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百三十九條 【物權保護方式的單用和并用】

本章規定的物權保護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并適用。

【條文疏義】

本條基本沿襲《物權法》第三十八條,但在此基礎上作了修改,刪除了后半部分關于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宣示性的規定。

一、本條是關于物權保護的各種方式予以適用的規定

物權受到侵害的,當事人可以通過請求確認權利、返還原物、消除危險、排除妨害、修理、重作、更換、損害賠償等方式保護自己的權利。上述保護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并適用。

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害物權,除承擔民事責任外,違反行政管理規定的,依法承擔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宏觀上來說,法律對物權的保護可以分為私法上的保護和公法上的保護。物權的公法保護是指直接依據行政法、刑法甚至憲法這樣的法律來追究侵權者的責任,以達到保護物權人利益的目的。物權的私法保護是指直接依據民法這樣的法律,追究侵權者的民事責任,以達到恢復物權的完滿狀態的目的。這兩種保護方式在法律程序和責任性質上有很大的不同,公法保護主要是強制性規范的應用,具有懲罰性;私法保護則是任意規范的應用,具有補償性。雖然其存在不同,但兩者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配合、相互包容,共同對公民合法物權進行有效的保護。

二、物權保護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法律范疇

1.物權保護總體可分為公法保護和私法保護

公法保護就是刑法、行政法以及訴訟法對物權的保護。私法保護則是物權的民法保護。傳統民法理論對物權的保護主要有物權請求權和侵權請求權兩種保護模式。從法制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對物權民法保護的立法安排主要是:1987年施行的《民法通則》確立了與傳統物權請求權不同的侵權請求權的保護模式,2007年施行的《物權法》又提出了傳統的物權請求權模式,2010年施行的《侵權責任法》承襲了《民法通則》的侵權責任模式,2017年施行的《民法總則》才進一步完善了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

2.明確物權保護的立法安排以建立完善的權利救濟體系

面對我國如此復雜的或稱重復或交叉的立法規定,一方面使得物權保護在法律適用上產生了困難和分歧,另一方面也有違現代法制邏輯體系科學嚴謹的特點。于此民法典編纂的時代契機,《民法典》物權編之所以明確物權保護的立法安排,是因為要建立完善的權利救濟體系,是民法典編纂工作中的重要一環。

【典型案例】

所有權人偷盜自己業已出質之物權利人如何獲得法律保護[196]

——多重物權保護措施的綜合實驗

基本案情

2012年10月16日,宋某與王某口頭約定,由王某將10萬元借給宋某,宋某則將其牌號為贛EU××××的奧迪A4小轎車質押在王某處。借款到手后,宋某用預留的車鑰匙于同年11月30日在該市某酒店附近將質押給王某的奧迪A4小轎車秘密開走。當王某發現車子不見時,便詢問宋某是否將車子開走,宋某則予以否認,并謊稱該車可能是被銀行或車行開走。

2012年12月1日,宋某又將該車質押給樓某,借款12萬元,宋某將借來的兩筆款項大部分用于賭博。經鑒定,質押物奧迪A4小轎車的價值為人民幣24.3萬元,公訴機關以宋某涉嫌盜竊罪提起公訴。

法院審理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宋某盜竊他人財物,價值人民幣24.3萬元,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盜竊罪。被告人對主要事實如實供述,可認定坦白,依法可從輕處罰。依法判決被告人宋某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并處罰金5萬元。

一審判決后,被告人宋某不服,提出上訴。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案件評述

一、本案的觀點爭議

對被告人宋某秘密竊回由被害人王某占有的質押物奧迪A4小轎車是否構成盜竊罪存在爭議:

第一種意見認為,宋某的行為不構成盜竊罪。理由如下:

宋某與王某未按《物權法》的規定訂立書面質權合同,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口頭質權合同無效,被害人王某占有宋某奧迪車沒有法律依據,因此,宋某秘密將自己的轎車取回不構成盜竊罪。刑法理論通說認為,盜竊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公私財產所有權(所有權說),而本案中奧迪轎車在質押后只是轉移了占有,其所有權并未發生轉移,仍屬于宋某,宋某竊取的是自己的財物,不構成盜竊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宋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理由如下:

宋某與王某之間的口頭質權合同系在雙方真實意思表示的情況下訂立,且雙方均已經履行主要義務,該合同成立有效。被害人王某對質押物的占有受法律保護,宋某秘密將質押物竊走侵犯了王某的合法占有權和就質押物享有的優先受償權。我國傳統刑法理論將盜竊罪侵犯的法益限定為公私財產所有權,導致刑法保護的范圍過于狹隘,不利于發揮刑法保護法益的作用,在司法實踐中幾乎處于被拋棄的邊緣。

