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法典法律常識七堂課
- 裘潔
- 1704字
- 2022-07-29 16:53:11
關于借款利息的約定
民間借貸不同于金融機構借款,由于出借主體、出借目的的不同,逐利性并非其天然本性。但借貸雙方仍可以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市場化約定利率。由此,民間借貸可以有償,也可以無償。約定利息的,應當明確無歧義的載明利息的計算方式。借貸雙方沒有約定利息,出借人主張支付借期內利息的,人民法院當然不予支持。自然人之間借貸對利息約定不明,出借人主張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也不予支持。除自然人之間借貸的外,借貸雙方對借貸利息約定不明,出借人主張利息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民間借貸合同的內容,并根據當地或者當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市場利率等因素確定利息。但對于利息約定不明的理解不可以絕對化。對于利息約定不明的確定,就其實質而言,應為合同漏洞補充。這種補充是為了還原合同簽署時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而非替當事人重新設立利息條款。所以當根據雙方的借貸關系的成因、往來、市場背景,可以高度可信地還原利息條款真意時,不應當簡單粗暴地認為沒有利息。
案例:2000年12月20日,蔡某輝與許某林共向蔡某滿借款2萬元,每人1萬元。同日,蔡某輝與許某林立下借條交給蔡某滿執存,該借條載明:“茲有蔡某輝、許某林兩人向蔡某滿借款人民幣2萬元(貳萬元整),利息以1%計算,2000年12月20日,借款人:蔡某輝、許某林。”后來,許某林還清了借款。蔡某輝經蔡某滿催討,于2007年8月20日、12月16日,2008年7月26日,2009年2月26日分別付還蔡某滿各2000元,合計8000元。之后,雙方對尚欠蔡某滿借款的數額有爭議,蔡某滿遂起訴至法院,請求判令蔡某輝歸還借款1萬元本金及負擔本案的訴訟費。蔡某輝辯稱:對借條載明借款金額1萬元沒有異議,但對蔡某滿主張的雙方約定按月1%支付利息有異議,認為雙方沒有約定利息是按月1%支付還是按年1%支付,屬約定不明,應視為不支付利息。蔡某輝對自己主張的還款金額8000元提供協議一份,證明2007年9月18日雙方協議由蔡某輝分期付還蔡某滿借款,自約定之日起至2009年2月26日前蔡某輝共付還蔡某滿8000元本金。蔡某滿對蔡某輝提供的協議有異議,認為該協議是蔡某輝自制的,蔡某滿并沒有與蔡某輝達成還款協議,但蔡某滿對該協議記載的自2007年8月20日至2009年2月26日蔡某輝4次還款8000元沒有異議,認為蔡某輝付還的8000元是付還2000年12月20日該筆借款的利息。廣東省揭陽市揭東縣人民法院一審認為:2000年12月20日的借條,該借條中記載“利息以1%計算”,而蔡某輝不承認,因借條沒有明確利息的計付方式,雙方約定不明確,視為不支付利息,并以此作出判決。蔡某滿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廣東省揭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蔡某滿將資金借給蔡某輝做生意,不是向生活有需要的親朋好友提供無償幫助,其目的應是通過提供借款來獲取利益;蔡某輝自己書寫借條承諾利息以1%計算,說明該借款是要支付利息的,而不是無息借款,現以自己書寫的內容不明確為由主張借款應視為不支付利息,有違誠信原則;民間借貸基于計算方便等方面的考慮,對利率進行約定時通常是約定月利率而不是約定年利率。綜上,遵循合同解釋的原則,借條記載“利息以1%計算”應當理解為月利率1%較符合民間交易習慣。據此二審對一審予以改判。蔡某輝不服二審判決,向廣東省人民檢察院申訴,廣東省人民檢察院提起抗訴。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再審認為:首先,上述借條明確約定了蔡某輝向蔡某滿借款須支付利息,但蔡某輝在案中主張其無須向蔡某滿支付利息,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其次,另一借款人許某林在二審期間出具書面證言證實上述借條約定的利率為月利率1%。蔡某輝不能否認該證言的真實性,參照許某林陳述的事實,雙方約定的利息計算標準應為月利率1%。最后,蔡某滿借款給蔡某輝系用于營利性的生產經營,并非日常生活所需,雙方約定的1%的利率應認定為月利率更符合日常的交易慣例。二審判決認為應按照民間交易習慣對借條的內容進行解釋,該意見并非蔡某滿的主張,而是二審法院的觀點,故廣東省人民檢察院認為應由蔡某滿承擔交易習慣的舉證責任不當。遂依法作出再審判決:維持二審民事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