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條 【繼承權的喪失】

繼承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喪失繼承權:

(一)故意殺害被繼承人;

(二)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

(三)遺棄被繼承人,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

(四)偽造、篡改、隱匿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

(五)以欺詐、脅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礙被繼承人設立、變更或者撤回遺囑,情節嚴重。

繼承人有前款第三項至第五項行為,確有悔改表現,被繼承人表示寬恕或者事后在遺囑中將其列為繼承人的,該繼承人不喪失繼承權。

受遺贈人有本條第一款規定行為的,喪失受遺贈權。

本條來源

本條第1款前4項來源于《繼承法》第7條的規定。《繼承法》第7條規定繼承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喪失繼承權:(一)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二)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的;(三)遺棄被繼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四)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的。

本條第(5)項來源于《繼承法》第22條“遺囑的無效”,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無效。遺囑必須表示遺囑人的真實意思,受脅迫、欺騙所立的遺囑無效。偽造的遺囑無效。遺囑被篡改的,篡改的內容無效。第22條規定受脅迫、欺騙所立的遺囑無效,但并沒有將這一事由作為繼承權喪失的情形。雖然遺囑的效力與繼承權的喪失分別屬于不同的兩個制度,不能互相代替。但是欺詐、脅迫或者妨礙被繼承人設立、變更或者撤回遺囑的行為,都屬于嚴重違法行為,但凡有這種行為的繼承人都應當喪失繼承權;否則將會出現遺囑無效,但是實施了欺詐、脅迫行為的繼承人仍然可以依法定繼承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矛盾局面。所以《民法典》增加了這一喪失繼承權的情形。

除了規定繼承權喪失的情形外,本條第2款規定了喪失繼承權的恢復制度。我國法律只在《執行〈繼承法〉的意見》中規定了繼承權恢復制度,《繼承法》并沒有對此進行規定?!秷绦小蠢^承法〉的意見》第13條規定,繼承人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或者遺棄被繼承人的,如以后確有悔改表現,而且被虐待人、被遺棄人生前又表示寬恕的,可不確認其喪失繼承權。但是《民法典》繼承權恢復制度規定的內容顯然較為豐富,增加了另外兩種類型。

本條第3款規定,受遺贈人具備喪失繼承權的情形,應喪失受遺贈權。這一條款為新增。

立法演變

這部分立法在民法典歷次草案中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但是對相關語詞進行了調整。第一稿中第2款為:“被繼承人知道繼承人有前款第三項至第五項行為,確有悔改表現,被繼承人表示寬恕或者事后在遺囑中將其列為繼承人,該繼承人不喪失繼承權?!倍髑笠庖姼逯袆h除了“被繼承人知道”這一詞語,更顯精練?!睹穹ǖ洹酚謱⒄髑笠庖姼逯小暗摹比〉?。

繼承權的喪失與恢復這一款,《民法典》與學者建議稿的差別不大,大同小異。比如《楊稿繼承法草案》第11條中,增加了故意不法使被繼承人喪失遺囑能力的喪失繼承權的規定,而且在故意殺害被繼承人中,增加“不法”二字,該條款變成:故意不法殺害被繼承人?!稐罡謇^承法草案》第64條規定了隱藏侵吞遺產。故意隱匿、侵吞遺產的,非經其他繼承人寬恕,剝奪該繼承人對此遺產繼承的份額。這一立法例強調的是對此遺產繼承份額的剝奪,而不是繼承權的剝奪。

《王稿民法典草案》第532條關于繼承權的喪失的規定,只有第(5)項規定的用語與民法典不同,以欺詐或者脅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礙被繼承人設立、變更或者撤銷遺囑,情節嚴重的?!睹穹ǖ洹肥浅坊?,其余規定均相同。但是在繼承權喪失后恢復的規定中,《王稿民法典草案》第533條[故意殺害行為的繼承人的繼承權不可恢復]規定,繼承人故意殺害被繼承人或者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無論既遂或未遂,均喪失繼承權。按前款規定喪失繼承權者,即使被繼承人寬恕其行為,也不得恢復繼承權。其余喪失繼承權的,均可以恢復。而且《王稿民法典草案》第534條規定了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效力即: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其效力溯及至繼承開始之時?!读焊迕穹ǖ洳莅浮返?842條繼承權的喪失規定與民法典的不同有三點:第一,第(1)項與第(2)項進行了互換;第二,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情形中,增加了正當防衛的抗辯,與《楊稿繼承法草案》故意不法殺害被繼承人在效力方面異曲同工;第三,繼承權恢復事由包括故意殺害被繼承人,與《王稿民法典草案》規定相同。而《徐稿民法典草案》與《民法典》差別太大,不予評論。

條文釋義

一、概述

本條為繼承權、受遺贈權的喪失及寬宥。繼承權或者受遺贈權的喪失是指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因其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而喪失其繼承權或受遺贈權。這些違反法律的行為發生,如果法律不使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喪失繼承權或者受遺贈權,則可能使當事人因違法行為而獲得相應的利益。而這與任何人不能因為違法而獲利的法律精神相違背。因此,不論我國繼承法還是域外繼承法,都設有繼承權喪失的法律條款。我國《繼承法》和《民法典》也設有此類條款,但是二者又有些不同?,F根據民法典繼承編的相關條文說明繼承權喪失的含義。

二、繼承權的喪失

(一)故意殺害被繼承人

繼承人故意殺害被繼承人是一種嚴重的犯罪行為,不論其是否受到刑事責任的追究,也不論是既遂還是未遂,[74]均喪失繼承權。繼承人故意殺害被繼承人,一般需要法院判決宣告其構成犯罪,才發生喪失繼承權的效力,而并不考慮繼承人是否受到刑罰的執行。[75]構成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行為,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1.必須是繼承人實施了殺害被繼承人的行為

殺害是以剝奪生命為目的的,因此,繼承人實施的行為須是以剝奪被繼承人生命為目的的行為,才能構成殺害行為。但是不能將殺害作擴大解釋,認為其包括“殺”和“害”,也不能將其解釋為既包括殺人,也包括傷害人。如果繼承人對被繼承人實施其他危害其人身安全的不法行為,但不是以剝奪其生命為目的,則不構成殺害行為。相反,只要繼承人實施的行為有剝奪被繼承人生命的圖謀,不論其出于何種動機,也不論其采用何種手段,是直接殺害還是間接殺害,是親手殺害還是教唆他人殺害,也不論殺害行為是既遂或未遂,均構成殺害被繼承人。