二、本案法律適用的啟示

本案雖然是一個刑事案件,但是它也從側面反映了法律對物權人的保護。這個案件可以給我們帶來以下幾點啟示:

1.物權法保護客體的廣泛性使其不能僅僅局限于所有權

用益物權人和擔保物權人的合法物權無疑也要受法律保護。

(1)限制物權限制了所有權

對于用益物權而言,雖然其僅僅具有對物的部分支配權利,但在其存續的時間和空間上,也存在對物的所有人和其他人的對抗和排斥。當他人的行為侵害用益物權人行使其權利時,用益物權人也可以提出請求排除妨害、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等訴訟請求。

(2)對于擔保物權可將其分為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分別討論

抵押權由于是不轉移對物的占有,所以其并不存在物的返還請求權。一般認為,抵押權人可以主張停止侵害請求權、恢復原狀請求權以及增加擔保請求權。與抵押權不同,質權和留置權的成立要以擔保物權人對物的占有為前提,所以一般認為,這兩種擔保物權的權利人是可以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的。

2.物權不能僅依賴物權法保護須實行綜合法律調整予以規制

例如,刑法中就規定有盜竊罪、搶劫罪、侵占罪等一系列對財產權益侵害而適用的罪名。所以對他人合法的物權進行侵害,如果損害后果達到一定程度的話,侵權人還要承擔公法上的責任。

本案中,宋某與王某之間的口頭質權合同系在雙方真實意思表示的情況下訂立,且雙方均已經履行主要義務,該合同成立有效。被害人王某對質押物的占有受法律保護,宋某秘密將質押物竊走侵犯了王某的合法占有權和就質押物享有的優先受償權。所以其不僅要承擔民法上的責任,也要受到刑法的嚴厲制裁。

《民法典》物權編第二百三十九條所沿襲的《物權法》第三十八條明確了物權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之間的相互關系。在物權遭受侵害后,受害人可以僅行使一項請求權,也可以合并行使兩項請求權。[197]受害人在行使不同請求權的同時可以依法選擇適用不同的保護方式,這二者并不矛盾。

三、此條規定旨在于行為規則與結果規則之間達到平衡

確立同一物權違法行為的公法責任與私法責任,明確財產規則和禁易規則的行為結果,規定責任規則的適用條件,增設懲罰性責任規則,賦予禁易規則以結果性規定,從而提升物權保護規則的整體效率。[198]

在我國法上,物權請求權與侵權責任形式存在重復,《民法典》物權編第三章“物權的保護”中有物權請求權的內容,而總則編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的侵權責任形式中也包含物權請求權的內容。我國學界的觀點中,也有很多人認為物權請求權可以納入侵權責任形式之中。所以這些學者認為,我國的侵權責任法應該獨立出債法,從而完善民法典體系和醇化債法。

但是,實際上這種觀點仍有值得反思之處。物權請求權的獨立價值,應該從物權的權利劃分和物權本身的性質中去尋找。當權利科學發展到請求權的階段時,權利自身成為第一位,通過訴來實現和保護權利成為第二位。但是,相較于之前權利與訴訟是融為一體的,請求權的法律技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物權的支配權性質與其支配狀態的可恢復性是物權請求權的存在基礎。

而且,物權的支配權性質與絕對權效力又往往融為一體、相互交織,在物權實際行使和對物權的理解中又是難以分開的。這樣就必然對物權請求權的性質在理解上造成分歧,不一致的理解實際上是理解的角度出現了偏差。物權請求權與侵權責任的確都能保護物權,但是它們的作用是在不同的層面上的,比較而言,物權請求權在保護物權上更具直接性,丟棄物權請求權的觀點反映出對民法請求權體系和請求權思維方式的欠缺。[199]

四、本案可否附帶民事訴訟的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曾指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重要訴訟制度。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經研究認為,為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在總結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附帶民事訴訟程序是必要的。因此,新的刑事訴訟法,對附帶民事訴訟制度進行了修改完善。修改后的附帶民事訴訟制度更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也更講理,更能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更能落實寬嚴相濟政策。對維護被害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對樹立司法權威和保障司法的統一,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因此,本案被告判處有期徒刑5年,并處罰金人民幣5萬元。說明其尚有經濟賠償能力,故而,本案應否正確理解并正確貫徹執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問題,就值得案涉法律工作者進行思考了。

1.附帶民事訴訟有利于及時充分地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參與本案刑事訴訟的法律人對被害人的物質損失了如指掌或相當清楚,如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附帶予以解決,不但便于損失的及時解決,也有利于及時安撫被害人。

