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邏輯的起源
  • 王路
  • 6413字
  • 2022-07-22 16:19:56

4.是與真

綜上所述,巴門尼德大致談到如下一些內容:其一乃是“是”與“不是”,其二乃是“真”,其三乃是“說”與“思考”。此外,這些內容是相互聯系的。比如,是與真乃是聯系的,因為是乃是確信的道路,從它可以得出真。又比如,說與思考乃是相互聯系的,因為它們有共同的對象,即所說和所思考的乃是是。不僅如此,在這些論述中,真、說與思考等等都是輔助性的,最主要的乃是是。也就是說,巴門尼德通過前者來說明后者。基于這一認識,我們就要考慮,巴門尼德所考慮的“是”究竟是什么?他為什么要這樣來考慮它?

巴門尼德的殘篇是散文體,缺乏充分的論證,甚至沒有什么舉例說明,因此他的論述有些是清楚的,有些不是那樣清楚。在我看來,由于他的論述是相互聯系的,因此我們可以借助清楚的論述來理解不清楚的論述,借助一些比較清楚的論述來理解那些不太清楚的論述。經過以上分析討論可以看出,在有關是的說明中,語言層面的說明和考慮是比較清楚的,而思考層面的說明是不太清楚的。因此,語言層面的說明可以成為我們考慮的出發點,并以此為線索來探討巴門尼德的思想。

從語言層面出發可以看出,巴門尼德所說的“是”乃是一種省略的表達,相當于一個句子框架。它可以被看作一種系詞意義上的東西,相當于后人通常所說的“S是P”。由于是省略的表達,無論被看作是句子框架,還是系詞意義上的東西,它都不是一個句子。因此它所表達的就不是一個句子所表達的東西。那么,它所表達的是什么呢?在我看來,它所表達的乃是所有句子的抽象,即所有句子所表達的共同的東西。語言的使用是有例外情況的,因此,“所有句子”這一說法太強了。弱化一些則可以說,它所表達的乃是一種普遍的情況。這是因為,是這個詞的使用是普遍的,因而它所表達的東西也是具有普遍性的。巴門尼德通過它來談論,也是要談論一種普遍的東西或具有普遍性的東西。

思考是一種具體的思維活動,是有內容的。從巴門尼德的相關論述可以看出,他所談的思考不是具體的,而是泛泛的,而與此相關的“是”,即所思考的“是”也不是具體的,而是泛泛的。由于他明確地說,可說與可想的都是是,因而是相同的。由此可見,他有關思考這種泛泛的談論方式實際上也是一種關于普遍性的說明,即他想通過“是”而達到有關思考的普遍性說明。這樣的考慮是符合直觀的,因為人們的思考是要通過語言來表達的,反過來,語言所表達的東西則是要經過人們的思考的。

在巴門尼德的相關討論中,他還談到真。是真的乃是關于語言表達的一種斷定,也是關于思考的一種肯定。語言表達的乃是思考的結果,因而會有真假對錯。既然可以把思考和語言表達的東西集中在是上,即“是”體現的乃是語言表達的普遍情況,亦即是思考的普遍情況,真與它的對應也就是自然的。事物是怎樣,我們通過思考會認為它是怎樣,然后說它是怎樣,這就是真的。否則就會是假的。所以,是與真乃是相聯系的。這樣一種聯系實際上也反映出我們的思維活動和語言表達與外界情況的一種關系。我們的思維活動與語言表達乃是與認識相關的,因此是與真的聯系實際上也反映出我們的認識與外界情況的一種聯系。所以,巴門尼德的語言是詩化的,談論方式是抽象的,表達的東西卻是具體的:他實際上是在論述我們的認識,論述我們的認識與外界情況的關系。

有人可能會認為,以上論述基于一個前提,即關于語言的論述是清楚的,而關于思考的論述不是那樣清楚,因而通過關于語言的論述來說明關于思考的論述。但是,巴門尼德是不是這樣認為的?從他的論述似乎并不能清楚地看出這一點。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可以從關于思考的論述出發來考慮關于語言的論述呢?

