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產訴訟案件裁判規則與管理人實務
- 高美麗編著
- 2705字
- 2022-07-29 16:23:46
本章小結
破產無效行為是指對債務人所為的有損債權人整體利益的在法律上認定為不發生法律效力的行為。我國的破產無效行為制度是對債務人主觀惡意明顯、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和社會公益的行為進行規制。無效行為制度的目的在于在私法自治和社會利益之間尋找一種平衡,來維護社會利益、行為人利益、相對人利益和第三人利益。[12]
無效行為與破產法的可撤銷行為在實踐中的具體情形存在一定相似性。兩者相較而言,無效行為是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與可撤銷行為相比,債務人實施無效行為的主觀惡意更大,對債權人權益的損害一般來說也更大。
從時間上看,對于符合《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三條的無效行為并不要求發生在特定期限內,對于《企業破產法》第十六條的行為要求發生在破產受理后;撤銷權的行使,以破產受理前一年內發生的行為為前提。從檢索的案例來看,《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的兩項行為從表現形式上與《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一條的情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對于無償轉讓財產的表現形式。因此,從行為發生時間可以較為明顯地區分法律條文的適用。
從訴訟主體的角度兩者也不盡相同,無效行為法律確定了管理人的訴訟主體地位,但對于債權人是否可以提起訴訟,并未明確規定;而撤銷權除了在法律上確定了管理人的訴訟主體地位,在司法解釋中明確了在管理人未提起撤銷權訴訟的情況下,債權人也可提起撤銷權之訴。
無效行為是法律上確定不發生效力的行為,當事人之間不因此而存在權利義務關系,并且無效行為自始無效,不因當事人的承認、除斥期間、訴訟時效的經過或者無效原因的消滅而成為有效。
在司法實踐中,無效行為,無論是《企業破產法》第十六條規定的受理后的個別清償,還是第三十三條規定的隱匿、轉移財產以及虛構、承認不真實的債務,均有各種具體表現方式。我國作為成文法國家,很難將實踐中存在的各種具體情況都在法律和司法解釋中完全列舉。
管理人在調查債務人企業是否存在符合《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三條的逃避債務行為時,應當注意:第一,無效行為具有多種表現方式。因為對于中介機構來講,破產之外的訴訟案件與破產無效行為案件對其履職要求不同。一般的訴訟案件,均為當事人等利益相關方有訴訟需求后聘請律師作為訴訟代理人,但破產無效行為案件卻要求作為管理人或管理人成員的中介機構主動調查和發現。這就要求管理人對實務中各類無效行為的具體表現方式有深入了解,才能在調查過程中敏銳地進行識別,明確需要追回的債務人財產,保障債務人財產最大化。第二,聘請專業審計機構對逃避債務及個別清償的行為進行專項審計,從企業賬冊中尋找轉移財產的線索,管理人參考審計的調查結果,結合法律規定進行再次判斷。第三,管理人發現確實存在逃避債務情形的,向相對方發函溝通,主張該行為無效,要求相對方返還債務人財產,必要時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四,債權人在管理人不提起行為無效之訴的情況下也可能提起訴訟,管理人需要審慎履職,認真調查,以免被債權人提出管理人未能盡職履職的異議,甚至訴訟。對于進入破產程序后符合《企業破產法》第十六條規定的個別清償行為,應嚴格界定時間范圍,與破產前的個別清償行為相區分,并可主張債權人占用資金期間的利息。第五,由于宣告債務人的行為無效將對債務人在破產前的交易安全產生很大影響,因此,管理人對行為無效的認定必須慎重。只有在債務人以逃避債務為目的,實施《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的兩項行為,并且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情況下,才能宣告該行為無效。
[1] 二審案件詳見(2017)冀11民終2123號。二審法院認為,股東高某某以報銷費用的名義核減的債務沒有依據,缺少真實的票據,采購玉米也缺乏真實的交易,還款異常,屬于虛構債務、減少B公司資產的行為,應自始無效。因此,一審認定并無不當,依照《企業破產法》的相關規定,應由破產管理人依法予以追回,列入破產財產。故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2] 二審案件詳見(2017)京民終62號。二審法院認為A公司的上訴理由均不成立,不予支持其上訴請求。故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3] 再審案件詳見(2019)最高法民申4896號。再審法院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第二十三條第三款規定的“管理人不予追收”的對象,應理解為歸屬于債務人且可用于清償其債務的財產。本案中,E公司擁有的會計資料對于E公司的債權人而言,不具有直接實現其債權的價值。且瑞新公司一審提交的《E公司管理人工作報告》載明,管理人已向中國建材公司要求提供E公司的相關財務資料,故本案不存在上述“管理人不予追收”的情形。因此二審裁定處理結果正確,裁定駁回再審申請。
[4] 二審案件詳見(2017)京民終62號。二審法院認為A公司的上訴理由均不成立,不予支持其上訴請求。故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5] 對應《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條,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6] 二審案件詳見(2017)桂02民終3523號。二審法院認為劉某某把企業的資金轉入自己賬戶的行為,屬于《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三條第(一)項的轉移財產行為。由于金錢屬于種類物,劉某某提交的領(借)款單及收條即使有原件,也只是劉某某轉移錢款后的另外的行為,不能確定與轉移的錢款有關,也不能否認劉某某轉移財產的違法性。故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7] 蔣黔貴:《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釋義》,中國市場出版社2006年版。來源:http://www.pkulaw.cn/CLink_form.aspx?Gid=78895&Tiao=33&km=siy&subkm=0&db=siy。
[8] 二審案件詳見(2017)桂02民終3523號。二審法院認為劉某某把企業的資金轉入自己賬戶的行為,屬于《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三條第(一)項的轉移財產行為。由于金錢屬于種類物,劉某某提交的領(借)款單及收條即使有原件,也只是劉某某轉移錢款后的另外的行為,不能確定與轉移的錢款有關,也不能否認劉某某轉移財產的違法性。故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9] (2018)浙01民終10002號請求確認債務人行為無效糾紛二審判決書。
[10] 再審案件詳見(2017)蘇民申1416號。再審法院認為,《企業破產法》第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債務人對個別債權人的債務清償無效。”本案中,A公司認可B公司2015年5月5日清償案涉貨款債務,顯然在法院受理B公司破產申請之后。因此,無論A公司當時是否知曉法院指定B公司為管理人,也無論B公司管理人是否認可B公司已向A公司清償案涉債務217746.74元,均不影響案涉債務清償依法應認定無效。因此裁定駁回再審申請。
[11] 對應《民法典》第二百零一條,按照年、月、日計算期間的,開始的當日不計入,自下一日開始計算。
[12] 郭海寧:《破產無效行為研究》,載《社科縱橫》2011年6月第2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