2.附帶民事訴訟有利于對貫徹寬嚴相濟政策正確量刑

審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人民法院自應結合被告人賠償被害人物質損失的情況認定其所具有的悔罪表現,并在量刑時予以考慮。這在物質損失的賠償情況已為法定的量刑情節的情況下,沒有賠償損失情節,當然不予考慮,而如若賠償損失,量刑時即可有所體現。故在被告人賠償被害人物質損失的情況下,既然已是認定被告人悔罪表現的要素之一,可以影響到量刑。司法實踐中,賠償和不賠償是不一樣的,對于附帶民事訴訟已經調解或和解且取得被害人方諒解的,事實上都給予了從寬處理。[200]故可見,賠償被害人物質損失的情節作為被告人悔罪的一個具體體現,也有利于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所以,本案沒有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本案被告人也就難以被認定具有這一量刑情節。

3.附帶民事訴訟有利于案結事了,節約訴訟資源

一般情況下,被告人為了獲得較輕的量刑情節,除個別家庭經濟困難者外,都會有較高的賠償積極性。如此,不但可以滿足一些被害人的物質損失的正當要求,安撫了被害人,使矛盾得以化解;也有利于被告人可以減輕所受刑罰,就個案而言降低纏訴的情節。同時,由同一司法機關同一組織解決,輕車熟路,得心應手,避免重復勞動,當事人也不必受多次訟累,無疑節約了司法資源。

故而可以認為,本案如能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有其積極意義。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同時廢止。最高人民法院對相關司法解釋也進行了廢止或修改。本書收錄的案例均裁判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生效前,適用的是當時有效的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下文將不再對此進行提示。

[2] 錢明星:《我國物權法的調整范圍、內容特點及物權體系》,載《中外法學》1997年第2期。

[3] 張素華:《論我國物權法的調整對象與范圍——兼論物權法草案第2條》,載《法學評論》2006年第3期。

[4] 孫憲忠:《關于修改我國〈物權法〉的議案(征求意見稿)》,載中國法學網,www.iolaw.org.cn/showA,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2日。

[5] 參見劉某與中國移動甲分公司侵權責任糾紛案,載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 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9094a684-47f3-4201-af08-5cfeb7605e83&,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9日。

[6] 魏振瀛主編:《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頁。

[7] 方芳:《手機流量套餐月底清零合法性分析》,載《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8] 《我的手機流量我能做主嗎?》,載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o/091931839645.shtml,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2日。

[9] 李國強:《時代變遷與物權客體的重新界定》,載《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10] 季境:《互聯網新型財產利益形態的法律建構——以流量確權規則的提出為視角》,載《法律科學》2016年第3期。

[11] 李國強:《網絡虛擬財產權利在民事權利體系中的定位》,載《政法論叢》2016年第5期。

[12] 參見于某訴孫某泰虛擬財產買賣合同糾紛案,載法信網,http://www.faxin.cn/lib/cpal/AlyzContent.aspx?isAlyz=1&gid=C369367&libid=0201,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2日。

[13] 季境:《互聯網新型財產利益形態的法律建構——以流量確權規則的提出為視角》,載《法律科學》2016年第3期。

[14] 高富平:《從實物本位到價值本位——對物權客體的歷史考察和法理分析》,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15] 李巖:《“虛擬財產權”的證立與體系安排——兼評〈民法總則〉第127條》,載《法學》2017年第9期。

[16] 蔡麗華:《正確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載《經濟日報》2019年12月16日。

[17] 梅夏英:《物權法·所有權》,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97~116頁。

[18] 王利明:《試論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載北大法律信息網,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32423#m1,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日。

[19] 參見某省社會保險管理局與興大公司、賀某玲抵押權糾紛案,載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95f3c3e6-b00c-4bea-b1a5-a72001661fdc&KeyWord=%E6%88%90%E6%B0%91%E5%88%9D%E5%AD%97%E7%AC%AC1923%E5%8F%B7%E6%B0%91%E4%BA%8B%E5%88%A4%E5%86%B3,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日。

[20] 馬黎:《基于公平的考量:不動產善意取得的實踐分析與制度完善》,載《法律適用》2012年第4期。

[21] 薛波:《物權法基礎理論研究的新境地——評孫憲忠教授的〈中國物權法總論〉》,載《西部法學評論》2017年第4期。

[22] 馬黎:《基于公平的考量:不動產善意取得的實踐分析與制度完善》,載《法律適用》2012年第4期。

[23] 柯曉軍:《物權法平等保護原則之探析》,載《法制博覽城》2018年第12期(下)。

[24] 王利明:《物權法平等保護原則之探析》,載《法學雜志》2006年第3期。

[25] 參見丁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吉某某返還原物糾紛案,載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5ca4d9f3-3a79-4ffe-ba16-a9c50037d7a3&Key Word=%E5%90%89%E4%BF%8A%E5%B3%B0,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3日。

[26] 王利明:《試論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載《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27] 孫憲忠:《再論我國物權法中的“一體承認、平等保護”原則》,載《法商研究》2014年第2期。

