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臺梭利兒童教育手冊
- (意)蒙臺梭利
- 6312字
- 2022-07-26 10:37:06
第3章 符合時代發展的新式教育
兒童必須自己塑造自己,這是最基本的觀念。因為兒童有自己內在的發展要求,這從他們的各種自我表達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來。
根據傳統教育的理論,人們認為,成人可以隨意塑造兒童的行為和心理,因為兒童是一無所知的,需要成人來填充并改造他們。也可以說,成人就是兒童的創造者。
成人對兒童總是有要求的——要優秀,要成為成人眼中的“好孩子”。然而,成人往往沒有給予兒童真正有益的幫助,并且拒絕為兒童提供促進其心智發展的鍛煉機會。
成人常常有意無意地將兒童當作玩具,和兒童隨意地開玩笑,將兒童的無知當作笑料,由此來顯示成人自己的能力和強大。成人的這些行為,不僅為兒童帶來了不幸,也讓成人自己陷入了悲哀的境地。
正是由于這種錯誤教育觀念的指導,成人遵循了一種“我說你聽,我教你做”的教育模式,既簡單又粗暴。成人想當然地認為,教育就是發號施令,教育孩子就是命令孩子老老實實地“按照大人說的”做事。
舉幾個例子:如果給孩子講英雄故事,在故事的末尾,成人總會激情澎湃地為孩子確定一個人生目標——“你也要成為一名英雄啊”;如果給孩子講道德模范的故事,成人往往會語重心長地對孩子說出自己的期盼——“你要是有這些優良的道德品質,我就放心了”;如果講到某個成功人士的故事,成人又會“命令”孩子——“你要像主人公一樣,堅強地打拼,永不退縮”……
一旦兒童違抗了命令,或者對成人的要求表現出不滿或煩躁,成人又會擺出一副訓誡的面孔,說道:“父母供你吃、供你穿,還請老師教你學習知識,幾乎幫你解決了所有的問題,讓你可以無憂無慮地成長……你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呢?”
依成人看來,這樣不停地命令兒童,就是在“教”兒童如何做事。為了讓兒童達到他們的要求,他們會不停地指出并糾正兒童的錯誤。這一切都是出于成人的控制心理,他們認為兒童必須徹徹底底地服從自己。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成人有時甚至會采取暴力的手段。當成人做這一切時,都會打著“為了兒童好”的旗號,認為自己是在塑造一個具有良好品質的“優秀兒童”。
成人會將自己的經歷和經驗強加在兒童的身上,并且認為這樣做會給兒童的成長帶來好處。如果他們告誡了兒童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后,就會要求兒童牢記并遵守。
比如,父母認為,孩子的當務之急就是好好學習,因而命令孩子從早到晚都坐在書桌前學習那些枯燥乏味的課程,看那些父母自己都不愿意看的書。至于孩子的內心是度日如年還是甘之如飴,父母并不關心。如果孩子整天趴在書桌前學習,導致腰也彎了、背也駝了。父母還會因此生氣,認為孩子的動作不優雅,甚至會訓斥孩子說:“不要彎腰駝背!這樣看起來縮頭縮腦的,真丟人。”
奉行傳統教育理念的老師也認為,自己是培養和塑造兒童的“園丁”,無論是智力發育還是文化水平,這些有關兒童未來的能力發展如何,都是由自己一手掌握的。正因為如此,老師就會將自己認為的所謂正確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并且當他們授課的時候,要求學生必須中規中矩地坐在課桌前,保持安靜,認真聽講。如果學生不能遵守紀律,老師就會采用各種懲罰手段。
只有當學生將課上傳授的知識都記住并理解正確了,老師的工作才沒有白費。如果有督學到學校里來例行檢查,學生若能對他的問題對答如流,督學就會很滿意。他可能會對學生的老師說:“你的工作做得很不錯,值得表揚。”這時,老師的工作受到了肯定,甚至會因此得到嘉獎。
可見,傳統學校的教育觀念就是:優秀的學生是老師創造出來的,學生取得了成績歸功于老師的付出。
若能將兒童“馴服”,成人會感到滿足和驕傲,因為這樣滿足了他們的控制欲,意味著兒童的一切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下,諸如兒童的性格、行為或是道德發展等。
可是兒童卻不會對成人的做法照單全收,偶爾會奮起反抗。在成人眼里,兒童的反抗被視為“任性”“淘氣”“不聽話”等。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兒童的反抗證明了教育的無效,也就是說,這種教育方法是錯誤的。
成人會認為,兒童“任性”“淘氣”“不聽話”的表現是一種缺陷,會嘗試通過講故事、講道理等方式,來設法糾正兒童的這些“錯誤行為”。
