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物權編實務指引與案例解讀(上冊)
- 李顯冬 孟磊主編
- 7字
- 2022-07-26 12:01:54
第一分編 通則
第一章 一般規定
第二百零五條 【物權編的調整范圍】
本編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產生的民事關系。
【條文疏義】
本條基本沿襲《物權法》第二條之規定,首次采用了“本編”這一文字表達。
一、本條規定了物權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即物權法的調整范圍
《民法典》[1]物權編規定,其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財產關系,這就首次在立法上確認:物的歸屬和利用在現代社會是同等重要的,可以說,這是我國立法價值取向方面的重大改變,就此也再次奠定了我國民法物權編的財產基本法的地位。其表明物的歸屬和利用在現代社會的同等重要性。
民法是自然人和法人(特殊情況下可以是國家)對于物的支配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民法通則》及其他法律、法規中都有物權的相關規定,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和發展趨勢的需要出發,我國于2007年正式頒行了較為完備的《物權法》。傳統民法理論認為,我國物權法的調整范圍就是人對物的支配關系。這種支配關系,是在社會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過程中所發生的主體——人對于物的占有、使用、收益或處分的關系。物權法的調整范圍決定于其調整對象的特點。[2]
這里所謂物的歸屬即確定在民事法律關系上財產權益歸屬于誰,所有權既是商品交換的出發點,亦是這一交換的歸宿,在理論上自成了對物予以利用的法律前提。所以物權法調整物的歸屬關系,首先即確定物的歸屬原則,這自為物權法的重要內容。不論所有權人對其所有之物是自己使用還是交他人使用,都是對物的利用。物的利用自是對物擁有所有權的目的所在。如此,物權法調整因物的利用而產生的相互關系,要確定對物進行利用的規則,這自為物權法的重要內容。
二、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物權法
《民法典》物權編這一新的規定改變了傳統物權法以調整物的歸屬關系為核心的基本理論,確認了財產利用關系在物權法中的基本地位,堪稱是歷史的轉折。傳統的物權理論把維護所有權的絕對性和優勢地位視為自己的核心使命,在法律上賦予所有權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尊崇地位。故而,傳統的物權理論尤其注重財產的歸屬關系,維護權利主體對所有物的占有和支配,自然形成了物權法調整財產歸屬關系的理論概括。這種認識雖然申明了其對財產歸屬關系和所有權理論的根本立場,但是也因此局限了物權法的調整對象的范圍。
在傳統物權法中雖然通過他物權和占有制度對不可回避的財產利用現實予以相應的關注,但所有權人在依法設定他物權時,無論他物權人的權能多么廣泛,他物權人都不能享有對所有物的處分權,因而總是受到所有權人意志的制約;占有則不明身份地躲在所有權及他物權之后,這使得傳統物權法關于調整財產歸屬關系的表述,在本質上均在于將財產歸屬關系置于物權法之首,始終強調須將所有權作為解決一切財產流轉的起點和終點,故而容易造成將所有權的歸屬作為物權法永恒的價值追求的誤解。但是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之下,非所有人利用他人財產經營日益廣泛化和日常化,“用別人的錢來過好日子的人,才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財產合法有效利用無疑也就日益成了社會的基本問題,具有了獨立于財產歸屬的法律地位和意義。所以無論是原來的《物權法》,還是現在的《民法典》物權編,不僅要調整財產歸屬問題,還要調整財產利用問題。
尤其是在我國這樣一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統一的、獨立的財產利用制度是現代社會財產利用關系多元化、普遍化和公有制的共同要求,自然也成為現代物權法發展的必然趨勢。毋庸置疑,物的利用才是人們對物擁有所有權的最終目的所在。物權法調整因物的利用而產生的相互關系,要確定對物進行利用的規則,這也是物權法的重要內容。所以,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都適用物權法。[3]以所有權為中心的傳統物權法對現代社會所普遍存在的財產利用法律關系無能為力,用益物權適用范圍的有限性和權利內容的局限性使其無法擔任規范財產利用關系的使命,因為所有權人對其所有物無論自己使用還是交他人使用,都是對物的利用。
在司法實踐中,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物權編的解釋(一)》第一條的有關規定,因不動產物權的歸屬,以及作為不動產登記基礎的買賣、贈與、抵押等產生爭議,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的,法院均應依法受理。只有當事人已經在行政訴訟中申請一并解決上述民事爭議,且人民法院一并審理的除外。