[28] 參見付某華訴呂某白、劉某鋒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案,載法信網,http://www.faxin.cn/lib/cpal/AlyzContent.aspx?isAlyz=1&gid=C1311308&libid=0201,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9月9日。

[29] 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2016年第2輯(總第96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版,第145~149頁。

[30]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2017年第3期。

[31] 史尚寬:《土地法原論》(第五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75年版,第58~59頁。

[32] 梁慧星:《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附理由——物權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頁。

[33] 王全弟、佘軼峰:《非依法律行為的不動產物權變動研究——以實質主義登記立法為背景》,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34] 參見唐某訴楊某、汪某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載法信網,http://www.faxin.cn/lib/cpal/AlyzContent.aspx?isAlyz=1&gid=C1270364&libid=0201&userinput=%E4%B8%80%E6%88%BF%E4%BA%8C%E5%8D%96,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2日。

[35] 王利明:《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物權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頁。

[36] 解大勇:《土地制度與不動產登記》,載《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年第20期。

[37] 王立彬:《我國持續完善不動產登記制度優化營商環境》,載新華社,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9-03/09/c_1124214272.htm,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8日。

[38] 參見陳某華訴南京市江寧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不履行房屋登記法定職責案,載法信網,http://www.faxin.cn/lib/cpal/AlyzContent.aspx?isAlyz=1&gid=C998106&libid=0203,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9日。

[39] 現已失效,后文不再注明。

[40] 楊偉東:《繼承受遺贈強制公證的合法性和未來走向——以陳某華訴南京市江寧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不履行房屋登記法定職責案為分析基點》,載《法律適用》2015年第4期。

[41] 嚴之堯:《國家土地總規劃師: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載《經濟日報》2015年11月14日。

[42] 2017年12月29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簽署第78號國土資源部令,決定廢止《土地登記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40號)。

[43] 孫憲忠:《中國物權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220頁。

[44] 已于2017年12月29日廢止。

[45] 高圣平:《不動產權利的登記能力》,載《政治與法律》2014年第12期。

[46] 參見王某根、巳臺縣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行政復議案,載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8c99b4bd-857d-4b8f-954e-a97c0152dd76&Key Word=,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9日。

[47] 溫豐文:《土地法》,臺中洪記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52頁。

[48] 許明月、光志:《財產權登記法律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頁。

[49] 于海涌:《論不動產登記》,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頁。

[50] 譚啟平、卓潔輝:《論房屋所有權初始登記應提交材料的范圍》,載《現代法學》2011年第3期。

[51] 譚啟平、卓潔輝:《論房屋所有權初始登記應提交材料的范圍》,載《現代法學》2011年第3期。

[52] 參見郭某平與新安縣房地產管理局行政糾紛案,載河南法院裁判文書網,https://www.itslaw.com/detail?judgementId=4fb0c7e1-7626-4e6c-a2ad-a86d28ee8bc8&area=1&index=10&sortType=1&count=519&conditions=regulation%2B1000017165%2B13%2B%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7%89%A9%E6%9D%83%E6%B3%95%EF%BC%882007%EF%BC%89%E7%AC%AC%E5%8D%81%E4%BA%8C%E6%9D%A1,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0日。

[53] 現已失效,后文不再注明。

[54] 王亦白:《不動產登記審查的模式選擇和標準確立》,載《中國土地科學》2018年第11期。

[55] 朱巖:《形式審查抑或實質審查——論不動產登記機關的審查義務》,載《法學雜志》2006年第6期。

[56] 王亦白:《不動產登記審查的模式選擇和標準確立》,載《中國土地科學》2018年第11期。

[57] 陳華彬:《論編纂民法典物權編對〈物權法〉的修改與完善》,載《法治研究》2016年第6期。

[58] 參見王某明與滴卯區房地產管理處不履行法定職責案,載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5d56f68c-e6c5-466f-a53f-b421cbb03923&KeyWord=,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1日。

[59] 吳光榮:《不動產登記與不動產權屬確認的實體與程序問題研究》,載《法律適用》2014年第10期。

[60] 吳光榮:《不動產登記與不動產權屬確認的實體與程序問題研究》,載《法律適用》2014年第10期。

[61] 尹飛:《不動產登記行為的性質及其展開——兼論民法典編纂中不動產登記制度的完善》,載《清華法學》2018年第2期。

[62]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5)民一終字第151號民事判決書,載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website/wenshu/181107ANFZ0BXSK4/index.html?docId=523a25e98f264f82abc0 274f8dee7e6c,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0日。

[63] 現已失效,后文不再注明。

[64] 許德風:《不動產一物二賣問題研究》,載《法學研究》2012年第3期。

[65] 陳衛佐:《處分行為理論之正本清源》,載《政治與法律》2015年第7期。

[66] 王次寶:《新解處分原則中的“處分”》,載《河北法學》2014年第11期。

[67] 程嘯:《因法律文書導致的物權變動》,載《法學》2013年第1期。

[68] 費安玲:《論我國民法典編纂活動中的四個關系》,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5年第5期。