善于表達的兒童則會向成人大聲宣告:“我淘氣是因為我受到了傷害!你干涉了我的自由,讓我很難過。我是在保護自己!”聽聽這些兒童的真心話,他們多么希望成人能夠尊重他們的需求啊。
當然,不能否認的是,父母和教師的幫助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必不可少,對兒童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兒童應該由成人創造,也不意味著成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隨意地塑造兒童。兒童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他們自己才能創造自己,成人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只是起到協助的作用。
兒童從一出生就應該接受教育,這種觀念是人們普遍持有并激烈討論過的。不過,這種觀念的理論性太強,實際執行時會有些牽強,至少不如保障孩子的身體健康那么容易操作。比如,有一些專為1歲以下的幼兒開辦的特殊“學校”,由醫生為幼兒教授手和腳的運動課程,以便幼兒長大后能更好地使用手和腳。然而在這些運動課程上,醫生只是簡單地將成人的活動方式套用在了嬰兒的身上。
在我看來,這樣做沒有遵循嬰兒身體的發育規律,設立這種“學校”和課程是錯誤的。如果不尊重嬰兒身體的發育規律,就會給嬰兒造成傷害。
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為了保護嬰兒而謹慎過頭,完全拒絕嬰兒做任何運動。我在這里想要強調的是,在對嬰兒進行教育之前,我們要充分了解嬰兒的身體發育規律,進而遵循這種規律去引導嬰兒的活動。
將成人的活動方式套用在兒童身上,就會將兒童塑造成“成人”的縮小版,也就是“小大人”。這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讓兒童依照自己的秉性和需求去活動、去成長。
兒童的運動應該根據他們的自我意愿來安排,只有這樣,他們的肌肉才能得到正常的發展。成人能做的,就是等待兒童利用自己的內在法則來安排自己的活動。
在等待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觀察兒童,了解他們的發育過程。之所以要用觀察這樣的方法,是因為當兒童還處于嬰兒時期時,語言表達能力不強,以至于我們無法用語言直接跟他們溝通并從中了解他們的需求。
在成人眼里,嬰兒是個“小麻煩”,無法自己照顧自己,并且哭起來就吵得別人不得安寧,需要成人無微不至的照顧。成人也是這樣做的。在新生命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年,成人會無微不至地照顧嬰兒的身體,但是卻完全忽略了嬰兒的心理。
任何阻礙兒童成長的時期,都會對其日后的人格形成產生巨大的影響。
教育學家認為,嬰兒以及幾歲大的兒童就像“軟蠟”(ceramolle),言下之意,兒童在這個階段很容易被塑造,可以任意被拿捏。
“軟蠟”這一想法本身是沒有錯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到底是誰塑造了兒童。很多人都認為,成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塑造兒童。事實上,兒童必須自己塑造自己,這是最基本的觀念。因為兒童有自己內在的發展要求,這從他們的各種自我表達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來。
在兒童眼中,成人是無所不能的。然而,成人卻可能不加思考地去干預兒童的行動,破壞兒童自己剛剛塑造起來的“軟蠟”的輪廓。如果成人并沒有留意,兒童就會重新塑造自己。可實際的情況是,成人往往會一再地破壞兒童的塑造工作。沖突就這樣產生了,并且會一直持續到兒童完全投降,放棄依靠自己來塑造自己。從這以后,兒童就會懶得表達自己的意見,更不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可見,嬰幼兒是兒童成長的敏感時期,這一時期的正確教育比之后的教育更為重要。作為成人來說,要避免在這一時期阻礙兒童的個人發展以及自我塑造。成人不能盲目地干預兒童的成長,而是應該順應兒童的心理需求。天神創造世界,魔鬼毀滅世界,我們要做幫助兒童成長的“天神”,不要做“魔鬼”。
身為教育者,我們的職責是通過正確的途徑觀察兒童,了解他們的特點,并從中認識到怎樣做可以幫助兒童成長,避免自己成為兒童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
