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五”普法案例教程
- 法規應用研究中心
- 859字
- 2022-07-29 17:21:01
案例12:行政不作為認定分析
——某公司不服省工商局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案
案情
2018年4月18日,甲公司向某市工商局舉報,請求查處乙公司的違法行為。7月18日,甲公司致電市工商局要求給予正式書面答復,該局工作人員回答:“經本局法制科研究,認為舉報人反映的問題屬于股東之間的經濟糾紛,不屬于本局管轄范圍。”甲公司認為市工商局不履行法定職責,對此不服,于7月22日向省工商局提出行政復議申請,請求責令市工商局履行職責。省工商局認為,市工商局已經將處理結果口頭告知了甲公司,不屬于不履行職責的不作為行為。9月11日,省工商局作出行政復議決定,駁回了甲公司的復議請求。
評析
本案雙方爭議的焦點是市工商局在履行職責過程中是否存在行政不作為。
簡單來說,行政不作為是指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以消極的行為方式違反行政作為的法定職責的行政行為。構成行政不作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行政主體具有作為的法定職責;二是行政主體原本具有作為的可能性;三是行政主體最終沒有履行法定職責。根據《行政復議法》第6條第8-10項的規定,行政機關未依法履行職責,構成行政不作為,屬于行政復議的范圍,行政相對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
實踐中,申請人認為行政機關不作為,一般基于以下理由:(1)在法定期限或合理期限內不予答復。行政機關在接到當事人的請求后不予答復,以及在行政程序開始之后一定期限內無任何結論性意見告知當事人,均可能構成行政不作為。(2)拒絕履行,即明確答復不履行,如行政機關在接到當事人的請求之后作出不予受理的決定。(3)部分履行,即行政機關沒有完全履行法定職責。
行政復議機關在審理行政不作為行政復議案件中,要對被申請人是否具備相應法定職責進行審查,這是判斷被申請人是否存在行政不作為的前提。本案中,甲公司舉報要求市工商局查處乙公司的違法行為。經調查研究,市工商局認為甲公司反映的問題屬于股東間的經濟糾紛,不屬于市工商局的職責范圍,并已告知甲公司。也就是說,市工商局經審查已經排除了自己有此職權,而且已向甲公司作出答復,所以行政復議機關認為市工商局不構成行政不作為并無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