[69] 參見熊某倫與熊某偉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載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s://www.itslaw.com/detail?judgementId=4328a057-09be-4116-97d9-8be4c2864f58&area=1&index=2&sortType=1&count=2&conditions=searchWord%2B%E4%B9%B0%E5%8D%96%E5%90%88%E5%90%8C%E4%B8%8E%E7%89%A9%E6%9D%83%E5%8F%98%E5%8A%A8%2B1%2B%E4%B9%B0%E5%8D%96%E5%90%88%E5%90%8C%E4%B8%8E%E7%89%A9%E6%9D%83%E5%8F%98%E5%8A%A8,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0日。

[70]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頁。

[71] 羅昆:《締約方式發展與民法典締約制度完善》,載《清華法學》2018年第6期。

[72] 《擔保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當事人以本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的財產抵押的,應當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有人認為這一規定還是將合同效力與登記效力混為一談,但根據《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八條的規定,擔保法與本法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本法。故抵押作為物權設立行為之一,其登記效力也將與抵押合同本身相分離。

[73] 薛波:《物權法基礎理論研究的新境地——評孫憲忠教授的〈中國物權法總論〉》,載《西部法學評論》2017年第4期。

[74] 參見董某霞與王某爛物權確認糾紛案,載北大法寶,http://www.pkulaw.cn/Case/pfnl_a25051f3312b07f3ed84f7e8b2f706608f43b258aca4ce77bdfb.html,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1日。

[75] 江平主編:《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40頁。

[76] 耿林:《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的法政策研究》,載《清華法學》2017年第6期。

[77] 參見張某軍與閆某、袁某及高某峰申請執行人執行異議糾紛案,載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s://www.itslaw.com/detail?judgementId=a6a89665-1b22-48e9-9e9a-ac920f6c0414&area=1&index=3&sortType=1&count=35&conditions=searchWord%2B%E4%B8%8D%E5%8A%A8%E4%BA%A7%E7%99%BB%E8%AE%B0%E7%B0%BF%E7%9A%84%E6%95%88%E5%8A%9B%2B1%2B%E4%B8%8D%E5%8A%A8%E4%BA%A7%E7%99%BB%E8%AE%B0%E7%B0%BF%E7%9A%84%E6%95%88%E5%8A%9B,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1日。

[78] 郭明瑞:《關于物權法公示公信原則諸問題的思考》,載《清華法學》2017年第2期。

[79] 郭明瑞:《關于物權法公示公信原則諸問題的思考》,載《清華法學》2017年第2期。

[80] 參見賈某、劉某訴寅州市國土資源局政府信息公開案,山東省德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魯14行終62號。

[81] 費安玲:《公眾享有不動產登記簿查閱權》,載中國普法網,http://www.legalinfo.gov.cn/lfqy/2005-07/20/content_170351.htm,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1日。

[82] 孫憲忠:《不動產登記基本范疇解析》,載《法學家》2014年第6期。

[83] 趙發慶:《從〈物權法〉相關規定看不動產登記的服務功能》,載《地產》2019年第8期。

[84] 孫憲忠:《不動產登記基本范疇解析》,載《法學家》2014年第6期。

[85] 秦瑞基、李建偉、王洪堅、劉英、劉力銘、王明:《關于政府信息公開行政訴訟案件審理問題的調研》,載《山東審判》2015年第2期。

[86] 王利明:《構建統一的不動產物權公示制度——評〈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載《政治與法律》2014年第12期。

[87] 蔣英:《不動產登記資料查詢的主體探析》,載《住宅與房地產》2018年第6期。

[88] 劉桂敏:《個人隱私權與公眾知情權的沖突與選擇》,載《山東審判》2015年第5期。

[89] 張威:《不動產登記的查閱主體之淺論》,載中國法院網,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5/01/id/1530990.shtml,最后訪問時間:2015年1月9日。

[90] 李秀芬:《論隱私的法律保護范圍》,載《當代法學》2004年第4期。

[91] 路磊:《不動產登記資料的查詢主體探討》,載《山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11期。

[92] 金曼:《不動產登記資料的查詢主體研究》,載《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

[93] 李啟峰:《論我國不動產登記資料查詢制度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18年碩士學位論文。

[94] 高圣平:《政府信息公開視角下的不動產登記查詢規則》,載《法學》2015年第1期。

[95] 《國土資源部關于印發〈不動產登記操作規范(試行)〉的通知》(國土資規〔2016〕6號)。

[96] 文志敏:《房屋登記信息查詢與當事人隱私權保護》,載《中國房地產》2013年第9期。

[97] 梁嘉敏:《增強不動產登記檔案保密責任意識進一步筑牢檔案保密防線》,載《城建檔案》2019年第3期。

[98] 張民安:《關于民法典各分編(草案)的修改意見》,載360圖書館,www.360doc.com/content,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20日。