對被繼承人的故意殺害行為,必須是繼承人實施的,如果是繼承人之外的人實施的,不存在繼承權喪失的問題。當然,此處的繼承人應該采取廣義的解釋,不僅包括法定繼承人,也包括遺囑繼承人。[76]應予注意的是,因故意殺害被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不僅可以是法定繼承人,還可以是遺囑所指定的繼承人,代位繼承人等。如果代位繼承人殺害被繼承人,代位繼承人也會喪失繼承權。[77]。

殺害的對象必須是被繼承人。如果繼承人實施其他犯罪行為,雖然客觀上具有導致被繼承人死亡的危險,比如與商場的領導發生沖突而在商場內放火,雖然被繼承人也在該商場上班,但是因為被公安機關介入而導致犯罪行為未遂。這種情況下,因行為人不具有殺害被繼承人的故意,所以其不喪失繼承權。

2.繼承人在主觀上有殺害被繼承人的故意

至于繼承人的殺害故意是直接故意,還是間接故意,均無影響。但如果繼承人主觀上并無殺害被繼承人的故意,則不喪失繼承權。這也是我國司法實務界對這一問題的觀點。例如,繼承人故意傷害致被繼承人死亡[78],或者由于過失行為而致被繼承人死亡的,因其并無殺害的故意,不構成故意殺害被繼承人,不能認定其喪失繼承權。

3.在故意殺害被繼承人喪失繼承權方面,有以下兩個問題應當注意:

(1)繼承人因正當防衛而殺害被繼承人的繼承權喪失問題

正當防衛是在行為人受到他人不法侵害時對侵害人所實施的一種合法的正當的自救措施。我國《刑法》第20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這說明正當防衛是一種合法行為,不具有違法性。因此,繼承人因正當防衛而殺害被繼承人的,不喪失繼承權。但是,如果繼承人實施的防衛行為過當而構成殺人罪時,繼承人喪失繼承權。[79]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有法院的審判文書,才可認定其喪失繼承權。

(2)未成年人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繼承權喪失問題

未成年人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是否喪失繼承權?存在三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凡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不論其是否成年,也不論是否追究其刑事責任,都應喪失繼承權。但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殺害被繼承人的,因其不能認識其行為的性質和后果,主觀上也不存在故意、過失問題,其殺害行為也就構不成故意。因此,不滿10周歲的繼承人殺害被繼承人的,沒有故意這一要件,所以其不因此而喪失繼承權。[80]第二種觀點認為,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不應喪失繼承權。[81]第三種觀點認為,應該將繼承權的喪失與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繼承人是否承擔刑事責任相結合,判令繼承人承擔刑事責任,則喪失繼承權。否則,不喪失繼承權。[82]筆者認為,未成年人及多大年齡的未成年人實施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行為從而喪失繼承權的問題,既要考慮到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又要考慮設置這一制度的初衷及我國繼承權喪失的事由與域外制度的不同。我國在規范這一制度時,并沒有將刑事責任的承擔作為要件,因為是否承擔刑事責任,不應直接作為考慮這一問題的要件;而只能是判斷是否具有故意這一要件的主觀因素。現在未成年人發育狀況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我國民法典也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進行了降低,所以我們應該主要考慮繼承人是否具有殺害的“故意”,從這一要件進行具體判斷。

(二)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

構成繼承人為爭奪遺產殺害其他繼承人的行為,因為其已經因為爭奪遺產而起殺人之心,所以有學者認為,不僅天理不容,而且為人類所共棄,不論是否導致死亡,法律均應剝奪其繼承權。[83]從條款來看,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1.繼承人殺害的對象是其他繼承人

繼承人殺害其他繼承人,是指繼承人實施剝奪其他繼承人生命的違法犯罪行為。這種行為的主體為繼承人,只要是繼承人實施該殺害行為,不論其親自殺害還是教唆他人實施殺害行為,均可構成。但繼承人的配偶或其他近親屬獨立實施殺害行為的,因為不是繼承人本人的行為,不發生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后果。被殺害的對象只能是其他繼承人(包括法定繼承人和遺囑繼承人),而不能是繼承人以外的其他人。繼承人殺害繼承人以外的其他人的,盡管構成犯罪,應受刑事責任追究,但不會因此而喪失繼承權。繼承人殺害其他繼承人,對于繼承人的類型并無限制,既包括法定繼承人殺害遺囑繼承人的情形,也包括遺囑繼承人殺害法定繼承人的情形;同時,也不考慮繼承順位問題,無論是后一順序的繼承人殺害前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還是前一順序的繼承人殺害后一順序的繼承人以及繼承人殺害同一順序的繼承人,均包括在內。當然,這里的殺害是指剝奪其他繼承人的生命,不包括傷害。如果繼承人雖然實施了傷害其他繼承人的行為,但是通過其他證據,比如刑事判決書,不能認定其具有直接剝奪其他繼承人生命的故意時,不喪失繼承權。但是如果繼承人因為遺產分配,故意傷害其他繼承人致死,行為性質較為惡劣,應當包括在內,喪失繼承權。

2.繼承人殺害其他繼承人的目的是爭奪遺產

這是構成該行為的主觀要件。繼承人殺害其他繼承人的目的是為了爭奪遺產,因此,行為人必有主觀上的故意。繼承人實施這一行為是希望通過非法剝奪其他繼承人生命的方式達到減少繼承人數量從而多分得遺產的目的,行為人內心的主觀故意表現為剝奪他人的生命。如果繼承人殺害其他繼承人,不是為了爭奪遺產,而是出于其他的動機,為了其他目的,雖然也可能會承擔刑事責任,但卻不會因此而喪失繼承權。即使因繼承人殺害了其他繼承人,從而使得繼承人實際上可以分得較多的遺產,其繼承權也不會因此而喪失。例如,繼承人傷害其他繼承人的行為發生在一審宣判后,客觀上不可能達到剝奪其他繼承人分得遺產的效果。此時對其他繼承人的傷害行為,將不會導致喪失繼承權。但是,只要繼承人為了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不論其殺害行為既遂或是未遂,也不論其是否被追究刑事責任,均喪失繼承權。

(三)遺棄被繼承人,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

繼承人遺棄被繼承人,是指繼承人有扶養能力和扶養條件,而對缺乏勞動能力又無生活來源的被繼承人拒不履行扶養義務。因此,構成遺棄行為的條件有二:第一,被遺棄的對象是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被繼承人。例如,被繼承人因為年老、年幼、患病、殘疾或者其他原因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情形。如果被繼承人有獨立的經濟收入,可以雇請他人照顧生活或進入社會養老中心或機構養老,不宜認定為遺棄被繼承人。比如在繼承人與被繼承人具有贍養關系,繼承人是否構成遺棄被繼承人,應從具有贍養能力的繼承人是否承擔了具體的贍養義務來判斷。如果被繼承人有獨立的生活能力,盡管繼承人不盡扶養義務不合法,被繼承人可以起訴繼承人,但是不贍養或者扶養本身并不能說明遺棄被繼承人,尚需要與其他要件結合才能判斷是否構成遺棄。第二,繼承人有能力盡扶養義務而拒不履行扶養義務。如果繼承人本身也屬于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其不盡扶養義務的原因是其能力不足而不是主觀上不履行,則其不履行扶養義務,不能構成遺棄。

