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課程案例選編
- 中華女子學院MSW教育中心主編
- 3864字
- 2022-08-02 15:01:38
三、案例使用說明
(一)教學與訓練
1.理論知識
(1)社區、社區工作的內涵。
(2)社區工作的方法。
(3)地區發展模式。
(4)社會資本理論。
(5)社區組織的培育和發展。
(6)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改居”社區工作的探索。
2.能力訓練
(1)學會運用社會資本理論視角全面分析社區資源、優勢以及問題等。
(2)社區工作者作為組織者,不僅組織工作對象,同時要掌握自組織能力。
(3)將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及社區工作方法有機整合,靈活運用。
(4)提升社區工作者的文化理解力,有效回應社區中的文化多樣性問題。
(5)訓練團隊合作能力,對社會公正的思考及社會工作專業本身的反思。
3.價值觀討論
(1)社區發展最終要依靠社區自身的力量與資源,而不是僅依靠外部力量與資源解決社區問題。
(2)社區工作者不是專家,不是僅給社區居民提供服務,而是與社區居民同行,共同商議解決社區問題。
(3)社區的點滴改變是一個過程,需要運用社會工作的多種專業方法不懈努力才能實現。
(二)思考題
1.如何理解新型城鎮化?
2.如何運用社會資本理論對“農轉居”社區進行全面分析?
3.針對“農轉居”社區的發展現狀及需求,設計專業社會工作的介入方案。
4.結合本土實踐經驗,豐富和發展地區發展模式的理論與實踐。
(三)討論與分析
1.分析與知識點梳理過程
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將案例相關的材料,通過教師實現設計的提問邏輯引導和控制案例討論過程。該案例分析的基本邏輯是:
(1)Y社區在“農轉居”之后其原有較為完善的鄰里互助關系網絡被打破,由于社區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對比之前村民之間互相幫助、互換食物等互動互助行為,社區鄰里間尚未形成新的互惠互助的非正式規范體系。“農轉居”前村民間有著共同的文化習俗,較濃的民俗氣息,村民之間背景熟知。但“農轉居”后,隨著社區流動人口增加,對租住Y社區的流動家庭以及新近購房搬進社區的家庭背景不了解,加之網絡媒體中報道的各種“入室搶劫”“傳銷”等新聞,導致社區原有住戶不信任這些家庭,鄰里交往互動減少,溝通合作困難。同時,原有的老街坊鄰居之間也不再串門聊天和開展各種娛樂活動,而僅在樓下見面打招呼,鄰里間漸漸傾向冷漠、孤立封閉的狀態,社區歸屬感和凝聚力缺乏。此外,社區居民較多依賴社區基層組織管理,希望政府層面的工作人員處理社區事務,而社區組織欠缺,居民自發形成社區組織的機制尚未形成;居民參與社區事務能力不足,社區缺乏民主參與渠道。
(2)制定社會工作干預目標時,借鑒了社區工作中的地區發展模式。此模式主要適用于社會變遷過程中社區存在的歸屬感、認同感較差,社區參與不足、社區組織欠缺等問題。針對超大城市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轉居”社區存在的生人社區的問題,制定了熟人社區重構的干預目標。
(3)運用什么具體的社會工作手法達到上述目標?是否有針對上述社區現成的可資借鑒的經驗?究竟社區應該發生怎樣的改變?改變如何能夠實現?這是我們討論任何工作的出發點以及評估工作的核心目標。
2.理論依據
(1)社會資本理論
在當代社會資本研究意義上,布迪厄第一個定義了此概念,指出社會資本是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這些資源與擁有相互默認和承認的、或多或少制度化的關系的持久網絡相聯系(Bourdieu,1986)。科爾曼進一步指出社會資本具有公共物品性質,它的表現形式包括信任、規范、信息網絡、自愿基礎上建立的組織等(Coleman,1990)。普特南指出社會資本能夠通過促進合作行為實現社會效率提高的目的(Putnam,1993)。社會資本不僅是一個人的資源,更是全社會的資源。它強調網絡結構的強大力量,如果善于運用這一關系網絡,不僅可幫助自己,還能解決集體行動困境(普特南,2001)。國外學者霍伊東克、德羅默斯將社區社會資本操作化為社區互動關系、歸屬感和滿意度進行測量,強調在概念化社區社會資本和健康的關系時應把多樣性考慮在內(Hooijdonk & Droomers,2008)。有學者提出可用于界定社會資本的因素有以下八種:社區參與、能動性、信任與安全感、鄰居關系、家庭與朋友的聯系、差異化的承受力、生活價值和工作聯系,并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對這八種要素進行測量(牛喜霞等,2014)。社區居民的“公民精神”是衡量社會資本水平的重要指標,社會資本存量就是社區中居民參與社團活動和社區組織的水平,并通過閱讀報紙、參與志愿活動以及對政治權威的信任等指標進行測量(劉春榮,2007)。
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以開展社區建設為標志,中國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創新進入了新的階段。但社區復雜多樣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使社區治理過程中不斷出現困境,引起學術界對社區治理的不斷關注和研究。社區治理并不僅僅指社區基礎設施、環境改善和進行有效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家庭之間彼此有共同價值觀、相互信任和社區成員之間無形的互惠規范以及對社區文化的認同,以提高社區家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實現社區共同治理。可見,支撐社區發展的因素正是社會資本的基本構成要件。所以,社會資本作為一種可用于改善群體的生活狀態、提高群體福利的資源,能夠促進社區建設。
