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法典法律常識七堂課
- 裘潔
- 992字
- 2022-07-29 16:53:13
民間借貸中的第三人
有時候,除出借人和借款人外,民間借貸還會涉及第三人。這里將常見情況列舉于下。
第一種情況:以自己名義替他人借款,應當承擔還款責任。實踐中,存在大量實際用款人與名義借款人不符的情況。例如,A需要資金,欲向B借款。但B出于對A還款能力的不信任,不愿向A提供借款。A向還款能力強、信用度高的C求助,由C與B簽訂借款合同,借款給A使用。在A不能償還借款的情況下,B應向A還是C主張權利?該案的爭議焦點就是實際用款人與名義借款人不符時,應由誰承擔還款義務。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了解民法上的“合同相對性”理論。所謂的“合同相對性”,主要指的是合同僅在簽訂合同的當事人之間發生效力,對合同外第三人不發生效力。合同一方當事人只能向另一方當事人提出合同上的請求和提起訴訟,而不能向與合同無關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請求及提起訴訟。因此,即使名義借款人并未實際使用借款,其仍應根據合同相對性,承擔相應的合同義務。
第二種情況:出借人依照約定將借款付給第三人,借款人應當還款。如果雙方約定,出借人要把借款支付給借款人約定的第三人,那么貸款人就不會直接把借款付給借款人,借款人也不會直接收取借款,借款會根據雙方約定付給特定的第三人。此時,借貸法律關系仍然成立,借款人向雙方約定的第三人支付借款后,借款人應該根據約定向出借人歸還借款、支付利息等。
第三種情況:第三人在借條上僅有簽字的,一般認定為見證人。第三人在借條上簽字不外乎兩種身份:保證人或者見證人。見證人就是“在場人”,是證明、見證債權、債務發生的人,無須對借款人的債務承擔任何責任。而保證人則是需要以其個人信譽和財產對借款人的債務承擔保證責任的人。由于保證人承擔的是一種單務、無償的法律責任,因此在保證人沒有作出提供保證的真實意思表示的情況下,是不能推定其負有保證責任的。所以,第三人僅在借條上簽字,沒有注明是保證人,亦無法通過借條中的文義推斷其有保證意思的,一般認定為見證人,不承擔保證責任。但是,如果有證據表明第三人的簽字有保證的意思,則應當認定其為保證人,對借款人的債務承擔保證責任。
法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二十條 他人在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或者借款合同上簽名或者蓋章,但未表明其保證人身份或者承擔保證責任,或者通過其他事實不能推定其為保證人,出借人請求其承擔保證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