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儒教具有的多面性和其在日本的發展

儒教擁有多樣的側面。首先,在古代中國,儒教作為以“天”的思想為背景的王朝統治理論,提高了其存在價值。而在宋學(朱子學)里,擁有陶冶精神、人格和提示倫理道德觀的發展。從國家思想到個人精神論的變化是宋學的最大特征。也有認為儒教是追求理念的學問,同時為了繼承此學問又重視教育。儒者在自身的儒教實踐的同時,對其傳承和教授也注入了很大的熱情。另外,作為儒教具有的另一個側面,還有感性的磨煉。而對養成正確區別正邪的鑒別力、鑒賞力以及實踐禮樂所必需的,作為自我表現的詩文創作,被視為儒者的教養而受到尊崇。

在這里,舉兩個例子,從極度純凈化角度論述儒教的多樣性。一個是池田光政的閑谷學校,還有一個是龜井南冥的《論語語由》。

(一)池田光政和閑谷學校

2015年秋天,我訪問了岡山的閑谷學校。是為“近代東亞漢學的發展”為題的國際研討會相關的史跡探索而前往參觀的。一直以來想去尋訪的閑谷學校,如我的想象一樣,在萬籟俱寂、群山環抱之中,在濃縮著莊嚴的氛圍里靜靜佇立。這確實是閑靜谷里的學校。

閑谷學校是江戶時代初期,岡山藩主池田光政創設的學校。光政除為藩士設立岡山藩學校以外,還為藩里的民眾在藩的領地內的村鄉建立了123個手習所(習字所),是熱心于教育的領主。但是,引起了理想和現實的齟齬,在饑饉和財政的逼迫下,學校在經營上破產了。但是光政一直堅守閑谷學校,后來還設置孔子廟,死后將自己的廟作為“芳烈祠”附設,作為一種紀念建筑物至今存在。

池田光政可算作江戶初期三名君之一。三名君是水戶藩主德川光圀、會津藩主保科正行、岡山藩主池田光政。在德川幕府必須使儒教理想的封建體制穩定下來的統治的最初階段,他們都是試圖在自己的領地實踐儒教理念的藩主。在從武力統治到德治的轉換過程中,光政追求用儒教教化領地內民眾的理想非常地崇高,但是對于現實來說卻是過高的理念。不只是領地內的民眾,即便是家臣也有很多人無法理解光政對教育的堅定意志和閑谷學校的意義。在這個意義上,閑谷學校與其說是為了庶民的學校,不如說是作為光政的儒教教育理念實踐的象征而存在。

首先,這里有宗教性。圣廟有大成殿、東階、西階、中庭、外門、文庫、廚屋。大成殿中央的朱色櫥子里供奉著孔子像,春秋要舉行釋菜(用蘋蘩之類而非用犧牲上供的釋奠的簡略形式)。孔子像是基于當時儒者謹慎細致的考證來鑄造的。順帶說一下,同時期從明朝亡命而來的朱舜水帶來了三尊孔子像。朱舜水作為德川光圀的顧問,在江戶初期日本對儒教的接受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理解,孔子像和文廟在儒教上具有的宗教意義,在朱子學作為統治思想受到尊崇的寬政以前,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次,這里還有儒教作為理想的周代制度的忠實再現。學校以鶴鳴門為正面用石屏圍護,從而形成一個異地,鶴鳴門外則是被叫作泮池的池塘。“泮”是“泮宮”,即諸侯的學校。為了表現對天子的謙讓,學宮周圍只讓池塘環繞半周,由此得名。天子的大學為辟雍,諸侯的學宮為泮宮(《詩經》的《毛傳》《鄭箋》,《白虎通》),如此忠實地再現了周代制度。另外,光政實踐了井田之法。模仿周代之法,將公私田分開,建了廬舍。最初將位于海濱的井田在寶永七年作為閑谷學校的學校田追加,可能還是由于這個地方是儒教理念的實踐中心地。光政在封建的岡山,作為諸侯(藩主)嘗試了實踐“封建”“井田”“大學”這種踐行儒教理想的周代制度(這在某種意義上是理念上的制度,未曾在中國實踐過)。

在文廟、芳烈祠的守護下,位于學校中心的講堂,是壯觀的歇山式的建筑。這是一個儒教精神和日本的審美意識相融合的格調非常高雅的美麗建筑。邊長十數米的四方形講堂除了寫著“克明德”橫額、朱子的《朱文公學規》、池田綱政寫的《定〈就學規則〉》以外,什么裝飾都沒有。在這里,從講解朱子的《白鹿洞書院揭示》開始,依次誦讀《孝經》《小學》《四書》《五經》,然后進一步誦讀《左傳》《國語》《史記》《漢書》,“專心致力于孝悌忠信之道,以實行為本,俊秀者以其余力指導博文,及詩章”被定為課業。講堂的后方是稱為學房的寄宿宿舍,據說,初期還企圖確保收入,設置了學校領(田地、山林)。

