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條文要義
- 薛長禮等
- 2978字
- 2022-07-26 11:52:00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立法目的】[1]
為了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于本法立法目的的規定。
【理解與適用】
一、加強安全生產工作
安全生產是關系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是黨和政府對人民利益高度負責的重要體現。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委政府務必把安全生產擺到重要位置,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樹牢安全發展理念,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風險防控,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切實把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實處。李克強總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壓實各層級各環節責任,嚴格安全監管執法,強化安全風險防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加強安全基礎能力建設,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2]自安全生產法2002年實施以來,歷經了2009年、2014年兩次修改,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2018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地方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責任制規定》,2020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等規范,國務院辦公廳分別于2016年、2017年印發了《省級政府安全生產工作考核辦法》《安全生產“十三五”規劃》等。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原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職責劃入應急管理部,其他有關安全生產的職能部門和職責也作了調整。綜合這些因素,本次修法意義重大。
關于“安全生產”,現行法律沒有對此作出明確界定。學理上,對“安全生產”理解的主要觀點有:一是認為安全生產是為預防生產過程中發生人身設備事故,形成良好的勞動環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動。[3]二是認為安全生產的“生產”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不僅包括各種產品的生產活動,還包括各類工程建設和商業、娛樂業以及其他服務業的經營活動。安全生產是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為避免發生造成人員傷害和財產損失的事故,有效消除或控制危險和有害因素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4]在實踐中,“安全生產”的外延不斷擴大,在生命安全方面,從狹義的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的職業安全、職業健康向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延伸;在財產安全方面,從狹義的生產經營單位及其從業人員的財產安全向全社會的財產安全延伸。安全生產不僅規制生產過程中的各類事故、傷害和危險,也規制經營活動中的各類事故、傷害和危險。
為了加強安全生產管理,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安全生產秩序,2002年我國制定安全生產法時確定的立法目的是“為了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發展”,2014年修改時對本條規定局部修改為了“為了加強安全生產工作”“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表述。
“徒法不足以自行”,安全生產管理理念的更新需要綜合機構的落實,明確綜合安全生產管理主體以及管理職責,完善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機制,是安全生產法的應有之義。自2002年安全生產法出臺至今,經過長期的探索,我國安全生產管理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機構改革后政府監管、生產經營單位負責的安全工作體制不斷完善。在此基礎上,本次修改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確了“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基本原則[5],明確了政府部門、行業自治組織以及生產經營單位管理層的安全生產職責,為加強安全生產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
生產安全事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頑疾,輕則造成財產損失,重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無論是財產損失還是人員傷亡,都會給個人、家庭、生產經營單位乃至社會秩序造成影響。因此,安全生產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事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是順利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條件和重要保障。
安全生產法于2002年出臺,其施行對預防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我國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2.71萬人,相較于2002年下降了80.6%,特大事故16起,相較于2001年下降了88.6%[6]。
盡管安全生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重特大事故仍有發生,總結各類生產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構建、完善減少和防止生產安全事故的制度、體制、機制,將其并納入安全生產法,是本次修法的重要目的。
本次安全生產法的修改強化了安全生產的預防管理,如明確了黨對安全生產的領導責任,明確要求加強安全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和安全生產能力建設,要求各類生產經營單位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加強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等,都是為減少和防止生產安全事故所確定的具體措施。
三、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旨在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生產經營活動必須保證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沒有安全作為基礎,生產經營活動無法正常進行,還會危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直接或者間接地造成財產損失。例如,2020年2月11日,位于遼寧省葫蘆島經濟開發區的遼寧某公司烯草酮車間發生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10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1200萬元[7];2020年5月23日,龍川縣麻布崗鎮違法建筑施工工地遠東花園發生1起模板傾覆坍塌較大事故,造成8人死亡、1人輕傷,直接經濟損失1068萬元。[8]
四、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我國已進入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階段。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萬億元,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我國已經形成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市場,已經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任務,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勞動年齡人口保持在9億人左右,國家整體創新能力、產業基礎、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9]以安全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需要安全生產法治的有力保障。雖然我國安全生產總體態勢良好,但仍存在長期積累的隱患集中暴露,新的風險不斷涌現的問題,需要通過修改法律進一步壓實各方安全生產責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發展與安全必須統籌兼顧。實踐表明,每一起重大、特大生產安全事故除了直接或間接地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外,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當地經濟的發展和正常的經濟秩序。因此,安全生產不僅和經濟發展不矛盾,而且是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必要條件。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落實安全發展理念更為緊迫,安全生產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越來越大,統籌發展與安全需要落實到各行各業。事實上,經濟發展貢獻大的行業往往也伴隨著較大的安全生產風險,如化工行業。統籌發展與安全,減少、避免安全生產事故,既可避免生產安全事故產生的直接或間接損失,更可推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健康發展。
總之,安全生產法的立法目的,在于落實安全發展理念,不斷完善安全生產制度,從制度上保證生產經營單位健康有序地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避免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一條、第五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第四十一條。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釋義
- 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理解與適用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含司法解釋)(一、二、三、四)
-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案例注釋版·第五版)
- 司法官僚
- 法醫告訴你
-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釋義
-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釋論:條文縷析、法條關聯與案例評議
- 監察機關101個職務犯罪立案標準與法律適用(圖解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案例注釋版(第五版)
- 中國法院2020年度案例:刑事案例四(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貪污賄賂罪、瀆職罪)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及司法解釋全書:含文書范本(2020年版)
- 中國法院2016年度案例:合同糾紛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適用指南與案例釋義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案例注釋版(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