遺棄行為是一種置被繼承人于危險境地而不管不顧的嚴重的不道德行為、違法行為,不限于積極的行為,消極的不作為也可構成。例如,父母將年幼的子女棄置于路旁或者其他地方;父或母在子女年幼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顧時離家出走;或者子女對其年老生活不能自理的父母置之不理,均可構成遺棄。另外,如果繼承人不僅不撫養,而且性質更為惡劣,比如出賣子女等,或者私自送養導致子女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或者具有其他惡劣情節,也應認定為遺棄。

對于情節嚴重的認定,根據司法實踐主要有以下情形:對被害人長期不予照顧、不提供生活來源;驅趕、逼迫被害人離家,致使被害人流離失所或者生存困難;遺棄患嚴重疾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被害人;遺棄致使被害人身體嚴重損害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等情形,屬于《刑法》第261條規定的遺棄的“情節惡劣”,應當依法以遺棄罪定罪處罰。這些更應成為繼承權喪失中“遺棄”的判斷標準。

如果繼承人為了逃避扶養義務,并不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死亡,將生活不能自理的被害人棄置在福利院、醫院、派出所等單位或者廣場、車站等行人較多的場所,希望被害人得到他人救助的,一般也構成遺棄。如果繼承人不履行必要的扶養義務,致使被繼承人因缺乏生活照料而死亡,或者將生活不能自理的被繼承人帶至荒山野嶺等人跡罕至的場所扔棄,使被害人難以得到他人救助的,應屬于故意殺人,而不能僅作為遺棄對待。但是,對于由于家庭矛盾或被繼承人的誤解所引起的關系冷淡、聯系不密切,繼承人較長時間不去看望被繼承人,一般不能認定為繼承人遺棄被繼承人。繼承人遺棄被繼承人的,均喪失繼承權,而不問其是否被追究刑事責任。但是,繼承人遺棄被繼承人以后確有悔改表現,而且被繼承人生前又表示寬恕的,可不確認其喪失繼承權。

虐待被繼承人,是指繼承人對被繼承人以各種手段進行身體上或者精神上的摧殘、折磨。例如,對被繼承人經常進行打罵,迫使其從事無力從事的勞動,限制其人身自由等。虐待行為與遺棄行為的后果不同。繼承人有虐待被繼承人的行為,并不立即喪失繼承權;只有虐待情節嚴重的,才喪失繼承權。因此,判斷繼承人虐待被繼承人的行為是否屬于情節嚴重,是認定繼承人是否喪失繼承權的關鍵?!秷绦小蠢^承法〉的意見》第10條第1款規定,繼承人虐待被繼承人情節是否嚴重,可以從實施虐待行為的時間、手段、后果和社會影響等方面認定。我國《刑法》第260條規定,虐待家庭成員,情節惡劣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被害人沒有能力告訴,或者因受到強制、威嚇無法告訴的除外。第260條之一規定,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殘疾人等負有監護、看護職責的人虐待被監護、看護的人,情節惡劣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有第一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因此,繼承人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構成虐待罪。而且虐待罪分為虐待罪和虐待被監護、看護人罪,并且規定了不同的處罰標準。雖然我們在此并不深究虐待罪的類型,但是從刑法的分類可以看出,虐待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殘疾人等主體與虐待其他家庭成員量刑不同,從而可以發現法律對其危害性程度的界定不同,這也需要在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判斷上有所區別,應該仿效《刑法》第261條和第260條之一的規定,根據被繼承人的不同種類,分別設置不同的標準,來認定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當然,只要繼承人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即使其行為不構成犯罪,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也不妨礙其喪失繼承權。

根據我國司法實踐,虐待持續時間較長、次數較多;虐待手段殘忍;虐待造成被害人輕微傷或者患較嚴重疾??;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孕婦、哺乳期婦女、重病患者實施較為嚴重的虐待行為等情形,屬于《刑法》第260條第1款規定的虐待“情節惡劣”,自然屬于繼承法繼承權喪失的情形。

(四)偽造、篡改、隱匿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

遺囑是指自然人在生前作出,在死亡后發生法律效力的單方民事法律行為,其內容主要是對自己的財產進行處分,并安排與此有關的事務。自然人享有設立遺囑的自由,而遺囑是遺囑人的親身行為,任何人不能代替被繼承人設立遺囑,也不能非法侵害被繼承人的遺囑自由。被繼承人的合法遺囑受法律的保護,偽造、篡改、隱匿或者銷毀被繼承人遺囑的行為,都屬于違法行為。下面分別針對這四類違法行為進行論述。

偽造遺囑,是指被繼承人生前根本未設立遺囑,繼承人以被繼承人的名義制作假遺囑。因為偽造的遺囑不是被繼承人生前真實的意思表示,完全無法體現被繼承人生前的意志,所以偽造的遺囑無效。但是繼承人偽造遺囑,可能損害其他繼承人的利益,所以必須對這一行為進行處罰。繼承人偽造遺囑的目的一般是多得或獨吞遺產,但繼承人制作虛假遺囑的動機或目的,并不是構成偽造遺囑的要件,我國《繼承法》及《民法典》都沒有在繼承人偽造遺囑喪失繼承權的規定中,要求動機或者目的這一要件。偽造遺囑存在兩種情形:第一,被繼承人沒有設立遺囑,而繼承人制作一份假遺囑。第二,被繼承人立有遺囑,但是繼承人將被繼承人的遺囑隱藏,而由自己制作一份假的遺囑。在第二種情形下,繼承人的行為既屬于偽造遺囑的行為,又屬于隱匿遺囑的行為。

篡改遺囑,是指繼承人改變被繼承人所立遺囑的內容。這種行為改變了被繼承人生前的意志,限制了被繼承人生前對其合法財產的處分,這一行為的實質是在明知的情況下利用假遺囑。盡管繼承人篡改遺囑是為了使自己從中獲得超過原來遺囑所規定的利益,但從法律規定來看,只要繼承人有改變被繼承人所立遺囑的行為,無論改變的內容是對改變人有利或者不利,均不過問,不影響對繼承人篡改遺囑行為的定性。