不論我們是面對嬰兒還是年紀稍大一點兒的兒童,在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覺察他們的變化并尊重他們的人格。
如果因為不喜歡吵鬧而拒絕兒童與我們在一個空間相處,或者因此呵斥兒童,并要求他們保持安靜,這是對兒童的不尊重。或者有時候,我們在這個房間里吃飯,而讓兒童單獨待在另一個房間,哪怕他哭鬧也置之不理,這也是對兒童的不尊重。
作為成人,我們不應該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兒童,而是應該把兒童當成一個值得尊重的人。
無論大人還是兒童,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當我們要求別人尊重自己時,我們也要用同樣的態度對待兒童。
其實,成人的很多行為都可能給兒童造成傷害,但成人往往沒有意識到,反而陷入自己的慣性思維之中,認為自己做的都是理所當然的。
在生活中,成人經常忽視兒童的自我需求,并因此給兒童帶來傷害。但是即使如此,成人也從來沒有跟兒童表達過自己的歉意。
為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成人常常會輔以鮮艷的顏色、夸張的動作或者是提高音調。但這常常是多此一舉,因為兒童的觀察力是非常敏銳的,很多成人沒有觀察到或者以為兒童也觀察不到的東西,其實兒童往往都能觀察到。兒童甚至可以通過觀察,將事物或者動作形成影像,儲存在記憶中,并且能從中發現事物之間的關系。
舉個例子。有一個1個月大的嬰兒,他出生后至今只見過兩個男人:他的爸爸和他的叔叔,而且爸爸和叔叔都是單獨出現在嬰兒面前,從來沒有同時出現過。
爸爸和叔叔長得非常像,這一天,他們一起站在嬰兒面前。嬰兒一會兒看看爸爸,一會兒看看叔叔,臉上的表情既驚奇又疑惑。
爸爸和叔叔并沒有立刻離開,而是安靜地站在那里,讓嬰兒仔細地看個夠。來回觀察了一段時間,嬰兒的表情終于放松下來,他明白了,面前站著的是兩個不同的人,只是長得像而已。
如果此時爸爸或叔叔立刻離開,或者他們開始對嬰兒說話或逗笑,就會分散嬰兒的注意力,使得嬰兒無法對他們倆的不同形成更深刻的認知。事實上爸爸和叔叔是怎么做的呢?他們又站了一會兒,才一前一后慢慢地走出了房間,這樣一來,嬰兒更加確信,這是兩個不同的人。
嬰兒爸爸和叔叔的做法就很好,他們給了嬰兒觀察的機會,有助于嬰兒形成自己內在的能力,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還有一次,我在餐廳吃飯時遇到了一位母親和她幾個月大的嬰兒。
當時,這位母親抱著嬰兒經過了一幅水果畫,嬰兒被畫上的水果吸引住了,他一邊看著畫,一邊假裝吃水果。這個嬰兒很顯然還沒到能吃水果的年齡,他可能是在此之前看過別人是怎么吃水果的,于是現在模仿起別人吃水果的動作。看到嬰兒“吃”得那么開心,母親就抱著他站在畫面前,直到嬰兒停止“吃”水果才離開。
兒童進行內在的動作練習的表現之一,就是模仿他人的行為。這位母親沒有阻止嬰兒的行為,而是允許他完成這項活動,也稱得上是一位“教育家”。
還有一個兒童,當他看到芭蕾舞者雕像時,會立刻模仿舞者跳起舞來,這是因為他回想起看過的舞蹈場景,知道這個雕像的姿勢是在跳舞。
兒童會特別關注房間的布局和擺放的物品,假如房間里多了新的物品,或者有人將房間里的某件東西拿走了,兒童很容易就會發現。
一位母親和女兒在室外時,女兒發現墻邊有一塊石頭,立刻被吸引住了。此后每次出門,女兒都要停下來看看這塊石頭。
顯而易見,兒童是天生的觀察家,他們視覺敏銳,對花朵或動物充滿了濃厚的興趣。所有觀察到的東西,他們能分門別類地、有序地存放在自己的頭腦里,這都體現了兒童的內在需要。
為了滿足自己的觀察欲望,兒童會自己找些事情做。例如,當一個成人和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說話時,嬰兒的眼睛會盯著成人的嘴巴,觀察成人的嘴形變化。即使成人并沒有真的發出聲音,而是嘴唇做出一些微小的變化假裝說話,嬰兒也會一直專注地看著成人的嘴巴。嬰兒之所以將注意力集中在成人的嘴巴上,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內在需求,想要發展語言能力,表現出來就是他們對語言變得非常敏感。觀察成人說話時的唇形,可以促進嬰兒的語言模仿能力,這與嬰兒對語言發展的內在需求是符合的。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看年齡更大一點兒的兒童的情況。
