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管理人員刑事法律風險防控之道
- 龍元富 李軍 李青松主編
- 1410字
- 2022-07-27 18:02:02
第二節 典型案例精析
胡某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1]
△基本案情
2002年9月25日,贛州市某通信器材公司在贛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登記成立,注冊資本為人民幣50萬元,胡某雄是該公司股東之一。該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通信設備及器材、辦公自動化設備、電子產品批發、零售,營業期限為2002年9月25日至2012年9月24日。2002年至2006年,該公司為解決擴大業務經營之資金需要,由時任該公司副總經理的胡某雄以月息1.5分至5分不等的高利為誘餌,吸收公眾存款,先后向社會上不特定的人借款,共計人民幣30萬元,用于公司經營周轉。2006年12月12日贛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吊銷其營業執照。
△裁判結果
胡某雄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有期徒刑九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2萬元。
△評析
本案主要涉及的是向社會上不特定的人借款是否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問題。
根據《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律規定,向社會公眾(包括單位和個人)吸收資金的行為,同時具備下列四個條件的,除刑法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
(一)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
(二)通過媒體、推介會、傳單、手機短信等途徑向社會公開宣傳;
(三)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
(四)向社會公眾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
未向社會公開宣傳,在親友或者單位內部針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的,不屬于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
司法實務中,以“高利息”為誘餌的借款行為,可能是合法的民間借貸,也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一方面,需要判斷其行為是否通過相關部門的依法批準;另一方面,則應關注其借款對象的范圍是否特定。具體而言,民間借貸的對象通常限于特定的范圍,如親戚朋友、同事同學等,一般依托于借貸雙方一定的人際和社會關系形成借貸法律關系且人數通常不會超過30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則往往針對的是社會不特定的對象,通過宣傳、介紹等手段誘使社會公眾基于貨幣超常增值的愿望而出讓資金,嚴重擾亂了國家正常的金融秩序。
本案中,胡某雄未經有關部門批準,以月息1.5分至5分不等的高額借款利息為誘餌,向社會不特定的被害人借款30萬元,數額較大,其行為已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需要說明的是,如果胡某雄是面向親友、同事、同學、職工等熟人借款,且沒有超出30人,則屬于合法的民間借貸行為,不構成犯罪。
有鑒于此,在實務中,企業經營者進行民間借貸時,如何防止觸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呢?可參考的做法如下:
1.一對一面對面進行。避免通過廣告借錢,例如派發傳單、群發借款信息等。
2.企業以“高利率”為誘餌借款的信息在當地公開后,在口耳相傳下,如果有較多“陌生人”主動上門借錢給企業,這些錢一定不能借。
3.向親戚朋友、本企業職工等熟人借款要注意人數,以個人名義借款不能超過30人,以單位名義借款不能超過150人。
4.務必量入為出,萬萬不可以貪多、來者不拒。預計什么時間能夠償還,務必按時償還;萬萬不可言而無信到期不還,包括不按照約定利率還款,造成出借人款項的“被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