隱匿遺囑,是指繼承人將被繼承人所立的遺囑隱藏起來,不被他人發現。這種行為雖然并沒有使被繼承人的遺囑消失,但是因其隱藏行為可能導致被繼承人死后遺產不按照遺囑繼承。對于被繼承人的行為,法律也不考慮其隱匿或者隱藏遺囑是為了自己多分遺產還是具有其他目的,只要其有隱匿遺囑的行為,就符合這一行為。繼承人雖然有隱匿行為,但是在遺產分割之前主動將隱匿的遺囑交給遺產管理人,雖有隱匿行為,并不影響其繼承權。

銷毀遺囑,是指繼承人故意將被繼承人所立的遺囑完全破壞、毀滅。這是一種完全否定被繼承人生前意愿的行為,是對被繼承人生前對其財產處分權的一種剝奪。與前面的論述一樣,只要繼承人具有銷毀遺囑的行為,就滿足這一要件。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繼承人偽造、篡改、隱匿或者銷毀的遺囑,是遺囑人已經撤銷或無效的遺囑,應認為繼承人不喪失繼承權。如遺囑人生前所立的遺囑,因不具備法定形式而歸于無效,繼承人改變遺囑形式而使其形式上符合法律對遺囑的規范,因繼承人實施的行為符合被繼承人真實的意思表示,這一行為也不應認定為構成繼承權喪失的事由。另外,繼承人偽造、篡改、隱匿或者銷毀被繼承人的遺囑,主觀要件是這類行為中繼承人必須具有故意。如果繼承人因為過失行為致使被繼承人的遺囑毀損滅失的,不能認定繼承人的行為屬于銷毀遺囑,其不應喪失繼承權。[84]

《繼承法》規定,繼承人偽造、篡改或者銷毀被繼承人的遺囑,情節嚴重的,才喪失繼承權。《民法典》沿襲了這一規定,而對于情節嚴重的判斷,可以參照《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第14條規定的“繼承人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侵害了缺乏勞動能力又無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利益,并造成其生活困難的,應認定其行為情節嚴重”。因此,如果繼承人偽造、篡改、隱匿或者銷毀被繼承人的遺囑,并未侵害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利益或者雖侵害其利益但未造成其生活困難的,則不喪失繼承權。

(五)以欺詐或者脅迫的手段,迫使或者妨礙被繼承人設立、變更或者撤回遺囑,情節嚴重的

我國《繼承法》僅在第22條第2款規定,遺囑必須表示遺囑人的真實意思,受脅迫、欺騙所立的遺囑無效。但是并沒有將其作為喪失繼承權的事由予以規定。而遺囑的效力與繼承權喪失屬于截然不同的兩個問題,對于欺詐或者脅迫被繼承人設立、變更或者撤回遺囑的問題并沒有予以規范,《民法典》彌補了這一缺陷。欺詐被繼承人設立、變更或者撤回遺囑,是指繼承人故意告知被繼承人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被繼承人作出違背其真實意愿設立、變更或者撤回遺囑的行為;脅迫是指繼承人以給被繼承人或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失為要挾,迫使被繼承人作出違背其真實意思設立、變更或者撤回遺囑的行為。設立遺囑的權利是被繼承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受法律保護。以欺詐或者脅迫的手段,迫使或者妨礙被繼承人設立、變更或者撤回遺囑,嚴重侵犯了被繼承人的遺囑自由,使被繼承人所立遺囑違背其真實意思,但是繼承人存在這一行為時并不當然喪失繼承權,而是需要考慮具體情節,情節嚴重的,才喪失繼承權。

應該注意的是,該條款中的“遺囑”應理解為有效遺囑,即繼承人以欺詐、脅迫手段迫使、妨礙被繼承人訂立、撤回或變更的遺囑僅限于有效遺囑。如果其為無效的遺囑,例如被繼承人為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超出其行為能力所立的遺囑或者其他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訂立的遺囑,即使繼承人存在欺詐或脅迫的行為,也不喪失繼承權。此外,繼承人以欺詐或脅迫手段迫使、妨礙被繼承人訂立、撤回或變更遺囑的行為,并不以自己圖利為要件。

三、繼承權的喪失及恢復

對于繼承權的喪失,存在不同的分類。根據繼承權喪失后能否得以恢復,可以將繼承權的喪失分為繼承權的絕對喪失和相對喪失。

(一)繼承權的絕對喪失

繼承權的絕對喪失,是指因發生某種使某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法定事由時,該繼承人對特定被繼承人的繼承權終局地喪失。繼承權的絕對喪失,是不可改變的,不能依被繼承人寬恕而恢復。

我國《繼承法》并未規定可導致繼承權絕對喪失的事由,不過根據《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第13條的規定,可以推定因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及因偽造、篡改或者銷毀被繼承人的遺囑,情節嚴重喪失繼承權的,都屬于繼承權的絕對喪失。但是這一規定并沒有被《民法典》完全吸收?!睹穹ǖ洹穬H僅規定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為爭奪遺產殺害其他繼承人屬于繼承權的絕對喪失。

(二)繼承權的相對喪失及恢復

繼承權的相對喪失,是指繼承人的繼承權雖因發生某種法定事由喪失,但事后因繼承人具有悔改表現,且被繼承人表示寬恕或者事后將其列為繼承人,該繼承人就不再喪失繼承權。法律規定繼承權的相對喪失,并不是為了繼承人的利益,而是為了尊重被繼承人的意愿,促使繼承人改惡從善,貫徹養老育幼的原則,所以法律規定了繼承權的相對喪失及恢復。

1.繼承權相對喪失的情形

《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第13條規定,遺棄被繼承人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繼承人喪失繼承權。但是如果繼承人其后確有悔改的表現,而被繼承人生前又表示寬恕的,可不確認繼承人喪失繼承權。因此,因遺棄被繼承人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而喪失繼承權的,即屬于繼承權的相對喪失。這一規定被《民法典》所吸收,但除了被繼承人寬恕外,被繼承人在事后將該繼承人列為繼承人,該繼承人也不喪失繼承權。另外,對于恢復繼承權的事由,《民法典》增加了偽造、篡改、隱匿或者銷毀遺囑和以欺詐、脅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礙被繼承人設立、變更或者撤回遺囑等兩大類型。對此三種情形下喪失繼承權的繼承人,確有悔改表現,在被繼承人表示寬恕或者事后在遺囑中將其列為繼承人,則該繼承人不喪失繼承權。

2.恢復的方式

我國《民法典》規定可以通過生前行為表示寬恕和以遺囑表示寬恕。但對于寬恕的方式,法律并不限制,既包括以口頭、文字等明示方式,也包括被繼承人與繼承人共同生活、接受扶養等默示方式。