在我的觀察實驗中,有幾位日本父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我發現他們對兒童的了解程度,可以說和我比起來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一次,我看到一位日本父親帶著兒子在外面散步,兒子看上去有兩歲了。只見他們一開始是慢慢地走,突然,兒子一屁股坐在路邊,怎么也不肯再往前走了。這位父親看到兒子這樣,沒有發脾氣,也沒有拿出家長的威嚴命令兒子站起來,而是站在一旁耐心地等待。直到兒子自己主動站了起來,父親才和兒子一起接著往前走。面對兒子的行為,這位父親做到了真正的尊重,他稱得上是一位教育家。
還有一次,我看到了另一對日本父子。當時,那位日本父親正叉開兩腿站立著,兒子則在父親的兩腿間鉆來鉆去。雖然父親的樣子看起來有點兒滑稽,但是他的臉上卻顯得十分莊重,似乎認為自己在和兒子一起完成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
我敬佩這兩位日本父親,因為他們都十分智慧,對兒童采取了最合適的教育方法。很多父母都做不到像他們一樣,而是會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兒童,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兒童塑造成老老實實的“小大人”。
在米蘭的街頭,我曾經遇到過一位蒙臺梭利學校的學員。當時,這位學員正牽著她的孩子過馬路。教堂的鐘聲響了起來,孩子聽到鐘聲就停下了腳步,想聽完鐘聲再走。但是母親卻忽視了孩子的想法,不顧孩子聽到鐘聲后的喜悅感受和當下的要求,她只是一味地責怪孩子不應該停下來,催促他快點兒走。可見,說服成人在兒童面前保持被動的順從態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真正做到這一點卻不太容易。
每個成人都應該抑制住自己想成為兒童的生命塑造者的沖動和虛榮,想辦法了解兒童真正的需要,讓兒童遵從內心需求自由地成長。讓每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從事內在的自我教育是絕對必要的。
對兒童來說,新鮮的空氣和溫暖的陽光是自由成長必不可少的條件,大多數成年人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但是歸根究底,這兩樣東西只對兒童的身體有益。什么對兒童的心靈有益呢?
要知道,即使兒童每天都能沐浴溫暖的陽光、呼吸新鮮的空氣,但如果他們的心靈是一片黑暗,這也是不行的。兒童心靈的成長十分重要,但是這一過程卻緩慢而脆弱。成年人往往因為無知而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為,摧毀了兒童的內在建構工作。
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發現兒童的需要,我們才能給予他們恰當的幫助。
假如要擬定育兒原則,第一條原則就是,必須讓兒童參與成年人的實際生活。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可以通過模仿成人的行為舉止,滿足自己內在發展的需求。如果拒絕讓兒童參與成年人的生活,他們就失去了可以觀察的對象,就無法進行模仿,這就像失聰的人學不會說話一樣。
其實,是否讓兒童待在成年人的身邊,和金錢無關,完全取決于成年人的情緒。一個不會模仿成年人的行為和不會問為什么的兒童,無異于行尸走肉。有些成年人不愿意讓兒童待在自己身邊,覺得與兒童相處,會給自己帶來不少麻煩。這些成年人受到傳統偏見的影響,不接受成年人應該花費時間陪伴兒童的理念。他們野蠻地認為,兒童需要的是睡眠,讓兒童多睡覺,既有益于兒童的成長,也能減少自己的麻煩。
可是,為什么要強迫兒童睡覺呢?兒童想睡覺的時候,自然會去睡。而且兒童也沒有那么長時間的睡眠需求。應該讓他們多參與我們成年人的生活啊!
在北歐地區,讓孩子早早地上床睡覺的做法十分普遍。有一次,一個孩子告訴我,他常常聽人談起星星很漂亮,很想去看看星星到底是什么樣子。原來,這個孩子長這么大一直沒有看到過星星,因為他每天一到晚上就被父母要求早早地睡覺了。
這個被要求早睡的孩子,在進行自己內在的建構工作時一定會感到非常累,因為他不得不和成人抗爭,但是又由于他太弱小了,最后不得不服從成人的命令。
作為成年人或者說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堅持的基本教育理念是絕不成為兒童發展過程中的障礙。
知道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并不容易,但也不是很難。真正的困難在于,我們往往存在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和毫無益處的偏見。如果想教育好孩子,我們必須去除這些錯誤觀念和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