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監督與界限:媒體侵權典型案例解讀與啟示作者名: 奚丹霓本章字數: 631字更新時間: 2022-07-28 11:03:48
法律分析及建議
在“福建某管家服務有限公司訴某晚報社、葉某民名譽權糾紛案”再審裁定書[最高人民法院(2015)民申字第2426號]中,最高人民法院將新聞報道侵權標準確定為“嚴重失實”而并非“精確一致”。在司法實踐中,不要求“精確一致”并不意味著一些關鍵的事實可以不與事實相符。
本案中,《A日報》在標題及報道中使用了“實施了剽竊行為”“未經允許擅自采用他人資料發表論文”的表述,《B報》則在標題中使用了“盜用數據” “擅自使用某疾控其他研究團隊大量數據”的表述,而事實情況是邵某某并無剽竊或盜用他人數據行為,沒有擅自使用他人資料或數據,只是“未經審批擅自使用國家數據庫”,報道內容與事實情況存在質的區別。同時,《B報》在“專家觀點”中以《某疾控某中心倫理審查委員會主任王某某:使用數據未經審批,違反規定》為副標題,邵某某提出王某某并未提出該觀點時,B報社在答辯中稱其是根據采訪內容得出的該標題,也即B報社對該關鍵事實并未調查核實即作出了導向性總結,實際上進一步強化了讀者對邵某某學術不端的認識。我們相信,如果上述媒體能夠對于這些關鍵的事實作深入的調查核實,就不會出現一系列傾向性的判斷或結論,至少會更加審慎地進行報道,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糾紛。
因此,盡管新聞媒體在新聞工作中不要求做到“精確一致”,但對于可能影響報道內容真實性的事實,尤其是涉及對報道對象負面評價的一些關鍵事實,都應該多方調查核實,確保與實際情況不存在出入,否則仍然可能被認定為“嚴重失實”,并最終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