四、受遺贈人受遺贈權的喪失

該條第3款規定,受遺贈人有本條第1款規定行為的,喪失受遺贈權。這說明受遺贈人具有本條第1款的行為時,也同樣喪失受遺贈權。這一規定與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的規定基本相同,我國臺灣地區“民法”規定,喪失繼承權的規定準用于受遺贈人。但是被繼承人對繼承人寬恕的規范,是否適用于受遺贈人,其并沒有作出規定。此外,因為這一條款僅僅規定的是繼承權或者受遺贈權的喪失,如果被繼承人在生前對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進行贈與,則除非存在無效的理由,否則不能否定贈與的效力。因此,即使我們否認受遺贈人不在寬恕之列,亦不能阻止被繼承人生前對其的贈與,所以將其解釋為可以寬恕,不僅符合被繼承人的生前意思,也能較好地滿足當事人的利益安排,使得被繼承人不至于僅能在生前安排自己的財產,而在自己死后,生前對自己財產的處分將遭到法律的否定。

五、繼承權喪失的效力

繼承權喪失的效力是指繼承權喪失引致的法律后果。繼承權喪失的事由既可能發生在繼承開始前,比如繼承人故意殺害、遺棄、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等,又可能發生在繼承開始后,如繼承人偽造、篡改、隱匿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的。但是無論繼承權喪失的事由發生在繼承開始前,還是繼承開始后,因為繼承權的喪失是繼承人失去繼承的資格,喪失的是繼承期待權,所以繼承權喪失的效力應從繼承開始之時發生。

繼承權的喪失因法定事由的發生當然發生喪失繼承權的效力,并不以人民法院宣告為必要。因此,即使繼承權喪失由人民法院確認,則人民法院對繼承人繼承權喪失的確認,也應溯及至繼承開始之時。因為繼承人喪失繼承權,是喪失其繼承權的資格,所以即使繼承人在確認其喪失繼承權前已經占有了遺產,其也應依不當得利的規定將該遺產予以返還。如果喪失繼承權的繼承人已經交易該遺產,第三人已經善意取得遺產,則只能要求該繼承人返還不當得利,賠償損失。如果第三人并非善意取得,比如屬于無償取得財產,或者其在取得財產時有惡意,則其他繼承人可向第三人主張繼承物的返還請求權,第三人應當返還。

繼承人繼承權的喪失,僅僅是指繼承人對某特定被繼承人繼承權的喪失,而不是寬泛地指繼承人對所有人繼承權的喪失,繼承人僅是喪失了對該被繼承人的繼承權,對于其他被繼承人的繼承權并沒有喪失。例如,殺害自己子女的繼承人雖然對于其子女的遺產喪失繼承權,但是對于繼承人父母的遺產,依然具有繼承權。[85]繼承權的喪失對繼承人的晚輩直系血親是否產生影響,各國法律對此規定并不相同。有兩種相反的立法例:一種立法例規定,繼承權的喪失對繼承人的晚輩直系血親不發生效力,繼承人喪失繼承權,其晚輩直系血親仍然可以代位繼承,如德國、瑞士、日本等國采此立法例;另一種立法例規定,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其晚輩直系血親也不得代位繼承,如法國民法典。我國《繼承法》并未規定繼承人喪失繼承權時,其晚輩直系血親可否代位繼承。《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第28條規定,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其晚輩直系血親不得代位繼承。依此可見,我國繼承法采取了第二種立法例,繼承權喪失的,對繼承人的晚輩直系血親發生效力,其不得代位繼承。雖然《民法典》沒有對此進行規范,也應作同一解釋,才符合法律規范穩定性的原則。但是繼承權的喪失并不影響其他繼承人的權利。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則其應繼份額,無論是法定應繼份額還是遺囑應繼份額都轉歸同順序的或后順序的法定繼承人享有。而遺囑繼承人因為在遺囑確定了其應繼份額,則該部分遺產不受其他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影響。另外,對于其他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遺產,該遺囑繼承人還可以獲得相應的份額。

法條關聯

◆《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二條 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

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

第一千零七十二條 繼父母與繼子女間,不得虐待或者歧視。

繼父或者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本法關于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

第一千一百一十四條 收養人在被收養人成年以前,不得解除收養關系,但是收養人、送養人雙方協議解除的除外。養子女八周歲以上的,應當征得本人同意。

收養人不履行撫養義務,有虐待、遺棄等侵害未成年養子女合法權益行為的,送養人有權要求解除養父母與養子女間的收養關系。送養人、收養人不能達成解除收養關系協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一千一百一十八條 收養關系解除后,經養父母撫養的成年養子女,對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養父母,應當給付生活費。因養子女成年后虐待、遺棄養父母而解除收養關系的,養父母可以要求養子女補償收養期間支出的撫養費。

生父母要求解除收養關系的,養父母可以要求生父母適當補償收養期間支出的撫養費;但是,因養父母虐待、遺棄養子女而解除收養關系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10.繼承人虐待被繼承人情節是否嚴重,可以從實施虐待行為的時間、手段、后果和社會影響等方面認定。

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不論是否追究刑事責任,均可確認其喪失繼承權。

11.繼承人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不論是既遂還是未遂,均應確認其喪失繼承權。

12.繼承人有繼承法第七條第(一)項或第(二)項所列之行為,而被繼承人以遺囑將遺產指定由該繼承人繼承的,可確認遺囑無效,并按繼承法第七條的規定處理。

14.繼承人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侵害了缺乏勞動能力又無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利益,并造成其生活困難的,應認定其行為情節嚴重。

28.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其晚輩直系血親不得代位繼承。如該代位繼承人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或對被繼承人盡贍養義務較多的,可適當分給遺產。

◆《刑法》

第二百六十條 【虐待罪】

虐待家庭成員,情節惡劣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被害人沒有能力告訴,或者因受到強制、威嚇無法告訴的除外。

第二百六十條之一 【虐待被監護、看護人罪】

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殘疾人等負有監護、看護職責的人虐待被監護、看護的人,情節惡劣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有第一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二百六十一條 【遺棄罪】

對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全國法院維護農村穩定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

(六)關于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案件

要從嚴懲處拐賣婦女、兒童犯罪團伙的首要分子和以拐賣婦女、兒童為常業的“人販子”。

要嚴格把握此類案件罪與非罪的界限。對于買賣至親的案件,要區別對待:以販賣牟利為目的“收養”子女的,應以拐賣兒童罪處理;對那些迫于生活困難、受重男輕女思想影響而出賣親生子女或收養子女的,可不作為犯罪處理;對于出賣子女確屬情節惡劣的,可按遺棄罪處罰;對于那些確屬介紹婚姻,且被介紹的男女雙方相互了解對方的基本情況,或者確屬介紹收養,并經被收養人父母同意的,盡管介紹的人數較多,從中收取財物較多,也不應作犯罪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發〈關于依法懲治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意見〉的通知》

