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臺梭利早教經典系列(套裝5冊)
- (意)蒙臺梭利
- 10545字
- 2022-07-26 10:35:31
第2章 生命的奧秘
新生兒的第一個脆弱階段就是他降臨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經歷了痛苦而漫長的分娩過程,他們需要休整,也需要熟悉自己的身體機制。
一、生命的伊始
隨著沃爾夫宣告了生殖細胞的發現,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開端,同時也能更直接地觀察生命的發展過程,而這種發展過程有著它自己獨有的模式。當然,沃爾夫的發現與當時普遍認知的觀點有很大的區別,當時某些哲學家如萊布尼茲和斯帕蘭扎尼認為:受精卵是一個縮小版的人體,它已經具備各項器官和系統,會隨著時間的發展在合適的環境中自我發育。這種說法其實源于對植物成長過程的觀察,植物的種子會生根發芽,進而成為一株小小的幼苗,而后在土壤中慢慢長成一株新的植物。哲學家認為,人類或動物的成長過程與植物的是一樣的。
隨著顯微鏡的發明,沃爾夫開啟了新的實驗,他開始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的發育過程。顯微鏡的特別之處在于能觀察到人眼無法看到的東西。沃爾夫通過對鳥類胚胎的觀察發現,鳥類的胚胎中并沒有縮小版的鳥,這個受精卵由精子和卵子結合而成,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與其他細胞并無兩樣。任何物種,不論動植物,都來源于這個簡簡單單、還未開始分裂的細胞。植物受精卵的胚胎即為種子內的幼苗,植物果實中的生殖細胞發育為胚胎,然后落地生根持續生長。
這個簡簡單單的受精卵與其他的細胞不同,它有一個獨有的特性:會按照固有的模式進行快速的分裂,這是我們在其他生殖細胞中觀察不到的。動物的胚胎是如何進行發育成長的呢?經過觀察發現,它是按照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的規律不斷分裂,直到分裂成為一個空心的球體,也就是“桑椹胚”,而桑椹胚會向內折疊成為一個有兩層細胞壁并且向外張口的球體,即“原腸胚”。隨著細胞的不斷分裂、折疊和分化,胚胎逐漸發育為擁有各種器官和系統的個體。由此可見,受精卵擁有與生俱來的發展流程和運作目標,無須任何引導和發展方案。我們只能通過觀察才能了解它的發育過程,但是除了流程呈現的結果以外,對于其他的人們仍然一無所知。
對于哺乳動物包括人類而言,哪個器官是最先發育的呢?答案是心臟,準確地說是最終會成為心臟的小囊。它擁有固定的搏動節律,約為母體節律的兩倍。這種持續的搏動會為其他組織的發育提供所需的動力和支持。
生命的神奇之處就在于發育過程的悄無聲息且無比精確。這些微小的細胞如同精細的零件,在復雜的發展中找準了自己的位置,有的細胞成為骨頭、有的成為神經組織、有的成為皮膚,各歸其位,各司其職。生命的誕生是一個神奇的過程,大自然不會輕易地讓人類明白其中的奧秘,但是隨著生命的發展和不斷的探索,我們最終打開了秘密的大門,迎來一個嶄新的生命。
這個新生命像胚胎一樣擁有潛意識。它除了可以通過自己的器官來運作以外,還擁有自己的本能,這種本能并非隱藏在細胞中,而是立足于整個生命體。如同受精卵擁有既定程序可以獨自發展為完整的生命體一樣,所有物種的生命體也擁有既定的心理本能,會幫助生物適應周圍的環境,完成自己與生俱來的使命。這種本能適用于所有動物,包括昆蟲。鳥類的飛行本能都是出現在孵化之后。同樣的道理,大自然中常見的蜜蜂,它們之所以能形成如此復雜的組織系統,是因為神奇的本能,盡管我們在它的蟲卵或幼蟲中并未發現這種本能。此外還有很多與之相似的例子,在這里不再贅述。