[99] 陳華彬:《論我國民法典〈物權編(草案)〉的構造、創新與完善》,載《比較法研究》2018年第2期。

[100] 程嘯:《不動產登記簿錯誤之類型與更正登記》,載《法律科學》2011年第4期。

[101] 參見馬某斌訴辰鄉市不動產登記局糾紛案,載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s://www.itslaw.com/detail?judgementId=15b13992-fcfd-48ed-b702-c0cf770951ad&area=1&index=2&sortType=1&count=3&conditions=searchWord%2B%E5%BC%82%E8%AE%AE%E7%99%BB%E8%AE%B0%2B1%2B%E5%BC%82%E8%AE%AE%E7%99%BB%E8%AE%B0&conditions=litigant%2B143802%2B1%2B%E9%A9%AC%E6%B5%B7%E6%96%8C,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1日。

[102] 孫憲忠:《不動產登記基本范疇解析》,載《法學家》2014年第6期。

[103] 孫憲忠:《物權法的實施》(第一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115頁。

[104] 參見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戊錫分行訴王某某等借款合同糾紛案,載北大法寶,http://www.pkulaw.cn/Case/pfnl_a25051f3312b07f31f11a4a96909a9e264f519d91c9bd1d1bdfb.html?match=Exact,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2日。

[105] 梁慧星:《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條文、說明、理由與參考立法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頁。

[106] 梁慧星:《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條文、說明、理由與參考立法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頁。

[107] 胡康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釋義》,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61~70頁。

[108]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物權法研究小組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條文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104頁。

[109] 孫憲忠:《中國物權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頁。

[110] 程嘯:《論抵押權的預告登記》,載《中外法學》2017年第2期。

[111] 參見吳甲與吳乙、沈某物權糾紛案,載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s://www.itslaw.com/detail?judgementId=184efec8-6ec4-4daa-98ba-bb717a495140&area=1&index=19&sortType=2&count=43&conditions=searchWord%2B%E8%99%9A%E5%81%87%E7%94%B3%E8%AF%B7%E7%99%BB%E8%AE%B0%2B1%2B%E8%99%9A%E5%81%87%E7%94%B3%E8%AF%B7%E7%99%BB%E8%AE%B0,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1日。

[112] 李明發:《論不動產登記錯誤的法律救濟——以房產登記為重心》,載《法律科學》2005年第6期。

[113] 杜曼:《房屋產權糾紛民行交叉訴訟研究》,載《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114] 王利明:《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物權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頁。

[115] 李昊:《不動產登記程序的制度構建》,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20頁。

[116] 梁慧星:《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頁。

[117] 王遠卓:《論民事法律事實的類型區分》,載《法制博覽》2013年第9期。

[118] 劉璐、高圣平:《解釋論視野下的不動產登記錯誤的司法救濟——從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交錯的視角》,載《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119] 王利明:《構建統一的不動產物權公示制度——評〈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載《政治與法律》2014年第12期。

[120] 劉加輝:《淺析混合過錯的歸責原則》,載中國法院網,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6/10/id/221767.shtml,最后訪問時間:2006年10月20日。

[121] 崔建遠:《民法分則物權編立法研究》,載《中國法學》2017年第2期。

[122] 曾哲、周澤中:《論過錯推定原則在行政不作為歸責中的適用——以“過錯客觀化”理論為介入點》,載《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8年第7期。

[123] 參見《財政部關于不動產登記收費有關政策問題的通知》 (財稅〔2016〕79號)。

[124] 參見黃某坤、鄭某娥等與定南縣不動產登記局房屋登記管理案,載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search?searchMode=judgements&sortType=1&conditions=searchWord%&searchView=text,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2日。

[125] 杜志紅:《論繼承登記公示催告制度》,載《法律科學》2017年第1期。

[126] 向明:《不動產登記費用制度研究》,載《法治研究》2010年第9期。

[127] 孟強:《論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的賠償責任——兼評〈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相關規定》,載《政治與法律》2014年第12期。

[128] 劉愛萍:《特殊動產物權變動中的疑難問題》,載《山東審判》2008年第1期。

[129] 參見靳某紅訴王某慶、第三人田某占執行異議之訴糾紛案,載北大法寶,http://www.pkulaw.cn/case/pfnl_a6bdb3332ec0adc4efc60a162d9c20de298ff675b4ae9490bdfb.html?keywords=%E7%8E%8B%E6%99%93%E5%BA%86%E3%80%81%E9%9D%B3%E4%B9%A6%E7%BA%A2&match=Fuzzy,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2日。

