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審判組織

第三十九條 一審審判組織

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人數,必須是單數。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

陪審員在執行陪審職務時,與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義務。

法律

1.《人民法院組織法》(2018年修正)

第29條 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由合議庭或者法官一人獨任審理。

合議庭和法官獨任審理的案件范圍由法律規定。

第30條 合議庭由法官組成,或者由法官和人民陪審員組成,成員為三人以上單數。

合議庭由一名法官擔任審判長。院長或者庭長參加審理案件時,由自己擔任審判長。

審判長主持庭審、組織評議案件,評議案件時與合議庭其他成員權利平等。

第31條 合議庭評議案件應當按照多數人的意見作出決定,少數人的意見應當記入筆錄。評議案件筆錄由合議庭全體組成人員簽名。

第32條 合議庭或者法官獨任審理案件形成的裁判文書,經合議庭組成人員或者獨任法官簽署,由人民法院發布。

第33條 合議庭審理案件,法官對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負責;法官獨任審理案件,獨任法官對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負責。

人民法院應當加強內部監督,審判活動有違法情形的,應當及時調查核實,并根據違法情形依法處理。

第34條 人民陪審員依照法律規定參加合議庭審理案件。

第35條 中級以上人民法院設賠償委員會,依法審理國家賠償案件。

賠償委員會由三名以上法官組成,成員應當為單數,按照多數人的意見作出決定。

第36條 各級人民法院設審判委員會。審判委員會由院長、副院長和若干資深法官組成,成員應當為單數。

審判委員會會議分為全體會議和專業委員會會議。

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根據審判工作需要,可以按照審判委員會委員專業和工作分工,召開刑事審判、民事行政審判等專業委員會會議。

第37條 審判委員會履行下列職能:

(一)總結審判工作經驗;

(二)討論決定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的法律適用;

(三)討論決定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是否應當再審;

(四)討論決定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重大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對屬于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進行解釋,應當由審判委員會全體會議討論通過;發布指導性案例,可以由審判委員會專業委員會會議討論通過。

第38條 審判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和專業委員會會議,應當有其組成人員的過半數出席。

審判委員會會議由院長或者院長委托的副院長主持。審判委員會實行民主集中制。

審判委員會舉行會議時,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或者檢察長委托的副檢察長可以列席。

第39條 合議庭認為案件需要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由審判長提出申請,院長批準。

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合議庭對其匯報的事實負責,審判委員會委員對本人發表的意見和表決負責。審判委員會的決定,合議庭應當執行。

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決定及其理由應當在裁判文書中公開,法律規定不公開的除外。

2.《人民陪審員法》(2018年通過)

第1條 為了保障公民依法參加審判活動,促進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制定本法。

第2條 公民有依法擔任人民陪審員的權利和義務。

人民陪審員依照本法產生,依法參加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同法官有同等權利。

第3條 人民陪審員依法享有參加審判活動、獨立發表意見、獲得履職保障等權利。

人民陪審員應當忠實履行審判職責,保守審判秘密,注重司法禮儀,維護司法形象。

第4條 人民陪審員依法參加審判活動,受法律保護。

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保障人民陪審員履行審判職責。

人民陪審員所在單位、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依法保障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

第5條 公民擔任人民陪審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二)年滿二十八周歲;

(三)遵紀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

(四)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

擔任人民陪審員,一般應當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第6條 下列人員不能擔任人民陪審員:

(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

(二)律師、公證員、仲裁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三)其他因職務原因不適宜擔任人民陪審員的人員。

第7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擔任人民陪審員:

(一)受過刑事處罰的;

(二)被開除公職的;

(三)被吊銷律師、公證員執業證書的;

(四)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

(五)因受懲戒被免除人民陪審員職務的;

(六)其他有嚴重違法違紀行為,可能影響司法公信的。

第8條 人民陪審員的名額,由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審判案件的需要,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確定。

人民陪審員的名額數不低于本院法官數的三倍。

第9條 司法行政機關會同基層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從轄區內的常住居民名單中隨機抽選擬任命人民陪審員數五倍以上的人員作為人民陪審員候選人,對人民陪審員候選人進行資格審查,征求候選人意見。

第10條 司法行政機關會同基層人民法院,從通過資格審查的人民陪審員候選人名單中隨機抽選確定人民陪審員人選,由基層人民法院院長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命。

第11條 因審判活動需要,可以通過個人申請和所在單位、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人民團體推薦的方式產生人民陪審員候選人,經司法行政機關會同基層人民法院、公安機關進行資格審查,確定人民陪審員人選,由基層人民法院院長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命。

