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6 格勞秀斯《戰爭與和平法》

威斯特伐利亞公會(公元1618—1648年)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在國際關系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志著國際法發展的新階段——近代國際法開始形成。格勞秀斯(Hugo Grotius)的《戰爭與和平法》于1625年的出版與威斯特伐利亞公會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具有同等的意義,該書也是第一部有完整體系的國際法著作。[1]這部著作出版后,立即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其影響之大,被認為“除了圣經以外,從來沒有另外一部書,對人類的思想和事務發生過這樣巨大的影響”[2]

格勞秀斯是17世紀荷蘭法學家、古典自然法學派主要代表者之一,被公認為“國際法之父”。他自幼聰慧,有“神童”之譽,15歲入大學攻讀數學、哲學和法理,16歲就隨著當時的國務活動家巴尼威爾特代表荷蘭出使法國,被當時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稱為“荷蘭的奇跡”,歸國后榮獲奧爾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并在海牙擔任了律師職務。20歲時,他被任命為官修《荷西戰史》總編輯。32歲時,他作為荷蘭外交使團的一員出使英國參加談判,聯合英國共同反對西班牙的海上霸權。回國后不久,他因卷入當時的政治與宗教沖突而被捕入獄,三年后在他妻子的幫助下越獄成功逃亡法國,開始了流亡生涯。1634年,格勞秀斯被瑞典任命為駐法國全權公使,后回到瑞典。格勞秀斯的主要法學著作有《戰爭與和平法》《論海洋自由》《捕獲法》和《荷蘭法律導論》。

《戰爭與和平法》的撰寫始于1622年,當時格勞秀斯正流亡法國,他前后花了近兩年的時間來進行這部傳世之作的寫作。在這本書中,格勞秀斯系統地論述了國際法的主要內容,界定了國際法的全部范圍。格勞秀斯把國際法從神學桎梏中解放出來,使之根植于近代自然法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立的法律部門,從而對世界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關系問題的處理產生了重大影響。這是一部近代國際法學的奠基著作,它的社會價值和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其學術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戰爭與和平法》一書最早于1625年在巴黎出版,當時是拉丁文版,后來又出現了英、法、德、荷蘭文等多種版本。在1983年格勞秀斯四百周年誕辰之際,《戰爭與和平法》的拉丁文及其他各種文本估計達到了112種。本書現在流行的主要版本是由弗朗西斯·W.凱爾斯(Francis W.Kelsey)翻譯的英文本,全書由導論和正文三卷共五十六章組成。20世紀30年代,中國學者岑德彰將其“導論”譯成中文,稱為格勞秀斯《國際法典》,后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戰爭與和平法》由四部分構成,分別是導論、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

導論闡述了本書的核心思想,介紹了本書的寫作動機、內容結構、論證方法和引證來源,闡明了格勞秀斯的法學觀點和國際法基本理論。

第一卷分為五章,主要論述戰爭是否合乎正義,并解釋主權的意義;論述戰爭與非正義戰爭、公戰與私戰的區別;論述何種國民、何種君主享有全部主權,何者享有一半主權,何者能轉讓主權,何者不能轉讓主權;最后論及國民對于君主的權利和義務。

第二卷分為二十六章,所占篇幅很大,幾乎達到全書的二分之一。本卷系統論述了戰爭的起源;何謂公物,何謂私產;何謂對人的權利,何謂所有權的義務;何謂君主繼承法;何謂公私誓言;何謂損害賠償;何謂使節的尊嚴;何謂死者掩埋權;何謂刑罰的性質。

第三卷分為二十五章,是對實際戰爭中的“正義性”的闡述,涉及戰爭中的合法行為及和約等問題。本部分集中探討了自然法和國際法所許可的各種交戰手段、戰爭的結束和與戰爭有關的各種協定以及中立者的權利義務等,并提出和確立了戰時人道主義思想。

《戰爭與和平法》一書原意是根據自然法來闡明戰爭的動機、方式和結局等關系。對于實際戰爭中的各種復雜情形,他提出了許多合乎自然法的人道主義的看法,比如,自衛戰爭是適合自然法的,還有在一定條件下,人民反對統治者的戰爭是合理的。同時,他也注意到,在戰爭時期各國之間必須制定一種彼此都能適用的法則,借以維護各國的主權、派遣使節、簽訂條約以及保護非戰爭人員的權利等。

格勞秀斯從國際法的角度,并不認為戰爭都是不正當的。如果戰爭是為和平而戰,他認為那就是正當的戰爭。因為人人生來都有自衛權,所以士兵到了非殺人不能自衛的時候,就是殺人也不為犯罪。格勞秀斯并不反對一切戰爭,只反對無理由的戰爭,并不主張用不抵抗主義來消滅戰禍,而主張用抵抗主義來消滅戰禍。歸根結底,格勞秀斯并不是不要戰爭,只是不要不合理的戰爭。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了有關正義戰爭的著名理論。按照他的觀點,如果沒有法庭對爭執的問題做出裁決,戰爭作為獲得正義的手段是可取的。當然,這類案例大多數屬于國際糾紛,如各殖民地對西班牙的反抗。爭執一方可以用武力保衛自己的財產和權利,奪回屬于自己的東西,或者懲罰犯罪。因此,戰爭實質上是由于缺乏能夠處理該案的法庭而訴諸武裝部隊進行的訴訟。

這本巨著還提出其他一些概念,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格勞秀斯的自然理論,盡管這種理論有許多矛盾之處,但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格勞秀斯認為自然法不論是對國際的還是國內的一切社會組織都是首要的,“自然法是真正理性的命令,是一切行為的善惡的標準”。無論是國內法還是國際法都根源于自然法,因為一切法律的淵源都是理性。[3]這就把他原先的法學理論發展成為比較一般的理論,這種理論不僅分析和闡明了國際正義的條件,而且也分析了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換言之,他的書既是一部國際法的著作,也是一部社會學的著作。


[1] 郭成偉主編:《中外法學名著指要》,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94頁。

[2] [英]勞特派特修訂:《奧本海國際法》,上卷,第一分冊,王鐵崖、陳體強譯,商務印書館1971年版,第63頁。

[3] 張宏生主編:《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玛县| 安溪县| 宁德市| 石门县| 田东县| 四会市| 宜阳县| 乌兰县| 得荣县| 铅山县| 固原市| 泰宁县| 张家川| 来凤县| 永吉县| 澎湖县| 西青区| 宜章县| 西和县| 博爱县| 昌江| 长垣县| 沙洋县| 子长县| 嘉兴市| 玉门市| 汾阳市| 麻江县| 鞍山市| 宣威市| 壶关县| 金沙县| 延安市| 瓮安县| 收藏| 永川市| 鄯善县| 忻城县| 禄丰县| 华池县| 澄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