承順序,即第一順序的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的兄弟姐妹、祖父母與外祖父母。根據《民法典》第1129條的規定,對公婆或岳父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兒媳或女婿也屬于第一順序繼承人。但是因為下面對喪偶兒媳或女婿還會論述,在此對其不予介紹。
法條關聯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19.被收養人對養父母盡了贍養義務,同時又對生父母扶養較多的,除可依繼承法第十條的規定繼承養父母的遺產外,還可依繼承法第十四條的規定分得生父母的適當的遺產。
20.在舊社會形成的一夫多妻家庭中,子女與生母以外的父親的其他配偶之間形成撫養關系的,互有繼承權。
21.繼子女繼承了繼父母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生父母的遺產。
繼父母繼承了繼子女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生子女的遺產。
22.收養他人為養孫子女,視為養父母與養子女關系的,可互為第一順序繼承人。
23.養子女與生子女之間、養子女與養子女之間,系養兄弟姐妹,可互為第二順序繼承人。
被收養人與其親兄弟姐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不能互為第二順序繼承人。
24.繼兄弟姐妹之間的繼承權,因繼兄弟姐妹之間的扶養關系而發生。沒有扶養關系的,不能互為第二順序繼承人。
繼兄弟姐妹之間相互繼承了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親兄弟姐妹的遺產。
◆《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一條 夫妻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第一千零七十條 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第一千零七十一條 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
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應當負擔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的撫養費。
第一千零七十二條 繼父母與繼子女間,不得虐待或者歧視。
繼父或者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本法關于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
第一千零七十四條 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于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
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于子女已經死亡或者子女無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的義務。
第一千零七十五條 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于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弟、妹,有扶養的義務。
由兄、姐扶養長大的有負擔能力的弟、妹,對于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兄、姐,有扶養的義務。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條 自收養關系成立之日起,養父母與養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本法關于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養子女與養父母的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本法關于子女與父母的近親屬關系的規定。
養子女與生父母以及其他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第六條 未按婚姻法第八條規定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一方死亡,另一方以配偶身份主張享有繼承權的,按照本解釋第五條的原則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第十五條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作為繼承人依法可以繼承的遺產,在繼承人之間尚未實際分割,起訴離婚時另一方請求分割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在繼承人之間實際分割遺產后另行起訴。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第九條 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未經被保險人同意的,人民法院應認定指定行為無效。
當事人對保險合同約定的受益人存在爭議,除投保人、被保險人在保險合同之外另有約定外,按照以下情形分別處理:
(一)受益人約定為“法定”或者“法定繼承人”的,以繼承法規定的法定繼承人為受益人;
(二)受益人僅約定為身份關系,投保人與被保險人為同一主體的,根據保險事故發生時與被保險人的身份關系確定受益人;投保人與被保險人為不同主體的,根據保險合同成立時與被保險人的身份關系確定受益人;
(三)受益人的約定包括姓名和身份關系,保險事故發生時身份關系發生變化的,認定為未指定受益人。
第十六條 保險合同解除時,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受益人為不同主體,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要求退還保險單的現金價值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保險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投保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保險人依照保險法第四十三條規定退還保險單的現金價值的,其他權利人按照被保險人、被保險人的繼承人的順序確定。
◆《收養法》
第二十三條 自收養關系成立之日起,養父母與養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法律關于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養子女與養父母的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法律關于子女與父母的近親屬關系的規定。