國內學者認為城市社區社會資本是城市社區內部的個人和組織在長期的內外互動中形成的互惠規范和互利交往關系(隋廣軍,2002);通過長期內外互動的社區參與基礎上形成社區居民和組織之間的關系網絡,有助于社區實現自治目標的無形資源(黃文新等,2012)。社區社會資本是社區行動主體(包括單位、社團等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與群體)經由互動合作而建立的社會關系網絡,在其內部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等都是一種利于居民行動的合力(姜中華,2009)。盡管學者的界定不同,但基本上認為社區社會資本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社區關系網絡、社區規范與社區信任,這三個要素是衡量社會資本的最穩定并已得到普遍認同的指標。
社區社會資本是以社區為依托或載體而形成的集體性社會資源。就一個社區而言,社會資本決定了社區活力和凝聚力的強弱以及社區治理的績效。國內學者已將社會資本理論和社區研究相結合。認為通過培育和建構社區社會資本對于調節社區人際關系和社區發育有重要作用(姜振華,2008)。指出“村改居”中隱藏的互惠互助、信任、合作等都是社會資本的表現形式。通過培育這些無形社會資源有助于解決“村改居”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困境(黃立敏,2013)。社區管理需要重建社區社會資本,使成員具有普遍的價值觀和強烈的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感,成員之間相互合作、信任,以成為社區管理的有效資源和內在動力(方晴,2013)。社區社會資本的積累并不可能在完全自發的條件下進行(呂敏,2015)。
國內學者對社區社會資本進行了測量。學者基于杭州市11個社區的研究,將城市社區社會資本劃分為社區信任、社區規范、社區網絡三個測度領域,并通過系統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可比性四個原則對社區社會資本劃分不同的指標。將社區信任分為社區滿意度、社區信任度、社區評估三個測度;將社區規范分為社區價值、社區關懷和社區認同三個測度;將社區網絡分為社區關系、社區參與和社區組織三個測度(朱蓓,2010)。也有學者將社區資本通過以下幾個因素綜合考察:對社區的參與、信任和安全感、鄰居間的聯系、家庭的聯系、社區規范、社會價值觀及其他因素,并對每種因素的測量通過設計一系列的問題進行調查(隋廣軍、蓋翊中,2002)。社區社會資本是一種群體視角的社會資本,社區居民間的交往頻率對提高社區的歸屬感具有重要作用,只有通過促進居民間的互動交往與信任,才能在整體上提升全社區的社會資本(張榮,2006)。學者對大家公認的測量維度進行整理分析,提出最常見的社區社會資本測量包括8個維度:參與地方性社團或組織、地方性社會網絡、非正式社會互動、信任、互惠、志愿主義、社會支持、社區凝聚力和社區歸屬感,然后建構了一個多維度的測量體系,形成社會資本測量量表,并對上海市市民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并檢驗數據的信度和效度,從而更精確了社區社會資本測量的維度與指標(桂勇、黃榮貴,2008)。社會資本有三個維度,分別是關系維度、結構維度以及認知維度。從社會網理論的視角出發,對鄉村社區中的人際關系互動網絡進行測量,將結構維度放進認知維度分析。認為關系維度社會資本主要測量群體互惠及義務關系的數量與信任度的強弱。認知維度社會資本則包括共同語言、共有敘事、社群認同感等指標(羅家德、方震平,2014)。根據研究目的并借鑒國內外已有的測量工具,建構城市社區社會資本的測量維度和指標,然后根據這些維度和指標設計相關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基于數據分析,得出五個社區社會資本的維度,即“社區感”“非正式社會互動”“互惠與支持”“參與社區社會組織”與“社區關系網絡”(方亞琴、夏建中,2014)。
(2)地區發展模式
1987年羅斯曼提出社區組織實踐的三大模式,其中地區發展模式是通過調動社區居民參與、互助合作,再借力上級政府和外界機構組織的協助和支持,鏈接社區內外資源,以實現解決社區問題并滿足居民需求目的的一種工作模式(徐永祥,2004)。地區發展模式關注社區內集體性問題;注意通過提高社區自治能力實現社區建設和發展。一般所介入社區的居民參與意識較低,缺乏解決社區問題的積極性和能力;注重過程目標的地位和重要性;特別重視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希望通過鼓勵社區所有居民的積極討論以進行民主決策,實現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地區發展模式較注重提升社區居民的參與、互惠合作、信任、歸屬感和責任感,而這些都是重要的無形資源,即社區社會資本。熟人社區重構更多依賴社區社會資本培育。
因此,本研究基于上述分析,試圖通過地區發展模式的介入,建立完善的社區網絡、社區信任和互惠規范,培育社區社會資本(奐平清,2010),進而達到熟人社區重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