假如從思考的角度出發,則可以看出,巴門尼德所說的“是”乃是一種抽象的表達,它是對思考的東西的稱謂,相關的說明則是寬泛的,而不是具體的。從中文來看,將這樣一種東西稱之為“是”似乎有些不太容易理解。因為似乎字面上不太容易理解它是什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可以保留它的英譯文形式being,或希臘文形式einai或on,看一看是否可以從這個角度獲得對它的理解。通過閱讀可以看出,巴門尼德不僅談到思考的東西,還談到說的東西,而且把二者看作相同的東西。這樣,我們可以將他關于說的論述看作是關于思考的論述的東西的進一步說明,因而我們可以借助說的東西來進一步考慮思考的東西。這樣就需要從語言層面來考慮這個問題,因而會看到動詞表達的“是”。它是語言中使用的一個詞,因而是具體的,可以把握的。它是一個普通而常用的詞,它的使用方式表明它的含義,說明它的普遍性。由于巴門尼德明確地將“可說的與可想的東西”并列而論,因而可以認為,既然說的乃是“是”,思考的也應該是是,即以語言所表達的東西。因此可以認為,從思考的東西出發,最后落實到語言上,把思考的東西表達出來,這似乎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認識到二者是同一的,也就可以看到,既然語言層面上乃是“是”,思想層面上當然是由語言層面的這個“是”所表達的東西,所以也是是。

所以,無論是從語言還是從思考層面出發,巴門尼德所考慮的東西乃是是,乃是以語言中通常使用的那個“是”所表達的。

也許這里還有另一種理解的思路。殘篇1談到真,并且把真與是聯系起來談,因而按照論述的順序,應該把真看作是首要的,即應該從真出發來理解可說與可想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首先我們看到,真與是乃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因為從是之路得出真。其次,思考一定有真假。而真乃是人們通常所追求的東西。常識上說,人們贊同、相信、表達真的東西。盡管人們贊同、相信、表達的東西并不一定是真的,但是至少人們通常是這樣認為的,也是這樣做的。所以巴門尼德多次談到真信念。關鍵在于,信念與認識相關,乃是要通過語言表達的,并且主要是通過句子表達的。因而從思考的層面說,真乃是與認識或信念聯系在一起的,從語言層面說,真乃是與句子或句子所表達的東西聯系在一起的。由此可見,真乃是對一類句子的認識,一如“雪是白的”只是其中的一個句子。因而真乃是抽象表達。與它相應,有關句子的認識也應該是抽象的。所以巴門尼德所說的“是”正是這樣一種東西,它與真對應,因而相當于所有表達真子句的抽象。與之相關的思考也是同樣,它不是關于一個具體事況的思考,而是對一類事況、一類與真相對應的事況的思考,因而是對所有真句子所表達的情況的思考。

綜上所述,巴門尼德的論述盡管不是那樣清楚,但是至少以下幾點是清楚的。其一,談到了是、真、說和思考。其二,所談這幾點乃是相互聯系的。其三,所談的東西有些直觀上是清楚的,比如真,有些通過分析也是清楚的,比如是。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巴門尼德的論述中,是與真乃是清楚的或者至少通過分析而是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可以進一步深入思考,為什么巴門尼德要思考是與真?通過是與真,他想說明的是什么?

是與說和思考相關,真也與說和思考相關,而思考與認識相關,因而可以看出,巴門尼德字面上談是與真,實際上談論的卻與認識相關:他把有關認識的討論集中在是與真上。換句話說,他通過談論是與真來探討認識。這樣,直觀上我們可以問:探討認識為什么會考慮是與真?與認識相關,通過是與真,巴門尼德究竟想討論些什么?

巴門尼德在談論是的時候往往同時也談到不是,并且把它看作與是對立的另一條道路,告誡人們遠離它。因為“這是完全走不通的路”(殘篇2),“它是不可思考的和無名的”,“它不是真之路”(殘篇8始)。以上我們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是上,現在我們可以聯系巴門尼德有關不是的論述來進一步思考,他通過是與真想探討些什么?我認為,在這一問題上,我們可以借助巴門尼德關于不是的論述來討論。

納入有關不是的討論,我們可以擴大考慮的問題范圍,獲得更多一些考慮要素和線索,因而有助于我們更清楚地理解巴門尼德的思想。當然,很可能這同時也會給我們的討論帶來更多的困難和問題:既然有關是的論述存在一些不清楚的地方,有關不是的論述同樣可能存在不清楚之處,這樣就會有更多的難題需要解決。前面在討論是的問題時我們區別了三個層次,現在我們依然可以按照那三個層次進行討論。

“不是”乃是“是”的否定:二者的區別在于前者增加了一個否定詞“不”。這一點直觀上是清楚的,在語言層面也是清楚的。因此,巴門尼德在一開始就把它們并列提出來討論,乃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但是在巴門尼德的論述中,似乎有時候也不是這樣。如前所述,他說“是”乃是可說的,這在語言層面當然是清楚的。但是他明確地說,不是的東西乃“是不可說的”(殘篇2),“不是乃是不能說的”(殘篇8始)。假如將不是看作是的否定,為什么可以說是而不能說不是呢?“是”乃是一種基本的語言表達方式,難道“不是”不同樣也是一種基本的語言表達方式嗎?比如,“雪是白的”是通常的說法,但是 “雪不是黑的”難道不能說嗎?