接下來,我們應該關注環境對心理的影響,這個階段與上個階段是完全不一樣的。上一個階段,也就是生理胚胎的成長與自然無關,而這個階段是與外界環境息息相關的。當新生命誕生之后,心理本能會指引它慢慢發展出動作、行為和個性,這些功能都是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把生命看作一個精神胚胎。
外界環境除了給生命體提供生存所需以外,還有一個神圣的作用——為新生命提供精神上的環境支持。外界環境不僅可以激勵生命的形成,還為萬物的和諧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所有生物都擁有與自我心理相匹配的生理特征,這些特征有助于整個大自然的和諧發展。從生物出生開始,我們就能發現它們與生俱來的心理特質,比如小羊羔總是很溫順,小獅崽子總是很暴躁,螞蟻總是勤奮地搬運糧食,而蟬一整個夏天都在不停地鳴叫。
由此可見,新生兒除了是一個發育完整的生命體以外,內在更潛藏了無限的心理潛能。人類之所以可以立足于其他生物之上,就是因為具有豐富的心理活動,但如果說人類的心理活動是與生俱來且不會改變的,無疑很荒唐。
不同于其他動物本能的一覽無余,人類的心理稱得上高深莫測了。動物的本能相對比較單一,而且在固定情境下很容易被發現。人類的心理本能卻不是固定的,這是因為人類的行動更為自由。這種自由的行為需要悉心地發展,每個個體都應該為了這種無法預料的自由去積極努力。孩子的心靈中藏著一個高深莫測的秘密,這個秘密會隨著孩子們的成長而逐漸顯現出來。同樣地,在受精卵的分裂過程中,我們已知的只有它的發展規律,并且我們只能通過觀察胚胎的成長過程才能了解它的發展規律,對于其他的我們一無所知。這也是為何只有孩子才能向我們展現“人類的自然生長模式”。就像生理胚胎需要細胞膜的保護一樣,新生兒十分柔弱,其精神胚胎也需要外界環境的保護。
二、新生兒的到來
“地球上傳來了一個顫抖的聲音,
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
它來自一個以前從未運動過的喉嚨。”
通過這幾句詩,我的眼前出現了這樣一幅場景:有一個人,他一動不動,生活在一片寂靜的黑暗中。突然,這個人被投入了冰冷的水里,他緊閉的雙肺因為灌入的空氣而突然擴張。緊接著,這個人此前從未運動過的喉嚨里發出了顫抖的聲音——“哇”,哭聲在地球上回響。
可想而知,新生兒在出生以前處于什么狀態呢?一種完全放松的休假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他不用煩心于如何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因為母體會給他提供足夠的營養;他也不用緊繃自己的神經,因為其他組織會提供適合生存的溫度;他更不用擔心病毒和細菌的侵害,自然有組織為他掃清障礙;他甚至不用呼吸就能得到賴以生存的氧氣,這是一種多么大的特權啊!
他身上唯一需要工作的是心臟。在嬰兒成形之前,心臟就已經上崗了,跳動心率可以達到母體心率的兩倍。母體的心臟只是一顆普通的心臟。
當新生兒出生后,他需要獨自承受所有的苦痛,外界的環境對他而言是一種刺激,分娩時的劇痛更是刺激了其內心最深處,因此新生兒通常都會哇哇大哭。
迎接新生兒的并非一個純天然的環境,而是一個擁有人類文明的大環境,即所謂的“超自然”環境。這個環境是人類在犧牲自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如果新生兒想快速地適應生存環境,就必須獲取有助于人類生存的各種細節。新生兒從母體中誕生出來后,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適應新環境。而我們這個社會又為新生兒提供了什么幫助呢?
出生帶來的劇變要求我們必須科學地照顧新生兒,因為在新生兒往后的漫漫人生中,任何階段都不如出生時經歷的苦痛劇烈和難以承受。
然而事實上,針對這種難以承受的劇變,人類并沒有為新生兒提供任何支持。人類文明史的第一頁是完全空白的,沒有任何我們為新生兒提供幫助的記錄。
目前,大家并不認同這種想法。相反,大家都會認為,社會已經為新生兒做了足夠的努力。那我們究竟做了什么呢?
