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晉子書研究
- 王琳
- 20字
- 2022-07-22 15:49:32
第一節 儒家思想影響的持續與儒家類子書
一、儒家經學的相對低落
相對于西漢中后期至東漢前期儒家經學的隆盛,在東漢后期以降的亂世中,儒家經學趨于衰微,諸子學說在新形勢下乘機而起,思想領域呈現頗為活躍的局面。《后漢書》卷七十九《儒林傳》謂東漢后期洛陽太學“章句漸疏,而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蓋衰矣”。《三國志》卷十三《魏書·王肅傳》裴注引魚豢《魏略·儒宗傳序》記述漢末及曹魏儒學之衰云:
從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懷茍且,綱紀既衰,儒道尤甚。至黃初元年之后,新主乃復,始掃除太學之灰炭,補舊石碑之缺壞,備博士之員錄,依漢甲乙以考課。申告州郡,有欲學者,皆遣詣太學。太學始開,有弟子數百人。至太和、青龍中,中外多事,人懷避就。雖性非解學,多求詣太學。太學諸生有千數,而諸博士率皆粗疏,無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無能習學,冬來春去,歲歲如是。又雖有精者,而臺閣舉格太高,加不念統其大義,而問字指墨法點注之間,百人同試,度者未十。是以志學之士,遂復陵遲,而末求浮虛者各競逐也。正始中,有詔議圜丘,普延學士。是時郎官及司徒領吏二萬余人,雖復分布,見在京師者尚且萬人,而應書與議者略無幾人。又是時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筆者未有十人,多皆相從飽食而退。嗟夫!學業沉隕,乃至于此。注59
魚豢這段話的重點在于,告訴人們曹魏統治者雖倡導儒學教育,但當時學有所成而專精于儒家經典的人才很少。作者嘆息漢末以來儒家經學的衰落,悲慨之情洋溢其間。但應指出,這段話是相對于漢代儒家經學的興盛而言的。回溯《漢書·儒林傳》的記述,可知在班固筆下,西漢儒家經學之盛,得益于漢武帝以來朝廷在體制內優遇儒生的政策導向:“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迄于元始,百有余年,傳業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 注60余嘉錫《古書同例》卷二對這段話頗有同感,發揮云:“由此言之,則學問之道,亦正賴功名為之驅使,漢人經術之盛,因其能發策決科,而諸子不立博士,故其學日以益微。” 注61漢魏之際,政治形勢動蕩不安,有志于治國平天下的統治者,看重和急需的是那些具有處理軍政事務能力的人才,而無暇去優遇長于章句訓詁的儒生。當時人們往往注重閱讀那些切于實用的書籍,視野較為廣泛,涉及經、史、子諸部。如曹丕《典論·自序》說他“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三國志·先主傳》裴注引《諸葛亮集》載,劉備臨終,教導其子“讀《漢書》《禮記》,閑暇歷覽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三國志·呂蒙傳》裴注引《江表傳》載,孫權規勸呂蒙等“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杜恕于曹魏太和年間上疏,也可證時人對于傳統思想或持實用主義的態度,有云:“今之學者,師商、韓而上法術,競以儒家為迂闊,不周世用,此最風俗之流弊,創業者之所致慎也。” 注62可見,漢末三國時期的儒家地位難以比擬西漢后期至東漢前期的,相對而言呈現衰微的趨勢。直到晉代,仍不斷有人發出儒風趨衰的感嘆,如干寶《晉紀總論》總結西晉覆滅的歷史教訓,就指出儒家政教失落的原因;某些文士則通過撰寫賦作,呈現這方面的情況,如仲長敖所撰《覈性賦》,假托荀況與法術之士韓非、李斯的對話,宣揚“人性惡”之說,有云:“懷仁抱義,祗受其斃。周孔徒勞,名教虛設。” 注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