三、物權法上的物具有其特定的內涵和外延
物權法上的物并非指自然界的一切客觀物質對象,其不僅具有自然屬性,還具有法律屬性。首先,物必須是為人們的感官所感覺的客觀實在。其次,物必須存在于人身之外。再次,物須為人力所能支配。最后,物須能滿足人們社會生活的需要。
適用本編所調整的一定是由物權意義上的物所產生的歸屬和利用之民事法律關系。物權作為一種財產權,是權利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一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由于物權是直接支配物的權利,因而物權又稱為“絕對權”;物權的權利人享有物權,任何其他人都不得非法干預,物權的義務人是物權的權利人以外的任何其他的人,因此物權又稱為“對世權”。在權利性質上,物權與債權不同。債權的權利義務僅限于當事人之間,如合同的權利義務僅限于訂立合同的各方當事人。債權是債權人具備要求債務人作為或者不作為的權利,而不能要求與其債權債務關系無關的人作為或者不作為。正因如此,債權被稱為“對人權”“相對權”。
物權作為一種支配權,其支配的對象自然必須明確,而其支配對象明確也就意味著被支配的物必須具有特定性和可公示性。物具有一定的外在形體固然有助于物的特定性和公示性,因為形體是人們慣常用以區分此物與彼物的基本標準之一,也是公示制度賴以存在的物質性基礎。但不言而喻,物的特定性與物的外在形體并不能完全畫上等號。后工業時代和知識經濟的來到,給財產概念帶來了許多新的內涵,除土地房產這些影響社會和個人總體財富的有體財產外,經濟學已愈益更多地研究未來性等諸多具有貨幣價值的財產,福布斯年度財富總量評比標準,很多都是貨幣財富的總和,包括公司資產、有價證券以及銀行存款等,這些財產按傳統物權法理論均是無“體”的財產,但無法否認其具有可支配的性質且其價值與有形財產的價值并無不同,商品交換也不存在任何障礙。不僅如此,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為整個人類的和諧發展,對自然資源和其他社會公共資源的利用亦須采取適當的監管措施,有關“準物權”等新的物權類型的立法,業已提上了人大立法議程。[4]
物權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所有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自己的物所享有的全面支配的權利。用益物權是指依法對他人的物所享有的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比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擔保物權是指為確保債務履行而設立的物權,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依法有權就擔保物的價值優先受償,比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需要明確的是,物權法并不一般性地調整所有的物之歸屬和利用關系,物權法只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財產關系,即所謂“民事關系”。按照法律部門的劃分,物權法屬于民法,調整橫向的社會關系;經濟社會管理活動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縱向關系,也涉及財產的歸屬和利用問題,但此類關系主要是由行政法和經濟法調整,故并不僅僅囿于物權相關法律調整的范圍之內。
【典型案例】
“流量”是否屬于民法上的物,能否受到物權法的保護[5]
——物權法的調整范圍
基本案情
2013年6月,劉某到中國移動甲分公司專營店辦理移動通信業務,在雙方簽訂的《移動業務受理單》中約定了業務類型,劉某辦理了一個20元150兆的上網流量包服務。當年8月劉某查詢發現7月尚未使用的92兆流量被清零。
劉某認為流量包的所有權、使用權即歸屬自己。中國移動在未有合同約定亦未提前告知原告的情況下,將本屬于原告的上網流量清零,侵犯其合法權益。
2014年2月,劉某對中國移動甲分公司提起侵權之訴,要求中國移動甲分公司返還其已購買但未使用的7月剩余上網流量92兆或現金補償;中國移動甲分公司停止對劉某購買的上網流量進行月底清零的侵權行為等訴訟請求。因無法律和事實依據,受理法院一審駁回劉某的訴訟請求。劉某不滿判決結果,認為一審判決認定事實錯誤,基本事實不清,向該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該案原、被告雙方圍繞“流量”是不是《物權法》規定的物、流量使用是否有時限限制、中國移動甲分公司在本案中是否存在過錯等焦點問題展開了激烈庭審辯論。