在思考層面似乎也有同樣的問題。如前所述,“是”乃是一種對思考的東西的抽象的稱謂,借助語言層面的說明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它的這種意思。字面上看,“不是”不過是加了一個否定,因而它應該具有與“是”同樣的作用,區別僅在于它是否定的。但是巴門尼德明確地說,“不是……也是不能思考的”(殘篇8始)。這似乎是說人們只能思考是的情況,而不能思考不是的情況,換句話說,只能思考肯定的情況,而不能思考否定的情況。這當然是難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把巴門尼德關于說的論述結合起來,他的意思似乎又是一致的:由于“不是”乃是不能思考的,因而也是不能說的。而這種意思與我們通常的認識也是相符合的:我們如何思考,也就怎么說,亦即我們表達我們思考的東西。只是我們難以理解,我們為什么就不能說“不是”,我們為什么就不能思考不是的情況。

假如我們聯系巴門尼德有關真的論述一起考慮,則會發現這些問題似乎又都不是問題了。是與真相關,由是得出真。由于不是乃是對是的否定,因而它不會與真相關。因此,從真的角度出發,讓人們考慮是,而不考慮不是,似乎也就是自然的。

面對這樣的論述,即有的清楚,有的不清楚,有的經過分析似乎是清楚,有的經過分析似乎又是不太清楚的,有的分開看是不清楚的,而聯系起來看似乎又是清楚的,我們該如何考慮呢?這里可能會有多種考慮的途徑,在我看來,有一條途徑可以考慮,這就是將是與不是聯系起來考慮。這是因為,不僅巴門尼德自殘篇2就把它們并列提出,而且它們擁有共同的“是”,因而字面上就是有聯系的。關注它們之間的聯系,我們還會看到,巴門尼德對這一點也有不少論述。比如,他明確地說,“是則是,非則不是”(殘篇6),“不是的東西是乃是永遠無法證明的”(殘篇7),他批評一些人“相信是與不是乃是相同的而非相異的”(殘篇6)。在他看來,如果從不是出發來考慮事物,則“它必然要么完全是,要么不是”(殘篇8)。將所有這些論述聯系起來,我們就會發現一件事情,即巴門尼德反對將是與不是混為一談。

從他的論述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些人相信是與不是乃是相同的而不是相異的,對這一點他是不贊同的。在他看來,是與不是乃是相異的,即根本不同的,而不是相同的。那么,他是如何知道這樣的信念的呢?信念來自于認識,但是要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因此一定是有人有這樣的表達,或者是言語的,或者是文字的。假如沒有人這樣表達,他自己又不贊同這樣的信念,因而也不會這樣表達,他大概也就不會提出這樣的批評,甚至可能想不到這樣的問題。由此可見,是與不是乃是相同的,這首先是在語言層面上表達出來的,其次它表達了人們的一種認識。在古希臘遺留下來的殘篇中,我們確實可以讀到這樣的表達,比如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在他看來,一切都是流動的,因而“我們踏進又不踏進同一條河,我們是在同一條河中又不是在同一條河中”。16假如給他說的這條河命名,比如a,這相當于說,我們所踏進的、我們所處的既是a(這條河)又不是a(這條河)。這里,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是……又不是……”的明確表達。赫拉克利特的話充分顯示出,他將是與不是看作相同的,沒有什么區別。巴門尼德的表達則是針鋒相對,認為這是錯誤的,即不是真之路。