當新生兒誕生的時候,母親得到了所有人的關注,因為她們在分娩過程中遭遇了巨大的苦痛,所以她們得到了特殊的護理。但是新生兒呢?他們難道沒有受到傷害嗎?我們不需要對他們進行特殊的照顧嗎?為了保障母親的休息,我們給予了她們安靜和黑暗的環境,而對于剛離開黑暗和安靜環境的新生兒,我們是否也應該提供類似的環境呢?新生兒原本處于“放松的假期”中,現在卻不得不獨自成長,他們一定非常慌亂,而且心力交瘁。
新生兒的心力交瘁不只是因為生存環境的驟變,更多的是因為分娩帶給他們的煎熬。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身體會被擠壓,如同身陷囹圄,受盡各種肉體煎熬才能從產道里出來。這種出生帶來的痛苦與他們在母親體內的舒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新生兒筋疲力盡。
新生兒如同一位遠道而來的朝圣者,一路走來滿身傷痕、疲憊不堪,而作為東道主的我們,準備了什么來款待他們呢?他們如此需要幫助,我們又做了什么呢?
醫生關注的只是新生兒是否健康地活著,確定沒問題就丟到一邊不再留意了。
父母自然是充滿歡喜地迎接新生兒的到來,就好像收到了上天賜予自己的禮物一樣:“寶貝真棒啊!這可是我的兒子啊!”這種歡喜完全是一種自我滿足。
周圍的人都急不可耐地想與新生兒接觸,夸一夸他。爸爸急著想碰碰他嫩嫩的臉蛋、看看他眼睛的顏色,想象著在未來的某一天這雙眼睛能夠認出自己,這讓他感到快樂!
沒有人知道新生兒剛剛經受的苦痛,他們純凈卻無人理解。他們一窮二白,用他們從未感受過光線的眼睛和沉溺于安靜的耳朵去觀察這個陌生的世界。他們的四肢從未碰觸過任何物體卻受到了外界的擠壓。他們柔嫩的肌膚被外界粗糙的物體傷害。
事實就是,新生兒沒有被溫柔對待,反而被成人手上的老繭和粗硬的衣物磨得刺痛。
由于新生兒身體嬌嫩,并不是所有人都敢去觸碰他們。母親和家里其他人都為此擔憂,于是將新生兒托付給有育兒經驗的人,以使自己安心和放心。沒有人在意新生兒嬌嫩脆弱的身軀是需要呵護的。甚至于那些有育兒經驗的人也沒有學過如何安撫新生兒,他們只能用自己粗糙的雙手緊緊環抱,防止他墜落。大家普遍認為,只要孩子健康地活著就好了。我們做的所有努力就是讓他活著,以至于從來沒研究過如何正確地呵護這個嬌嫩的生命。
在這個時刻,一定會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我們在照顧過程中一定會觸碰到他們的,究竟應該如何是好呢?”
新生兒出生以后,醫生會馬上將他提起來,讓他發出哭聲。周圍的人聽到哭聲后都會覺得滿意:“孩子能發出聲音了!”大家都認為,哭是非常必要的,這是孩子表達感情的方式,同時流出的眼淚可以清潔雙眼,哭泣帶來的顫動可以擴張雙肺。從來沒有人聽出新生兒哭聲中的絕望和傷心。
緊接著,新生兒會被包裹在襁褓中,如同被石膏封印一樣。曾經在母親子宮中蜷縮著的四肢也被人為粗暴地伸展,并且不能動彈。
實際上,新生兒出生的頭一個月根本沒有必要穿衣服,他們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縱觀新生兒的穿衣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這其中緩慢的變化。從僵硬的襁褓到柔軟輕膚的布料,從過大到逐漸合身,種種改變昭示著新生兒的穿著正在向裸體主義靠近。如果進一步發展下去,他們確實可以不用穿衣服。
當然,如果我們真的讓新生兒裸體,就一定要保障周邊溫度是適宜的。由于他們在“休假期”中一直處于溫暖的母體中,本身并不具備抵御外界溫度變化的熱量。衣服只有保溫的作用,當周圍溫度適宜的時候,反而成為累贅,阻隔了新生兒與溫暖的空氣。我們可以看看動物是怎么照顧自己的幼崽的,即使幼崽長了絨毛,母獸仍然會用自己的身體環繞幼崽來為它們取暖。
社會對于新生兒漠不關心的做法,我認為沒必要再討論了。我很肯定,如果讓美國人發言,他們一定會說自己在照顧新生兒上是如何細心;讓英國人和法國人發言,他們則會質問我是否深入了解過他們國家在兒童護理和醫學上的最新進展。我不得不說,我一直都在關注并且研究這些國家的新生兒護理方法,對于這一領域最新進展的了解甚至稱得上是洞若觀火。同時我也必須說,所有國家在這件事上都不夠赤誠,而這種心態卻是迎接新生兒時所必需的。