如此,閑谷學校誕生于池田光政的崇高理想,是儒教理念的一個實踐。理念的實踐和實際經營是層次上不同的行為。遠離城鎮而又交通不便的深山里的學校,作為現實的經營絕對不能說是成功。但是接觸了這個特殊空間里培養出的具有莊嚴氣氛的人,無論是誰,都能體會到被純凈化之后的精神上的喜悅,并表露出一種抽象的形式美。經營上破產的這個學校,常常被復興,稱為儒者和文人的憧憬,直到現在還繼續延續著,這一事實告訴我們,理念具有同現實不同性質層次的價值。閑谷學校完美地體現了儒教作為理念的存在意義。

(二) 《論語》之解釋和漢詩文

如果把光政的閑谷學校看作是儒教理念在日本的變異,那么從江戶時期《論語》的解釋可以看到其他方面儒教在日本的變異。這可以稱為具有前近代學術特征的古典研究。

前面提到了仁齋和徂徠的學問,他們的特征首先是對朱子學的精神主義的解釋以及佛教的唯心論解釋的批判。在此基礎上試圖質問古典本意的態度,便是其第二個特征。而且,他們都具有出色的言語感覺,這也是他們共通的特征。仁齋被稱為古義派,徂徠被稱為古文辭派,他們在古典解釋上都追求實證。

寬政時期出生于福岡藩的龜井南冥,也在論語解釋上追求實證主義。他的著作《論語語由》的特征,如其書名所示。將《論語》視為產生于講談場面的產物,是重視其背景的解釋,即講述“語”的“由來”的解釋。

再現“語”產生的“場”需要的是正確理解古代言語,同時正確理解文脈。從“文”的發展過程,領會其是在怎樣的狀況下產生的發言,語言的輕重如何,是玩笑還是認真嚴肅的。為此需要出色的言語感覺和銳敏的感性。

下面引用的是該書的凡例,指出對于不同場面中發言的狀況的變化。

專語古而意在傷時者

全語今而意在慕古者

語意似深而實淺者

語氣輕淡而意至重者

陽語甲而陰戒乙者

語在于此而意隱于彼者

遜言而寓教者

明言以示實者

冷語似戲者

托言不露正意者

在這里,可以看出作者這樣的態度,即徹底排除將經書解釋為自己主觀的表現,而注重實證性的解釋態度。學問在從朱子學的精神主義的純粹信奉向著儒教的客觀實證轉變。但是,即便說是實證性,對孔子的尊崇絲毫沒有動搖,也絕沒有從“忠孝”這個價值觀里脫離出來。在堅持儒教倫理的同時,追求合理的翻譯的態度,可以說是前近代和近代(合理和非合理、西歐價值和東亞價值)同時存在的獨特的經書之解釋。

仁齋、徂徠、南冥都很重視學問的實效性。和桌面上的空論相比,他們更重視在實際生活里鮮活的思想(他們稱之為“活學”)。這與仁齋是市井學者、南冥是儒醫的身份相關。面對眼前生死攸關的患者,沒有比醫者更重視時效性理念的了。可以說,在與統治政策保持距離的市井學問中,近代性正在萌芽。

江戶時期,儒者的評價使詩文水平得以提高。能寫出優秀詩文的人才在各方面都受到了尊敬。人格分裂因素比較多的賴山陽既如此,讓南冥的文筆家名聲轟動全國的,也是因為在朝鮮通信使面前披露了漢詩(用中國古典文寫的詩在日本被稱作漢詩)。尊重“文”,評價優秀文才,在這一點上,與江戶時期學問,即全面體現出對構思立意以及感性的重視是共通的。

因為江戶時代是武士的時代,對清貧的志向很堅定。衣食住各方面都儉樸,生活節儉被當作美德。清貧是漢代儒學和宋學的精神主義的一個特征。相對于物質性價值的享受,有更重視精神上的享受的傾向,這種傾向延續到近代,作為日本人對生活的審美情感而存在。今天的日本總是有強調經濟的傾向,對于這種比精神性更強調物質價值的狀況感到不融洽的,可能不是只有我吧。

如此,江戶時期的學問里,時常可以窺視到儒教理念被純凈化的最好的形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涞水县| 姚安县| 巧家县| 成安县| 黔西| 民丰县| 廊坊市| 星子县| 射阳县| 靖安县| 穆棱市| 故城县| 南华县| 固始县| 松阳县| 宿松县| 罗甸县| 卢湾区| 太白县| 武城县| 阿瓦提县| 新泰市| 本溪市| 武穴市| 阿坝| 宁陕县| 南陵县| 漯河市| 通化市| 江山市| 霍州市| 茶陵县| 鄂尔多斯市| 泊头市| 都兰县| 珠海市| 马边| 五寨县| 错那县| 内江市| 临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