上訴人劉某認為,原審判決認為流量不具有物的特征,不能構成所有權的標的物是錯誤的。物,包括有形物和無形物。流量和電力等物一樣,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均屬于物,是無形物。劉某認為,本案所爭議的“流量”是一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無線電頻譜資源的廣泛利用而產生的名詞,原審判決簡單地將“流量”界定為一種計量單位,忽視了“流量”所依托的無線電頻譜資源及相關配套設備、設施等物權客體,未能充分認識并認定“流量”的物權屬性。因此,劉某認為,本案所爭議的“流量”,應當屬于我國物權法所保護的物權客體。《物權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本法。”一審法院判決錯誤。
被上訴人中國移動甲分公司答辯稱,流量是一個通俗意義上的網絡數據概念,用來指網絡數據傳輸與交換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流通量,也就是實際消耗掉的比特(bit)與字節(數據的基礎單位為比特,一個字節等于8個比特)。流量既不是有形物,也不是無形物,在本案中“流量”只是被用來量化手機上網服務的。
法院審理
二審法院經審理認為,“流量”的通常概念是指單位時間內通過特定表面的流體量,“手機流量”則是指手機上網時網絡數據傳輸與交換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流通量,也即單位時間內手機上網消耗掉的字節數(字節是網絡數據的計量單位),因此,本案中,從本質上說,“流量”自身只是一個用于計量的網絡數據概念,不具有物的特征,不屬于物權客體,也不能成為本案的侵權客體。
最終二審法院判決駁回劉某的上訴,維持一審原判。
案件評述
一、生活中“物”的概念范圍在不斷擴大
“流量”這個詞在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但是“流量”的定義到底是什么?它是否屬于物權法上的物或者屬于其他范疇?由此,《民法典》物權編第二百零五條所沿襲的《物權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的“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本法”中的物,涵攝的范圍有多大,值得我們深思,什么樣的民事法律關系適用物權法?本案對此有著典型的意義。
我們通常所說的上網流量的計量單位兆,是兆字節的簡稱。所謂字節(Byte)是計算機信息技術用于計量存儲容量和傳輸容量的一種計量單位。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我們生活中“物”的概念范圍也不斷地擴大,但是從法律層面如何進行界定還需要進一步探討。本案中的“流量”到底是不是物權法上的物?對此在認識上存在一定分歧。
通說認為,凡是存在于人身之外的,能夠滿足人們一定的社會需要而又能為人所控制和支配的自然物及人類創造物,都能稱為民法上的物。從這個意義上講,民法上的物的范圍將隨著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斷擴大而呈擴大趨勢。[6]物具有非人格性、能夠為人力所支配,具有獨立性、效用性、可支配性等特征。一種意見認為,流量不符合傳統物權客體的特征,其不具有獨立性,也不屬于自然力。《物權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套餐流量不屬于動產和不動產之列,也不屬于法律規定的作為物權客體的權利。因此有學者認為,流量并不是物權法上的物,不能作為物權的客體。[7]但是也有另一種意見認為,流量雖然無形,但并不影響其作為商品的屬性,其與電力、天然氣等商品一樣,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方便計量、便于控制,并給使用者帶來收益。隨著社會經濟和現代科技的發展,“物”早已不局限于有形、有體的范疇,只要具有法律上的排他支配或管理的可能性,都可以認定為“物”。因而湖南省常德市中級人民法院在法院評論中所持的觀點為:手機流量作為一種無形商品,消費者購買之后就對其享有相應的所有權或用益物權,可以對其進行自由支配。孫憲忠教授認為:物最重要的特性是,人身之外,為人力所能支配,并且有一定使用價值的物質資料,包括生產資料、生活資料,自然物、勞動產品,流通物、限制流通物,有體物及光、熱、電、氣等無體物。流量作為一種特殊的物,是完全符合上述民法上關于物的定義的。[8]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物權客體的范圍必將不斷擴張,因此,有學者主張以“財產”概念代替“物”的概念來指稱物權客體,以使物權客體具有更強的時代包容性。[9]但是流量在現階段是否可以列入財產作為物權客體還有待研究。在德國法中,財產權利客體的物不限于有體物,但作為法律意義上物權的客體僅限于有體物。由于流量無體無形的特點,以及由此造成支配方式上的特殊性,導致將其納入物權法客體予以規范存在障礙。[10]在刑法學界,董曉華教授秉持的觀點為:手機流量是由電信運營商生產并用于出售獲利的財物,雖然沒有具體的物質形態,但它具備了財物的主要特征。梁根林教授則說:網絡流量屬虛擬財產是確定無疑的。在實踐中已將流量作為財產進行交易且司法實務已將之作為財產權益認定的情況下,對流量進行法律屬性界定尤為重要。