依照前款規定產生的人民陪審員,不得超過人民陪審員名額數的五分之一。

第12條 人民陪審員經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命后,應當公開進行就職宣誓。宣誓儀式由基層人民法院會同司法行政機關組織。

第13條 人民陪審員的任期為五年,一般不得連任。

第14條 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合議庭審判案件,由法官擔任審判長,可以組成三人合議庭,也可以由法官三人與人民陪審員四人組成七人合議庭。

第15條 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合議庭進行:

(一)涉及群體利益、公共利益的;

(二)人民群眾廣泛關注或者其他社會影響較大的;

(三)案情復雜或者有其他情形,需要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的。

人民法院審判前款規定的案件,法律規定由法官獨任審理或者由法官組成合議庭審理的,從其規定。

第16條 人民法院審判下列第一審案件,由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七人合議庭進行:

(一)可能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社會影響重大的刑事案件;

(二)根據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提起的公益訴訟案件;

(三)涉及征地拆遷、生態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社會影響重大的案件;

(四)其他社會影響重大的案件。

第17條 第一審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原告或者被告、行政案件原告申請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的,人民法院可以決定由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合議庭審判。

第18條 人民陪審員的回避,適用審判人員回避的法律規定。

第19條 基層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需要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的,應當在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隨機抽取確定。

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需要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的,在其轄區內的基層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隨機抽取確定。

第20條 審判長應當履行與案件審判相關的指引、提示義務,但不得妨礙人民陪審員對案件的獨立判斷。

合議庭評議案件,審判長應當對本案中涉及的事實認定、證據規則、法律規定等事項及應當注意的問題,向人民陪審員進行必要的解釋和說明。

第21條 人民陪審員參加三人合議庭審判案件,對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獨立發表意見,行使表決權。

第22條 人民陪審員參加七人合議庭審判案件,對事實認定,獨立發表意見,并與法官共同表決;對法律適用,可以發表意見,但不參加表決。

第23條 合議庭評議案件,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人民陪審員同合議庭其他組成人員意見分歧的,應當將其意見寫入筆錄。

合議庭組成人員意見有重大分歧的,人民陪審員或者法官可以要求合議庭將案件提請院長決定是否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第24條 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本轄區實際情況,合理確定每名人民陪審員年度參加審判案件的數量上限,并向社會公告。

第25條 人民陪審員的培訓、考核和獎懲等日常管理工作,由基層人民法院會同司法行政機關負責。

對人民陪審員應當有計劃地進行培訓。人民陪審員應當按照要求參加培訓。

第26條 對于在審判工作中有顯著成績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跡的人民陪審員,依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27條 人民陪審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經所在基層人民法院會同司法行政機關查證屬實的,由院長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免除其人民陪審員職務:

(一)本人因正當理由申請辭去人民陪審員職務的;

(二)具有本法第六條、第七條所列情形之一的;

(三)無正當理由,拒絕參加審判活動,影響審判工作正常進行的;

(四)違反與審判工作有關的法律及相關規定,徇私舞弊,造成錯誤裁判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

人民陪審員有前款第三項、第四項所列行為的,可以采取通知其所在單位、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人民團體,在轄區范圍內公開通報等措施進行懲戒;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28條 人民陪審員的人身和住所安全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人民陪審員及其近親屬打擊報復。

對報復陷害、侮辱誹謗、暴力侵害人民陪審員及其近親屬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第29條 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期間,所在單位不得克扣或者變相克扣其工資、獎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人民陪審員所在單位違反前款規定的,基層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向人民陪審員所在單位或者所在單位的主管部門、上級部門提出糾正意見。

第30條 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期間,由人民法院依照有關規定按實際工作日給予補助。

人民陪審員因參加審判活動而支出的交通、就餐等費用,由人民法院依照有關規定給予補助。

第31條 人民陪審員因參加審判活動應當享受的補助,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為實施人民陪審員制度所必需的開支,列入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業務經費,由相應政府財政予以保障。具體辦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制定。

第32條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同時廢止。

司法解釋及文件

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合議庭工作的若干規定》(2002年8月12日 法釋〔2002〕25號)

第1條 人民法院實行合議制審判第一審案件,由法官或者由法官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人民法院實行合議制審判第二審案件和其他應當組成合議庭審判的案件,由法官組成合議庭進行。

