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審查思維體系與實務技能(第2版)
- 張海燕
- 1712字
- 2022-08-02 15:26:24
一、標的類型
在學理上,很多學者將合同標的作為債的標的之一種,認為合同標的是給付行為[3],但《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條第一款中所規定的標的,時常不是學說所指的標的,而是標的物[4]。從法律實務角度,筆者也傾向于這種理解,即本書所稱的合同標的,實際上是指合同的標的物,即交易標的,是雙方權利義務所圍繞的核心。從實踐經驗角度,參考政府采購合同將標的物分為貨物和服務的做法,合同標的(物)主要可分為物、行為、權利三大類(這種分類方法在法學理論上是否周延還需要進一步論證,但從實務角度易于理解和區分),其中“物”在本書中取日常生活概念,即有體物,與政府采購法上的貨物具有同樣的含義。
1.物[5]
民法上的物,是物權的客體,是一切財產關系最基本的要素,且涉及一切財產關系。在物權法律關系中,客體都是物。在合同法律關系中,大多數合同指向的客體也是物,如房屋買賣、汽車租賃、設備運輸等,均是圍繞著物來產生的,無不與物有關。民法上的物具有如下特征:非人格性,即非人格所附;可支配性,即能夠為人力所支配,日月星辰不能為人力所支配,非法律上之物;排他性,即須有確定的界限和范圍,能夠置權利人排他的支配之下;功能性,即能夠滿足人類社會生活上的需要。兼顧理論研究及實用性,物可以按照不同標準分為以下幾種不同的類型:
(1)動產和不動產
根據是否具有可移動性,物可分為動產與不動產。不動產是指依自然性質或者法律規定不可移動的物,包括土地及其定著物。不動產以外的物為動產。
(2)特定物和不特定物
根據其在交易中的確定方式,物可分為特定物與不特定物。特定物是指依當事人的意思具體指定之物。如特定的畫作、當事人特別選定的某部手機,都為特定物。不特定物是指當事人僅依抽象的種類、品質、數量予以限定之物,完全依主觀的標準進行區別。特定物與不特定物的區分,在具體的交易中才有意義,它不是物本身的區別,而是交易方法之區別。以特定物為合同標的的,在標的物意外滅失時,合同將無法繼續履行。
(3)原物和孳息
根據兩物之間的聯系,物可分為原物與孳息。原物為孳息所從出之物,孳息指原物所出之收益。孳息又分為天然孳息與法定孳息。天然孳息是指物依自然而產生的出產物、收獲物,如植物之果實,及動物之卵、奶、幼崽。法定孳息是指依法律關系所生的收益,包括利息、租金等。《民法典》第三百二十一條規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取得;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法定孳息,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取得;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p>
(4)流通物、限制流通物和禁止流通物
根據其流通性,物可分為流通物、限制流通物和禁止流通物。流通物是指得為交易標的并自由流通的物。限制流通物是指限定在特定主體之間或特定范圍內流通的物。禁止流通物是指法律規定不得為交易的標的而流通的物。依現行法規定,文物、外幣、麻醉藥品、運動槍支、彈藥等屬于限制流通物,礦藏、水流等國家專有物以及毒品、淫穢物品等屬于禁止流通物。以禁止流通物為交易標的的交易合同無效,以限制流通物為交易標的的交易合同在特定的主體或范圍之間有效。
(5)單一物、結合物與集合物
單一物是指形態上獨立成為一體之物,如牛、馬、布匹等。結合物是指由數個物結合而成之物,其構成部分雖未喪失其個性,但形體上已經成為統一體,在法律上與單一物同樣對待,如手表、汽車、電視機等。集合物是指多個單一物或結合物集合而成之物,如一群羊、一個企業之全部及其設備等。對于單一物或結合物,原則上權利及于物之全部,其中一部不得成為權利客體。而對于集合物,則權利原則上及于物之各部,不得將其作為一個權利的客體,應分別作為個別權利的客體。
2.行為
作為合同標的的行為,包括積極的作為(此時也可理解為服務,如物業服務、勞務合同、代理等)和消極的不作為(如競業禁止、保密等)。
3.權利
作為合同標的的權利,是指合同主體所擁有的財產性權利,如知識產權、股權、債權等。人身權利不直接具有財產內容的,不能以金錢來衡量其價值,一般不能作為合同交易標的,但具有財產內容的人身權利的載體(如頭發、血液)在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條件下可以成為合同交易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