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課程案例選編
- 中華女子學院MSW教育中心主編
- 3608字
- 2022-08-02 15:01:40
三、案例使用說明
(一)教學與訓練
1.理論知識
(1)社區、社區工作的內涵。
(2)社區工作的方法。
(3)社會工作的專業技巧。
(4)地區發展模式。
(5)社會資本理論。
(6)社會工作評估。
2.能力訓練
(1)學會如何根據社區具體問題,靈活設計介入策略和服務方案。
(2)學習如何在服務方案中融入社會工作價值理念。
(3)學習社會工作專業技能方法的運用。
(4)學習如何對服務過程進行反思和調整服務方案。
(5)學習如何對服務效果進行過程評估及結果評估。
(6)學習運用社會資本理論視角全面分析社區資源、優勢以及問題等。
(7)學習將個案工作、小組工作以及社區工作方法有機整合,靈活運用。
(8)學會對社會公正的思考以及社會工作專業本身的反思。
3.價值觀討論
(1)社區工作者的專業技能是在實踐—反思—實踐中不斷提升的。
(2)社區工作者不是專家,不是僅給社區居民提供服務,而是與社區居民同行,共同商議解決社區問題。
(3)社區的點滴改變是一個過程,需要運用社會工作的多種專業方法不懈努力才能實現。
(4)社區發展最終要依靠社區自身的力量與資源,而不是僅依靠外部力量與資源解決社區問題。
(二)思考題
1.如何理解生人社會、熟人社區?
2.如何運用社會資本理論對超大城市商品房社區進行全面分析?
3.如何針對社區的發展現狀及需求,設計專業社會工作的介入方案?
4.本案例采用了何種社會工作介入策略?
5.請分析本案例中社會工作介入策略成功的方面及原因。
6.請分析本案例中社會工作介入策略暫時失敗的方面及原因。
7.結合本土實踐經驗,豐富和發展地區發展模式的理論與實踐。
(三)討論與分析
1.分析與知識點梳理過程
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將案例相關的材料,通過教師實現設計的提問邏輯引導和控制案例討論過程。該案例分析的基本邏輯是:
(1)S社區的社會資本水平較低,在關系網絡方面具體表現為鄰里熟識度不高,居民之間陌生感較強,且居民職業對鄰里熟識程度的影響較大,在外工作的居民熟識程度較家庭主婦處于更低水平。同時,社區組織尚需進一步發展,居民參與意識不強、社區參與行為較少,居民社區自治意識不強,自治意識的提高需外力推動。S社區的居民間及居民與社區組織間的信任程度均較低,在問卷的五個維度中,絕大多數居民選擇中間偏低維度,呈現出社區信任狀況的不盡如人意。社區居民間的交往程度較淺,大多選擇社區中的公共領域進行交往,小區廣場和公園為首選,說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仍有上升空間。該社區居民的互助意識較強,但較少居民將想法付諸實踐,互助行為不頻繁,說明社區規范的建立缺乏契機和動力,為社會工作介入提供思路。S社區大多數居民沒有社區自治意識,但認為應建立一定的社區公約,以此規范居民行為從而獲得更好的居住環境。
(2)制定社會工作干預目標時,在社會資本理論的指導下,梳理社區工作諸多模式后發現,地區發展模式與社會資本理論可適用于熟人社區構建:社會資本理論、熟人社區及地區發展模式都注重社區中良好關系網絡的建立,其中地區發展模式的目標包括社區網絡的形成、居民參與程度的提升、增強信任等。這與提高社區社會資本、構建熟人社區的理念十分契合。將主要采用地區發展模式,從促進社區關系網絡形成、社區規范建立及社區信任提高方面進行項目設計。
首先,S社區鄰里熟識程度較差,所以從公共空間交往入手開展社區活動,計劃開展社區消夏晚會類活動。設計一系列家庭親子活動。一方面可促進家庭乃至社區居民良好溝通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居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有利于增強居民間相互熟識,促進熟人社區的構建。
其次,為促進社區規范的建立,從提高居民自治和互助行為入手設計活動。主要開展科技手工制作和環保制作類活動,幫助居民在制作中與他人交流,遇到困難時鼓勵居民相互幫助。社區組織是形成規范的良好平臺,將在挖掘和培養社區精英方面努力,在項目中設計部分技能提高類活動,從而培養居民的社區參與能力,為社區組織建立儲備人力資源。
最后,社區信任感的培育是一個長期過程,當居民建立起較好的關系網絡和互助規范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會更加深入,人與組織間的互動也會更加頻繁。一方面在項目中設計提高居民溝通能力的講座類活動,以此提高居民交往中行為的可預見性;另一方面在項目即將結束時為居民長期交往創造條件,將項目的最后一場活動確定為睦鄰卡的發放,為居民提供聯系的紐帶,以便在項目結束后為社區信任感的提升提供良好平臺,維持項目介入效果。
通過以上社區活動,社區社會資本將不斷積累,鄰里間的熟識程度、互助水平、自治能力和信任程度將不斷提高,居民的關系網絡和規范不斷形成,而熟人社區在這一過程中也將逐步構建。