我們只看到了自己對新生兒的付出,一味地在已有建樹的領域“錦上添花”,卻忽視了那些未曾意識到的領域。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是無法進步的。
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真正地了解孩子。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來,那就是無論我們有多愛孩子,但是從他們誕生開始,我們就會不自覺地對他們有所防備。這是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也是我們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因為我們迫切地想保護自己擁有的東西,無論它的價值是大是小。比如,為了避免嬰兒的床墊被污染,我們采用防水墊。嬰兒床已經很不堪了,加上防水墊以后更是讓嬰兒苦不堪言。也就是從這一刻起,成人滿心滿眼都是要看住孩子,避免他們弄臟自己的東西,避免他們到處闖禍讓人心煩。防范孩子成了第一要務。
我們相信,隨著人們越來越了解孩子,照顧孩子的方法也會越來越完善。為了改善新生兒的感受,維也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準備溫暖的、具有吸水性的床褥,臟了以后隨時可以丟掉。這些措施都預示著一個重要的事實,即成人已經開始關注新生兒的感受。
不過,如果我們對新生兒的關注只停留在生命安全的層面——讓孩子健康地活著,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采取更專業、更科學的措施,例如學習醫院負責照顧新生兒的護士,他們工作時會戴上口罩以避免將細菌傳染給嬰兒。事實上,新生兒從出生開始就會有“心理適應”方面的問題,我們應該努力幫助他們盡快適應這個世界。也正是出于這個目的,我們需要在醫院持續地觀察、研究,并且對家庭進行教育宣傳,從而加深成人對新生兒的了解。
如果孩子出生在富裕家庭,大人們能為孩子提供的也僅限于外在的物質,諸如華麗的衣服和高檔的搖籃之類。物質上的奢華是無法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的。對于生而富貴的孩子來說,我們應該利用現有的物質條件為他們提供合適的生活環境,而非讓他們沉浸在物質的享受中。
例如,讓孩子生活在遠離鬧市且光線合適的嬰兒房里(類似教堂的彩色玻璃會帶給人溫暖的感覺),這就是適宜的環境。也可以給孩子提供恒溫的環境(類似環境溫度始終如一的歌劇院等),方便孩子裸睡。
現在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抱動裸體的新生兒才不會刺激他的皮膚?首先我們應該洗凈雙手,并且提前進行練習,保證雙手的穩定和從容;然后輕輕地托起新生兒的身體,雙手如同一張溫柔穩定的吊床,讓孩子像出生前一樣蜷縮起自己的四肢躺在我們的臂彎里。在將嬰兒的身體調換方位(從垂直到水平)的時候,我們也需要使用特別的方法。平穩地移動病人是護士必須掌握的護理病人的技能之一。護士通常不會直接用手將病人拉起來,而是會將一個支撐物塞在病人的身下,然后在不改變病人水平位置的情況下移動病人。
我們也可以將新生兒看作病人,畢竟他們剛剛和媽媽一起經歷了生死考驗。如果新生兒的誕生過程十分順利,我們會松一口氣,并且慶幸不已。在出生的過程中,新生兒會遇到各種難關,有時甚至會窒息,必須依靠人工呼吸才能搶救過來;有時,新生兒的頭部會被產鉗夾變形,或者頭部出現皮下出血。從這個層面上講,新生兒確實是個病人。