巴門尼德反對是與不是這樣的認識,但是并沒有充分說明為什么這樣。在他的論述中,我認為有兩句話可以看作他的理由。一句是:“是則是,非則不是”,另一句是“不是的東西是乃是永遠無法證明的”。前一句直觀上容易理解,“非”即“不是”,因而是與不是涇渭分明。后一句字面上意思也很清楚:談及的對象乃是“不是的東西是”,關于它的說明則“無法證明”。從談論的方式可以認為,這兩個表達都是自明的概念,即說者認為它的意思人人理解,沒有什么需要說明的。依據常識,我們可以把證明理解為提供理由和說明。但是對于“不是的東西是”這一表達,卻需要做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一方面,我們可以把這看作是語言層面的考慮。假如是如此,“是”與“不是”明顯是矛盾的表達,因而說它無法證明也就不難理解,甚至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由于巴門尼德的表達方式并不是那樣清楚,我們難以確認這就是關于語言層面的考慮,因而可以認為這是關于思考層面的考慮。在這種情況下,這里表達的意思就需要認真分析。思想與表達中常常會出現對立的情況。巴門尼德談到一些,比如事物的“產生或消亡”、“生成或毀滅”、“變換位置和色澤”等等(殘篇8)。這些其實只是最一般性的說明,而不是具體的說明。人們通常思考和表達的往往是一些具體的情況。對立的情況在語言層面并非以是和不是這種形式表達出來,比如赫拉克利特所說的“神是日夜,冬夏,戰和,是飽饑”。17字面上都是“是”,如是日,是夜,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誰都知道,白天不是黑夜,戰爭不是和平,同樣,消亡不是產生,毀滅不是生成。不僅如此,這種不同又是比較極端的,以致可以被看作是對立的、否定的、矛盾的。由此可見,巴門尼德的意思大致可以有兩個,一個是字面上的,一個是思考層面的。由于不能證明“不是的東西是”,因此在表達時字面上不能相互矛盾,比如不能說“既是又不是”;同樣,也不能肯定相互對立的情況,比如不能說“既是白天又是黑夜”,因為這相當于說“白天是黑夜”,而二者是對立的。

聯系真,以上分析也很容易理解。在兩種對立的情況中,只能有一種情況是真的。如果一方是真的,另一方就是假的。是之所以與真相聯系,大概主要在于它表達我們關于世界的認識,并且在這一過程中表達對我們認為正確情況的肯定。不是則表達對我們認為錯誤情況的否定。比如“雪是白的”,這是我們的常識認識,它是真的,而“雪不是黑的”也是常識認識,不同之處在于,它是我們對“雪是黑的”這種錯誤情況的否定。也就是說,雪是黑的乃是假的,由于否定的增加,因而雪不是黑的同樣是真的。用巴門尼德的話說,我們認識不了雪是黑的(雪不是白的)的情況,因而也就不能說雪是黑的(雪不是白的)。

經過以上對殘篇的分析可以看出,巴門尼德看到人們在表達認識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這主要表現在混淆是與不是的情況。在思想層面上,這使兩種對立的情況得不到明確區分,因而得不到區別對待。在表達層面上,也會造成矛盾。尤其是,這樣的問題與真相關,所以非常重要。他的努力主要表現在:第一,區別是與不是,明確說明二者的不同;第二,說明是與真相關;第三,說明是與認識相關,因而是我們要考慮的東西。經過分析還可以看出,他試圖通過是與真的聯系來說明我們的認識,因而把關于認識的說明提升到是與真的層面。這樣我們可以看出,是與真乃是一種抽象,是關于認識的抽象。如前所述,真乃是一個常識概念,是容易理解的。是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乃是需要考慮的。在思考的層面,它似乎不是那樣清楚,但是在語言層面,它是清楚的。聯系這兩個層面可以看出,通過語言層面的東西可以更好地認識思考層面的東西。因此在巴門尼德這里,關于思考的說明,因而關于認識的說明,已經集中在是這個概念上,而這個概念首先是通過這個詞表達的。盡管一些說明不是那樣清楚,但是關于這個詞以及由它所表達的東西的考慮,已經初步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這樣,人們至少可以沿著這個線索做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子王旗| 万宁市| 玛多县| 夏邑县| 博湖县| 县级市| 闸北区| 雷州市| 平陆县| 南部县| 灵台县| 兴业县| 平利县| 安平县| 固阳县| 建昌县| 寿光市| 沂水县| 合江县| 山阳县| 易门县| 西畴县| 浦县| 萨迦县| 晋州市| 沙雅县| 米泉市| 罗源县| 韶山市| 日照市| 西宁市| 梅州市| 永定县| 三明市| 得荣县| 祁阳县| 上犹县| 凉城县| 禄劝| 理塘县| 霍林郭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