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釋義
- 龍衛球主編
- 2263字
- 2022-08-02 15:03:35
第二章 自然人
【導讀】
本章以“自然人”為主題,確立了我國民法的重要主體制度之一“自然人”主體制度。1986年《民法通則》就在第二章的位置以“公民(自然人)”為主題,確立了自然人主體制度,但是當時在使用自然人術語上存在猶豫,采取了“公民(自然人)”同置的表述方式,現在自然人已經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用語,所以此次《民法典》總則編在第二章繼承自然人主體制度的同時,在概念上完全復歸民法傳統,明確使用“自然人”術語,放棄了政治化、公法化的“公民”術語。
本章采取四節的結構,與原《民法通則》第二章前四節標題一致,但不再納入《民法通則》第五節“個人合伙”,其原因在于本編增加了第四章“非法人組織”作為一類相對民事主體,其中包括合伙企業(當然,個人合伙和合伙企業存在一定的區別,到一定商業組織化程度的合伙屬于合伙企業,簡單的個人合伙可以歸入契約關系)。第一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第二節“監護”,第三節“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第四節“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在這些章節里面,基本結構和制度維持了原《民法通則》的規定,但是也做出了不少變化發展,有的屬于完善和細化,主要是對司法經驗和學理進行吸收,有的則屬于從更加人性化、增加靈活性或者適應新的民事需求方面進行制度創新。按照李建國副委員長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的解釋,草案在民法通則的基礎上,對自然人比較明顯的完善有三點:一是增加了保護胎兒利益的規定(活體出生視為有民事權利能力);二是下調了限制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標準(四審稿為6周歲,最后審議報告修改為8周歲);三是完善了監護制度,即以家庭監護為基礎,社會監護為補充,國家監護為兜底,并且明確了父母子女的撫養、贍養等義務,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強化了政府的監護職能,并就過去沒有明確的一些規定進行明確。[1]
第一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本節繼續規定自然人的兩大能力制度。首先,規定自然人具有民事主體地位,并在生存期間享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第13條)。其次,規定自然人權利能力制度,包括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第14條)、自然人的出生死亡時間的確定(第15條)、胎兒活體出生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第16條,為新添規定)。再次,規定自然人行為能力制度,包括規定成年制度(第17條)、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及其條件(第18條)、未成年人作為民事限制行為能力的條件及后果(第19條,修改為8周歲起點)、未成年人作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條件及后果(第20條)、成年人作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條件及法律后果(第21條)、成年人作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條件及后果(第22條)、兩類民事行為能力欠缺者的法定代理人(第23條)、成年人為欠缺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認定(第24條,由宣告改為認定)。最后,附帶規定了自然人的住所制度(第25條)。
第二節“監護”。《民法通則》就規定了監護制度,此次《民法典》總則編起草過程有建議考慮將監護制度按照體系邏輯移入婚姻家庭編”,但沒有被接受,原因大概是經過幾十年的實踐約定成俗了。首先,新添規定父母子女相互之間的親屬義務(第26條)。其次,規定監護的設置。包括規定未成年人的法定監護設置(第27條)、成年人欠缺民事行為能力的法定監護設置(第28條)、新添遺囑監護方式(第29條)、新添協議監護方式(第30條)、指定監護(第31條)、新添國家監護或機構監護(第32條)、新添成年人任意監護(第33條)。再次,規定監護人職責、履行和違反責任。包括規定監護人職責、權利及其不履行的責任(第34條)、監護人履行職責的盡職要求(第35條)、新添監護人資格的撤銷(第36條)、新添監護人資格撤銷的效果限制(不影響親屬撫養、贍養、撫養義務,第37條)、新添監護人資格撤銷的恢復(第38條)。最后,是監護終止的規定(第39條)。
第三節“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本節也基本繼承了《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但通過吸收司法經驗進一步具體化,并做了一些調整或變化。首先,規定失蹤宣告制度。包括失蹤宣告的條件(第40條)、失蹤宣告的下落不明時間起算(第41條)、宣告失蹤時財產代管人的確定(第42條)、新添財產代管人的管理義務和責任(第43條)、新添財產代管人因不履行職責的變更(第44條)、宣告失蹤的撤銷(第45條)。其次,規定宣告死亡制度。規定宣告死亡的條件(第46條)、新添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申請競合時的后果(第47條)、新添被宣告死亡的日期確定(第48條)、新添宣告死亡人實際未死亡的民事法律行為后果(第49條)、宣告死亡的撤銷(第50條)、新添宣告死亡撤銷后的婚姻后果(第51條)、新添宣告死亡撤銷后的收養后果(第52條)、宣告死亡撤銷后的財產后果(第53條)。
第四節“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這一部分在立法中存在爭議,有建議認為,改革開放幾十年導致時過境遷,我國現實中商業經營自由程度已經極高,這種名為賦權實際包含商業經營限制的兩戶制度沒有必要規定。但是,立法者認為這一制度仍然存在完善保留的價值,不僅僅是因為它們是中國改革開放過程的歷史見證,而且它們本身還存在為實踐完善規范的必要。本節在繼承《民法通則》第四節的基礎上,最終略有完善。首先,關于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定義和地位規定(第54條和第55條),對原來的定義進行了現實修正,更加精確。其次,刪除了《民法通則》原第28條關于兩戶合法權益受保護的規定。大概是因為第一章第3條已經將民事保護確立為體制原則,沒有必要具體重復。再次,完善了兩戶的債務的承擔規定,特別是農場承包經營戶做了農戶和部分成員的承擔區分(第56條)。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繼承編解讀
-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制度精義與條文評注(下冊)
- 司法會計理論與實務
- 民法典司法解釋與權威案例指引全書(上卷):含司法解釋新舊對照
- 勞動爭議高頻問題裁判規則與類案集成
- 中華人民共和國常用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全書(修訂版)
- 公司法及司法解釋匯編:典型案例·關聯規定(注解本)
- 公檢法辦案指南(2021年第2輯)
- 最高人民法院公司法解釋(四)理解適用專題講座
-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案例注釋版(第五版)
- 法律法規新解讀叢書:道路交通安全法解讀與應用(2023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配套解讀:含實施條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釋義
- 中國法院2016年度案例:道路交通糾紛
- 中國法院2020年度案例:金融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