但是,新生兒與病人又有很大的區別,因為他們的需求與病人并不完全相同。新生兒更需要的是適應生存環境,形成對自己的初步認知——一無所有但內心積極活躍。我曾經見過一個新生兒從窒息中被解救出來,緊跟著他被放進了水盆里。在迅速下沉的過程中,這個新生兒會睜大雙眼并且不停地揮動四肢,似乎感受到了自己正在沉入水中。這是新生兒第一次體驗到恐懼。
當面對新生兒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抱有一種面對病人或者弱者時的憐憫心態,而是應該懷著對生命奧秘的敬畏之心。所謂生命的奧秘,就是生物誕生和繁衍的秘密。
大家存在一個誤解,以為新生兒沒有意識,無法感知苦痛或者時快樂,因此無論為他們準備多好的環境都是一種浪費。可是不妨想一下,我們為什么對待病人時會不惜一切代價呢?這些病人中不乏生命垂危的重癥患者或者已經無法動彈的植物人。由此可見,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值得被溫柔以待,不論是精神上還是情感上。這一點不容置疑。
對于成人而言,新生兒算不上真正的人類,因此我們對他們也沒有真實的情感。我們不知道如何歡迎新生兒,盡管這個世界終將屬于他們,他們會繼承我們的事業,并且繼續建造、繼續完善這個美好的世界。
三、生命的本能
哺乳動物稱得上比較高級的動物,在本能的驅使下,它們得以從容面對幼崽誕生后的那一段難受且奇妙的適應期。比如家貓,當小貓咪誕生后,貓媽媽會將自己的孩子藏于黑暗的角落中進行保護。它們拒絕人類的照看,一眼都不行。而隨著成長,小貓咪會自己走出黑暗,神氣十足地跟在貓媽媽后面。
野生動物在保護幼崽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其實更有說服力。很多哺乳類動物都是群居生活的,但是當雌性動物即將分娩的時候,它們會義無反顧地離開群體,尋找隱秘的角落去誕生幼崽。幼崽出生以后,母獸會繼續將幼崽和群體隔離起來,時間一般會持續兩三周或者一月有余。在隔離期間,母獸就是幼崽的保護傘。剛出生的幼崽無法適應外界強烈的光線和嘈雜的聲音,母獸就會給它們提供一個隱秘的角落。正常來說,雖然幼崽一出生就具備了行走的能力,但母獸還是會悉心呵護它們直至它們能完全適應新環境、掌握各項生存技能。這個時候,母獸就會帶著幼崽回歸群居生活。
其實,這種非同尋常的保護事例,在動物群體中每天都會發生。無論什么物種,比如馬、野牛、野豬、狐貍、老虎等,它們保護幼崽的方式都是大致相同的。
母牛會帶著剛出生的牛寶寶遠離牛群,并且悉心照料牛寶寶:母牛會用前腿環繞著牛寶寶為它取暖;母牛會用舌頭幫牛寶寶清潔身體;母牛甚至會用三條腿站立來幫助寶寶們更容易地吸奶。之后,母牛會將牛寶寶帶回牛群,繼續精心地照料它們。在四肢行走的哺乳動物中,幾乎所有雌性都是這樣照顧幼崽的。
有時候,母獸對幼崽生存環境的要求不僅僅是隱秘而安靜,還要合適才行。它們會努力地為幼崽準備一個適宜生存的環境。比如,母狐貍在尋找生產的棲身之地時,更傾向于茂盛的灌木叢;如果沒有灌木叢,母狐貍就會在地上挖個洞,或者找一個樹洞安家。它們還會精心地布置這個窩,將從自己的乳頭周圍拔下來的體毛鋪在窩里,這樣不但讓幼崽覺得柔軟,還能方便它們吸奶。
在這個階段,所有的雌性動物都會小心謹慎地保護幼崽,任何妄圖接近幼崽的生物都會受到它們的攻擊。然而,被人類豢養的動物會逐漸失去這種本能,比如,家養的母豬可能會吃掉自己的小豬崽,但母野豬卻是非常富有母愛的。那些被圈養在動物園或者籠子里的老虎獅子有時也會殺死自己的幼崽。由此可見,動物只有在自由發展、遵循本能的情況下,對幼崽的保護天性才會發揮作用。
這種動物的天性表明一個清楚明了的事實:哺乳動物的幼崽誕生以后必須通過外界的干預來適應新環境。由此可見,新生兒的第一個脆弱階段就是他降臨在這個世界的那一刻。經歷了痛苦而漫長的分娩過程,他們需要休整,也需要熟悉自己的身體機制。在這之后,新生兒就進入了生命的第一年,也就是哺乳期,這是他們要在這個世界上經歷的第一個階段。