(3)運用何種評估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半結構訪談法在社區工作介入后對居民進行資料收集,獲得居民對項目活動的真實感受,從細節中發現問題并發掘更具新意的資料。訪談集中在介入后期進行,不僅可了解社區社會資本的真實情況,還可了解居民對熟人社區構建的真實需求。在服務實施階段,積極同居民交流溝通,訪談是貫穿整個社區工作介入過程的,因為從訪談中可得到居民對社區活動的真實反饋,根據訪談結果社會工作者還可不斷改進工作方案,不斷優化介入效果。
2.理論依據
(1)社會資本理論
社會資本理論最初由布迪厄在1980年正式引入社會學,他認為社會資本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資源,個人從這種資源中可以受益的大小取決于實踐者能力的強弱。社會資本與社會關系所組成的網絡有關,且具有制度化的特點。布迪厄的觀點通常被看作對微觀層面社會資本的解讀(石磊,2014)。布迪厄認為社會資本不是單一體,根據功能可將其分為許多種,但它們彼此之間擁有兩個共同之處,其一是包括社會結構中的許多方面,且對結構中人們的行為是有利的;其二是生產性的,可協助某些目標的實現(Bourdieu,1986)。科爾曼認為社會資本的功能有兩種,一是可促進個人和集體實現行動目標,二是在促進某些活動效果的同時會對其他活動產生損害(Coleman,1990)。學者認為科爾曼是從中觀層面對社會資本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解讀(石磊,2014)。普特南將社會資本理論運用到民主政治的研究中,指出社會資本的特征包括信任、規范和網絡(Putnam,1993),他的研究使社會資本理論得到學者的廣泛重視。
社區比國家、市場更能培育與利用人們傳統上形成的共同行為的激勵機制,如信任、團結、互惠、名譽、尊敬等(薩繆爾·伯勒斯、赫伯特·金迪斯,2003)。社會資本在促進社區治理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其一是增大居民之間接觸的可能性,其二是使社區居民的互動更加頻繁,其三是避免居民低水平“搭便車”式合作,促進高水平合作行為的產生(楊曉寅,2014)。這與熟人社區構建目的十分契合。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之間存在很大關聯性。社區作為一個綜合性極強的概念,不僅包括居住在此地的居民,還包括其中的公共設施以及富有信任和共同價值取向的人際關系,社會資本理論恰好可以支撐上述社區發展的要素。一方面,社區社會資本存量的多寡直接影響社區治理的效率和社區凝聚力;另一方面,社區作為社會資本的載體也對社會資本的增減起決定性作用,所以社區與社會資本間呈現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作用效果(馬文靜、布仁吉日嘎拉,2012)。
(2)地區發展模式
社區工作模式是經過大量社區工作實踐之后進行經驗總結,將社區工作各個要素進行科學的整合和組織,進而形成較穩定的模型和樣式。中國內地學者較為提倡的是杰克·羅斯曼的三種社區工作模式。1979年他提出了地區發展模式、社會策劃模式、社會行動模式三大工作模式。羅斯曼強調,這三種工作模式并不是獨立使用的,具有綜合運用、相輔相成的特點(周婧飏,2013)。
地區發展模式強調過程目標,旨在社區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注重居民能力的提升以及自我管理意識的提高。社會策劃模式注重專業人員的參與,通過專業的策劃,為社區中某一問題的解決提出具體方案,是問題導向型模式,強調問題的解決。社會行動模式則是西方廣泛運用的社區工作模式,它主要是通過游行、靜坐、罷工等形式開展,此模式常被美國的下層被壓迫者使用(馬慧,2017)。
在地區發展模式中,英國學者托馬斯將活動目標分為六種:促進社會網絡的建立、增加居民間的互動和交往、改善鄰里關系、居民和團體間重建緊密聯系、使居民認識到社區參與的重要性、居民對社區更加信任和投入(王思斌,2011)。本研究立足于地區發展模式的過程目標,通過過程目標的不斷實現從而增強社區社會資本,為熟人社區的構建奠定基礎。
學者將地區發展模式下的工作方法分為兩大類:其一是對社區居民進行發動、組織、行動的方法,其二是對社區的經濟和項目進行策劃、籌資、管理的方法。社會工作者為促進社區發展,一方面,應當多組織一些符合當地風俗習慣、居民參與積極性高的公益活動,以此來加強居民之間的聯系,同時在活動過程中要注意社區人才的挖掘。另一方面,應當在社區中成立興趣小組或互助小組,要使更多居民參與社區生活中就要借助社區中的特定事件,把廣大居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從而采取行動解決社區問題(徐永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