[130] 莊加園:《動產所有權變動中的“交付”》,載《環球法律評論》2014年第3期。

[131] 趙俊勞:《我國物權法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的解釋與完善》,載《法律科學》2017年第7期。

[132] 參見岳甲、郭丙執行異議之訴案,載北大法寶,http://www.pkulaw.cn/case/pfnl_a25051 f3312b07f345f89b3d9de411292888fb36ab773650bdfb.html?keywords=&match=Fuzzy,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2日。

[133] 現已失效,后文不再注明。

[134] 參見沈某與劉某買賣合同糾紛案,載北大法寶,http://www.pkulaw.cn/Case/pfnl_a2505 1f3312b07f3cec0387515066946583d9ace5d27d6b7bdfb.html?match=Exact,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2日。

[135] 已于2019年修正,后文不再注明。

[136] 崔建遠:《物權法視野下的指示交付》,載《法律適用》2014年第10期。

[137] 莊加園:《基于指示交付的動產所有權移轉——兼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26條》,載《法學研究》2014年第3期。

[138] 參見富甲集團與中丙公司、茍乙公司所有權確認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2016)最高人民法院申1514號。

[139] 崔建遠:《民法分則物權編立法研究》,載《中國法學》2017年第2期。

[140] 參見姚某雨與章某平買賣合同糾紛案,載北大法寶,http://www.pkulaw.cn/Case/pfnl_a25051f3312b07f363cc608bea8f04193a11b175bdb3faaebdfb.html?match=Exact,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3日。

[141] 王偉舟、黃維:《論占有改定和善意取得》,載《職工法律天地》2014年第6期。

[142] 吳倩倩、曾瑞玉、羅愛梅:《占有改定下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載《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

[143] 陳奕:《占有改定在動產善意取得中的適用限制》,載《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

[144] 參見胡某蘭等與胡某發等所有權確認糾紛上訴案,載北大法寶,http://www.pkulaw.cn/Case/pfnl_a25051f3312b07f3097f0859add2904a34a76db8b6ed7be4bdfb.html?match=Exact,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2日。

[145] 尹勇:《我國現行立法中遺產繼承的物權變動路徑研究》,載《法制與經濟》2018年第10期。

[146] 參見王某梅等與張某明物權保護糾紛案,載北大法寶,http://www.pkulaw.cn/Case/pfnl_a25051f3312b07f3b0b68d1b005b14701341445a1885b58dbdfb.html,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3日。

[147] 劉耀東:《論基于繼承與遺贈發生的不動產物權變動》,載66法律網,https://www.66law.cn/,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3日。

[148] 房紹坤:《論因事實行為導致的物權變動》,載《山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10期。

[149] 常鵬翱:《事實行為的基礎規范》,載《法學研究》2010年第1期。

[150] 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93頁。

[151] 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92頁。

[152] 參見黃某若與黃某東所有權確認糾紛案,載北大法寶,http://www.pkulaw.cn/Case/pfnl_a25051f3312b07f3180d3cdb19d48895239e243fb18ba860bdfb.html?match=Exact,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8日。

[153] 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92頁。

[154] 常鵬翱:《事實行為的基礎規范》,載《法學研究》2010年第1期。

[155] 史尚寬:《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02~304頁。

[156] [德]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下冊),申衛星、王洪亮譯,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56頁。

[157] 參見李某獻與李某勝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案,載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dd811a18-0bae-4cab-b68d-a78b011b45b2&Key Word=%E7%89%A9%E6%9D%83%E6%B3%9531%E6%9D%A1,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0日。

[158] 朱廣新:《物權公示原則的立法表達》,載《法學雜志》2019年第10期。

[159] 崔建遠:《民法分則物權編立法研究》,載《中國法學》2017年第2期。

[160] 《民法典》合同編刪除了《合同法》第五十一條。

[161] 常怡:《民事訴訟法學》(修訂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4頁。

[162] 參見李某森與晨乙置業有限公司物權保護糾紛案,載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74f02143-4c48-4621-8bf2-a33b0ab68a91&KeyWord=%E7%89%A9%E6%9D%83%E4%BF%9D%E6%8A%A4%E7%BA%A0%E7%BA%B7,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0日。

[163] 李紹章:《物權的保護》,載北大法寶,http://www.pkulaw.cn/fulltext_form.aspx?Db=art&Gid=a1e82d888cf35f42aca8b418a5cb4b99bdfb&keyword=&EncodingName=&Search_Mode=&Search_IsTitle=0,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5日。

[164] 郭潔、姚宇:《卡-梅框架下我國物權保護規則的配置研究》,載《政法論壇》2017年第6期。

[165] 參見黃丙與李甲等物權確認糾紛案,載北大法寶,http://www.pkulaw.cn/Case/pfnl_a25051f3312b07f38c7391X85aeX5aXXece2da45ac95c3d1bdfb.html?match=E某某act,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1日。