哺乳動物對幼崽的保護不僅僅局限于對身體的照顧——尋找一個隱秘安靜的地方,大自然已經證實了這一點,動物幼崽可以依靠母獸的乳汁和體溫來克服生存環境的驟變帶來的種種困難。母獸也在這個安靜的環境中等待幼崽心理本能的覺醒,這種本能會幫助幼崽成為獨立的個體。同時,這種本能的覺醒需要一個寂靜而幽暗的環境。正是因為這樣,母獸可以長期等待,并且悉心照料寶寶們,給予它們關愛。與此同時,為了喚醒幼崽們的心理本能,母獸還需要在回歸群居生活前對幼崽進行各種訓練。比如當小馬駒訓練走路的時候,它可以學會識別母親的特質并主動跟隨,更為關鍵的是,它在訓練的過程中會喚醒自己的心理本能,擁有一匹真正的馬的特質,即使這個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而且在小馬駒成為一匹真正的馬之前,母馬不會讓人打擾它。貓也是如此,母貓會藏起剛出生的小貓咪不讓人們打擾,直到小貓咪們可以睜眼并學會了站立。
毋庸置疑,自然界一直在監管生物進行內心本能的覺醒以及它們的成長發育。就像母獸不止照管幼崽的生理健康,還要費心呵護它們,直到它們獨有的天性顯現出來。人類也應該這樣,我們也可以悉心呵護新生兒,等待新生兒體內的心理本能的覺醒。
四、孩子自己創造自己
讓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嬰兒從出生開始就具有“心理活動”,那么我們照看他們的時候是否需要顧及這一點呢?毫無疑問是的,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在后面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都應該越來越關注他們的“心理活動”。由此可見,現在對于看護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不只要考慮他們的生理發展,更要顧及他們的心理發展。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出生開始。
當然,這里所說的教育不僅僅指教學,更多的是引導和幫助孩子的心理發展得更健康、更積極。如今,當我們可以清楚地認知人類的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區別時,就應該了解到,新生兒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擁有自己的心理活動了。潛意識涵蓋了大量的心理沖突和心理事實,這個復雜的概念目前也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認可。一旦開始正視新生兒有自己的心理活動這個現實,正視新生兒可以通過與環境的互動來發展自己的心理這個事實,我們的腦海中就會出現一幅令人振奮的圖像:在黑暗中,一個靈魂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朝著光明前進,并且努力讓自己在一個并未為自己的誕生做好準備的環境中成長。我們發現了這個處于困境中的靈魂,卻苦于找不到幫助他的方法,甚至于可能成為他成長的障礙。
現在我們認可了關于兒童心理發展的這些想法,推斷出孩子自身具備掌控身體和心靈的本能,就好像我們在哺乳動物的幼崽身上所觀察到的特質一樣,它們可以通過自身本能的發展來體現自己物種的特性。人類嬰兒的運動神經比其他哺乳動物的幼崽發育得更加緩慢,盡管嬰兒一出生就開始運作自己的感官,可以感受到外界的光線、聲音和觸感,但是他們沒有任何運動技能,沒有辦法自己站立行走或者說話。對比其他物種的幼崽,顯然人類嬰兒的無助期會更長。他們必須經歷長期努力、不斷嘗試,才能在1歲左右開始行走,要在2歲左右才能自如行走。語言能力方面也是如此,嬰兒出生以后在很長時間里都無法發出清晰的聲音,直到6個月左右,才能發出一些模糊的音節。由此可見,孩子的發育是比較緩慢的,他可以尖叫卻無法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同時期的動物幼崽已經掌握了自己所屬物種的語言,小狗學會了獨有的汪汪聲,小貓咪學會了喵喵喵,連小羊羔也可以咩咩咩地叫了,盡管一開始這些動物幼崽的聲音十分弱小。人類的嬰兒呢?他們還只會哭鬧、喊叫。從這個角度來看,嬰兒比其他動物的幼崽可笨多了!