人民陪審員在人民法院執行職務期間,除不能擔任審判長外,同法官有同等的權利義務。

4.《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2020年12月23日 法釋〔2020〕20號)

第294條 人民法院對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

5.《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若干問題的解釋》(2019年4月24日 法釋〔2019〕5號)

第1條 根據人民陪審員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的規定,人民法院決定由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合議庭審判的,合議庭成員確定后,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

第2條 對于人民陪審員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規定之外的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原告和被告、行政案件原告,在收到通知五日內有權申請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案件。

人民法院接到當事人在規定期限內提交的申請后,經審查決定由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合議庭審判的,合議庭成員確定后,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

第3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七日前從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隨機抽取確定人民陪審員。

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審判需要,從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候補人民陪審員,并確定遞補順序,一并告知當事人。

因案件類型需要具有相應專業知識的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的,可以根據具體案情,在符合專業需求的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隨機抽取確定。

第4條 人民陪審員確定后,人民法院應當將參審案件案由、當事人姓名或名稱、開庭地點、開庭時間等事項告知參審人民陪審員及候補人民陪審員。

必要時,人民法院可以將參加審判活動的時間、地點等事項書面通知人民陪審員所在單位。

第5條 人民陪審員不參加下列案件的審理:

(一)依照民事訴訟法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審理的案件;

(二)申請承認外國法院離婚判決的案件;

(三)裁定不予受理或者不需要開庭審理的案件。

第6條 人民陪審員不得參與審理由其以人民調解員身份先行調解的案件。

第7條 當事人依法有權申請人民陪審員回避。人民陪審員的回避,適用審判人員回避的法律規定。

人民陪審員回避事由經審查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確定遞補人選。

第8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前,將相關權利和義務告知人民陪審員,并為其閱卷提供便利條件。

第9條 七人合議庭開庭前,應當制作事實認定問題清單,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區分事實認定問題與法律適用問題,對爭議事實問題逐項列舉,供人民陪審員在庭審時參考。事實認定問題和法律適用問題難以區分的,視為事實認定問題。

第10條 案件審判過程中,人民陪審員依法有權參加案件調查和調解工作。

第11條 庭審過程中,人民陪審員依法有權向訴訟參加人發問,審判長應當提示人民陪審員圍繞案件爭議焦點進行發問。

第12條 合議庭評議案件時,先由承辦法官介紹案件涉及的相關法律、證據規則,然后由人民陪審員和法官依次發表意見,審判長最后發表意見并總結合議庭意見。

第13條 七人合議庭評議時,審判長應當歸納和介紹需要通過評議討論決定的案件事實認定問題,并列出案件事實問題清單。

人民陪審員全程參加合議庭評議,對于事實認定問題,由人民陪審員和法官在共同評議的基礎上進行表決。對于法律適用問題,人民陪審員不參加表決,但可以發表意見,并記錄在卷。

第14條 人民陪審員應當認真閱讀評議筆錄,確認無誤后簽名。

第15條 人民陪審員列席審判委員會討論其參加審理的案件時,可以發表意見。

第16條 案件審結后,人民法院應將裁判文書副本及時送交參加該案審判的人民陪審員。

第17條 中級、基層人民法院應當保障人民陪審員均衡參審,結合本院實際情況,一般在不超過30件的范圍內合理確定每名人民陪審員年度參加審判案件的數量上限,報高級人民法院備案,并向社會公告。

第18條 人民法院應當依法規范和保障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不得安排人民陪審員從事與履行法定審判職責無關的工作。

6.《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健全完善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工作機制的意見》(2019年8月2日 法發〔2019〕20號)

5.各級人民法院設審判委員會。審判委員會由院長、副院長和若干資深法官組成,成員應當為單數。

審判委員會可以設專職委員。

6.審判委員會會議分為全體會議和專業委員會會議。

專業委員會會議是審判委員會的一種會議形式和工作方式。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根據審判工作需要,可以召開刑事審判、民事行政審判等專業委員會會議。

專業委員會會議組成人員應當根據審判委員會委員的專業和工作分工確定。審判委員會委員可以參加不同的專業委員會會議。專業委員會會議全體組成人員應當超過審判委員會全體委員的二分之一。

三、職能定位

7.審判委員會的主要職能是:

(1)總結審判工作經驗;

(2)討論決定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的法律適用;

(3)討論決定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是否應當再審;

(4)討論決定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重大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通過制定司法解釋、規范性文件及發布指導性案例等方式,統一法律適用。

8.各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下列案件,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1)涉及國家安全、外交、社會穩定等敏感案件和重大、疑難、復雜案件;