16.以非法獲利為目的,出賣親生子女的,應當以拐賣婦女、兒童罪論處。

17.要嚴格區分借送養之名出賣親生子女與民間送養行為的界限。區分的關鍵在于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獲利的目的。應當通過審查將子女“送”人的背景和原因、有無收取錢財及收取錢財的多少、對方是否具有撫養目的及有無撫養能力等事實,綜合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獲利的目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屬于出賣親生子女,應當以拐賣婦女、兒童罪論處:

(1)將生育作為非法獲利手段,生育后即出賣子女的;

(2)明知對方不具有撫養目的,或者根本不考慮對方是否具有撫養目的,為收取錢財將子女“送”給他人的;

(3)為收取明顯不屬于“營養費”、“感謝費”的巨額錢財將子女“送”給他人的;

(4)其他足以反映行為人具有非法獲利目的的“送養”行為的。

不是出于非法獲利目的,而是迫于生活困難,或者受重男輕女思想影響,私自將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子女送給他人撫養,包括收取少量“營養費”、“感謝費”的,屬于民間送養行為,不能以拐賣婦女、兒童罪論處。對私自送養導致子女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或者具有其他惡劣情節,符合遺棄罪特征的,可以遺棄罪論處;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可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行政處罰。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發〈關于依法辦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見的通知》

17.依法懲處虐待犯罪。采取毆打、凍餓、強迫過度勞動、限制人身自由、恐嚇、侮辱、謾罵等手段,對家庭成員的身體和精神進行摧殘、折磨,是實踐中較為多發的虐待性質的家庭暴力。根據司法實踐,具有虐待持續時間較長、次數較多;虐待手段殘忍;虐待造成被害人輕微傷或者患較嚴重疾病;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孕婦、哺乳期婦女、重病患者實施較為嚴重的虐待行為等情形,屬于刑法第二百六十條第一款規定的虐待“情節惡劣”,應當依法以虐待罪定罪處罰。

準確區分虐待犯罪致人重傷、死亡與故意傷害、故意殺人犯罪致人重傷、死亡的界限,要根據被告人的主觀故意、所實施的暴力手段與方式、是否立即或者直接造成被害人傷亡后果等進行綜合判斷。對于被告人主觀上不具有侵害被害人健康或者剝奪被害人生命的故意,而是出于追求被害人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長期或者多次實施虐待行為,逐漸造成被害人身體損害,過失導致被害人重傷或者死亡的;或者因虐待致使被害人不堪忍受而自殘、自殺,導致重傷或者死亡的,屬于刑法第二百六十條第二款規定的虐待“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應當以虐待罪定罪處罰。對于被告人雖然實施家庭暴力呈現出經常性、持續性、反復性的特點,但其主觀上具有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重傷或者死亡的故意,持兇器實施暴力,暴力手段殘忍,暴力程度較強,直接或者立即造成被害人重傷或者死亡的,應當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依法懲處遺棄犯罪。負有扶養義務且有扶養能力的人,拒絕扶養年幼、年老、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員,是危害嚴重的遺棄性質的家庭暴力。根據司法實踐,具有對被害人長期不予照顧、不提供生活來源;驅趕、逼迫被害人離家,致使被害人流離失所或者生存困難;遺棄患嚴重疾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被害人;遺棄致使被害人身體嚴重損害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等情形,屬于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條規定的遺棄“情節惡劣”,應當依法以遺棄罪定罪處罰。

準確區分遺棄罪與故意殺人罪的界限,要根據被告人的主觀故意、所實施行為的時間與地點、是否立即造成被害人死亡,以及被害人對被告人的依賴程度等進行綜合判斷。對于只是為了逃避扶養義務,并不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死亡,將生活不能自理的被害人棄置在福利院、醫院、派出所等單位或者廣場、車站等行人較多的場所,希望被害人得到他人救助的,一般以遺棄罪定罪處罰。對于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死亡,不履行必要的扶養義務,致使被害人因缺乏生活照料而死亡,或者將生活不能自理的被害人帶至荒山野嶺等人跡罕至的場所扔棄,使被害人難以得到他人救助的,應當以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保險法》

第四十三條 投保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的,保險人不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險費的,保險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向其他權利人退還保險單的現金價值。

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的,或者故意殺害被保險人未遂的,該受益人喪失受益權。

◆《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第二十二條 禁止歧視、虐待生育女嬰的婦女和不育的婦女。

禁止歧視、虐待、遺棄女嬰。

◆《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十條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

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禁止溺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不得歧視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殘疾的未成年人。

◆《婦女權益保障法》

第二條 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實行男女平等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國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婦女權益的各項制度,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視。

國家保護婦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權益。

禁止歧視、虐待、遺棄、殘害婦女。

第三十八條 婦女的生命健康權不受侵犯。禁止溺、棄、殘害女嬰;禁止歧視、虐待生育女嬰的婦女和不育的婦女;禁止用迷信、暴力等手段殘害婦女;禁止虐待、遺棄病、殘婦女和老年婦女。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第三條 國家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權益。

老年人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有享受社會服務和社會優待的權利,有參與社會發展和共享發展成果的權利。

禁止歧視、侮辱、虐待或者遺棄老年人。

第三十一條 國家對經濟困難的老年人給予基本生活、醫療、居住或者其他救助。

老年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扶養人,或者其贍養人和扶養人確無贍養能力或者扶養能力的,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照有關規定給予供養或者救助。

對流浪乞討、遭受遺棄等生活無著的老年人,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照有關規定給予救助。

◆《精神衛生法》

第九條 精神障礙患者的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維護精神障礙患者的合法權益。

禁止對精神障礙患者實施家庭暴力,禁止遺棄精神障礙患者。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四十一條 被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遺棄、虐待的未成年人,有權向公安機關、民政部門、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未成年人保護組織或者學校、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請求保護。被請求的上述部門和組織都應當接受,根據情況需要采取救助措施的,應當先采取救助措施。

◆《殘疾人保障法》

第九條 殘疾人的扶養人必須對殘疾人履行扶養義務。

殘疾人的監護人必須履行監護職責,尊重被監護人的意愿,維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

殘疾人的親屬、監護人應當鼓勵和幫助殘疾人增強自立能力。

禁止對殘疾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殘疾人。

◆《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四十五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

(一)虐待家庭成員,被虐待人要求處理的;

(二)遺棄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被扶養人的。

案例評議

一、原告王某麗、王某祥、王某梅訴被告沈某1、沈某2繼承糾紛案[86]

◆裁判規則

繼承人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喪失繼承權。公安機關出具《偵查意見書》,認定繼承人具有殺害被繼承人的行為,其喪失對被繼承人的繼承權。

