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真
以上引文有幾處明確談到了“真”。仔細分析,相關論述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類與是相關:比如,“是”之路“得出真”(殘篇2),這條路“是實在的和真的”(殘篇8),與此相對照,“不是”則“不是真之路”(殘篇8),等等。另一類與信念相關:比如,“真信念”,“信以為真”(殘篇8),“全無真可信的常人意見”(殘篇1),等等。還有一類與“完滿”相關:比如“完滿的真之不可動搖的內核”(殘篇1)。
通過以上分類可以看出,“真”與“是”乃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這樣的聯系有時是顯然的,有時則不是那樣明顯。比較明顯的聯系是第一類。由是之路得出真,這是直白的表達,因而字面上就是清楚的,不用多說什么。我們重點看一看其他兩類論述。
在這兩類論述中,真與是的聯系之所以不明顯,乃是因為字面上沒有這樣說,致使我們看不到它們之間聯系的直接證據。我們看到的乃是其他一些聯系,比如真與信念的聯系,與完滿的聯系,這些顯然不是真與是的聯系,至少不是二者的直接聯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這里仍然有或隱含著是與真的聯系,就需要我們認真分析。
先看真與信念的聯系。首先我們可以問:什么是信念?循此思路可以看出,巴門尼德沒有說。他在談論信念的時候沒有任何解釋,因而可以認為,他把信念這一概念是當作自明的使用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常識的意義上理解它:信念可以是關于事物及其狀態的,可以是關于事物及其狀態的認識的。進一步思考則可以看出,無論什么信念,都是要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涉及表達,大概就會用到estin(是)這個詞。這大概也是巴門尼德使用該詞動詞形式的原因之一。這樣,真與是也就聯系起來。
如果說通過關于信念的分析還可以看到真與是的聯系的話,那么似乎很難從“完滿”獲得這樣的分析。因為“完滿”是一個形容詞,不是名詞,不像信念那樣具體而明確。在這種情況下,若說真與是相聯系似乎就不是那樣具體。在我看來,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這個問題。一是從巴門尼德關于真之路的看法出發。該文的題目即是真之路,而其核心內容則是“是”,并且把這條路稱為“是”。因此真與是的聯系是密切的。另一方面,巴門尼德把完滿的真稱之為“不可動搖的內核”,這表明對它的肯定,對它的重要性的肯定。通俗地說,這里凸顯了真的核心作用。由于這條路也被稱為是,因而“是”也是其核心要素。這樣,真與是就聯系起來。尤其是這里談到“全無真可信的常人意見”,并且對照它來談論真的核心作用。這里尚未談到知識與意見的區別,而是談到信念與意見的區別。但是實際上這是以真區別出信念和意見:前者有真,后者無真。借鑒關于信念的認識,我們就可以看出,真與是乃是密切聯系的。所以,這里有關“完滿的真”的論述實際上含有與是的聯系。
基于以上認識,現在我們可以問:殘篇中有關真的論述為什么會與是相關呢?殘篇只是談到了是,探討了真,并且把它們聯系在一起來談論,但是并沒有論述為什么它們之間是有聯系的。從殘篇的表達方式來看,真這個概念是被當作一個常識性的、自明的概念使用的。其中“它是實在的和真的”(殘篇8)一句包含著“它是真的”這個句子,后者體現了真這個詞的日常用法,即“它是真的”。這是“真”這個詞最通常的用法。它的含義無疑來自這種用法。由此可見,人們對這個詞的理解沒有問題,因此對它不需要做進一步的解釋。基于這一認識則可以看出,殘篇中“真信念”、“信以為真”、“無真可信”等表達雖然用法不同,其中的“真”的意思卻是一樣的,即都表示“是真的”這種意思:真信念的意思是,一個信念是真的;信以為真的意思是,一個情況被相信為是真的;而“無真可信”的意思是:無法從相信是真的這種意義上去談論,亦即與是真的無關。
在我看來,“是真的”是普通常用的表達,也是自明的表達,即人人都會使用而明白的表達,因此無需解釋。真這一概念則來自這一表達,可以看作是它的抽象。巴門尼德借用這一表達及其概念來說明是,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就在于這個概念的自明性,由于它是自明的,因而可以借助它來說明是。另一個原因則在于真這個概念自身的意義。
“是真的”固然是日常的表達,卻不是隨意的表達,而是有專門作用的。它的作用不是描述,而是說明和斷定,而且主要是對于人們的認識做出說明和斷定。也就是說,它是對描述的說明和斷定。它與描述具有一種層次上的區別。換句話說,人們的認識主要是以描述的方式表達的,比如“雪是白的”。“是白的”乃是對“雪”的一種描述,這種描述表達了人們的一種認識。但是對這種描述,人們也可以做出說明和斷定,比如說“雪是白的是真的”。這句話也可以加引號的方式來表達:“‘雪是白的’是真的”,意思是一樣的。通過引號可以看出,“是真的”與它所說明的“雪是白的”乃是不同層次的。由此可見,同樣是說明,“是真的”與“是白的”乃是不同的。后者與“雪”是同一個層次的,即不能對其中的“雪”加引號。
“是真的”這種與一般描述的層次區別表明它的一個基本特征,即它是語義的。也就是說,假如把一種描述看作是一個句子所表達的東西,那么“是真的”則是與句子所表達的東西相關的。從這一基本特征出發,直觀上就可以看出,與它相關,另一個相似但對立的表達也是自明的:“是假的”。是真的與是假的乃是日常表達中最常用的方式。與此相似的概念也很多,比如正確與錯誤、對與錯、合理不合理、合適與不合、恰當不恰當等等。這些表達的基本特征是二值的。“是真的”則典型地體現了這一類思考問題和表達認識的方式。很明顯,“是假的”,亦即“不是真的”,乃是與它相對立的斷定。因此,真這個概念代表的乃是正確、對、合理等等意思,它所說明和斷定的東西乃是人們所贊同和追求的東西,因此真本身也是人們所追求的東西。
在古希臘,特別是在巴門尼德的殘篇中,我們還看不到關于如上一些用語和論述,比如語義的、二值的、與描述不同層次的等等。但是從與“是真的”這一表達相關的用語及其概念的使用方式可以看出,它的用法是直接而自然的,它的意思是自明的。因此可以認為,盡管沒有如上理論說明,但是在人們的意識中,人們已經是這樣看待這個概念了,因而人們才會那樣使用它。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巴門尼德借助真這一概念來區別信念與意見(殘篇1)。這似乎是在劃定一種考慮范圍,即圍繞真而考慮的范圍。而與這個范圍相關的東西就是“是”。這樣他似乎是在借助真這一概念來提出他所論述的問題,使之與意見區別開。他的論述也許不是那樣明確,“完滿的”“不可動搖的內核”盡管只是一個比喻,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真這一概念的一種作用,因而可以體會到它的一種重要性。
基于以上認識,現在我們再來看真與是的聯系,就會發現,在巴門尼德的論述中,真這一概念并不是主要的,而是輔助性的。巴門尼德實際上是借助它的自明性、它的重要性來說明是的意義及其重要性。比如把是之路稱為確信的路,說由它得出真。這就表明,巴門尼德對真這一概念的理解僅僅是自然的常識性的,沒有刻意要說明它的意思。他的工作主要在于借助真來說明是。