(2)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等確有錯誤需要再審的案件;

(3)同級人民檢察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的刑事案件;

(4)法律適用規則不明的新類型案件;

(5)擬宣告被告人無罪的案件;

(6)擬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或者免予刑事處罰的案件;

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擬判處死刑的案件,應當提交本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9.各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下列案件,可以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1)合議庭對法律適用問題意見分歧較大,經專業(主審)法官會議討論難以作出決定的案件;

(2)擬作出的裁判與本院或者上級法院的類案裁判可能發生沖突的案件;

(3)同級人民檢察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的重大、疑難、復雜民事案件及行政案件;

(4)指令再審或者發回重審的案件;

(5)其他需要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案件。

四、運行機制

10.合議庭或者獨任法官認為案件需要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由其提出申請,層報院長批準;未提出申請,院長認為有必要的,可以提請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其他事項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參照案件提交程序執行。

11.擬提請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案件,應當有專業(主審)法官會議研究討論的意見。

專業(主審)法官會議意見與合議庭或者獨任法官意見不一致的,院長、副院長、庭長可以按照審判監督管理權限要求合議庭或者獨任法官復議;經復議仍未采納專業(主審)法官會議意見的,應當按程序報請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12.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案件,合議庭應當形成書面報告。書面報告應當客觀全面反映案件事實、證據、當事人或者控辯雙方的意見,列明需要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法律適用問題、專業(主審)法官會議意見、類案與關聯案件檢索情況,有合議庭擬處理意見和理由。有分歧意見的,應歸納不同的意見和理由。

其他事項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之前,承辦部門應在認真調研并征求相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提出辦理意見。

13.對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案件或者事項,審判委員會工作部門可以先行審查是否屬于審判委員會討論范圍并提出意見,報請院長決定。

14.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案件,審判委員會委員有應當回避情形的,應當自行回避并報院長決定;院長的回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

審判委員會委員的回避情形,適用有關法律關于審判人員回避情形的規定。

15.審判委員會委員應當提前審閱會議材料,必要時可以調閱相關案卷、文件及庭審音頻視頻資料。

16.審判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和專業委員會會議,應當有其組成人員的過半數出席。

17.審判委員會全體會議及專業委員會會議應當由院長或者院長委托的副院長主持。

18.下列人員應當列席審判委員會會議:

(1)承辦案件的合議庭成員、獨任法官或者事項承辦人;

(2)承辦案件、事項的審判庭或者部門負責人;

(3)其他有必要列席的人員。

審判委員會召開會議,必要時可以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等列席。

經主持人同意,列席人員可以提供說明或者表達意見,但不參與表決。

19.審判委員會舉行會議時,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或者其委托的副檢察長可以列席。

20.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案件和事項,一般按照以下程序進行:

(1)合議庭、承辦人匯報;

(2)委員就有關問題進行詢問;

(3)委員按照法官等級和資歷由低到高順序發表意見,主持人最后發表意見;

(4)主持人作會議總結,會議作出決議。

21.審判委員會全體會議和專業委員會會議討論案件或者事項,一般按照各自全體組成人員過半數的多數意見作出決定,少數委員的意見應當記錄在卷。

經專業委員會會議討論的案件或者事項,無法形成決議或者院長認為有必要的,可以提交全體會議討論決定。

經審判委員會全體會議和專業委員會會議討論的案件或者事項,院長認為有必要的,可以提請復議。

22.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或者事項的決定,合議庭、獨任法官或者相關部門應當執行。審判委員會工作部門發現案件處理結果與審判委員會決定不符的,應當及時向院長報告。

23.審判委員會會議紀要或者決定由院長審定后,發送審判委員會委員、相關審判庭或者部門。

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或者副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的,會議紀要或者決定抄送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辦事機構。

24.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決定及其理由應當在裁判文書中公開,法律規定不公開的除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阳市| 信阳市| 秭归县| 丹棱县| 林口县| 南漳县| 琼中| 万载县| 彰化县| 靖宇县| 临湘市| 河间市| 通化县| 闽侯县| 耒阳市| 铜梁县| 福安市| 阿克苏市| 尚义县| 阿拉尔市| 伽师县| 延安市| 新和县| 米脂县| 延吉市| 滨海县| 宁化县| 都安| 左贡县| 清新县| 金门县| 微博| 呼和浩特市| 民权县| 东辽县| 谢通门县| 珠海市| 桓仁| 蒲城县| 广水市|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