◆評議

繼承人殺害被繼承人的,喪失繼承權。這一規定本身及其含義在本案中并沒有引起爭議。存在爭議的是,認定繼承人殺害被繼承人的證據是否充分?在此類案件中,大多數繼承人殺害被繼承人,觸犯故意殺人罪,均有受到處刑的確定判決。這種情況下,繼承人喪失繼承權,案件的當事人并沒有爭議。本案中繼承人因為自殺,沒有受到處刑判決,其是否喪失繼承權就引起了爭議。

在我國,繼承人殺害被繼承人屬于繼承權喪失的絕對喪失事由;而且在《執行〈繼承法〉的意見》第11條中強調,繼承人殺害被繼承人,無論既遂還是未遂,均喪失繼承權。這一認識符合羅馬法及日耳曼古法中“染血之手不能取得遺產”的原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國這一條款并不像其他國家或者地區的規定一樣,強調繼承人故意致被繼承人死亡或者雖未致死但應受刑罰之宣告。因此,在解釋上自不應直接遵循其他國家或者地區的解釋,強調繼承人必須因該行為而被處刑。具體到本案中,根據晉寧區公安局出具的《偵查意見書》,我們可以確定,繼承人實施了殺害被繼承人的行為,而且導致了被繼承人死亡。而繼承人未受刑罰宣告的原因是其在實施殺害被繼承人的行為后,選擇了自殺。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6條第(5)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所以公安機關出具了偵查意見書,撤銷了該案。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依然解釋為繼承人可以繼承被繼承人的遺產,不僅違背了“染血之手不能取得遺產”的原則,而且對被繼承人顯然不公平。我國繼承權的喪失將導致代位繼承人繼承權的喪失,所以兩被告也喪失繼承權。

二、周某丙與姜某甲法定繼承糾紛案[87]

◆裁判規則

繼承人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或者遺棄被繼承人的,如以后確有悔改表現,而且被虐待人、被遺棄人生前表示寬恕的,可不確認其喪失繼承權。

◆評議

本案中涉及兩個爭議問題,分別是遺產范圍的確定和離婚后未與子女生活的父或者母的繼承權。

第一,遺產范圍與債務清償

本案涉及被繼承人生前債務尚未清償時,如何確定遺產范圍的問題。按照《繼承法》第33條的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愿償還的不在此限。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因為本案的原告主張繼承遺產,所以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償還的債務。本案的遺產屬于夫妻貸款購買,所以債務也應該由夫妻共同償還。具體而言,被繼承人周某鳳、戴某乙夫婦于1996年5月3日向銀行貸款,周某鳳于1997年3月7日死亡,而戴某乙在1997年4月30日歸還借款的本息。該筆債務發生于戴某乙、周某鳳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應作為兩者的共同債務,被繼承人周某鳳應承擔二分之一的債務,戴某乙歸還借款本息共計45741.32元,被繼承人周某鳳應承擔的債務為22870.66元。因為該筆債務償還是在周某鳳死亡之后進行的,所以被繼承人周某鳳承擔的債務份額應從其遺產內先予清償。

第二,離婚后未與子女生活的父或者母的繼承權

夫妻在子女年幼時離婚,受傷害最大的是未成年子女。但是當夫妻確實無法共同生活,不得不離婚,離婚之時未成年子女也只能跟隨父母一方生活時,勢必產生一個問題:未與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者母是否享有繼承權?對這一問題的判斷,實際的判斷標準是其是否存在喪失繼承權的行為。而最容易引起爭議的是是否構成對其子女的遺棄?需要明確的是,不能僅僅把未與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本身認定為構成遺棄,因為在離婚時未與一方共同生活是必然的,還需要考慮未共同生活的父或者母是否支付了撫養費,有沒有進行過探望或者對其進行過照顧。如果其支付了撫養費用,并對未成年人子女進行了探望或者照顧,則不認作為其遺棄未成年子女。本案中,繼承人毛某甲支付過子女撫育費,雖然其沒有探望周某鳳,但符合20世紀50、60年代的歷史背景,不能認定為遺棄。所以其并沒有喪失繼承權。

三、韓某1與李某、楊某繼承糾紛案[88]

◆裁判規則

繼承人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的,喪失繼承權。繼承人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侵害了缺乏勞動能力又無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利益,并造成其生活困難的,應認定其行為情節嚴重。

◆評議

本案中涉及原告偽造遺囑是否喪失繼承權的問題?!独^承法》第7條第(4)項規定,繼承人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的,喪失繼承權。而判斷情節是否嚴重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繼承人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是否侵害了缺乏勞動能力又無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利益,并造成其生活困難。如果情節嚴重,法院可以認定其喪失繼承權,否則一般被法院認為不屬于情節嚴重,不喪失繼承權。但是繼承人偽造遺囑的行為應予以否定評價,對其意圖侵吞或爭搶遺產的行為應予以懲戒,在分配遺囑時要酌情減少其應繼承的遺產。本案的法院酌定減少了偽造遺囑的繼承人應繼承的遺產份額,并將其份額交由其他繼承人享有,較為妥當。


[1] 條文主旨為編者所加,下同。

[2] 房紹坤:《繼承制度的立法完善——以〈民法典繼承編草案〉為分析對象》,《東方法學》2019年第6期。

[3] 草案說明。

[4] 楊立新、楊震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修正草案建議稿》,《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5] “案例評議”中的完整案例詳情,請按照封面前勒口處的操作步驟,登錄數據庫逐一查閱,全書同。

[6] 西安市碑林區人民法院(2008)碑民一初字第00276號。

[7] 陳瑋主編:《外國繼承法比較與中國民法典繼承編制定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29頁。

[8] 梁慧星主編:《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 王利明主編:《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0] 徐國棟主編:《綠色民法典草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11] 劉春茂主編:《中國民法學·財產繼承》,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510頁。

[12] 有時學者會使用生理死亡代替自然死亡,二者含義基本相同。參見梁慧星主編:《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七編第1836條規定,繼承開始的時間: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前款所稱“死亡”包括生理死亡和宣告死亡。

[13] 參見史尚寬:《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頁。

[14] 陳瑋主編:《外國繼承法比較與中國民法典繼承編制定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29頁。

[15] 楊立新、朱呈義:《繼承法專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頁。

[16] 佟柔主編:《中國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83頁。

[17] 陳瑋主編:《外國繼承法比較與中國民法典繼承編制定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29頁。

[18] 參見伊春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黑07民申8號民事裁定書。

[19] 李某與鮑某2、黃某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珠海橫琴新區人民法院(2018)粵0491民初873號。

[20] 楊某與時某亮所有權確認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日照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日民一終字第857號。

[21] 蘇某與賀某、李某1繼承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濱州市濱城區人民法院(2016)魯1602民初5233號。