民法學界上,近來有學者所持觀點是:我國現在類比有體物來保護網絡虛擬財產這種不同于“物”的新生事物。同時,也應該看到,網絡虛擬財產權利還要指向特定人的行為,雖然在權利人使用或享用其利益的角度表現出來的是類似于物權的特征,但是缺乏特定人行為的輔助,網絡虛擬財產權利是不能存在的。[11]法院在審理虛擬財產相關案件時也只是認定虛擬財產具有法學意義上的財產權性質。[12]
二、民事權利的發展演化從重“歸屬”轉向重“收益”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物權實現方式發生變化的情形下,所有權權能的重心移至收益權能,法律制度的作用在于保障所有權人安全地取得收益。當我們將傳統物權法的規則應用到新興財產形態時,顯得過時、顯得不配套、顯得難以容納等問題凸顯出來。有學者在探討數字文化商品的法律屬性時,將其權利性質界定為信息權這一新型財產權。將流量為客體的財產權納入信息權予以規范是妥洽選擇。[13]也有學者對物權法上客體提出構建,對物權立法提出一些意見。在物權調整范圍方面,物權法仍然規范有體物之物權,但也不排除將無形體之物權納入物權法調整范圍,因此,在物權制度設計上,我國更應當借鑒英美法的抽象不動產物權制度,應允許分散的各個主體對虛擬之物(權利)擁有自主支配權。將物化的權利及信息產品納入物權法保護、確立價值保護等均是我們物權立法應當予以考慮的內容。[14]
《民法典》總則編第一百二十七條所沿襲的《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可以說是立法上的一大進步。也有學者主張與其適用既有的法律制度創造太多的例外性解釋,使既有的權利體系分崩離析,破壞權利體系的內在邏輯結構,給物權和債權的二分體系帶來沖擊,不如正視虛擬財產權的特殊性及虛擬經濟蓬勃發展的現實,將虛擬財產的權利性質認定為一種新型的財產權,即“虛擬財產權”。[15]這兩種建議都值得我們思考,至于何者更適合中國現行經濟發展狀況,還有待于實踐的檢驗。
三、民法理論上尚有爭議的幾種特殊物體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東西作為民法上的物也存在爭議:
1.人體及人體器官在物權法上的地位
從維護人格尊嚴的角度出發,人在民法上只能是絕對受保護的主體,而不能是法律行為支配的對象,更不能作為物從而成為物權的客體。因此,要嚴格限制處分他人人體或人體的組成部分的行為。
人體不僅指人的肉體,從人身絕對受保護意義上看,殘疾人的假肢一旦結合于人體,就成為人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對人體的不可侵犯也包括對假肢的不可侵犯。以前世界各國法律許可的對人體的處分,一般只能是血液和被割去的毛發。此外,其他的人體器官移植或捐獻,只能是死因行為,即在主體死亡后才生效。而如今,隨著醫學的進步,在不妨害人的生命與健康的條件下,生前的器官移植與捐贈也受到法律的承認與保護,這就引起了人體器官是不是民法上的物的問題,需要認真研究。
一般觀點認為,被捐贈的器官一旦脫離人體,就成為民法上的物,但一旦重新結合為人體時就不再是物,捐贈者不可以享有對此“物”的返還請求權。
2.尸體在物權法上的地位
關于尸體是否為物,學說不一。有的學者認為,尸體為物,得以之為所有權的客體,但所有權的行使要受限制,即不得為使用收益等處分,而只能以埋藏、管理、祭祀為內容,且不能將其拋棄。尸體的所有權,屬于繼承人。有的學者認為,尸體雖為物,但不能成立所有權,因此不構成遺產、不能繼承,只不過是埋葬、祭祀、管理的標的,這是德國學者的通說。有的學者認為,尸體不是物,只是特定親屬埋葬權的標的,因為人的人格并不因死亡而完全消滅,死者的人格至少在尸體之上還存續。還有的學者認為,尸體是否為物不能純依理論來判斷,而應根據一國社會上一般人的心理予以判斷。以上諸種學說,均具有其合理的一面。其中,第一種為多數學者的通說并為外國立法例所采納。
3.企業在物權法上的地位
所謂企業,是指為實現某一經濟目的所組成的人與物的結合。屬于企業的有各種權利及財產,如土地、機器設備、貨物、專利、商標、技術與商業秘密以及企業與其雇員、顧客的關系等。總之,企業實際上是財產的總和,性質上屬于集合物。
根據一般原則,作為財產總和的企業不是獨立的權利客體,如進行處分,也只能對構成企業的各個財產分別進行。但在現代社會中,企業已經可以成為買賣合同或租賃合同的對象。例如,在我國的實務中,企業就可以成為買賣和租賃(承包)的客體。而在德國的實務中,聯邦法院的判決不僅承認企業的買賣,而且承認買賣企業的瑕疵責任,如果所購買的企業存在瑕疵,同樣可以適用《德國民法典》關于貨物買賣瑕疵責任的規定。
物的支配秩序,完全由物的利用所決定。由于作為集合物的企業的價值遠遠超過構成企業的物的單個價值之和,所以集合物成為交易客體在法律上是必然的,企業抵押和財團抵押等就是適例。不過,在承認企業可以成為交易客體或權利客體的同時,構成集合物的各個物的所有權(或物權)的存在也是可能的。
總之,民法上的物的范圍是不斷發展完善的,這一方面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與人們的思想觀念的進步密切相關。生產力的發展為我們人類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物質空間,而思想觀念的進步,特別是人的倫理觀念和經濟觀念的發展則使得對物的界定更加體現出人文關懷,更加有效率地服務于經濟建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