[166] 已于2020年修正,后文不再注明。

[167] 屈茂輝:《物權法·總則》,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439頁。

[168] 折喜芳、楊代:《論物上請求權的類型——兼評〈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之相關內容》,載北大法律信息網,http://www.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details.asp?lid=3844,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8日。

[169] 司偉:《論不動產登記與權屬確認——兼論對〈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2條的理解》,載《法律適用》2016年第5期。

[170] 李石山、汪安亞、唐義虎:《物權法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71] 郭明瑞:《論物之受侵的侵權責任》,載《河南社會科學》2017年第8期。

[172] 郭明瑞:《論物之受侵的侵權責任》,載《河南社會科學》2017年第8期。

[173] 參見原辰窯糧油貿易有限公司與陳某興、黃某順、汪某銘、俞某福、朱某姑、張某霞、俞某根返還原物糾紛案,載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c0b12d0b-c0e0-42aa-9ca3-fadb08438012,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2日。

[174] 包曉麗:《物權保護請求權在民法典中的體例選擇問題研究》,載《法律適用》2015年第10期。

[175] 丁宇翔:《返還原物請求權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2017年博士學位論文。

[176] 參見沈某珍訴李某銀排除妨害糾紛案,載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c6e6504f-e303-4702-b453-66a64b8158ed,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3日。

[177] 周友軍:《我國物權請求權制度的解釋論》,載《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3期。

[178] 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頁。

[179] 龔賽紅:《關于侵權責任形式的解讀——兼論絕對權請求權的立法模式》,載《法學雜志》2010年第4期。

[180] 魏振瀛:《民法》(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674~675頁。

[181] 陳華彬:《論所有權人的物上請求權》,載《比較法研究》2020年第1期。

[182] 參見陳某明與陳父、陳某云恢復原狀糾紛案,載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398b8f3a-47b9-49b6-9a64-03e99c39a47a&KeyWord=%E6%81%A2%E5%A4%8D%E5%8E%9F%E7%8A%B6%E8%AF%B7%E6%B1%82%E6%9D%83,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9日。

[183] 冉克平:《民法上恢復原狀的規范意義》,載《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184] 包曉麗:《物權保護請求權在民法典中的體例選擇問題研究》,載《法律適用》2015年第10期。

[185] 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639頁。

[186] 郭明瑞:《論物之受侵的侵權責任》,載《河南社會科學》2017年第8期。

[187] 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640頁。

[188] 楊卓黎:《我國物權請求權制度研究》,湖南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

[189] 胡衛:《民法中恢復原狀類型與規范意義》,載《行政與法》2015年第5期。

[190] 郭潔、朱海榮:《論恢復原狀請求權的債權屬性——兼論民法典物權法編的相關設計》,載《江西社會科學》2017年第11期。

[191] 參見鄧某民與高某等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案,載首都政法綜治網,http://www.bj148.org/zhengfa/zfsfgk/zfcpws/ms/201701/t20170117_1290388.html,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7日。

[192] 崔建遠:《中國債法的現狀與未來》,載《法律科學》2013年第1期。

[193] 蔡養軍:《論相鄰關系糾紛的法律適用》,載《北方法學》2016年第2期。

[194] 崔建遠、韓世遠、于敏:《債法》,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13~215頁。

[195] 包曉麗:《物權保護請求權在民法典中的體例選擇問題研究》,載《法律適用》2015年第10期。

[196] 參見《出質人竊回他人合法占有的質押物構成盜竊罪》,載中國法院網,https://www.0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4/03/id/1221902.shtml,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8日。

[197] 蔡養軍:《論相鄰關系糾紛的法律適用》,載《北方法學》2016年第2期。

[198] 郭潔、姚宇:《卡-梅框架下我國物權保護規則的配置研究》,載《政法論叢》2017年第6期。

[199] 欒群:《侵權責任形式論》,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博士學位論文。

[200] 殷桂海:《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幾個問題》,載中國法院網,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2013-06-27,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6月18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徐县| 云霄县| 东台市| 金乡县| 都兰县| 芜湖市| 梓潼县| 青铜峡市| 金寨县| 辰溪县| 五莲县| 京山县| 嘉禾县| 当阳市| 九江市| 渝中区| 蓝山县| 安乡县| 阿拉尔市| 运城市| 甘南县| 思南县| 北票市| 准格尔旗| 定兴县| 秦安县| 大渡口区| 尚志市| 沙田区| 宜宾县| 焦作市| 镇安县| 渝中区| 凌海市| 城口县| 青龙| 天长市| 玛纳斯县| 安达市| 神农架林区| 象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