[22] 秦某甲、譚某與秦某乙繼承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法院(2013)鄂長陽民初字第00118號。

[23] 魏某化、孫某軍等與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鎮江市中心支公司保險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鎮江經濟開發區人民法院(2017)蘇1191民初1008號。

[24] 趙某才、梁某春與張某共有財產糾紛一案,益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08)益法民一終字第279號。

[25] 周某與張某甲、蔣某繼承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宜興市人民法院(2011)宜徐民初字第0039號。

[26] 參見攀枝花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川04民終385號民事判決書。

[27] 楊立新:《民法典繼承編草案修改要點》,《中國法律評論》2019年第1期。

[28] 財產并不限于指稱有體物,有時也指稱權利或者法律利益。雖然該詞并沒有明確或者穩定的內涵,但是并不妨礙我們借助這一詞來理解遺產的范圍。對于財產含義的模糊性論述,參見【美】霍菲爾德:《基本法律概念》,張書友編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7頁。

[29] 陳某某、沈某甲、沈某乙、沈某丙訴高某某繼承糾紛一案一審民事判決書,硯山縣人民法院(2015)硯民初字第653號。

[30] 劉文編著:《繼承法比較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36頁。

[31] 郭明瑞、房紹坤:《繼承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頁。

[32] 《楊稿繼承法草案》第8條。

[33] 《徐稿民法典草案》第42條。

[34] 張玖霞:《個體工商戶的實際合伙人不具備行政訴訟主體資格》,《人民法院報》2016年11月23日第6版。

[35] 《王稿民法典草案》第538條第2款規定的是“專屬于被繼承人的權利、義務”。這一規定與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1148條繼承的標的條款相同。該條款規定: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但權利、義務專屬于被繼承人本身者,不在此限。也與《日本民法典》相同,該法定第896條規定:“繼承人自繼承開始起承受被繼承人財產的一切權利和義務。但是專屬于被繼承人本身者,不在此限”。

[36] 寧波市北侖區大碶江騰模具廠、張某花勞動合同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浙02民終113號。

[37] 《徐稿民法典草案》第41條。

[38] 吳某3、吳某1等與吳某帝不當得利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吳川市人民法院(2017)粵0883民初2098號。

[39] 《楊稿繼承法草案》第7條。

[40] 上訴人盧某、黃芳某與被上訴人王某法定繼承糾紛一案,漯河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漯民終字第88號。

[41] 欽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欽民一終字第1號。

[42] 麻昌華:《遺產范圍的界定及其立法模式選擇》,《法學》2012年第8期,第26-30頁。

[43] 李某祥訴李某梅繼承權糾紛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9年第12期,第37-39頁。

[44] 劉敏:《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的解釋論——兼評〈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所載“李維祥訴李格梅繼承權案”》,《政治與法律》2014年第11期。

[45] 王某與劉某法定繼承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遵化市人民法院(2016)冀0281民初4753號。

[46] 聊城市東昌府區人民法院(2014)聊東少民初字第33號。

[47] 現為《民法典》第1062條。

[48] 現為《民法典》第1153條。

[49]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變通規定,第4條。

[50] 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2015)閩民申字第1110號。

[51] 參見《民法典》第1133條。

[52]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7條。

[53]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8條。

[54] 此處的反悔實際上是指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撤銷問題,但是因為反悔這一用法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已成約定俗成的用法,本書沿用這一用法。

[55]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0條。

[56]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2條。

[57]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1條。

[58]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3條。

[59] 目前,該條款已經被廢止。

[60]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2014)海民初字第20125號。

[61] 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1174條規定,要求向法院和其他繼承人進行通知。

[62] 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2016)閩民申315號。

[63] 《民法典》第230條規定,因繼承取得物權的,自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

[64] 這一解釋可在我國的法律中找到依據,比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77條規定:“……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未明確表示放棄繼承的,視為接受繼承,遺產未分割的,即為共同共有?!钡枰⒁獾氖牵段餀喾ā奉C布后,該條解釋被廢止,其理由為“與物權法有關規定沖突”,可見這一觀點可能需要修正。

[65] 現為《民法典》第1062條、第1063條。

[66] 房紹坤:《關于修訂繼承法的三點建議》,《法學論壇》2013年第2期。

[67] 房紹坤:《論繼承導致的物權變動—兼論繼承法相關制度的完善》,《政法論叢》2018年第6期。

[68] 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閩02民終1368號。

[69] 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蘇08民終3299號。

[70] 現相關條款為《民法典》第1124條。

[71] 郭明瑞:《繼承放棄行為辨析》,《東方法學》2018年第4期。

[72] 陳葦主編:《外國繼承法比較與中國民法典繼承編制定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33頁。

[73] 陳衛佐譯注:《德國民法典》(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84頁。

[74]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1條。

[75] 翟云嶺、劉耀東:《論繼承權喪失制度—以我國《繼承法》第7條的修改為中心》,《北方法學》2012年第5期,第76-86頁。

[76] 劉春茂主編:《中國民法學·財產繼承》,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頁。

[77] 沈某1與沈某生、沈某霞、沈某波、沈某2、沈某3、孫某新法定繼承糾紛再審審查民事裁定書,通化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吉05民申4號。

[78] 麻某、希里某力、才布某格、愛某兵、寶某、紅某與高某法定繼承糾紛案一審民事判決書,烏蘭縣人民法院(2014)烏民初字第143號。

[79] 郭明瑞、房紹坤:《繼承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頁。

[80] 郭明瑞、房紹坤:《繼承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4—65頁。

[81] 陳葦主編:《外國繼承法比較與中國民法典繼承編制定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33頁。

[82] 楊立新、朱呈義:《繼承法專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頁。

[83] 邵義:《民律釋義》,王志華勘校,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55頁。

[84] 翟云嶺、劉耀東:《論繼承權喪失制度——以我國〈繼承法〉第7條的修改為中心》,《北方法學》2012年第5期,第76-86頁。

[85] 史尚寬:《繼承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頁。

[86] 昆明市晉寧區人民法院(2017)云0122民初1306號。

[87] 江山市人民法院(2013)衢江民再字第1號。

[88] 天津市河北區人民法院2018津0105民初516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社旗县| 通城县| 勃利县| 聂拉木县| 旅游| 红桥区| 温泉县| 九龙县| 永和县| 从化市| 大荔县| 阳山县| 三都| 宁都县| 龙胜| 怀宁县| 榆林市| 武安市| 安丘市| 望都县| 临城县| 孟村| 祁门县| 裕民县| 女性| 恩平市| 英德市| 南充市| 定结县| 南京市| 辽阳市| 宁阳县| 民县| 台中县| 民县| 广平县| 镇江市| 罗源县| 丰原市| 泸西县| 台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