但是如果你認為嬰兒因為其生理的虛弱而無法站立或者行走,更無法進行運動,就認定嬰兒的協調感缺失,那真的是錯到離譜了。他們可是一出生就掌握了吮吸和吞咽這兩個動作并且可以協調運用的天才,要知道,讓這兩個動作的協調一致是很不容易的,而嬰兒做起來卻毫無難度。由此可見,大自然在對人類嬰兒和動物幼崽的訓練上是有區別的。孩子動作能力的發展是脫離了本能的,需要耐心地等待肌肉的發育和協調,然后由人類的意志對肌肉和本能下達命令,來完成指定的種種動作。人體的本能和肌肉體現出來的并不是生物的特征,而是心理的特征。
人類的天賦異稟在孩子身上得到了明確的展示,同時還添加了其他基本特質:所有正常的孩子都會掌握行走和語言的技能。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又會展示出無法預料的個人變化,這成了一個成因未明的謎。簡單地說,就是動物幼崽長大以后的樣子是有規律可循的,比如小鹿成為大鹿以后就可以快速飛奔,小象成為大象以后就會變得遲緩笨重,小老虎成為大老虎以后就會成為兇猛的野獸,小兔子成為大兔子以后就成了溫順的食草動物。這些規律非常穩定且無法逆行。但是對于人類而言,那可就不一定了。人類嬰兒漫長的發育期反而成了讓他們與眾不同的原因。孩子們的發音會逐漸清晰,但是我們無法預料他會掌握哪種語言,因為他會先吸取周圍環境的語言,之后慢慢地掌握單音、音節的發音,最后組合成單詞。孩子會主動創造出與環境匹配的能力,他創造了他自己。
由此可見,孩子們的運動器官能積極運作表示他的身體機能自我成長,擁有了屬于自我的特質。
大家都知道,人體是由各種器官組成的,這些器官在生理上被稱為“隨意肌”。字面的意思就是,這些肌肉隨著人的意識而動作。這個詞完美地展示了運動是與人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的。如果這些器官沒有與心理活動密切結合,意識就無法發揮作用,最終一無是處。
如果缺乏運動器官,任何物種的生物本能都無法體現。即使再小的昆蟲也不例外。作為高度進化的高級動物,人類的肌肉組織極度復雜,以至于在很多解剖學的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在你記住所有肌肉的名字之前,你至少要先忘記7次。”肌肉都有各自不同的作用,有些肌肉用于沖動,有些肌肉用于抑制,有些肌肉只能向前移動,有些肌肉只能往后移動,將這些肌肉的不同功能進行整合就能執行各種復雜的動作。雖然肌肉的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它們并不會產生矛盾,而是會和諧互助。每一種沖動都會伴隨一種抑制,向前的肌肉也總是會和向后的肌肉一起合作,這些肌肉形成一個組織,合作完成一個個精準的動作,比如舞蹈演員的舞蹈動作、小提琴手的手部動作。我們完成的任何一個精細的動作都是相反動作的結合,而每完成一個精細動作都需要調動一支“肌肉部隊”與另一支部隊相抗衡。經過時間的打磨,我們的動作會越來越完美。
這種能力的獲得不能完全歸功于大自然,實際上形成這種能力,絕大部分應該歸功于個體。這是超越了人的天賦本能的超自然能力。這就讓我們不得不考慮人類身上體現的第一個事實——充滿生機的精神必須借助肉體才能有所發揮,進而讓人類得以展示自我。這是孩子們出生以后的第一課,也是我們成人的首要任務。
假設人體需要借助“肉體化”的過程來引導孩子們的心理發展,那也就表明了孩子的心理成長是早于生理成長的。孩子的心理活動早在外界能觀察到之前就已經存在了,而且與他們對外界的表達大相徑庭。在剛剛具備意識時,孩子們的心理是脆弱和糾結的,外在表現卻是急于通過肌肉運動從不同的感官角度認知周圍的環境。生物個體與生存環境之間是可以相互作用的,更確切的說法是,孩子們的精神胚胎與周圍的環境可以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力可以幫助孩子塑造自我并不斷完善。
在生物學上,生理胚胎的心臟——脈沖囊泡,會從母體的血管中吸收營養,然后將營養輸送到受精卵的各個部分。精神胚胎也是如此,孩子的心理特性也是通過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來進行發育和組織的,他們全力以赴地從環境中吸收能量,從而讓自己的個性進行更深入的整合。心理發展是一個非常持久且循序漸進的過程,人類在這個過程中掌握了多種整合方法,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必須保持清醒,掌控主導權,避免敗于懶惰的本能或者變得呆板。人類需要通過持續的命令,來維持心理活動的正常運轉,避免失去自我。
綜上所述,孩子的心理發展必須借助于肉體,在發展過程中,孩子的能力也會不斷提高。孩子的生理發展無休無止,精神發展也不例外。而且人類的精神胚胎和生理胚胎一樣,是自我發展、自我塑造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孩子才是人類的創造者,我們可以將他們稱為“人類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