養子女與生父母及其他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
◆《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范圍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是指該職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兄弟姐妹。
本規定所稱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撫養關系的繼子女,其中,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包括遺腹子女;
本規定所稱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撫養關系的繼父母;
本規定所稱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撫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夫妻離婚后人工授精所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如何確定的復函》
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冀法(民)(1991)43號《關于夫妻離婚后人工授精所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如何確定的請示報告》收悉。
經研究,我們認為,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一致同意進行人工授精,所生子女應視為夫妻雙方的婚生子女,父母子女之間權利義務關系適用《婚姻法》的有關規定。
此復
附: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夫妻離婚后人工授精所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如何確定的請示
冀法(民)〔1991〕43號
最高人民法院:
我省廊坊市三河縣人民法院受理了王××(女,28歲,漢族)訴楊××(男,31歲,漢族)離婚一案,楊××和王××經人介紹于1987年12月登記結婚,婚后一年多未生育,經天津市計劃生育技術指導所檢查確認男方患無精癥,經雙方協商,王于1989年2月實行人工授精手術,同年11月生一女楊倩,后因夫妻生活瑣事多次發生爭吵打架,致使感情惡化,王××于1990年4月訴至法院,要求與楊××離婚,雙方同意離婚,但均爭養小孩,廊坊市中級法院對人工授精所生子女的法律地位發生意見分歧,請示我院,一種意見認為小孩應判歸男方撫養,因男方無生育能力;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小孩應判歸女方撫養,因為該小孩與男方沒有血緣關系。
我院認為,此案雙方爭養的小孩楊×,是因男方無生育能力,在雙方一致同意的情況下人工授精所生,應視為婚生子女,推定確認男方就是孩子的生父,夫妻離婚后,按照婚姻法的有關規定雙方都有撫養教育子女的義務。因而也適用最高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政策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第22條的規定,鑒于本案中楊倩年齡尚小,且一直隨其母生活,從有利于子女成長考慮,應判決楊×同女方一起生活為宜,但此類問題法律尚無規定,特請示,請答復。
案例評議
麥某美與黎某英及李某寧、李某梅等人法定繼承糾紛案[6]
◆裁判規則
本法所說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本法所說的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據此認定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對其繼父母的遺產享有法定繼承權。
被繼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他的父親或者母親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
◆評議
親生父母子女之間的繼承問題,爭議問題主要在于份額上,而對于繼父母子女之間,是否有繼承權,還需要證明二者之間存在撫養關系。本案爭議的問題有兩個:一是繼承人的范圍問題;二是繼承份額問題。關于遺產權的問題,本案麥某美雖然主張其對被繼承人履行了較多的贍養義務,但是因為舉證問題,未能被法院認可,所以這一問題成為事實證明問題而不再需要進一步地分析。另外,二審法院在遺產的分割中作了一點變動,因為在一審案件中黎某英分得一棟房產已經超過了其應得的份額,再給黎某英分配第二套房產需要其向其他繼承人支付巨額的款項,故二審法院對此予以調整,結果是其只需要支付較少的費用即可,這一調整較為妥當。因此,只需要確定繼承人的范圍。
本案中,李某寧、李某梅、李某保、李某聰是黎某英與李某生育的子女,李某死亡后,黎某英與麥某成于1985年8月14日結婚,李某保、李某聰也于同年8月15日隨黎某英遷移戶口并與麥某成作為家庭成員共同居住生活。李某保、李某聰分別出生于1975年5月29日、1978年7月20日,李某保、李某聰跟隨黎某英與麥某成生活時尚未成年,麥某成對李某保、李某聰履行了扶養、教育義務,因此,麥某成與李某保、李某聰之間形成了扶養關系。對此,麥某美存在誤解,其認為扶養關系是指在繼承發生時是否存在扶養關系,這不是繼承相關法律所強調的扶養關系,繼承法強調的是有沒有形成扶養關系,只要形成了扶養關系,繼子女和繼父母之間就可以相互繼承,而不是在繼承發生時依然存在扶養關系。因此,根據《繼承法》第10條第3款“本法所說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第4款“本法所說的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的規定,李某保、李某聰是麥某成的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其對麥某成的遺產享有法定繼承權。
另外,李某保的子女為李某玲、李某容、李某洋、李政某、李某紜。李某保于2008年4月25日死亡,麥某成于2009年12月13日死亡。由于李某保先于麥某成死亡,所以,根據《繼承法》第11條“被繼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他的父親或者母親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的規定,李某保的繼承權由李某玲、李某容、李某洋、李政某、李某紜代位繼承。而李某寧、李某梅因未能舉證與被繼承人共同居住、生活及形成扶養關系的事實,無法作為繼承人參加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